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秋高氣爽,天藍得純凈,接任務到307招待所開會。<div><br>307招待所,一聽這名字就知是一有歷史淵源的地方。</div><div><br>據《明史》記載,這里曾經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西花園舊址。當年朱元璋征集30萬兵工興建明故宮,此處為存放食品和水的倉庫,又名“西苑水晶臺”,如今水晶臺早已蕩然無存。</div><div><br></div> <div><br></div>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里是國民黨勵志社總部所在地。南京解放后,解放軍軍部駐扎于此,后來這里先后又做過學校、幼兒園以及中蘇友好交際處等。<div><br>1956年改為江蘇省委招待所,因地處中山東路307號,故對外統稱“307招待所”。1991年,更名為鐘山賓館。</div><div><br>勵志社舊址位于南京鬧市之中,然其古色古香、典雅寧靜的氣質與風范,在歲月的風雨浸泡中歷久彌新。</div><div><br></div> <div><br></div>都說建筑是凝固的藝術。漫步于古松參天、翠坪含煙的院落,仰望充滿藝術感的飛檐斗角在蔚藍色的天空里伸展,真是美的享受。<div><br>院落內三幢仿清宮殿式建筑莊重渾厚,朱粱畫棟,屋頂是歇山頂和廡殿頂,脊檐飾有瑞獸,檐口粱枋施以彩繪,還建有壁爐煙囪,非常巧妙別致地將中西建筑文化的精髓融為一體。</div><div><br>這三座民國建筑建于1929年至1931年間,是由當時剛從國外學成回來的青年建筑師范文照、趙深設計,陸根記營造廠承建。</div><div><br></div> <div><br></div>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南京作為民國首都,匯集了當時中外優秀的一批建筑師,在寧進行大量建筑創作活動,留下了風格各異、中西合璧的民國建筑。<div><br>勵志社建筑群,代表了當年南京建筑的一種潮流,即在傳統大屋頂宮殿式建筑外殼中,包容了現代的使用空間。</div><div><br>它反映了設計者嫻熟的職業技能,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推崇。</div><div><br>這種將傳統的建筑形式與現代的功能、技術和建筑材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建筑方法,曾在南京風靡一時,后因造價太高而被其他的建筑方法所取代。</div><div><br></div> <div><br></div>據說當時勵志社建筑群所花費的15萬元費用,是上海銀行界在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進行中原大戰時,捐獻作為宋美齡發放蔣軍官兵犒賞金的一筆巨款的剩余款項。<div><br>看了這么多,一定有人會好奇,蔣介石、宋美齡為什么會對勵志社如此重視,還專門從擠出的經費里強化勵志社的基礎建設。</div><div><br>勵志社,聽名字是為勵志所用,那么這“勵志社”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在當時又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div><div><br></div> <div><br></div>倚立賓館窗前向東眺望,藍天白云下,鐘山似一只蒼龍橫亙在眼前,呵護著腳下一排排鱗次櫛比的房屋,秋陽亦溫柔地灑向這片美麗的家園,傾訴著這里的曾經過往。<div><br>要說清這勵志社的組織機構,還真有點難。</div><div><br></div> <div><br></div>它的前身是黃埔同學會勵志社,創立于1929年1月1日,是蔣介石效仿日、美軍隊建立的一個軍官俱樂部性質組織。社長由蔣介石兼任,社址設在黃埔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內,社員以該校學生為主。1931年社址遷到中山東路307號現址辦公。<div><br>由一個軍官俱樂部性質的組織演變而來,又是蔣介石親任社長,足見其肩負著特殊的使命。然而,偏偏是這樣一個勵志社,卻在當時被人戲稱為是“尖、卡、斌”機構,這又是為什么呢?</div><div><br></div> <div><br></div>說起來很有意思,因為勵志社雖不是國民黨正式黨政機構,卻在全國各地都有分支,不大不小是為“尖”;它只是個后勤服務部門,卻由蔣介石親任社長,社員也多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學生,不上不下是為”卡”;勵志社的工作人員都著軍裝,但主管文官的和專司武職的國防部卻都不管它,不文不武是為“斌”。<div><br></div> <div><br></div>就是這么一個“不大不小”、“不上不下”、“不文不武”的組織,在抗戰勝利到解放前的那段時間卻飛速發展起來,不僅在全國各地都設立了分社,而且勵志社的建筑大都富麗堂皇。<div><br>除了抗戰前落成的南京勵志總社和南昌、成都分社的宮殿式建筑外,長春偽滿洲國的國務院、上海的百老匯大廈(今上海大廈),還有南京北京西路上的A、B大樓(今華東飯店)、玄武湖里的翠洲招待所(今南京市書畫院)等,都成為勵志社的分社用房,員工一度達到萬余人。</div><div><br></div> <div><br></div>勵志社有這么大的發展規模,主要原因還是深受蔣介石和宋美齡倚重。<div><br>因為離總統府和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都很近,所以勵志社首先是蔣氏“官邸”和”內廷供奉”機構,奉命為蔣介石和宋美齡辦理日常庶務、出行安排以及宴請賓客等具體事務;其次它還負責為蔣、宋拉攏中外教會人士,接待外國來華軍政人員和宗教團體,特別是美軍顧問團,其他還有電影播放,文藝演出等文化娛樂活動。</div><div><br></div> <div><br></div>因此,勵志社在當時也是不少重大活動和歷史事件的發生地。<div><br>如今的勵志社舊址,淹沒在周圍的高樓大廈中,可院落內古松依然參天,翠坪依舊含煙,見證著過往一個個重大的歷史時刻……</div><div><br></div> <div><br></div>這里曾是蔣介石、宋美齡以及國民政府要員休閑、娛樂的場所。<div><br>蔣氏夫婦經常到勵志社總社觀看梅蘭芳等人演出的京劇,張學良多次到南京,有時就住在勵志社的特別客房內。即使不住在勵志社,他也常到勵志社打網球或騎馬,由此與勵志社總干事黃仁霖結下“不尋常的友誼”。<div><br></div></div> <div><br></div>這里是南京首次集體婚禮的舉行地。<div><br>1935年10月10日,33對新人在勵志社大禮堂手挽著手舉行了盛大的集體婚禮。新人們先對著孫中山的遺像三鞠躬,接著夫妻對拜,然后向證婚人鞠躬,最后由證婚人致詞。而證婚人不是別人,由當時的南京市市長馬超俊親自擔綱……</div><div><br>這場作為新風新俗風向標的集體婚禮,也吸引了媒體的視線,當時的各家報紙作了廣泛報道。據說參加此次集體婚禮的每對新人平均花費不超過60元,公家花費約為1000元。由此可看出,當時的國民政府在推動傳統習俗的轉變、倡導婚禮過程文明簡約等方面做出的嘗試與努力。此后,集體婚禮在全國進一步推廣開來。</div><div><br></div> <div><br></div>這里也是戰爭惡魔的審判地。<div><br>抗戰爆發后的1941年9月,汪精衛的偽國民政府在此成立了培訓傀儡漢奸的軍校基地,并常與不少漢奸頭目和日本高級官員會晤。</div><div><br>而抗戰勝利后,勵志社由此揭開了歷史上最難忘的一頁:<br>1946年2月15日,國民政府在勵志社大禮堂設立了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專門審訊侵華日軍戰犯。當時根據國際慣例,甲級戰犯由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但在中國人民的強烈要求下,制造南京大屠殺的元兇谷壽夫,在紫金山下進行殺人比賽的向井敏明、野田巖等戰爭惡魔,先后被引渡到中國,在這里受審,被判處死刑,并在南京執行槍決。這些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戰爭惡魔得到了應有的可恥下場。</div><div><br></div> <div><br></div>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div><br>南京解放后,勵志社建筑群及院落得到了很好保護。1991年,勵志社建筑群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近代優秀建筑。199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div><div><br></div> <div><br></div>如今,26層的鐘山賓館已巍然聳立,成為江蘇省委、省政府對外接待的重要窗口。漫步于這座園林式的賓館,古老與現代交相呼應,傳統與時尚完美融合。特別是古建筑莊穩宏厚、朱戶畫梁;院內古松參天,翠坪流水;假山奇石點心綴,河流環繞緩流,令人流連忘返,還成為了《風雨下鐘山》、《淮海戰役》等歷史影片的拍攝取景地。<div><br>沐浴秋陽下,不妨在這翠坪含煙的天地里稍作停留,于一杯咖啡的氤氳中,回味凝固的歲月,感受驚艷的時光……</div><div><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城县|
禹州市|
盱眙县|
阜康市|
旅游|
阳谷县|
安陆市|
偃师市|
永康市|
墨竹工卡县|
兴海县|
东至县|
永修县|
竹北市|
连城县|
三门县|
马边|
禹城市|
吴堡县|
太仓市|
博白县|
游戏|
石城县|
永泰县|
盐边县|
娱乐|
卢湾区|
常德市|
麻栗坡县|
德清县|
吉安县|
利辛县|
肥城市|
德江县|
韩城市|
宁夏|
秭归县|
基隆市|
邢台县|
清徐县|
兴安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