<p class="ql-block">鄭成功是我國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福建南安石井人。石井鄭成功文化旅游區以鄭成功史跡為載體,全面生動地介紹了鄭成功光輝的一生,主要由鄭成功紀念館、鄭成功碑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廟、海上視師石等景點組成。</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2日,重陽節后一天,去了石井,兜轉一圈,留下一些照片,配了文字以留存。有些地方沒去,或者去了沒開放,留待下次吧。</p> <p class="ql-block">南安市石井鎮與廈門翔安區毗鄰,距廈門島約40公里。可以乘廈門地鐵3號線到鼓鑼站,再換翔安738路公交站,至終點站泉金客運碼頭。</p> <p class="ql-block">石井與金門僅距6海里。石井馬江是南安市唯一的出海口,歷史上是閩東南海峽西岸的海上對外交通要沖。?石井鎮的常住人口約為11.6萬人,旅居海外僑親和港、澳、臺同胞6萬多人?。石井鎮在《2023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榜單》,排名第238名?。</p><p class="ql-block">石井是一座地靈人杰的濱海古鎮。境內的“四海四陸”八奇和境外的“春夏秋冬”十二景,勾勒出“鰲石山、石井江、楊子山”三個文物盛存、風景秀麗的名勝景區,其中尤以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紀念館為中心,以延平郡王祠、中憲第和開臺圣王紀念堂等景點為輔助而創建的鰲山鄭成功文化園;以“海上視師”石刻、靖海門、銃城、清水巖、邦伯坊大佰島等文物景點為呼應,展示了石井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p> <p class="ql-block">地圖標志:</p><p class="ql-block">1-泉金客運碼頭,2-延平王祠,3-鄭成功紀念館,4-鄭成功廟,5-鄭成功雕像,6-鄭成功故居,7-中憲第,8-大圣宮。</p> <p class="ql-block">從人才中心地鐵站至泉金碼頭約1.5小時。</p> <p class="ql-block">3號地鐵上</p> <p class="ql-block">進入南安,明顯城鎮化印象比翔安高了不少。路邊有許多石材加工廠,現在也大多停業了。</p> <p class="ql-block">泉金客運碼頭</p> <p class="ql-block">下車往前幾十米,從這個小巷——魚仔老街進入。</p> <p class="ql-block">靖海門是魚仔老街的主要標志,也代表著石井歷史的厚與重。靖海門是一石碑坊式拱門樓,門側豎著一塊“平寇碑記” 石碑,碑上記載了嘉靖初年,海寇在同安、晉江、惠安等地作亂,泉州郡守程秀民率軍民平寇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從小巷穿出來,就到了現代氣息的延平東路。</p> <p class="ql-block">延平王祠在延平東路南側,世界鄭氏宗親祭奠英靈的活動中心之一。祠內掛著石井鄭氏始祖鄭隱石畫像,廳中供奉鄭成功金身神像。有“三世王爵”、“威風雄烈”、“忠臣”、“三圭世錫”等諸多朝廷封賜的匾額和官階總錄及名人題贈的楹聯等。</p> <p class="ql-block">本人照片中的文字有興趣可點開大圖看。</p> <p class="ql-block">正門兩側對聯和石刻文字</p> <p class="ql-block">鄭成功紀念館在修繕中,未開放。</p><p class="ql-block">它坐落于石井的鰲石山北麓,系三進宮殿式建筑。占地面積三千平方米,依山傍海,氣勢磅礴。其周圍花木草地掩映,空氣清新宜人。館內展廳展示的文物、展品琳瑯滿目,豐富有趣,頗有吸引力。下次再來參觀。</p> <p class="ql-block">從紀念館東側前往鄭成功廟,此門卻上了鎖。后來知道正門在鄭成功雕像和鄭成功廟的前下方。</p> <p class="ql-block">隔門朝里面拍了兩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退回紀念館旁邊尋得一條小路往上,發現了鄭氏五世媽卓氏墓。</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到山頂,有一條木棧道往東通往鄭成功雕像平臺。</p> <p class="ql-block">鄭成功<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雕立像高</span>78米,是目前國內最高的石雕立像。它的高度是鼓浪嶼島上15.7米高的鄭成功雕像約5倍,建成后在金門島上都清晰可見。這座石雕底座高16米,雕像高62米,寓意鄭成功1662年驅除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的豐功偉績。立像的作者,是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副系主任吳榮華。</p> <p class="ql-block">雕像基座上刻有鄭成功事跡的精美石雕畫。</p> <p class="ql-block">畫面有文字介紹</p> <p class="ql-block">?隆武元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1645年</span>)鑄造的大炮。?這一年,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改年號為“隆武”。?朱聿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端王朱碩熿的孫子。他在清順治二年(1645年)閏六月初七被原明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及南安伯鄭芝龍、靖虜伯鄭鴻逵等人擁立為帝,改年號為“隆武”。</p> <p class="ql-block">眺望石井港口與遠處的成功大橋,成功大橋是連接晉江市和南安市,位于安海灣之上,是福廈高速公路的一座跨海大橋,橋梁全長7.5千米。</p> <p class="ql-block">鄭成功雕像與鄭成功廟坐南朝北,東西排列。</p> <p class="ql-block">紀念館下方的延平中學</p> <p class="ql-block">延平東路的石井大圣公宮特別顯目,廟前懸掛“齊天大圣”金字匾額,始建于明末清初,經歷了文革的沒落后又逐漸香火鼎盛,2014年重修,是泉州地區主祀齊天大圣孫悟空最古老的宮廟。當臺灣齊天大圣宮廟通神者回福建遍訪齊天大圣祖廟,到達石井大圣宮時,經傳統宗教儀式后確認正是臺灣齊天大圣的祖廟。</p><p class="ql-block">大圣宮的碑記寫明,明末清初,石井伍厝的伍麟元在江蘇昆山當縣令,從昆山的大圣宮請了尊大圣分靈入鄉,民眾遂建大圣公宮以奉齊天大圣。</p> <p class="ql-block">鄭成功故居位于街道北側坎下,比路面低2米多,并不顯眼。</p><p class="ql-block">數十年來,學術界一直在對鄭成功故居所在進行研究探討。近年來,石井鄭氏宗親配合文史、考古工作者,陸續發現了不少與鄭成功相關的史跡文化遺存。經過廈門鄭成功研究會、泉州鄭成功研究會、南安鄭成功紀念館、泉州鄭成功研究會延平分會、石井延平王祠管委會及一些文史人士的現場考察,并參考伍遠資的文獻、有關文史論證、鄭氏族譜、后人回憶等資料,基本認定草尾埔舊宅即鄭成功家族故居。</p><p class="ql-block"> 這里曾被燒毀,目前的房屋為鄭成功兒子鄭經修建。當時因鄭成功房柱內族人全隨軍征戰在外,無人在石井,族中困難者搬入居住。</p><p class="ql-block">鄭成功的早年生活軌跡如下:</p><p class="ql-block"> 1. 出生于日本并成長至七歲:</p><p class="ql-block">- 1624 年 8 月 28 日,鄭成功出生在日本肥前國平戶港千里濱(今長崎縣松蒲郡),當時他的父親鄭芝龍是一名明朝海商,在日本積累了巨額財富,與當地權貴關系良好。鄭成功出生后被父親取名為“福松”。</p><p class="ql-block">- 在日本成長的這幾年,鄭成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僅學習文化知識,在武術方面也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p><p class="ql-block">2. 回到中國南安啟蒙讀書:</p><p class="ql-block">- 1630 年,鄭芝龍因剿平海盜有功,被明廷升任都督,于是將 7 歲的鄭成功從日本接回到福建南安家中(主要在安海)啟蒙讀書,并為他正式取名“鄭森”。</p><p class="ql-block">3. 求學與婚姻:</p><p class="ql-block">- 求學經歷:崇禎十一年(1638 年),鄭成功補為南安縣學生員,在縣學歲試中成績優異,成為南安縣享受生活補貼的二十名廩生之一。崇禎十七年(1644 年),鄭成功跟隨統領兵馬的鄭鴻逵來到南京,在南京國子監求學,并拜東林黨人錢謙益為師,錢謙益為他取字“大木”。</p><p class="ql-block">- 婚姻狀況:崇禎十五年(1642 年)八月,鄭成功到省里參加鄉試,但沒有考中。次年,20 歲的鄭成功娶廣東按察司副使董飏先的女兒,且在當年生下兒子鄭經。</p> <p class="ql-block">故居內上廳、房間、天井</p> <p class="ql-block">故居對面的一片紅磚大厝就是有名的中憲第。</p> <p class="ql-block">清代中期建造的古民居“中憲第”(中憲大夫府第),俗稱“九十九間”,總面積7780平方米,坐南朝北,四進,附設書院、演武廳、梳妝樓及花園。迄今主體建筑尚基本完整,現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在明清時期,中憲大夫是一個正四品的文官,但實際上是一個虛銜,并不對應任何實際職務。這個職位主要是用來表示文官的級別,領取俸祿,但沒有實際的權力。這種制度被稱為?官蔭制度,即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官職的官員,其親屬可以獲得相應的封賞,但不需要實際工作。更多的是為了光宗耀祖,家產豐厚的福延子孫。</p> <p class="ql-block">中憲第,它是當年石井與臺灣密切貿易往來的實物見證。它的主人鄭運錦(公元一六九八年———一七六五年)是清代著名海商。關于他興建“中憲第”,至今還有一段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于石井一</p><p class="ql-block">帶。</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年間,石井鄭民十四世的鄭運錦(鄭成功系鄭民十二世),在臺灣開設“勃興行”,從事海上貿易。是時,彰化縣令朱山(浙江人)為賑濟貧民,動用國庫白銀萬兩,致使國庫缺空,任滿時尚無法補缺,又因生性耿直,得罪了欽差督察官,故欽差硬要查清國庫,想以此整治朱山。鄭運錦悉知,慨然以萬兩白銀資助素不相識的朱山,朱山因此被從輕處置,罷官返鄉。三年后,皇室澄清朱山罪名,委其任臺灣知府。</p><p class="ql-block">朱山為報答鄭運錦的厚恩,下令凡“勃興行”商船入港,一律方便放行。鄭運錦因此成為臺灣島赫赫有名的巨富。</p><p class="ql-block">雍正六年(公元一七二八年)前后,為了光宗耀祖,鄭運錦花巨款捐了“中憲大夫”官職,在祖地石井興建宮殿式府第。府第臨街,坐北朝南,前后五進。主體建筑為五座懸崖式的廳堂,東西兩旁廂房環列。西側護厝建有大花園,包括書院十二房、上下兩大廳、演武廳、梳妝樓、月亮譚、九曲橋、水榭、亭閣、假山、魚池等,整座建筑占地七千七百八十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據傳,中憲第廳堂的梁柱、門扇花窗、嵌壁雕屏和廳前石階,多用臺灣的杉木、柏木和輝綠巖石做成。這座工程浩大的建筑歷數十年才完成,因鄭運錦非皇帝國戚,按朝廷規定間數不能逾百,故實際有一百一十二間的“中憲第”,佯稱九十九間。府第落成之日,臺灣知府派人送來“恩倫世寵”匾額(原懸掛于第二廳堂上,惜已毀壞),并將彰化鹿港改為“勃興港”,把街道命名為“勃興街”,以表紀念。乾隆皇帝御筆畫贈“桃園三紿義”圖一幅賜予,并于厝前大石庭之左側設立有“下馬牌”一塊,以示當朝的恩澤。</p><p class="ql-block">這座氣勢雄偉、富麗堂皇的私宅,歷經二百七十余年,至今保存完好,是閩、臺鄭氏家族的祖宅之一,也是研究清代閩南建筑藝術和閩、臺經濟關系史的寶貴實物資料。近年來,成千上萬的臺灣鄉親和海外僑胞,紛紛前來拜謁瞻訪。</p> <p class="ql-block">延平東路北側的鄭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關帝廟</p> <p class="ql-block">老年活動中心</p> <p class="ql-block">附一,鄭成功年譜(文字來自某AIapp)</p><p class="ql-block">鄭成功年譜如下:</p><p class="ql-block"> 1. 1624年:8月28日,出生在日本肥前國平戶港千里濱(今長崎縣松蒲郡),當時父親鄭芝龍是明朝海商。</p><p class="ql-block">2. 1630年:鄭芝龍因剿平海盜有功,被明廷升任都督,7歲的鄭成功被從日本接回到福建南安家中啟蒙讀書,正式取名“鄭森”。</p><p class="ql-block">3. 1638年:補為南安縣學生員,在縣學歲試中成績優異,成為南安縣享受生活補貼的二十名廩生之一。</p><p class="ql-block">4. 1642年:8月,到省里參加鄉試,但未考中。同年,娶廣東按察司副使董飏先的女兒,并于當年生下兒子鄭經。</p><p class="ql-block">5. 1644年:</p><p class="ql-block">- 3月,李自成攻陷明都北京,隨后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改元,加封鄭芝龍南安伯,調遣其麾下六千人守衛南京,鄭成功跟隨鄭鴻逵來到南京,在南京國子監求學。</p><p class="ql-block">- 10月,鄭芝龍派人去日本將鄭成功生母田川氏接到家鄉安平。</p><p class="ql-block">6. 1645年:</p><p class="ql-block">- 鄭芝龍、鄭鴻逵和明閣臣黃道周在福建擁立明唐王朱聿鍵登基,改元隆武,鄭芝龍被加封平虜侯,鄭鴻逵被加封為定虜侯。鄭成功朝見隆武帝,被賜國姓,改名“成功”,授御營中軍都督,儀同駙馬。</p><p class="ql-block">- 3月,鄭成功到常熟拜見錢謙益,游覽名勝后寫下幾首五言詩,獲得錢謙益和詩人瞿式耜的贊譽。</p><p class="ql-block">7. 1646年:</p><p class="ql-block">- 3月,隆武帝決意出江西親征,受鄭芝龍攔阻,鄭成功隨侍左右,獻上諸多策略。</p><p class="ql-block">- 8月,仙霞關守將因收到鄭芝龍密諭撤兵,鄭成功堅守不退,但因鄭芝龍未輸軍餉,守兵缺糧后大批逃散,鄭成功引兵退至延平。隨后隆武帝親征到延平,清兵殺到,延平告破,隆武帝退守汀州,城破后被殺,鄭成功一路向南潰退回到安平。</p><p class="ql-block">- 11月,鄭芝龍向清廷投誠,鄭成功力勸未果,后鄭鴻逵將鄭成功偷偷放走,鄭成功與明大學士路振飛等人會盟,設明太祖朱元璋神位祭拜,自稱“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誓師抗清、恢復中原。</p><p class="ql-block">8. 1647年:</p><p class="ql-block">- 正月,鄭成功取鄭氏商舶資金十萬,到南澳募兵,隊伍很快發展到數千人。</p><p class="ql-block">- 次月,清兵突襲安平,鄭成功生母田川氏身死。</p><p class="ql-block">- 7月,鄭成功與鄭彩合兵攻海澄,因清軍來援引兵退去,先鋒洪政戰死。</p><p class="ql-block">- 8月,與鄭鴻逵合攻泉州,在城外桃花山下大敗清提督趙國佐數百騎兵,追至城下,后因清副將王進來援引兵回島,鄭鴻逵泊舟泉港。</p><p class="ql-block">9. 1648年:</p><p class="ql-block">- 3月,攻同安,守將廉郎、知縣張效齡于店頭山被打敗,眾多將官棄城逃遁,鄭成功占據同安,任命葉翼云為知縣,再度攻打泉州。</p><p class="ql-block">- 5月,得知明桂王朱由榔在廣西肇慶登基并改元永歷,鄭成功遂尊奉永歷帝,遣使陳賀,并回島整備舟師,欲往銅山援救廣東。</p><p class="ql-block">- 10月,永歷帝封鄭成功為威遠侯。</p><p class="ql-block">10. 1649年:</p><p class="ql-block">- 3月,以施瑯、楊才、黃廷、柯宸樞等為將攻打漳浦,漳浦守將王起鳳投降,隨后攻下云霄,進抵詔安,屯兵分水關。</p><p class="ql-block">- 7月,授封廣平公,率軍自分水關入潮州,當地諸多勢力迎降,鄭成功討平一些主路土豪和農民軍首領。</p><p class="ql-block">11. 1650年:</p><p class="ql-block">- 6月,大舉進攻潮州,清總兵王邦俊堅守不降,后因各種原因,鄭成功退守潮陽。</p><p class="ql-block">- 8月,攻潮州失利后,聽取堂叔鄭芝莞建議,回師取得廈門、金門,兵力增至四萬余人,建立五軍。</p><p class="ql-block">12. 1652年:與清軍多次交戰,拒絕清廷的招撫。</p><p class="ql-block">13. 1653年:獲封漳國公。同年,清廷封鄭成功為海澄公,雙方亦戰亦和。</p><p class="ql-block">14. 1654年:年末,與清廷的和談徹底破滅。</p><p class="ql-block">15. 1655年:進行軍政改革,設六官諸司,分水路各鎮。</p><p class="ql-block">16. 1656年:打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圍剿。</p><p class="ql-block">17. 1657年:準備北伐。</p><p class="ql-block">18. 1658年:率師北伐,于羊山遇大風雨,修整至1659 年重新北上,一路攻取瓜州、鎮江,兵圍南京,但最終被清軍擊退。</p><p class="ql-block">19. 1661年:出兵東征,12 月收復臺灣。</p><p class="ql-block">20. 1662年:6月23日,鄭成功在臺灣病逝,享年38歲。</p> <p class="ql-block">附二,鄭成功在廈門的年譜大致如下:</p><p class="ql-block"> 1. 順治七年(1650 年)以前:</p><p class="ql-block">- 鄭成功最初起兵抗清,以鼓浪嶼為駐地,主要活動于泉州、潮州一帶。這一時期他的根據地只有南澳島一隅,雖有諸多戰斗,但成果有限,兵力、糧餉等嚴重不足。</p><p class="ql-block">2. 順治七年(1650 年):</p><p class="ql-block">- 鄭成功攻潮州失利后,其堂叔鄭芝莞勸其取回廈門作為根據地。同年中秋,鄭成功令施瑯在群島設伏,在虎坑巖設宴邀請鄭聯,伏兵將鄭聯殺害。隨后,鄭成功帶兵突入廈門,佯裝慟哭,一邊懸賞殺手,一邊派兵嚴守鄭聯、鄭彩府邸。鄭彩聽聞消息,率部遁入海中(數年后仍歸降鄭成功)。就此,鄭成功拿下廈門、金門,將鄭彩、鄭聯兄弟的部眾、船只等盡數收下,兵力增至四萬余人。</p><p class="ql-block">3. 順治七年(1650 年)至順治十四年(1657 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軍政建設方面:</p><p class="ql-block">- 軍隊編制上沿襲明制,設五軍,五軍之下設鎮,每鎮五協,每協五正領,十副領,每副領管十班,班設班長(每班五十人),其中左右虎衛鎮是他的“近衛軍”,也是最精銳的部隊。</p><p class="ql-block">- 行政上仿效明制設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官(但未設立“尚書”職位)。隨后為招納明遺臣、士紳,和撫恤陣亡將士家屬,又設儲賢、育胄二館。</p><p class="ql-block">- 將廈門改為“思明州”,并設立知州事。</p><p class="ql-block">- 經濟發展方面:</p><p class="ql-block">- 憑借在日本的人脈關系,重新開啟與日本的貿易,建立了以廈門為中心,東啟日本、西至交趾、占城,南達臺灣、呂宋等地的龐大貿易網,以商養戰。</p><p class="ql-block">- 軍事行動方面:與清軍展開長期的拉鋸戰,多次進攻沿海城鎮,如漳州、泉州等地。</p><p class="ql-block">4. 順治十五年(1658 年)至順治十八年(1661 年):</p><p class="ql-block">- 順治十五年(1658 年):鄭成功率師北伐,于羊山(今屬浙江紹興)遇大風雨,修整至次年(1659 年)方重新北上,一路攻取瓜州(今江蘇揚州瓜洲鎮)、鎮江,兵圍南京,但最終被清軍擊退。</p><p class="ql-block">- 順治十八年(1661 年):隨著抗清形勢急轉直下,鄭成功出兵東征臺灣,并于當年十二月收復臺灣。</p><p class="ql-block"> 鄭成功在廈門的 15 年時間里,將廈門打造成了一個堅固的抗清基地,為其抗清事業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也為后來收復臺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p><p class="ql-block">(全篇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西县|
江门市|
资中县|
原平市|
皋兰县|
年辖:市辖区|
佛冈县|
石家庄市|
澄江县|
广饶县|
高雄县|
金川县|
霍邱县|
资兴市|
辽宁省|
滨海县|
秭归县|
九龙县|
红原县|
佛坪县|
深水埗区|
炉霍县|
富蕴县|
尚义县|
曲松县|
清徐县|
宝应县|
深圳市|
太仓市|
宁远县|
疏勒县|
蛟河市|
通榆县|
贵州省|
大竹县|
安塞县|
莱阳市|
工布江达县|
根河市|
同德县|
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