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代蜀王蠶叢氏是青神縣的標志!當然雕塑說的就是這位神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青神縣,按現在的導航走,距四川省會成都僅距百多公里。但是,我這土生土長成都人以前盡管也來過,因客觀原因真還沒駐足游覽過。盡管名氣大,我卻了解不多。前不久的龍年(2024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參加了四川省直作協散文專委會和青神縣文廣旅局主辦,岷江文化旅游研究會承辦的“溯源東坡文化 踏訪岷江絲路”作家采風活動,在省直作協副主席、作家黃世海等人的帶領下,到青神縣實地游走后,我對青神縣為啥名聲大噪,才算有了實實在在的認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是啊,29號這天,我隨石維明、何一東、鄭光福、張檣等知名作家同車從成都出發,經成雅高速個多小時就到了青神縣的采風落足首站,位于漢陽湖畔一側的“禪驛 .憶村院子”。剛一下車,就得到了這次采風活動既是主辦又是承辦方的青神縣文廣旅游局和岷江文化旅游研究會的領導邵永義和鄧友權的熱烈歡迎。步入會議室方知,原來參加采風活動還有知名作家曾令琪、戚慶賀、何大江、游宏和田海燕等老師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 <p class="ql-block">(在這種牌子上簽名報到,我膽子很小,但也要麻起膽子裝個樣。)</p> <p class="ql-block"> 待眾位作家入座后,既是作家又是主人的邵永義和鄧友權倆位局長就分別熱情洋溢地直奔主題,將采風活動安排和通過活動寄望能有的收獲,作了風趣而幽默的闡述。聽主人家介紹后我才知道,原來青神縣的名稱來源,是因古蜀國第一代蜀王蠶叢在此“著青衣教民農桑。民皆神知”而得名。全縣幅員面積僅有38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7萬人,屬于不太大的縣。</p><p class="ql-block"> 聽主人家講了青神縣概況,我陡然想起前不久八月初到昆侖山下的新疆且末縣游走了解到,且末縣幅員面積超過14萬平方公里,是青神縣幅員面積的362%還多,這樣比較,青神縣確實是小縣。但要講名氣,青神縣的名氣就超過且末縣了。要問且末縣在那里,沒去過的肯定不曉得。但問沒去過青神縣的人,只要提起歷史人物蘇東坡,都會爽爽回答說:“唉呀,你說的是不是蘇東坡初戀的那個地方嘛”。是的,聽邵永義和鄧友權倆人分別有滋有味的介紹后,象我這樣沒有好生耍過青神縣的人,有機會參加這次采風活動,就更加有興趣了。心想要好生收集素材,爭取用自己親歷的見聞,也來充當個青神縣的宣傳員,好讓愿意閱讀我文章沒到過青神縣的人,也順便了解下青神縣這方熱土。</p><p class="ql-block"> 聽完安排步出會議室,我隨眾人漫步在采風首站下榻的憶村時,瞬間就被青神縣境內這種湖畔小院的美好吸引住了。億村占地大約60畝,就建在漢陽湖畔緊挨湖面一側。除了一排排設計精美的別墅小院外,啥子湖邊書院、茶園、草坪、咖啡廳、健身房等,休閑設施十分齊全,是一處難得的康養勝地。搭眼望去,這湖畔是村,村據湖畔。村子是園,園中抱院。這億村以青神湖旅游渡假區為依托,傍在萬畝海景似湖區邊,鄰萬頃原生田園,有六大主題公園接千畝低密度養生環境,讓游覽者可漫步觀賞數公里長的湖畔景觀,成就了這千里奔流而來在青神縣境內的岷江水面,自然天成為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是啊,隨著作家老師們漫步在憶園。眾人來到湖邊書院,我站在毫無掩擋的湖邊書廊,盡情享受著湖景的美好。抬頭望去,凈如明鏡超萬畝的漢陽湖,在微風的親吻下,不加任何修飾地將憶村別院的倒影攬入懷中,隨著水波縫紋的閃爍,將我的視線推往遠點。遙隔湖面,對岸天地,渾野相連,莽雅清新。又瞧近處,白鷺蹁躚逐水波,流霞馳騁閃湖面,薄霧甩袖罩岸坎,禪意襲來似炊煙。這樣的好景再加主人的熱情,當晚在參加采風全體人員都舉杯互敬的晚宴上,具有文藝表演才華的邵永義和鄧友權倆位局長,借酒趁熱,以幽默風趣加標準男中音的歌聲,瞬間就將席間彬彬有禮的芬圍推向了喜樂的高潮,就連我這樣年過七十的老者,也快活得象年輕人樣,在交杯推盞中,渡過了一個快樂的夜晚。</p><p class="ql-block"> 下榻億村不覺夜來細雨。晨起我推開窗戶,伸伸懶腰,打個哈欠,深深地吸進一口濕潤而又清香味甜的空氣,又長長地吐出一口體內的濁氣。望窗外院內綠植棚架懸掛著串串在雨中撒嬌的三角梅,勾我撐傘下樓往位于湖邊餐廳走去時,搭眼看那細雨蒙蒙中湖水,一群野鴨正繞著從上游不知何處飄來的幾簇綠物撲騰互戲,伴著綠物浮動。這鴨們一會鉆入綠底,一會又露頭水面喳呼,顯現在湖面順流而下,悠悠地將靜靜的湖水拖出細細的紋線,朝著下游正緩緩地遠程而去。見了這景,晨起肯定沒喝酒,我卻似乎也醉了。</p><p class="ql-block"> 早餐畢,眾位作家老師們來到湖邊書室,應主人邀請留下墨寶。在游宏老師和戚慶賀老師率先揮毫創作書法和字畫的帶動下,身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和省散曲學會付會長及《大中華文學》雜志總編的曾令琪老師也即興留下“秋波試映江上月 玉樹長懷酒中詩”的詞聯,并填《憶村》詞:好景良辰堪羨,清風高義瓊漿。主賓歡飲萬千觴。夜殘催酒興,醉我醉詩行。 屢過青神名縣,憶村竟換佳妝。瀟瀟秋雨又何妨。喜居新墅里,懶起夢聞香。</p> <p class="ql-block">(倆位盡管也是年過半百的人了,但趁酒勁用嗓音爆薦青神的縣歌,真還不輸年輕專業的歌唱家……)</p> <p class="ql-block">(在憶村的書室喝茶聊天,也整個紀念嘛!)</p><p class="ql-block"> 此照片為鄧友權現場拍攝。</p> <p class="ql-block"> 接下來,眾人辭別憶村。在邵永義和鄧友權局長陪同下驅車前往始建于漢,位于青神縣城南岷江東岸22公里處的漢陽古鎮。下車渡步抬望,見這古鎮山水相連,風景韻味十足。我和早已多次到此探訪并為此地留有筆耕作品的作家鄭光福先生一起漫游老街,鄭光福就成了我的導游。他如數家珍地跟我介紹說,岷江從北至南,曲折迂回流淌到此,三面環繞竟造就了這漢陽古鎮的景觀。鎮西面岷江水流平緩,稱之為“沱”,其間約兩公里范圍內早年間有上中下三個橫渡口,而岷江水繞著西岸的九個半壁山腳而淌逝,據此被稱為“一沱三渡口,九塊半壁山”。這鎮雖說不大,但位置較好,舟行到此,可上行蜀都,能下達渝州,古來就是商旅歇足的碼頭式驛站,沿途風帆檣動,吉鳥翔衛。唐代詩仙李白下峨眉山從岷江乘舟過漢陽古鎮,賞景青神沿途風光時,也即興揮豪留下了“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著名詩章而留傳千古。</p><p class="ql-block"> 聽著光福兄繪聲繪色的介紹,不知不覺中就來到了這曾經“寶鏡照圓通,三峽鎖江河”的江邊古碼頭一看,盡管再也見不到碼頭古時那“纖夫吆喝繩索累,商販媚態迎萬客”的繁華場景,但古碼頭旁的鐵匠鋪、桿稱房還在。看了鐵匠鋪仍然沿襲手工鍛燒敲打制作鋤頭類農具的場景后,我們沿著緩坡返回,路過戲臺拐彎來到一處木架結構若干舊房前,見墻頭牌匾書“漢陽蠶種站”字樣,我即上前看說明,原來這里是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在倡導“新生活運動”時,于1939年捐款修建的蠶種場舊址。當年這里的蠶絲產品巳經遠銷美國,并扶持形成了成都簇橋和青神漢陽兩個四川最大的生絲市場。</p><p class="ql-block"> 當然既然稱為古鎮,漢陽值得擁有的太多了。比如漢陽雞,漢陽花生等特產。名小吃如抌頭粑、葉子粑等無法累述。為節約篇幅,我得把筆頭轉向以中巖寺為主的景觀了。要講中巖寺寫本書的素材都有,本文仍然無法累述。我只剔肉挑精,簡單提示中巖寺內“喚漁池”邊就是蘇東坡初戀時的浪漫地。為啥這樣說呢?因為北宋時蘇軾、蘇轍兩兄弟在其父蘇洵帶領下,負笈求學于中巖寺上寺之中巖書院,其間認識家住緊鄰中巖寺岷江對岸的岳父全家,才有了同岳父之女王弗相戀成婚的好事。況且“喚魚池”三字是依蘇東坡手跡摩刻,池邊屹立著蘇東坡和王弗的雕塑。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此處就是東坡先生初戀撒浪漫,喚魚聯姻地。</p><p class="ql-block"> 游了中巖寺來到岷江邊,同當年李白仗劍去國路過此地處的雕塑留影紀念后,又前往青神縣城就臨國慶節了。特別使我感動的是,邵永義和鄧友權兩位放棄陪伴家人過節休息的時間,繼續帶領我們參觀了蘇母祠和青神國際竹編藝術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到了東坡初戀浪漫地,眾人也集體浪漫留個影。)</p><p class="ql-block"> 此照片為曾令琪現場拍攝。</p> <p class="ql-block"> 是啊,通過幾天在采風中聽講解、實地看、游景觀、閱資料,真真切切的事實告訴我們,青神縣不僅有遠近聞名浪漫的東坡文化和文化底蘊深厚的蠶叢農耕文化及佛教文化,特別值得重點倡導的是,這里的人們承續紅色文化的血脈,植根于本土實際創造幸福生活而演譯出來的竹編文化,不僅為富民一方巳開花結果,而且還由此及彼地將芬芳播向全省、全國,甚至還飄出了國門,吸引著凡有竹子生態地方的人們到青神竹編文化博物館學技術,為八方來財,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奠基礎。</p> <p class="ql-block">(參觀竹編博物館,鄧友權和戚慶賀兩位領導太客氣,三人留個紀念,非叫我站中間。)</p><p class="ql-block"> 此照片為邵永義現場拍攝。</p> <p class="ql-block"> 采風中我感覺到特別值得青神這方熱土欣慰的是,這里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因岷江成為了久負盛名的漁米之鄉。是啊!千里岷江自遠古走來時,經成都平原劃個弘形后,就從黃龍溪逶迤闖入江津一直朝南逝行,把自己涌動流淌的肢體撞至鴻化山口,激起一片波浪后就陡然轉身滾進了青神縣境,并使出那洪水猛獸的本領,既有規律又無厘頭地朝前奔騰幾十里,將青神縣全境硬生生地切割成東西兩大板塊,這就是東山和西山了。這遠古而來的岷江至此又一鼓作氣,伴隨著洪荒泛濫成災的猛力,同時與思蒙河、沙溪河絞纏互融,又將岷江青神段撕扯成了兩大淺丘泥壩,這就是今天號稱為青神壩子和漢陽大壩的了……不管稱山還是叫壩,自遠古而來的岷江水不辭辛勞地千里迢迢,奔流不息地來到了青神大地,將這里的山山水水滋潤得糧菜瓜果,物產富饒,讓這里成為了名副其實,名氣很大的漁米之鄉,讓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們世世代代豐衣足食,讓青神大地自古以來就麗得驚艷、美得出奇。不僅為中華民族孕育培養了以蘇東坡為代表的“三蘇”名人,而且還吸引了歷代眾多的名人志士的親臨。從唐代李白、杜甫到宋代蘇東坡、黃庭堅、陸游、范成大等一大批名人,都先后分別在青神縣或緊鄰的周邊留下足跡,寫下了不朽詩篇,留下了大批的文化古跡,為這方熱土成為著名的勝地,為后世留下了實在文物景觀,為中華文明的延續發揚帶來了光照千秋而輝煌的實例。正因如此,我們這些愛好文學的當今后來人,也學習蘇東坡等古代先賢的榜樣,也來到這青神縣境內采風了解到的事實告訴我們,青神是個一個值游走的好地方。青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游記結尾了,我硬把李白哥哥站在中巖寺處岷江岸邊雕塑拉來扎場子,好似也想沾點文化旅游份的光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磐石市|
香港
|
海淀区|
曲阜市|
新晃|
英吉沙县|
靖远县|
金塔县|
淳安县|
志丹县|
南昌县|
大悟县|
都江堰市|
卓资县|
垫江县|
邯郸县|
文山县|
土默特右旗|
鲜城|
清丰县|
永宁县|
桐庐县|
额尔古纳市|
稻城县|
顺平县|
松江区|
嵊州市|
方城县|
蓬莱市|
沁阳市|
南充市|
宁乡县|
屯昌县|
富民县|
蕲春县|
浠水县|
木兰县|
吉林省|
军事|
平谷区|
石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