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愛蓮說</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宋. 周敦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br>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br>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文體,多借事物或一種現象來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不拘,行文尚自由活潑,長短不定,與現代雜文頗似。既可直言事理,亦可托物寓意,借物抒情。《愛蓮說》是我國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結構嚴謹,筆意清邁,言簡意賅,情景交融,用“借影”筆法,以蓮自喻,有著深邃的思想內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大山人</h3> 【創作背景】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頤赴星子任南康知軍。其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平生酷愛蓮花。周敦頤來星子后,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時周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茶余飯后,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賞花品茗,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混沌,并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愛蓮說》。此文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稱誦。<br>一年以后,周敦頤由于年邁體弱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講學。他留下的蓮池和那篇《愛蓮說》,一直為后來者珍視。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調任南康知軍,滿懷對周敦頤的仰慕之情,重修愛蓮池,建立愛蓮堂,并從周的曾孫周直卿那兒得到周敦頤《愛蓮說》的墨跡,請人刻之于石立在池邊。朱熹作詩道:聞道移根玉井旁,花開十里不尋常; 月明露冷無人見, 獨為先生引興長。<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趙之謙</h3> 【點評】《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他不是一個大文學家,甚至也不是個文學家,他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名字,主要是因為他是個思想家。我們大家知道中國的思想史,如果從上游往下說,漢代是“經學”著稱、魏晉是“玄學”、隋唐是“佛學”、宋代以后“宋明理學”,而“宋明理學”的開山祖就是周敦頤。所以他主要是個思想家。但是《愛蓮說》使得周敦頤盡管不是個文學家,這一篇卻成為一個經典的、不朽的作品。 ——南開大學陳洪教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吳振武荷花圖</h3> 【作者】周敦頤(1017~1073) 字茂叔,號濂溪,謚號元公,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中國北宋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原名敦實。世稱濂溪先生。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余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于舂陵,乃得圣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薄端问?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br>周敦頤先后于1067年在湖南邵州(今湖南邵陽)、1071年江西南康建有愛蓮池。<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愛新覺羅·永瑆</h3> <br>【另附】周敦頤有兩個學生非常出名,哥哥程顥、弟弟程頤,“二程”是程朱理學的開創者。“程門立雪”就是弟弟程頤的學生楊時來看望老師時發生的故事。而另一位儒學大家朱熹,則是“二程”的四代弟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店市|
博乐市|
广宗县|
宁化县|
平和县|
定南县|
博乐市|
任丘市|
武平县|
格尔木市|
屏山县|
木里|
滨州市|
定结县|
新余市|
昭通市|
图片|
平潭县|
虞城县|
桃园市|
福安市|
周宁县|
合肥市|
鄢陵县|
永登县|
柏乡县|
鲜城|
新竹县|
博乐市|
游戏|
扎鲁特旗|
明溪县|
昌图县|
大丰市|
诸城市|
克山县|
海林市|
宁夏|
正蓝旗|
辽阳市|
达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