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首都博物館特舉辦"千載流蘊﹣﹣大運河主題書畫展"。展覽薈集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十余家單位的80余件大運河相關書畫藏品。分別展示大運河在歷史上作為"航運命脈"的重要功能,大運河沿岸城市的人文景觀風采以及大運河沿岸良好的生態環境,旨在表現大運河的歷史與現在,展望其未來的發展與重要價值。</p> <p class="ql-block">大運河,是一幅刻畫在華夏大地上的恢弘畫卷,記錄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發展與繁榮,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與文脈傳承。當人們看著這些畫作,仿佛能看到帆檣獵獵、歲挽萬艘的震撼場景,大運河沿岸,綠水青山相映,農人耕作在沃野田疇,文士悠游于山林之中;繁華的街市人聲鼎沸,熙來攘往的人群似乎與運河的脈搏一同跳動,到處散發著運河的生命力與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遼寧省博物館藏,絹本設色,《南巡圖》共二十開,或為清宮舊藏,繪杭州勝景十八處,海寧、嘉興各一處,分別為:冷泉猿嘯、花港觀魚、曲苑風荷、柳浪聞鶯、平湖秋月、南屏晚鐘、雙峰插云、三潭印月、吟香別業、韜光觀海、天竺香市、梅林歸鶴、敷文書院、宗陽宮、瑞石洞、六和塔、云棲寺、昭慶寺、鎮海塔院(海寧)、煙雨樓(嘉興)。這些勝景皆為康、乾二帝南巡游覽或駐踐之地。此冊應當繪制于乾隆第三、四次南巡之間,也就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p><p class="ql-block">鑒藏印:東北博物館珍藏之印。</p> <p class="ql-block">跋文介紹各處名勝景觀歷史沿革,名稱由來,皇帝賜懸匾額等事,還記錄了康、乾二帝臨幸的時間及御制詩文等情況。從跋文記載時間可推斷,此冊應當繪制于乾隆第三、四次南巡之間,也就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p> <p class="ql-block">《二閘圖》扇頁,紙本設色,清代黃均,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二閘"也稱慶豐閘,始建于元代,建造于通惠河上,是通過閘壩調節運河河段水位的水利設施。隨著漕運的發展,至清代中期,慶豐閘一帶成為都人的消閑勝地,"逛二閘"或"二閘泛舟"成為一種消閑風尚。許多文人雅士在此流連駐足,留下詩文佳作和繪畫圖像。二閘一帶的興起和繁榮,是古城北京的城市變遷及人文歷史的重要見證。</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館藏《咸寧造橋》清代楊晉,圖繪城外河流上架橋的場景,兩岸同時開工,工人正在搭建腳手架、運輸木料,左下部有一官員與隨從在監督視察。這件作品可能是清代某官員"宦跡圖"中的一開。</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館藏《金焦圖》絹本設色,清代章聲,此畫為山水人物畫,章聲用彩色襯托手法使人物雖小卻突出。畫面以大青綠色彩為主,山石細致勾皺并施以石青、石綠,樹木輕勾淡赭,船只和倒影用淡墨皺染,船身和帆則用赭色,與山石形成鮮明對比,呈現出富麗堂皇的效果。畫面中的大片空白代表湖水,增強了景物與湖面的虛實對比,營造出虛靜曠遠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館藏,紙本水墨,《京口三山圖》清代聯璧,滿洲正藍旗人。</p><p class="ql-block">款識:煙云隨意畫三山,砥柱中流江海間。公向大羅天上住,可還回首憶塵寰。壬午九月寫京口三山圖送三橋中丞大人巡撫江淮即求。</p> <p class="ql-block">鎮江博物館藏,紙本水墨,《鎮江名勝圖》清代張崟,張釜得其蒼秀渾噩之氣,力追北宋大家,獨樹一幟。一生作品用墨濃郁沉厚,多以真山真水為主題,描繪大自然的錦繡風光,是"京江畫派"的開派人物。款識:金山在城西七里大江中,名金鰲峰,唐裴頭陀掛錫于此。建伽藍于水際。獲金數鎰,以聞明皇,賜名金山。梁書天監四年,帝臨金山修水陸會。則金山之名,不始于唐矣。山之西有中泠泉,石排山,山上有郭璞墓。</p> <p class="ql-block">款識:北固山在郡城之后,一名北顧,上即露寺。南史所謂京城之西。別嶺入江山面臨水者也。山后石壁廣數十人,峻峭險峙,下臨江潭,另峙一峰,高聳突兀,名石帆峰。旁線路陡絕,為走馬碉,相傳漢昭烈走馬處。</p> <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藏紙本設色,《京口三山圖》清代張簽,他是清代中期有影響的山水畫家之一,善畫花卉、竹石及山水,尤善畫松,有"張松"之時譽。該畫采用宋畫寫實手法,細致描繪了北固山、焦山、金山三座名勝。北固山峭壁臨江,焦山如中流砥柱,金山則似江中芙蓉,塔寺依山而建,展現了三山的自然之美和人文景觀。畫作中的墨色運用層次分明,使山體樹木顯得蒼勁豐郁。作為一幅具有地域特色的實景寫照,它為研究京口三山的地理地貌提供了重要參考。</p> <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館藏,紙本設色明代沈周《虎丘送客圖》。沈周明代吳門畫派的代表畫家,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成化庚子年,沈周在虎丘為水部任職的同鄉徐仲山餞行,徐仲山即席賦詩,沈周唱和,隨后作此畫以贈別。畫面疏朗有致,筆墨秀逸,畫中展現了一位文士在松下停琴觀泉的閑適場景,遠山樹木蔥郁,近處古松泉流。此畫并非真實場景的寫實,而是通過藝術手法傳達了文人的生活態度和理想。</p> <p class="ql-block">無錫博物院藏,紙本墨筆,明代沈周《虎丘戀別圖》。弘治甲寅(1494年)三月,時年六十八歲的沈周,在虎丘送別友人浦守庵茅山濟民,他給這位故友賦詩并作畫。詩詞之中流露出對往昔歲月的眷戀,對愜意隱居生活的陶醉。畫中描繪春日的虎丘山下,幾位友人正在依依惜別,旁有舟船停泊在岸。遠處山巒渾厚,小溪流淌。</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館藏,紙本設色《婁江山水圖》扇頁,清代王原祁,他擅畫山水,其繪畫藝術承緒家學,自幼得到祖父王時敏的指導,一生傾注于筆墨施運的營求中,自稱筆端有"金剛杵",畫風中年秀潤,晚年蒼渾。與王時敏、王鑒、王暈合稱清初"四王"。</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館藏,紙本水墨,清代彭玉塵《西湖招飲圖》。他是清朝晚期軍事家、書畫家。他筆下的西湖,筆墨蒼渾,意隨筆至,筆隨氣行,墨氣淋漓。晚年彭玉鏖寓居西湖,在小瀛洲有一處住所,曰退省庵。</p> <p class="ql-block">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絹本設色《觀潮圖》,清乾隆年間袁耀,此畫描繪錢塘江大潮的壯闊景色,采用了曲線形構圖,給觀者一種柔和曲折迂回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山石樓閣集中在右下側,從高處遠望,滔滔潮水似與山齊,一望無盡,江潮的洶涌壯闊。江岸山勢帆立,崖上有一樓閣,是觀潮的絕佳地點,臺上有老者、童子數人正在觀潮。</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館藏,紙本水墨,《獅峰圖》清代沈宗敬,他精音律,善吹蕭、鼓琴,工詩、書。畫傳家學,山水師倪、黃,兼用巨然法。筆力古健,思致高遠,水墨居多,青綠亦偶為之。小景小幅尤佳。圣祖南巡獻畫稱旨,賜題"清風蘭雪"額。</p><p class="ql-block">款識:造化憑毛穎,吾情于此鐘。石堪消米拜,松不羨秦封。黃駐庭除草,紅余霜信楓。清機聊不寄,明眼認獅峰。雍正甲辰寫于燕邸之瞻就軒,雙鶴沈宗敬。</p> <p class="ql-block">蘇州博物館藏,紙本設色《茱英灣圖扇頁》清代原濟,畫幅作仲春景色,隔岸桃柳相望,房舍擁翠臨河,一舟泊于中途,眾客交談甚歡。此圖應是就舟匆忙而作,故筆墨稍見疏松,構圖亦顯簡略。</p> <p class="ql-block">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絹本設色,明代尤求《大禹治水圖》尤求生卒年不詳(約活動于明嘉靖至萬歷年間),此圖展示了大禹治水,開山鑿石,疏通九河的恢弘壯觀場景。畫面上崖壑陡峭,怪石嶙峋,大禹的助手伯益正指揮隊伍鑿石開山,有架木撐鐵者,有曳杵撞石者,有扛運砥柱者,眾役并力,各極其致,是后人心中大禹治水情景的生動再現。</p> <p class="ql-block">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紙本設色清代高翔《蟒導河官衙即事圖》,高翔揚州人,工篆刻,善畫花卉、山水,"揚州八怪"之一。</p><p class="ql-block">蟒導河,古稱"芒稻河",因其發源于河之北的芒稻山而得名,后又以河道彎曲似蟒,因而俗稱"蟒導河"。蟒導河作為揚州地區的重要水道,是淮水入江的主要通道,而淮水與大運河相連,通過蟒導河的疏導作用,淮水可以順利流人長江,再通過大運河進行南北運輸。因此,蟒導河在功能上是大運河水系的一部分,共同承擔著漕運和防洪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絹本設色《潞河督運圖》 江萱清代乾隆年間畫家,江蘇鎮江人。畫卷描繪了潞河尾閭天津三岔河口一帶的漕運盛景和民俗民風。河道上漕船穿梭,河道兩岸桃紅柳綠,田園、農舍、店鋪、寺廟錯落有致。圖中畫有官船、商船、貨船 、漁船等六十余條,官吏、商賈、船戶、婦孺、鹽坨雜役等八百余人。人物形態各異,極富生活氣息,兩岸碼頭、衙署、店鋪、酒肆、民居等琳瑯滿目,生動描繪了乾隆年間潞河漕運經濟、商貿及民俗盛況。</p><p class="ql-block">潞河也稱北運河,上達北京,下通天津,與南運河交匯于三岔河口。經大運河可達杭州,經海河可至渤海。潞河曾是京都水運要道,自元代始"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于江南"。鹽、茶、米、粟、麻、絲、殿堂之需大木、金磚、油漆,都得靠南方用船運來。無論海運還是河運,都必須在直沽轉駁啟運,其中漕糧大部分沿潞河北上至通州進京。長蘆漕鹽則交付海河東岸鹽坨收貯,由鹽關廳分撥各省及京中軍民所需。</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館藏,絹本設色,《橫云山莊圖》清代楊晉,他擅畫山水、牛馬及花鳥、人物,曾與王翠合繪《康熙南巡圖》山水清秀繁復,鋒毫精整。尤精畫牛,蹄角生動,頗具韻致。</p><p class="ql-block">橫云山莊是明代工部李逢申的茅園,后來,這座園林被清初的戶部尚書王鴻緒所得。《明史稿》便是在這座園林中編纂的。這幅圖是楊晉為王鴻緒所作。圖繪山莊前臨河渠,背依群峰,筑有圍墻籬笆,內有草堂亭榭,曲徑通幽,莊外河道寬闊,水網交織,田地齊整。卷后有蔣廷錫等人跋語。</p> <p class="ql-block">遼寧省博物館藏,絹本設色《清明上河圖卷》明代仇英。仇英(1505-1552),江蘇太倉人,寓居蘇州。初為漆工,后改學繪畫。移居蘇州后得識文徵明,并拜周臣為師,山水以青綠為主,人物畫亦以工筆重彩為主,尤善仕女,體態俊美,筆法細微,敷色妍柔。與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稱為"明四家"。</p><p class="ql-block">此卷《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明朝中期時的蘇州,反映了當時蘇州城的繁榮景況。參照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構圖形式,采用青綠重設色方式,畫作中的深宅大院、高大城墻與鱗次櫛比的商鋪,無一不彰顯這一點。從畫中細節來看,"描金漆器""精裱詩畫""打造錫器""染坊""打造諸般銅器"均為明代蘇州特色,而"書坊""南貨""鮮明花朵""女工銅針"等足可讓人感受到明代蘇州的風致。畫中人物過兩千,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城外青山綠水,樹木蔥郁;城內街道商鋪、院落、樓閣,排列整齊,豪華氣派,幾百年前的恢宏建筑躍然紙上。</p> <p class="ql-block">十多年未曾走出遼寧博物館的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圖》頗受關注,該重磅展品只展出一個月,許多人都是奔著這副畫來的,展柜前的人都仔細地看,拿著相機拍照。</p> <p class="ql-block">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鑒定站)藏,紙本設色《花港觀魚》清代呂煥成,浙江余姚人,吳門畫派代表人物之一。此冊用筆細勁,敷色精詣,筆法工細挺秀。湖邊人物雖小,但刻畫細致入微,形神畢俱。山石勾勒后,稍加皺制,不露筆痕,然后再以石青、石綠輕輕暈染。西湖景色布置幽雅,楊柳依依,遠山壯美,整幅畫顏色豐富,典雅超逸。</p> <p class="ql-block">無錫博物院藏,絹本設色《惠山四景冊》,明代張彥,明萬歷崇禎間畫家,工畫山水及花鳥、人物,與吳門張宏齊名。圖繪江蘇勝景,從款識可知,同冊共有二十幅,現存四開,即焦山、惠山石門圖、天平山、錫山。</p><p class="ql-block">款識:癸亥長夏,留仲名兄郊居,出此屬畫,共記廿幅,張彥。鈴印:張彥。</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館藏,紙本設色,《江南春色圖卷》明代文徵明,"吳門畫派"代表人物,"明四家"之一。擅畫人物、山水、花鳥,尤以山水畫名世,題材大多描寫江南景物。此圖用石綠、赭石染春山。筆意細秀,設色古雅。畫山僅畫輪廓,稍用干墨擦之,但覺山痕樹影,無處不是早春景象。</p> <p class="ql-block">蘇州博物館藏,紙本水墨《小竹里館圖》清代湯始汾,他是江蘇武進人。與林則徐、法式善、費丹旭等文人墨客多有交游。晚年寓居南京,筑琴隱園。博學多才藝,工詩文,書畫宗董其昌,閑淡超逸,畫梅極有神韻。太平攻破金陵時,投池以殉。著有《琴隱園詩集》。</p> <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藏,絹本水墨《沛臺實景圖》,明代唐寅(1470-1524),字伯虎,明代畫家、書法家、詩人。唐寅在題詩中講述了繪制此圖的緣由。唐寅36歲時,陪同大學士王鰲游覽沛臺后繪此圖。沛臺,又名歌風臺,位于今江蘇省沛縣境內,相傳,漢高祖劉邦曾于此飲酒放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人筑此臺以紀之。</p><p class="ql-block">此圖純用水墨,完全是紀實寫生之作。庭院屋舍結構清晰,頗具透視感。各種樹木相間雜,多用空勾夾葉,繁而不亂。坡石用細筆長皺,微作暈染,工勁兼細秀圓潤。遠景一角山林,霧氣沉沉,墨色濕潤,與近景相比較,雖有近大遠小的區別,但在空間位置上卻有很大的隨意性,反映了中國古代畫家對空間處理的獨特理解。作品融宋代院體與元人筆墨韻味為一體,呈現出勁峭而又不失秀雅。</p> <p class="ql-block">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紙本設色,明代袁尚統《洞庭風浪圖》。袁尚統明代畫家。字叔明,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人物、花鳥。山水渾厚,人物野放,作品有濃厚生活氣息。</p><p class="ql-block">《洞庭風浪圖》繪"八百里洞庭"狂風怒卷、巨浪奔涌之狀。近處,一船隨浪浮沉,隨時有傾覆撞山之虞,船工們密切配合,緊急避險。中段,民眾立于樓臺之上,屏息靜氣,關注水中船只。遠方,水霧、山嵐融為一體,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緊張氛圍得到緩解。此圖以變幻莫測的用筆刻畫驚濤駭浪,營造出扣人心弦的情境,更出色地展現出洞庭湖"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雄偉瑰麗,誠為"風浪圖"中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首都特物館藏,絹本設色,《洞庭秋月圖》王懷清雍正、乾隆年間畫家,江蘇太倉人、僑居蘇州。此畫仿王蒙筆意、山石用破網鼓、干筆敲擦、苔點繁密。圖中畫湖山景色、懸崖突立潮岸、舟行其下。遠山起伏、江水連天。圖中緊扣"秋"、"月"二字,烘托點染、追求洞庭茫茫山水之趣構圖極為講究。</p> <p class="ql-block">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紙本設色《漁家樂圖》清代陸懋蓮上海人。工山水、人物、花鳥。此畫借鑒了傳統山水畫中一河兩岸的構圖方式,描繪了漁家打魚、休息的生活場景。畫家以淡石青渲染,整幅作品呈現出水墨氤氳的視覺效果。</p> <p class="ql-block">無錫博物院藏,紙本設色《綠楊輕綰瘦西湖圖》錢松嵒(1899-1985),江蘇宜興人。鉆研傳統畫藝,并接觸西畫技法。由于他和傅抱石等江蘇畫家的共同努力,開創出江蘇山水畫的新風貌,被公認為"江蘇山水畫派",在60年代初與"長安畫派"、"嶺南畫派"成鼎足之勢。</p><p class="ql-block">圖繪揚州的瘦西湖秀美的風光,蜿蜒的堤岸上綠柳成蔭,古建筑掩映其間,湖上游船三三兩兩,遠處水氣彌漫,仿佛是春夏之際的湖上景致。</p><p class="ql-block">瘦西湖是從清代揚州城北垣綿延至蜀岡的狹長水體,由隋唐大運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時代的城壕連綴而成的帶狀景觀,始終與大運河保持著水源相通的互動關系。瘦西湖是大運河的支流,同時也是大運河上獨特的文化景觀。</p> <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藏,絹本設色,《黃流巨津圖》明代陳洪綬,陳洪綬(1598-1652),明代著名書畫家、詩人。畫中黃河波濤洶涌,帆船搖曳,港口船只停泊,對岸竹林房舍隱約可見。陳洪綬受黃河雄偉景象啟發,以墨筆勾勒浪花,白色漬染,線條強健且具裝飾性,兩岸景物虛化,形成虛實對比。此畫為古代畫水題材中的杰出之作。《黃流巨津圖》出自《陳洪綬雜畫冊》。</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館藏,絹本設色,明代吳振,《湖山晚晴圖》,吳振上海松江人,善畫山水,師法黃公望,兼習董源、倪珊、王蒙諸家,筆墨秀潤,尤工枯樹,臨宋元名跡更佳,畫風與趙左、沈士充相近,得董其昌賞識,為云間正宗。此圖描繪南國湖山秀色,雨去云來,林霧朦朧,煙波漣漪,風光旖旎。筆法清秀,淡彩輕嵐,云氣暈染極妙。</p> <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館藏,紙本設色,清代黃易《得碑十二圖》,黃易(1744-1802)浙江杭州人。能詩工書畫,尤精篆刻,為西泠八家之一。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起任兗州曹道。嘉慶六年正月至三月任濟寧運河同知護理。《得碑十二圖》采用右圖左跋、一圖一景的形式,記錄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后的十余年間,黃易在河北、山東一帶搜尋碑刻、拓本的游歷成果。其后有黃易自題和翁方綱的題跋。濟寧是京杭大運河的樞紐,水路交通要塞,也是歷代碑石拓片出土發現的寶地。黃易一生足跡半中國,在山東濟寧度過了二十余年,精究河防水利之法,忘我地投入到金石尋訪活動之中。</p> <p class="ql-block">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鑒定站)藏,絹本設色,明代董其昌《紀游圖》。</p><p class="ql-block">董其昌(1555-1636),上海松江人。善畫山水,論畫南北二宗,崇南貶北。"畫中九友"之一,書法開一代新風,為明末"四大家"之一。此冊作于明神宗萬歷二十年(1592),為董其昌38歲初第之時過廣陵至滕陽途中,因病在彭城而作的沿路名山勝景的寫生稿本,原為睢陽尚書袁氏家傳舊藏。整本畫冊風格平淡古雅,意境高曠。董氏注重師法古人,在筆墨上追求平淡天真,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p> <p class="ql-block">安徽博物館藏,綾木設色,明代胡皋,《泰山日出圖》胡皋婺源人,款識:泰山目出圖。崇禎壬午秋月,七三叟胡皋。</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博物館藏,綾本設色,明代吳彬《岱輿圖》。吳彬,生卒年不詳,大約于明萬歷年間,福建莆田人。曾官中書舍人,歷工部主事。善繪山水、佛像。晚明人物"變形主義畫風"和"復·興北宋經典山水畫風"的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之一,享有"畫仙"之譽。</p> <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藏,綾本設色,清代傳山。《汴堤春色圖》。傅山(1607-1684),山西陽曲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末清初思想家、書畫家。康</span>熙年間中舉鴻博,于學無所不通,經史之外,兼通先秦諸子,又長于書畫醫學,有《霜紅龕集》等。</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館藏,絹本設色,清代完顏麟慶,《麟慶行樂圖》。完顏麟慶(1791-1846),滿洲鑲黃旗人。嘉慶十四年進士。道光間官江南河道總督十年,蓄清刷黃,筑壩建閘,后以河決革職,旋再起,官四品京堂。《麟慶行樂圖》是以淮安清江浦清晏園為背景,是麟慶任職江南河道總督時園居的寫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館藏,紙本設色,清代朱岷,《秋莊夜雨讀書圖》。朱岷,生卒年不詳,江蘇武進人。工書善畫,受查為仁聘請來津,遂定居水西莊。</p><p class="ql-block">水西莊為天津鹽商查日乾私家園林,雍正十一年(1733)建成,擴建興盛于乾隆時期,因位于南運河以西而得名。查氏父子在水西莊刊刻圖書,收藏金石、書畫,款待南北名流才俊、津門鄉賢。他們在此賦詩填詞、評書品畫、著書立說,創造了燦爛的水西莊文化,是天津古代文化活動的高峰。</p><p class="ql-block">此圖繪查禮(查為仁之子,號茶坨居士)于夜雨中的水西莊讀書的情形,再現了水西莊的原貌。天津河網密布,位于北運河和海河的交匯之地。水西莊有枕溪廊、數帆臺、藕香榭、覽翠軒、花影庵、泊月舫、碧海浮螺亭等景觀,是文人雅士吟詩酬唱的佳境,留下大量詩、文、圖像。乾隆南巡先后四次駐嗶水西莊。水西莊是大運河天津段重要的文化節點。</p> <p class="ql-block">揚州博物館藏,絹本水墨,明代文徵明,《滄洲詩意圖》。文徵明(1470-1559),江蘇蘇州人,"吳門畫派"代表人物,"明四家"之一。擅畫人物、山水、花鳥,尤以山水畫名世,山水畫題材大多描寫江南景物。</p> <p class="ql-block">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紙本設色,明代袁尚統,《洞庭風浪圖》。袁尚統(1570-1661前后),明代畫家,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人物、花鳥。山水渾厚,人物野放,作品有濃厚生活氣息。</p><p class="ql-block">《洞庭風浪圖》繪"八百里洞庭"狂風怒卷、巨浪奔涌之狀。近處,一船隨浪浮沉,隨時有傾覆撞山之虞,船工們密切配合,緊急避險。中段,民眾立于樓臺之上,屏息靜氣,關注水中船只。遠方,水霧、山嵐融為一體,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緊張氛圍得到緩解。此圖以變幻莫測的用筆刻畫驚濤駭浪,營造出扣人心弦的情境,更出色地展現出洞庭湖"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雄偉瑰麗,誠為"風浪圖"中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博物院藏,紙本設色,民國陳師曾,《潞河補視圖》。陳師曾(1876-1923),中國近代畫家、書法家、金石篆刻家、詩人、美術史家、美術教育家。</p><p class="ql-block">款識一:辛酉三月四日。姚崇光、李釋戡、齊如山、蕭紫庭、羅技東、羅復堪兄弟、陳衡恪及梅蘭芳,姚玉芙,程艷秋同游二閘,為補修楔事。釋戡屬予為圖以紀之,圖成并贅一詩,蓋類以明圖之所未足爾。修水陳衡恪。款識二:此陳師曾圖后題句也,尺幅過長,不及與崇光圖對裝。釋戡因屬予移錄于此,惇嬰并記。</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館藏,紙本設色,近現代張大千,《萬壽山圖》。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畫家、書法家、藝術教育家。與北方名家溥儒并稱為"南張北溥"。款識:彩翠千山擁十洲,湖風湖水足清游。停橈漫話文昌閣,別有昆明一段愁。戊寅三月寫昆明一角,并拈小詩題之,蜀郡張大千,樂農軒中試宋漫堂黃海山老墨。</p> <p class="ql-block">江蘇省美術館藏,紙本設色,現代宋文治,《運河新裝》。宋文治(1919-1999),現代畫家。江蘇太倉人,1951年入江蘇省國畫院受傅抱石影響,致力于山水畫創新。《運河新裝》是一件極具時代特色的藝術作品,它生動地描繪了60年代揚州大運河兩岸的繁榮景象。畫面中,一片片綠油油的農田見證了農民辛勤勞作的成果,而縱橫交錯的高壓輸電線則象征著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加速。遠處工廠煙囪林立,展示了我國工業生產的蒸蒸日上。作品不僅展現了大運河的自然風光,更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農業、工業并肩發展的巨大成就。</p> <p class="ql-block">江蘇省現代美術館藏,紙本設色,孫煒《大運河新顏﹣鎮江段》孫煒(1970-),江蘇鎮江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畫作表現大運河越長江而南引鎮江的畫面。前景是運河中來往的船只,重點表現具有地理標識性的西津渡云臺閣景觀;中景是蔥蘢綠色掩映下的城市樓宇,大運河在城市山林間穿行而過;遠景是北望長江與運河交匯的遼闊水域,畫面空間疏密有致,以青綠設色點染出一片江南意象。作品將裝飾性元素與畫面結合,并融合了青綠、金碧、水墨等技法,營造出一種富麗雋雅的視覺效果。</p> <p class="ql-block">江蘇省現代美術館藏,紙本設色,晏明《大運河新顏﹣無錫段》。晏明(1961-),江蘇揚州人,1988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江蘇省美術館書畫創作室主任、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畫面近處是無錫著名的清名橋和粉墻黛瓦的江南傳統民居,中景是高樓林立的無錫新城,運河靜靜流淌,遠山如黛,太湖帆影點點。運河兩岸的樹木籠罩了一層金黃,如霞光般的暖色倒映在運河的水面上,形成了具有浪漫童話色彩的運河景觀。</p> <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館藏,紙本設色,王頌余、賀建國,《導洪穿運》。王頌余(1910-2005),著名書法家、山水畫家。賀建國(1940-),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津美術學院教授。擅長油畫、水彩畫,其作品注重情、境、意趣的有機結合,汲取中西繪畫之長。</p><p class="ql-block">該繪畫創作取材于根治海河中河北省滄州市境內南運河上的一項導洪穿運節制閘工程,汛期威脅黑龍港地區的洪水沿著新開挖的排洪河道傾瀉人海,減除了這一地區的洪水災害。展品用藝術的手法再現了這項水利工程帶來的巨大變化,畫面中堅固莊重的河壩、運河平靜的流水、整齊碧綠的良田與奔騰的洪水澈流形成強烈的對比,組成一幅美的樂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紙本設色,鄭力《京杭大運河》。鄭力(1964-),浙江寧波鎮海人。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畫學院山水系主任。京杭大運河的南端終點位于風景秀麗的杭州,畫面生動地展現了這條古老運河上繁忙的水上交通場景。畫家以中國傳統畫技法,巧妙地將一列列船只垂直于畫面延伸至遠方,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京杭大運河的核心價值﹣﹣航運功能。此畫作通過描繪船只正穿行于杭州著名的拱宸橋下,直至遠方連綿起伏的山巒,形象地傳達了京杭大運河的宏偉遼闊與歷史的深遠。</p> <p class="ql-block">江蘇省現代美術館藏,紙本設色,現代溫恒杰,《大運河新顏﹣徐州段》。溫恒杰(1969-2022),山東招遠人。徐州書畫院專職畫家,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文聯書畫研究中心研究員。畫面中,清澈如練的運河蜿蜒流淌,穿城而過。河面上,往來船只如梭,運河兩岸高樓林立,綠地成片,金黃色的祥云縈繞在城市建筑群之間,共同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山水城市樂章。</p> <p class="ql-block">江蘇省現代美術館藏,紙本設色,現代張凡,《大運河新顏﹣宿遷段》張凡(1970-),江蘇沭陽人。國家一級美術師,宿遷市畫院院長、專業畫家。江蘇省美術家協會藝委會委員,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南京博物院特聘畫家。作品描繪大運河宿遷段的皂河龍運城到運河灣兩岸的新農村景色。運河兩岸新建民居錯落水濱,良田沃野成疇,遠處依稀可見城市樓群。運河中有貨船往來,空中飛鳥上下歡騰,呈現出良好和諧的生態環境。古老的城墻、現代的建筑掩映在運河兩岸的田園林木之間,渲染出運河的田園詩意和古韻新聲。</p> <p class="ql-block">江蘇省現代美術館藏,紙本工筆重彩現代欒劍《大運河新顏﹣淮安段》。欒劍,1972年,江蘇淮安人。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一級美術師。中國工筆畫學會山水畫藝委會主任,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學會會員。畫面融合了總督漕運部院、淮安河下古鎮、清江閘、大運河立交、千年齋等歷史文化符號,以晚間運河船只為媒介,將古鎮建筑與水面倒影結合,形成時空交錯的視覺效果。作者運用白描技法,單線勾勒出繁華過后的寧靜景象,雖未繪人,卻處處顯人跡。</p> <p class="ql-block">江蘇省現代美術館藏,紙本設色,現代劉南平《大運河新顏﹣揚州段》。劉南平(1957-),江蘇泰州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畫作描繪的是整個大運河中最古老的一段,畫面遠景開闊,以酣暢的水墨揮灑寫意趣味。遠景和中景中依稀顯現的山川和古塔建筑令蜿蜒的運河流淌出悠悠古意。近景中的紅色橋梁和紅色旗幟則營造出熱烈的氛圍,江揚大橋上下是繁忙往來的車輛和運輸船隊,作品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和諧,體現了揚州的歷史底蘊和現代活力。</p> <p class="ql-block">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每一幅書畫,皆是對這條河流的禮贊與敬仰,跟著畫卷,看歲月流轉,感悟著大運河的文脈與精神,此次觀展是視覺享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耒阳市|
通州市|
宝丰县|
青阳县|
乐昌市|
黑山县|
永修县|
登封市|
青海省|
双柏县|
灌云县|
华安县|
吉隆县|
固原市|
石阡县|
溧水县|
达日县|
瑞昌市|
鸡泽县|
南澳县|
湾仔区|
新野县|
那曲县|
沙坪坝区|
玉溪市|
江源县|
嵩明县|
高平市|
乡城县|
英吉沙县|
淮阳县|
江陵县|
昆明市|
晋中市|
大连市|
固阳县|
贵南县|
永登县|
北碚区|
凤凰县|
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