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河南·安陽】殷墟——中國歷史第一個文獻可考、并為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

阿狼故事

2024年10月3日 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 <p class="ql-block">  國慶河南游第一天,我們用大半天時間驅車從山東臨沂到河南安陽,然后直接進殷墟博物館參觀了半天,直到晚上八點半左右才離開。第二天,我們來到了博物館里那些來自三千多年前的文物的出土地——殷墟遺址。</p><p class="ql-block">  殷墟,是中國商朝后期都城遺址。殷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殷墟位于安陽市西北郊的洹河(今安陽河)南北兩岸,以小屯村為中心,面積約30平方千米,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和洹北商城遺址等共同組成;狹義上的殷墟是包括殷墟王陵遺址和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包不包括洹北商城遺址,也是商代歷史階段中商和晚商之別,洹北商城遺址屬于商代中期,不包括洹北商城的狹義殷墟才是商代晚期。</p> <p class="ql-block">牛尊雕像</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次游覽的地方是商代晚期(晚商)的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和王城遺址。博物館里重點講述的歷史也是發生在這里的歷史,大部分文物也都出土于這兩個遺址點。我們首先去的是宮殿宗廟遺址。停好車,穿過或繞過一片綠草如茵、楊柳依依的廣場,方能到達。廣場里有一只在博物館見過的牛尊,只不過這只牛長大了,和真牛差不多大小。</p> <p class="ql-block">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大門</p><p class="ql-block">  商后期這里叫北蒙,又稱殷,公元前14世紀盤庚把都城從山東曲阜遷至此,至紂亡國,共傳8代12王,前后達273年。周滅殷后,曾封紂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亂被殺,殷民遷走,逐漸淪為廢墟,故稱殷墟。</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發現地石碑</p><p class="ql-block"> 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因而殷都安陽排在中華古都之首。成為中華文明的載體,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連綿不斷傳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這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只不過是當地百姓耕作、生活的地方。直到1899年在這里發現甲骨文,1908年羅振玉確認,中國漢字的早期形態甲骨文的出土地位于河南安陽的小屯村。從此,這里開始震動,再平常不過的黃土地散發出了最輝煌的歷史光芒,百姓們帶著驚詫又驕傲的心情離開他們祖祖輩輩生活了幾千年的土地,把她讓位給三千多年的中國文明史,在史書空出來的最前頁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p><p class="ql-block"> 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委派董作賓在安陽小屯村進行試掘。此后10年間在殷墟發現了宮殿宗廟城墻基址、大灰溝、道路、夯土建筑基址、地穴和半地穴居住址、灰坑窖穴、水井、祭祀遺存、手工業作坊遺址、王陵區、家族墓地和車馬坑等遺跡, 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銅器、玉器等。</p> <p class="ql-block">殷墟門</p><p class="ql-block">  這扇大門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學專家楊鴻勛教授專門設計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門”字的寫法而建。它看似簡單,卻是最原始的大門,可稱其為華夏“門”的鼻祖。目前已成為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景區著名的標志性建筑物之一。門框上的這些圖案,浮雕著鳳、虎、饕餮和蟬等花紋。門額苑名由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題寫。整個苑門莊嚴大方,朱墨雕彩,古風古韻,古香古色。而大門兩側的兩個金黃色浮雕圖案,是根據1976年婦好墓中出土的龍型玉玦放大仿制而成的,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早期龍的形象之一。</p> <p class="ql-block">  殷墟宮殿宗廟建筑遺址主要分布在安陽小屯村東北,南北長1千米,東西寬0.65千米,總面積約0.65平方千米。從1928年起,經過90多年的發掘,共發現商代晚期大型建筑基址80余座。</p> <p class="ql-block">  殷墟這些大型建筑基址大多為四合院式建筑,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小屯村北、東北等共發掘有54座宮殿建筑基址,當時分為甲,乙、丙三組,其中甲組基址位于宮殿區的北部,為“后寢”,乙組基址位于宮殿宗廟區的中部,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是“前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有大量宮殿基址被發現。殷墟宮殿宗廟建筑遺址規劃宏大,基本上符合宮殿“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建筑格局。宮殿建筑規模較大,筑于夯土臺基上,有正方形、長方形和“凹”字形等幾種,建筑形制為“茅茨土階,四阿重屋”的大型夯土建筑群。建筑基址的修建方法是:先在殿基下面挖一個與殿基大小相差無兒的長方形豎穴基礎坑,然后以比較純凈的黃土逐層填充并夯實。每層的夯土厚度約為9厘米,夯窩密集。當夯土臺基筑出地面一定的高度之后,再根據宮殿建筑結構的需要,挖出圓形豎穴柱礎坑,放上柱礎石和豎上立柱。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大型宮殿的柱礎竟是銅質的。特別是還發現有用人“奠基”的現象。這是在宮殿夯土臺基筑成之后,在土臺基上挖出長方形豎穴,然后把用作“奠基”的人用席子卷好填人穴中,填土夯實。這些被“奠基”的犧牲者,多為戰俘與奴隸。在小屯及其附近,還發掘出許多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宮殿建筑基址。這些成片有規律分布的大型宮殿建筑基址位居洹河自然形成的河曲內的高地上,構成了殷墟遺址最核心的部分。1987年,安陽市根據考古資料、文獻資料復原了乙二十基址,成為殷墟宮殿宗廟區內的主體建筑。</p><p class="ql-block"> 生前住宮殿、死后入王陵,通過祭宗廟連接生與死、本體與祖先、現在與過去,宮殿與宗廟一體,王陵與宮殿宗廟即分離又相望,體現了商人視死如生、敬畏祖先的精神。</p> <div>仿殷大殿</div> 宮殿區最大的建筑是仿殷大殿,這座大殿東西長51米,由于東側的20米尚未挖掘,所以只復原了31米。這座建筑,面積闊大,是商朝的國王議事的朝堂。安陽處于平原地帶,建筑材料以土木為主。受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商人的房屋包括王宮大殿用茅草來蓋頂,黃土夯實作為臺階。另外,商代的房屋都是雙重檐,四面斜坡,這樣整體看來,顯得十分宏偉、莊嚴。《周禮考工記》中曾用這樣八個字來形容商人的建筑風格:“茅茨土階、四阿重屋”。<div> 仿殷大殿前是復制的司母戊鼎,將中國最大的青銅器置于商王朝的政治議事中心前,更顯宮殿的厚重與威嚴。<br><div> </div></div> 仿殷大殿殿柱<div>  和殷墟門的柱子一樣,浮雕著鳳、虎、饕餮和蟬等花紋。</div> 大殿內的投影視頻用15分鐘時間講述了商王朝各個時期的歷史故事。 商王朝服飾復原 殷墟車馬坑<div>  在仿殷大殿左后方是殷墟車馬坑,這里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車馬實物和道路遺跡。華夏幅員廣袤,畜力車是古代先民陸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車子,考古屢經發現,而且結構基本定型,離開它最初發明的時間應該有一個相當長的階段了。古文獻中說夏代就發明了車,但是至今未發現夏代車的遺存。殷墟考古發掘的殷代車馬坑(含本苑展廳陳列的6座在內)是華夏考古發現的畜力車最早的實物標本。由此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車的文明古國之一。</div>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展出的6座殷代車馬坑和道路遺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和安陽市文物工作隊分別在安陽劉家莊北地、南地和孝民屯東地發掘的,商代道路遺跡是在滑翔學校南地發掘的。這幾座車馬坑,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較高學術研究和展示價值。每坑葬1車,其中5坑隨車皆葬兩馬,4坑各葬1人。經鑒定,殉人中多為成年男性,另有1少年男性。研究證明,殷代的馬車造型美觀,結構牢固,車體輕巧,運轉迅速,重心平衡,乘坐舒坦。殷代車馬坑不僅展示了上古畜力車制的文明程度,同時也反映了奴隸社會殘酷的殺殉制度。它是國人最形象的歷史教科書。 商代人的理念是“視死如視生”。把生和死看得一樣重要。認為生前享用的榮華富貴在死后一樣要延續下去。所以也會把生前乘坐的馬車葬到墓葬周圍,以便讓墓主人死后的靈活在另一個世界里繼續享用。 從出土的馬車可以看到,商代時期的馬車主要由兩輪、一軸、一輿、一轅、一衡幾部分組成,主體構件都是木質的,少數是青銅制品。歷經幾千年,馬車的制作材料腐朽,馬車附近的土壤逐漸滲透進去,形成了一個大土塊,經過考古工作者們常年辛苦的清理,才把整個車的輪廓展現在人們面前。 考古發現,最長的馬車是3.08米 、寬2.40米,最短的僅有1米多。商代一般駕駛兩匹馬,很少有四匹馬。 這些馬車一般葬在大型的墓道中或貴族墓的周圍。商代馬車以戰車為主,還有代步的乘車、打獵用的田車。 商代道路遺存<div>  車馬坑內還有一道路遺存,道路寬達到8.35米,有雙向車轍,道路比較寬,除有兩道車轍以外還有人行道。于2000年發現于安陽航校</div> <p class="ql-block">甲骨碑林</p><p class="ql-block">  在車馬坑東側是甲骨碑林。在全國,各種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與眾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隸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國著名甲骨文學者王宇信,楊升南先生精選,仿原甲骨片樣制作成石碑,共30塊。所記載的內容涉達125個,有戰爭,農業,醫學,災禍及至懷孕生子等等。通過這些記載,讓我們了解到了商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乙八基址</p><p class="ql-block"> 遺址右后方是宮殿建筑基址,分為甲,乙、丙三組,其中,乙組基址位于宮殿宗廟區的中部,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是“前朝”。</p><p class="ql-block">  乙組八基址(乙八基址)平面呈長方形,面向東,南北長85米,東西寬14.5米,面積為1232.5平方米,在基址上發現柱礎石153個,推測當有三座門。基址規模宏大,反映了殷代已具有很高的建筑水平。</p> <div>乙七基址</div> 殷商時期以等級制度為核心的禮制,突出表現在喪葬和祭祀制度中。在營造宮室宗廟等建筑時,要舉行一系列非常血腥的祭祀儀式,借以除妖避邪,鎮宅安居。殷墟發現的大量的人祭和人殉的遺跡,為商代晚期大規模的人祭、人殉現象提供了直接的證據。乙七基址就是一個典型代表。該基址平面呈長方形,面向南,東部被乙八基址打破,現存夯土東西長26米,南北寬25米,面積為650平方米。該基址為商代宗廟的建筑遺址,規模宏大,推想其地面的建筑也定為不凡。在基址內發現有柱礎石和祭祀坑,這些祭祀坑是殷人在宗廟建筑"奠基"、"置礎"、"安門"和"落成"四個階段步驟中,舉行建筑典禮時埋入的人、牛、羊、狗等犧牲。①奠基:地基夯成后,在基址挖坑埋狗,重要的建筑兼埋兒童,這是奠基儀式;②置礎:在夯實的地基上放柱礎石,起到加固柱子和防止腐爛的作用,這里要埋入牛、羊、狗三牲,有時也加用人牲。然后填土夯實。這是置礎儀式;③安門:在門檻前后左右挖方坑,分別埋置看門的侍衛1—3人,皆跪仆相向,手執銅戈、盾牌,防衛目的異常明顯,這是安門儀式;④落成:整個建筑完成后,要舉行隆重的落成儀式,這時用牲種類多,規模大,有時要殺掉上百人,連同牲畜,車輛,整整齊齊埋在建筑物旁。在乙七基址之南曾發現成行的密集小葬坑和車馬坑遺跡,有北、中、南三組,僅在中組80座祭祀坑中,就發現人牲390余人。由此看來,中國古代早期大量地使用“人祭”與“人殉”的野蠻殘酷的祭祀和殉葬方式,在殷墟時期達到了極致。 甲十二基址<div>  甲組基址位于宮殿宗廟區最后部(北部),緊靠乙組基址,數量最多,類型最豐富,為“后寢”。</div><div> 甲十二基址平面呈長方形,現存夯土臺基南北長21米、東西寬8.2米、夯土厚1.15米。發現柱跡3組,共約41個柱跡。</div><div> </div> 甲十三基址<div>  基址平而呈長方形,南北長約20.7米、東西寬約8米,夯土厚不少于1.25米,發現柱礎3塊。它與甲十二并列,建筑結構和規模相同,應為姊妹建筑。</div> 甲六基址<br>  基址平面呈“凹”形,面向東,南北長27.9米,東西最寬處8.3米,中間寬2米,面積132.8平方米,基址夯土厚1.1米,每層厚約10厘米,在基址凹處的無夯土區中,有六行共13個夯土墩,為宮殿夯土上建筑遺存。 甲四基址<br>  基址平面呈長方形面向東,南北長28.4米,南端寬8米,北端寬7.3米基址面積為221.3平方米基址上發現保存完好的柱礎石31個,大多仍置于原處,這是甲組基址中保存較完好的基址之一。 一號灰坑<br>  在甲組基址內,1987年由中國社科院安陽工作站發掘。坑口呈橢圓形、南北長7米、東西寬4.4米,由地表至小坑底深5.1米。坑內出土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等文化遺物共計200余件,在出土的一件陶盤上發現了刻寫的陶文,還在一件"將軍盔",口內發現了朱書陶文。 甲一基址<br>  基址平而呈長方形,揭露部分南北長5.1米、東西寬3.5米。經勘探后,東面還有長約8米,則該基址東西長約11.5米、南北寬5.1米、基址夯土厚1.1米。未發現墻、柱痕跡。 甲二基址<br>  基址平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東西長15米,南北寬7.2米,基址夯土0.9米。基址北側中部有塊凸出的夯土,應為臺階遺跡,東西長4米、南北寬0,3米、厚0.2米,未發現墻、柱遺跡。 參觀完甲組宮殿基址,從西側進入長長的甲骨碑廊。 <p class="ql-block">甲骨碑廊</p><p class="ql-block">  碑廊分兩部分,南北走向面和東西走向面。南北走向面所展示的內容是在殷墟出土的有代表的骨片刻碑,專供游人休息時觀賞了解。除了刻有甲骨文外,碑廊相應的位置還刻有釋文及英文解釋,可以幫助現代人了解甲骨上的文字內容,包括商代的天文、歷法、農業及社會生活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甲骨碑廊</p><p class="ql-block"> 碑廊東西走向為《甲骨寫意書法長廊》, 所展示的內容是甲骨文寫意書法展。是今人用毛筆書寫的甲骨文字。這些文字注重了“寫意”,把甲骨文分為了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是同人體有關的文字如“人”字,就是一個人側面的形象。“眾”字是太陽下面有三個人,三人,代表很多人的意思。第二個單元是同人體器官有關的字。如“左”字就像人的左手一樣。有的文字則像人的眼睛,嘴巴,等等。第三個單元同自然界有關的文字,則像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云雨水火等等。第四個單元同人類行為有關的字,如衣服的“衣”字,車馬的“車”字等等,非常形象。</p> 甲骨碑廊一頭是甲組基址,另一頭則是甲骨窖穴。 殷墟YH127甲骨窖穴<div>  1936年6月12日殷墟第十三次發掘中于小屯北地發現的YH127甲骨窖穴,形狀規整,17096片甲骨集中堆放,包括字甲17088片,大部分是龜甲(其中完整的龜甲有300多版),字骨8片,是殷墟歷次科學發掘以來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上面記載的是商人占卜的結果,以及商朝的天象、歷法、家業、軍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會內容。為甲骨文和殷商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在甲骨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YH127甲骨窖穴被人們稱為"中國最早的甲骨文檔案庫"、"殷人保存典冊的府庫","是甲骨學史上的一大奇跡史。</div> 甲骨密集疊壓照片 YH127甲骨窖穴及人骨平面、剖面圖<br>  YH127甲骨窖穴是YH117的底窖,時代最早,屬武丁時期。在甲骨窖穴底,發現一曲而側置壓在甲骨上的人骨架。發掘者認為此人架是與龜甲同時埋入的,可能是當時管理甲骨的人員。 人們能從幾張拍攝于1936年甲骨坑的照片上,了解甲骨坑的發掘搬運情況。當時考古工作人員發現甲骨坑后,考慮到野外分拆密集疊壓的甲骨片不安全且時間長,就決定把整坑搬運到市內進行分解。他們首先讓工人們把YH127甲骨坑整體放到特制的木箱里,用絞架車把甲骨坑托到地面。然后由64個工人抬到了火車站,送往南京。最終在南京和杭州室內耗時半年多的時間,才分解出17096甲骨片。 甲骨文字的內容主要是商王室的占卜記錄。從窖穴發掘的甲骨文可知商王從事的占卜活動特別頻繁,幾乎是無日不占,無事不卜。商王占卜一般是由專人來進行的,他們先在已選好的龜甲或牛肩胛骨的背面鑿一些排列整齊的小圓孔,圓孔的旁邊再鑿一條長槽,然后把燃燒的木炭放到里面灼燒。骨頭受熱以后,其正面就會隨著“卜”的一聲出現裂紋,商王就是根據這些裂紋來判斷事情的吉兇,并記錄在甲骨上,這張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禍福、判斷吉兇的簡單記事。因此我們也稱這些文字為甲骨文卜辭。 卜辭的專業用語<div>  卜辭是貞人灼龜命卜以后,在甲骨上刻記下有關卜問的內容。一條完整的卜辭,包括敘辭、命辭、占辭、驗辭等四部分。</div> 丙組基址<div>  出甲骨窖穴,在其西南側就是丙組基址,并組基址在宮殿宗廟區的右側(西側),基址規模都較大,造型獨特,主要作用是祭祀。</div> <p class="ql-block">  丙組基址范圍:南北長約50米,東西寬35米,共發現17座夯土基址。基址中方形夯土臺為祭壇,長條形的為廊。在夯土臺基中的殉人、殉犬、殉羊是祭祖的犧牲,玉璧和黑柴灰堆中的牛角、羊頭、獸骨等是祭天、祭日、或祭河神的遺跡。</p> 從丙組基址南側大道繼續西行,一尊颯爽英姿的雕像矗立在路的盡頭。那里就是中國最早的女將軍墓——婦好墓。 “壽”的甲骨文寫法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善武,深受武丁寵愛,多次參與國家大事,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馬功勞。被稱為我國第一位有文字記載的女將軍。據甲骨文記載,她多次率兵東征西戰,最多的一次竟帶兵13000多人,不少男性都歸她指揮。婦好有一次率軍征伐巴方,由于她運籌帷幄,事先在一個地方設下埋伏,配合正面的進攻,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婦好不僅能率兵征戰,還能主持重大大的宮廷祭祀,在王室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連年征戰,婦好終因積勞成疾,先于武丁而亡。武丁很悲痛,破例將她厚葬于自己處理國家大事的宮殿區里,并在墓坑上精筑享堂,以示紀念。 婦好漢白玉雕像<div>  尊立于婦好享堂前的漢白玉婦好雕像,這是根據有關資料雕塑的。她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堅執銳,威風凜凜,顯示了華夏最早的巾幗女將的英姿和風采。她手持的這件龍紋大銅鉞,是其生前曾使用過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紋銅鉞重9公斤。婦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見武藝超群,力大過人。古代的斧鉞主要用于治軍,鉞曾是軍事統率權即王權的象征。</div> 婦好雕像的旁邊就是婦好墓,1976年由殷商考古專家鄭振香、 陳志達二位先生主持發掘的婦好墓,被列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成果的前列。<div>  婦好墓墓壙為豎井形,婦好墓南北長5.6米 ,東西寬4米 ,墓底距地面深7.5米 ,無墓道。隨葬器物分7層埋入,有青銅器、玉器、寶石器、骨器、陶器、象牙器、蚌器等,共計1928件。另有貨貝6800余件。根據墓中所出的銅器銘文和甲骨卜辭中的有關記載,此墓墓主是殷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婦好是華夏最早的巾幗將軍,廟號辛,死于武丁時期。婦好墓的發現,對于研究殷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方國、禮制和銅器斷代以及古代科技等問題,都有重要價值。婦好墓是一座未被盜過的殷代王室墓,是殷墟科學發掘以來發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隨葬品出土極為豐富,發掘后的婦好墓分地下兩層進行展覽。</div> <p class="ql-block">婦好青銅器</p> <p class="ql-block">婦好青銅器</p><p class="ql-block"> 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和玉器最能體現殷墟文化發展水平。</p> <p class="ql-block">婦好青銅器</p> <p class="ql-block">婦好青銅兵器</p><p class="ql-block"> 青銅器共468件,重量1600公斤以上。以禮器和武器為主,另有樂器、生活工具等,禮器類別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對或成組,有銘文的銅禮器190件,其中鑄“婦好”銘文的共109件,占有銘文銅器的半數以上,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穎別致的器物,如鸮尊、圈足觥造型美觀,花紋繁縟。 婦好銘文的鸮尊、盉、小方鼎各一對,成組的如圓鼎12件,每組6件,銅斗8件,每組4件。司母辛銘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對。其他銘文的,有成對的方壺、方尊、圓斝等,且多配有10觚、10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婦好石器</p> <p class="ql-block">婦好石器和婦好骨器</p> <p class="ql-block">婦好青銅樂器:鐃</p> <p class="ql-block">婦好青銅工具</p> <p class="ql-block">婦好玉器</p><p class="ql-block"> 玉器共計755件 。包括兵器、藝術品、裝飾品、禮器等。婦好墓出土了50多件玉戚、玉鉞、玉戈、玉矛等玉質兵器。這些兵器打磨精細,體薄刃脆,多數沒有使用痕跡,因此不是實用器,而是顯示墓主身份的隨葬品。</p><p class="ql-block"> 裝飾品為數最多,有420多件、大部分為佩帶玉飾,少部分為鑲嵌玉飾,另有少數為觀賞品。玉石人是研究當時人的發式、頭飾、著裝等的實物資料。各種動物形玉飾有神話傳說的龍、鳳,有獸頭鳥身的怪鳥獸,而大量的是仿生的各種動物形象,以野獸、家畜和禽鳥類為多,如虎、熊、象、猴、鹿、馬、牛、羊、兔、鵝、鸚鵡等,也有魚、蛙和昆蟲類。玉雕藝人善于抓住不同動物的生態特點和習性,雕琢的動物形象富有生活氣息,如一件回首狀的小鹿,表現出警覺的神情,而頭部歪向一側的螳螂則顯得悠閑自在,生動傳神。玉器之外還有綠松石、孔雀石、綠晶雕琢的藝術品和瑪瑙珠等。</p> <p class="ql-block">婦好象牙杯</p><p class="ql-block"> 象牙杯3件,有兩件成對,其中一件夔鋬杯的形狀似觚,通體以雙線陰刻繁縟精細的饕餮、夔龍、鳥等圖案,其口、眼、眉、鼻以及身部鑲嵌綠松石,圖案周圍刻以細纖的“回”紋作為襯托。杯的一側安以鳥、夔龍圖案的鋬(提梁),其目、喙、羽、爪、眉及身部也都鑲嵌綠松石。另一件象牙帶流虎鋬杯,高42厘米,直徑10.6~11.2厘米,壁厚 0.9厘米,是現存歷史上最高的象牙杯,造型美觀,雕琢精致,堪稱國之瑰寶。</p> <div>婦好墓各層隨葬品</div> 婦好墓各層隨葬品 墓室上部有一與墓口大小相似的夯土房基,可能是用于祭祀的建筑。墓內有二層臺和腰坑。東、西兩壁各有一個長條形壁龕。葬具為木槨和木棺,槨長5米,寬3.4~3.6米,高1.3米。槨室在潛水面下,大部塌毀,棺木也已腐朽,從殘跡可知曾多次髹漆,其上還附有一層麻布和一層薄絹。墓內殉人16個,其中4人在槨頂上部的填土中,2人在東壁龕中,1人在西壁龕中,1人在腰坑中,8人在槨內棺外。另外還殉狗6只,1只在腰坑中,余均埋在槨頂上部,墓主遺骸已朽。 東壁龕殉人 三聯甗<div>  婦好墓的三聯甗為首次問世。三聯甗由一件長方形甗架和三件大甑組成。甗架形似禁,面部有三個高起的喇叭狀圈口,可放置三件大甑。腹腔中空,平底,下有六條扁形矮足。外底有十字形鑄縫。架面飾蟠龍紋三組,分繞三個圈口,龍頭作側面形,兩端的頭朝下,中間的頭朝上。在一端蟠龍之前有一個獸面和一龍。龍的身尾均飾菱形紋和小三角形紋。架面四角分別飾以牛首紋,牛口向外。圈口周壁飾三角形紋和一周云紋。甗架四壁也有精細花紋:長邊兩面各飾五組龍紋和六個大圓形火紋,兩者相互間隔,其下接飾大三角紋一個;短邊兩面中部各有一龍,兩側飾以大圓形火紋。主紋均以雷紋為地。在中間圈口的內壁有銘文二字。 甑形制較大,口徑三三厘米。敞口,下腹急收,凹底,底有三個扇面形孔,獸頭半圓形空心耳。口下有兩條細棱,飾游動狀的龍紋兩組,每組二龍,頭相對,以雷紋為地。在龍身的上下側分別填以圓形火紋。三件甑的口下內壁與兩耳下的外壁分別有銘文二字。</div> 婦好墓各層示意圖 參觀完婦好墓,宮殿宗廟區的游覽也就結束了。一邊走、一邊看、一邊品、一邊思考,著實有些累。像商人一樣,拿起弓箭,射幾支,放松一下。 “龍鳳”的甲骨文寫法 防商代馬車 殷墟王陵遺址<div>  離開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我們開車前往6公里以外的殷墟王陵遺址,參觀殷商貴族們死后下葬的地方。</div><div> 殷墟王陵遺址位于安陽市洹河北岸的侯家莊與武官村北地,與小屯村的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與東面的洹北商城遙相呼應,共同組成了聞名中外的殷墟遺址。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250米,這里已發現大墓及較大墓13座、祭祀坑2500多個。大墓規模宏偉,雖歷遭盜掘,但劫余之物仍可反映王室的豪華與奢侈。</div> 司母戊鼎出土地<div>  甲骨文是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的名片,司母戊鼎則是殷墟王陵遺址的名片,司母戊鼎正是在這里出土,它是當之無愧的青銅時代第一鼎。</div> 王陵區分為東、西兩區。西區主要有8座大墓;東區以祭祀坑為主,主要分布于東區南部和北部的中段,此外有1座大墓、4座較大墓。13座大墓或較大墓的地上均無封土,陵墓均為坐北朝南,墓室口大底小呈方斗型,墓平面呈“亞”字形、“中”字形或“甲”字形。 M260大墓出土文物 <div>  東區的5座大墓,其中四條墓道大墓1座,為M1400號;兩條墓道大墓3座,分別為M1443、M1129和50WGKM1號(武官大墓);一條墓道大墓1座,為M260號。這些大型墓葬均為南北向,墓形呈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被學者認定為殷商后期的王陵。墓內有棺、槨,并殉有人畜,隨葬器物有青銅禮器、樂器、兵器、生活用具、生產工具及藝術品,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又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div> M260大墓<div>  M260位于殷墟王陵區東區南部,1984年9月12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發掘,墓呈"甲"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呈坡狀,墓室為一長方形豎穴坑。墓室底有一腰坑,內有一人一大玉戈。在墓室西北角填坑內有8把木锨。在墓道填土內,有集中在一起的22個人頭骨。墓室填土中有6個個體的人骨,槨室填土內有5個個體人骨。</div> 1939年M260中出土了司母戊大鼎,顯示出墓主人的尊貴。然而,墓主人的身份還是個謎,探討該墓主人身份,是殷墟考古的課題之一。 M260大墓出土青銅器 裝有人頭顱的青銅甗 M259位于M260東側約40米,墓室為方形豎穴。墓室二層臺埋有人頭骨14個,兒童骨架一具,墓內殉狗6只。<br> 青銅兵器 青銅兵器 王陵區考古挖掘示意圖,除了大墓,那一個個小方塊也都是挖掘過的地方。大墓、較大墓排列有序,分布密集,雖有個別陵墓墓道之間有打破關系,但墓室絕無疊壓現象,這充分說明王陵區13座陵墓的位置是按照相應規劃安排的。13座墓中,有“亞”字形墓8座,每座墓有4條墓道,被視為規格最高的陵墓,在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帝王陵均取此形制。“中”字形墓3座,南北各有一條墓道。“甲”字形墓1座,只有南墓道。 陶器 司母戊鼎介紹<div>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極品,目前該鼎出借在國家博物館。</div> 東區祭祀坑<div>  東區祭祀坑數量眾多,排列有序,坑內有不少人、畜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個公共祭祀場地。王陵大墓與祭祀坑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等級關系、奴隸制度、埋葬習俗、生產水平,是中國古代文明史所遺留的輝煌篇章。</div> 青銅人面具和頭盔 人牲<div>  就是用活人來祭祀祖先(人鬼)、神靈或自然界萬物。起始于原始社會,商王盤庚遷殷后,人牲發展到了驚人的程度。</div> <p class="ql-block">人殉</p><p class="ql-block"> 人殉,是用活人來為氏族首領、家長、奴隸主、封建主殉葬,起源于原始社會末期,最初是妻妾為丈夫殉葬,至商代人殉相當普遍,殉葬者除妻妾外,還有近侍和臣仆,大墓殉人多達百人。</p> <p class="ql-block">人祭坑</p><p class="ql-block"> 和人牲和人殉有所不同,人祭是把人強行處死后埋入坑內祭祀祖先。人祭坑排列有序,分為若干組,每組代表一次祭祀活動。有活埋的,有先處死后再埋入的。祭祀的人,多為戰俘,也有一些是奴隸。</p> <p class="ql-block">  殷代車子是木質結構,主要由輿、軸、輪、轅、衡、軛構成。由于深埋地下,年長歲久,出土時木質部分已全部腐朽,僅存遺痕和青銅飾件。考古工作者根據泥土中保留下來的車子輪廓,成功地對它們進行了剝剔和清理,經過復原,使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代車子再現于人們眼前。</p> <p class="ql-block">  殷代車馬坑中多數埋一車兩馬。殷代末年才開始出現四馬駕車。兩馬駕車系駕的基本方法是馬頸上駕軛,再用一條革帶圍繞馬脖子,系結兩軛鞫下,將軛固定以防脫落,軛首縛于衡上以支撐車體。兩根靷繩,一系于兩軛內側的鞠下,另一端系于車軸上,起牽引作用。這種系駕法稱為"軛靷式系駕法"。</p><p class="ql-block"> 到了兩周(西周、東周)時期,車子結構基本上承襲了殷代車制。由于戰爭日益頻繁,為適應戰爭需要,加大牽引力的四馬駕車成為普遍采用的形式,在兩服馬外側增加兩馬,慘馬不負衡,用兩根套繩分別斜套在兩驂馬頸上,另一端系于車輿底部,這兩根套繩稱為"靳",起輔助牽引作用。先秦時期車駕二馬稱"駢",三馬叫"驂",四馬叫"駟"。<br></p> 殷墟王陵區的祭祀坑呈長方形或方形,分為人坑、動物坑、器物坑三類,縱橫排列有序,其中大多數為人祭坑。據不完全統計,人祭坑內功埋葬有數千具身、首分離的人牲。埋葬軀體的坑為長方形,一般埋8-10具;埋人頭的坑為方形,通常埋10個人頭。可見在當時,即使是開創了盛世的仁君,也無法擺脫殺人祭祀的這種時代局限性。在那個時代,祭祀貫穿在了王族、貴族的生產生活及政治活動的方方面面,有活動必有祭祀,有祭祀必有殉葬,有殉葬必有人殉、人牲和人祭。沒有人對此持有懷疑和反對態度,在統治者和貴族眼里,奴隸和戰俘等同于牲畜,奴隸和戰俘自己也不把自己當人。而妻妾、近侍和臣仆也只不過是貴族們的私有財產,可以隨意處置。<br>  為了保護遺址,考古人員進行了地下封存,地表用標識表明祭祀坑方位。 據說殷墟遺址目前只挖掘了約5%,在王陵區,有一片區域被鐵絲網封鎖了起來,鐵絲網內,有兩處類似塑料大棚的封閉區域,里面應該正在進行考古活動。而鐵絲網外側,是考古發掘挖出來堆積的泥土。 獸祭坑<div>  用動物祭祀的坑,玻璃下是三千多年前的動物留下的遺骨,有的也有人。</div> 狗 一個人,兩匹馬 一頭像,一頭豬 石怪獸<div>  王陵大墓出土,圓雕,作屈膝跪坐狀,全身雙線陰刻。原物高37.1厘米,寬21.4厘米。這是放大的仿制品。</div> 鹿方鼎(仿制品)<div>  1935年出土于殷墟王陵區1004號大墓,通高60.8厘米,口長51厘米,寬38厘米,原器現藏臺灣。</div> 王陵區全景 拂去歲月的風塵,走進這段湮沒的歷史,3000多年前商王的奢華與威嚴浮現眼前。蘺蘺晴草,見證了千載春秋的榮枯。歷史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野蠻到文明,無數鮮血與肉體化作煙云,只留下累累白骨,以及他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保存下走向文明的記錄。今天的殷墟依然幽寂沉靜,但它的故事還遠沒有結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左旗| 富宁县| 南溪县| 两当县| 邵武市| 锦州市| 安化县| 库伦旗| 舟山市| 柘荣县| 黄梅县| 尼勒克县| 浙江省| 堆龙德庆县| 温州市| 荣成市| 宁津县| 扶沟县| 吴堡县| 观塘区| 仁寿县| 商南县| 蓝田县| 洛宁县| 河南省| 宁阳县| 梅河口市| 砀山县| 阿拉善左旗| 莱西市| 金坛市| 丰县| 镇康县| 宜昌市| 黄骅市| 华坪县| 阳春市| 鸡西市| 青神县| 太谷县| 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