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2024.10.1-7珠海至北京"國慶之旅"游記

尚…品

2024.10.1日晚澳門國慶煙花匯演 10.2日中午,帶上家人從珠海出發(fā)到達金灣機場準(zhǔn)備登機 到達登機口 在飛機上 飛機窗外風(fēng)景 到達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從大興機場乘住地鐵前往北京 10.2日晚飯后在前門大街的“正陽門“前。<br>  正陽門,原名“麗正門”,俗稱“前門”,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南端,是明、清兩朝北京內(nèi)城的正南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明正統(tǒng)二年(1437年)開始修建城樓、箭樓及甕城,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完工,并改名“正陽門”。正陽門是中國古代城市防御性建筑,也是北京城內(nèi)唯一城樓、箭樓保存完好的城門。<br>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正陽門被毀,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參照崇文、宣武二門重建。現(xiàn)城樓通高42米,樓高33米,進深24米,面闊七間,城臺寬50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頂,上鋪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朱紅樓閣,上下兩層,上層前后檐裝菱花隔扇門窗,下層涂朱磚墻。南北兩面明間和東西各開一座大門。箭樓通高38米、通寬62米、進深32米,城臺高12米,南側(cè)面闊七間,北出抱廈五間,東、西、南三面四層辟箭窗九十四孔。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重檐堡壘式建筑。正陽門作為北京僅有的一座城樓、箭樓保存完好的封建帝都之門,既是歷史文化遺存,也是北京古都特色的絕佳載體,人文蘊含深厚。 在“正陽門”的北面就是“毛主席紀(jì)念堂” 10.3日一早從酒店出發(fā)乘住地鐵前往“盧溝橋” 到達宛平城外的“雕塑園前碉堡”,距離宛平城南門僅有300多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37年7月,日軍占領(lǐng)此地,切斷了駐守宛平城守軍通向北平的道路,這是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的重要罪證。 宛平城,又稱宛平縣城,在盧溝橋東面,與橋相距百余米,是一座橋頭堡,始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稱“拱北城”,清朝時期改稱“拱極城”,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稱“宛平城”,是明、清時期軍事專用的衛(wèi)城 。<br>  宛平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城池總面積約20公頃。城墻高7.18米。城墻基礎(chǔ)為六層條石,墻身內(nèi)部以黃土和碎石筑實,外面以城磚包砌,城墻頂上鋪砌面磚三層。城墻四周外側(cè)有垛口、膝望孔、射眼,每垛口都有蓋板。城有東、西兩座城門,東為“順治門”,西為“威嚴門” 。宛平城是中國華北地區(qū)唯一保存完整的兩開門衛(wèi)城,同時也是七七事變的歷史見證。 從宛平城西城門通往盧溝橋之間的石板路,歷史遺留的車轍印清晰可見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位于北京市豐臺區(qū)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xiàn)存古老的石造聯(lián)拱橋,也是華北最大的古代石拱橋。盧溝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明、清都曾加以修葺,如今橋的形制、橋基、橋身的構(gòu)件和橋上石雕部分仍為金代原物。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zhàn)的第一槍。<br>  盧溝橋為十一孔不等跨連續(xù)圓拱橋,全長212.2米,加上兩端引橋,總長266.5米,寬9.3米,墩前尖后方,迎水面砌成分水尖,并在每個分水尖上安置一根長約26厘米的三角形鐵柱,以其銳角迎擊冰塊,保護橋墩,人稱“斬龍劍”。橋墩的另一頭,形如船尾,水流出券洞即可分散,減少券洞內(nèi)水流的壓力。盧溝橋的石雕精美奇特,構(gòu)思巧妙,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盧溝橋作為北京市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造聯(lián)拱橋和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地,不僅是北京市豐臺區(qū)的重要文化資源,也是影響深遠的國家重大活動紀(jì)念地。 清康熙八年十月初九日(1669年),重修盧溝橋成。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盧溝橋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盧溝橋建亭刻碑,將乾隆帝手書“盧溝曉月”四字刻碑立于橋頭。 盧溝橋上有501個石獅子,歷經(jīng)金、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各個時期的修補,融匯了各個時期的藝術(shù)特征,成為一座自金代以來歷朝石雕藝術(shù)的博物館。<div>  金元時期的石獅身軀比較瘦長,獅子頭比例特別大,顯得腦袋大,面部較窄,嘴巴上翹,下巴不豐滿,嘴部微微張開,但總體上雕刻的獅嘴中間不掏空,類似一種假的張開。腿也特別短,前腿上還有些鱗狀的盔甲紋。頭上卷毛不甚高凸,全神貫注,頸部系帶飄逸。頭前掛一個小鈴。這些都是金元時期獅子的特征。<br>  明代的石獅身軀稍微粗短,或足踏繡球,或足踏小獅,或身上有小獅。獅子嘴部張開,舌頭向上舔著,嘴方且大,中間是空的。清代的石獅突胸張嘴,雕刻細膩,身上間有小獅,頸下有一寬大的系帶,卷毛非常高凸。雕刻的紋路比較深,神情的表現(xiàn)主要在臉部,眼睛拉長,瞇縫著眼。這時候的獅子應(yīng)該說不像以前那么兇猛。雕工精細,身上的花紋包括鈴鐺上的花紋都刻得相當(dāng)細。<br></div> 盧溝橋下的永定河 盧溝橋建成800年碑記 宛平城街區(qū)現(xiàn)狀。1961年國務(wù)院將其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國家撥專款對城墻、東西城樓進行修繕;1987年向游客開放。20世紀(jì)末,北京市政府決定恢復(fù)宛平城明、清時期原貌,包括將柏油街道恢復(fù)為青石地面等。  “盧溝曉月”主題郵局 宛平城街景 宛平城古城墻 宛平城墻上還保留著當(dāng)年日軍炮擊宛平城留下的彈痕。 中午從宛平城出發(fā)乘住地鐵前往天壇。<div>天壇公園,原名“天地壇”,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天壇內(nèi)東里7號,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為“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總面積273公頃,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br></div> 天壇公園內(nèi)種植有大量古柏林 祈年殿周邊人流如織 祈年殿前身“大祀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筑,又稱祈谷殿,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是古代明堂式建筑僅存的一例。<br>  祈年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9月18日,祈年殿焚毀于雷火,次年開始重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完工,用時6年。1970年10月至1971年9月,祈年殿按雷火焚毀前重新修建。祈年殿大殿面積460平方米,是一座鎏金寶頂、藍瓦紅柱、金碧輝煌的彩繪三層重檐圓形大殿。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構(gòu)造形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shè)計的,殿為圓形,象征天圓;瓦為藍色,象征藍天。這種設(shè)計受到了“天藍地黃”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圍墻。墻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墻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墻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墻的弧度十分規(guī)則,墻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傳播十分有利。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后,貼墻而立,一個人靠墻向北說話,聲波會沿著墻面以聲波的形式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yīng)”的神秘氣氛。由于曾誤以為是聲波反射而形成的回聲,故俗稱“回音壁”。<div>  因天色已晚,因此沒時間進去回音壁了。</div> 天壇南門夜景 <p class="ql-block">故宮角樓及護城河</p>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5間,實際據(jù)1973年專家現(xiàn)場測量故宮有房間8707間 。故宮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古建筑群之一。<br>  故宮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shè),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jié)(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故宮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墻的四角各有一座風(fēng)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jié)構(gòu)的復(fù)雜。<br>  故宮內(nèi)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nèi)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tǒng)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筑。內(nèi)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tǒng)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后為御花園。后三宮兩側(cè)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cè)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宮西側(cè)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內(nèi)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筑。<br><br> 從故宮后門遠眺景山公園最高處的“萬春亭”。景山公園,原名煤山,它位于北京城的中軸線上,西臨北海,南與故宮神武門隔街相望,這里曾是北京城最高點。史書記載,“西苑東北有萬歲山,高聳明秀,蜿蜒磅礴,上插霄漢,隱映宮闕,今俗呼煤山。”明朝時,因紫禁城使用的煤炭多堆放在吃,故名煤山。 圍墻后面碩果累累的山楂樹 明朝崇禎皇帝自縊處:在景山東坡的山石之上,有一棵歪脖古槐,明朝最后一個皇帝朱由檢就是在這里自縊的。明代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lǐng)40萬農(nóng)民起義軍進攻到北京,夏歷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先派人遣送太子出城,然后逼迫皇后及妃嬪們自縊,又砍殺了兩位公主,最后從紫禁城的神武門逃出爬到景山,在國破家亡的絕望之中,崇禎皇帝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寫下了遺詔,然后在景山東坡的歪脖老槐樹下自縊身亡,時年33歲。當(dāng)時,崇禎皇帝的侍臣秉筆太監(jiān)王承恩也自縊在對面的海棠樹下。<div>  清入關(guān)后, 順治帝為此樹加上鎖鏈,名之曰“罪槐”,以慰民心。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將鎖鏈掠走。文革時,市園林局下令將“罪槐”伐除。1981年,公園管理處將景山南坡找到一株碗口粗的小槐樹移栽至老槐樹原處。1996年公園管理處將東城區(qū)建國門內(nèi)北順城街7號門前一株古槐移植至此,替代了1981年新移植的小槐樹。</div> 從景山公園最高處“萬春亭”俯瞰故宮全貌 景山西側(cè)山腳下的一片柿子樹 景山北面的“壽皇殿”,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之前,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拆除后移建至現(xiàn)存位置,是清朝陳列皇帝先祖影像的場所,是舊時北京城“五壇八廟”之一。 壽皇殿內(nèi)情景 從景山西門出,然后登山白塔公園山頂?shù)摹鞍姿薄?lt;div>  白塔寺是重建于明初(1451年),重建后改稱妙應(yīng)寺,現(xiàn)共保留有山門、鐘鼓樓,重建于1998年,天王殿、意珠心境殿、七佛寶殿及塔院內(nèi)的具六神通殿和佛舍利塔。現(xiàn)館內(nèi)白塔,是當(dāng)時元大都城中最高的建筑,今天已成為北京地區(qū)唯一完整的元大都城文化遺存。 白塔原址曾有一座同樣十分重要的佛塔,由遼代享有盛名的密教高僧道賑所建,寺名永安寺。</div> 永安寺法輪殿 白塔山西麓的“閱古樓”,建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閱古樓"三字為乾隆手書。樓內(nèi)墻壁上,鑲嵌著我國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等 石刻495方,它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石代書法集成石刻,全名為《三希堂石渠寶笈法貼》,共收集了我國從魏晉至明末135位著名書法家的340件楷書、行書、草書等作品,總計約十萬字左右。書法、刻法均極其精美,被稱為"雙絕"。這是一座集我國歷代著名書法之大成的杰出建筑,在我國文化藝術(shù)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從白塔公園乘船前往對岸的“五龍亭” 五龍亭伸入水中,由五間亭子組成,五亭俱為方形,前后錯落布置。玉亭之間由橋與白玉石欄桿相連呈S形,如同巨龍,故稱龍亭。最大的龍澤亭是專供封建帝后們釣魚、賞月、觀焰火的地方,其余四亭則是文武官員陪釣的地方。 在五龍亭的西面有一處名為“小西天”的神秘景點,它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fā)著迷人且神秘德 光芒。小西天,是一座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的建筑群,為了給孝圣皇太后祝壽祈福而建。走進這里,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輝煌的時代。 主體建筑極樂世界,氣勢恢宏,總面積達 1200 平方米,橫梁跨度 13.5 米,展現(xiàn)出中國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殿內(nèi)懸掛著乾隆御筆的“極樂世界”金匾,上方是金光燦燦的八角穹窿團龍藻井,令人嘆為觀止。 西天梵境,又名“大西天”,坐落于北海公園北岸,東臨靜心齋,西與大圓鏡智寶殿相依,南與瓊?cè)A島隔海貫成一線,是北海公園最負盛名的景區(qū)之一。明代時為經(jīng)廠,又為西天禪林喇嘛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擴建后,改名西天梵境。1980年經(jīng)重新修繕后對外開放。 大慈真如寶殿:是天王殿中院正殿,內(nèi)供三尊銅佛,重檐廡殿頂,并且不施彩繪,完全以木材本色示人。大殿為棕褐色,整體建筑的木結(jié)構(gòu)全部采用金絲楠木所建,整座大殿由二十余根高達十米、直徑半米的楠木巨柱支撐,黑琉璃筒瓦黃剪邊重檐四坡頂,面闊五間,是中國現(xiàn)存明代建筑中的精品。 在“西天梵境”的北面是“九龍壁”,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一座仿木結(jié)構(gòu)彩色琉璃磚影壁,也是中國三大九龍壁中唯一一處雙面九龍壁。九龍壁為雙面影壁,琉璃須彌座,用424塊彩色琉璃磚砌成,長27米,高5米,厚1.2米。廡殿式壁頂,黃瓦綠剪邊。全壁上下、前后、左右共有635條龍 。 九龍壁無論是在龍的造型、色彩以及整體的節(jié)奏與韻律方面都達到較為精湛的程度,是中國較為重要、寶貴的藝術(shù)品之一,對研究清代皇家建筑有著較為重要的價值。 10.5日一早坐地鐵前往“圓明園”,到達后從“正覺寺”進入。<br>  正覺寺建于唐開元年間,初名開元寺,乃大夫李遵舊宅,寺內(nèi)筑有銅模唐明皇像,宋代改名正覺寺。正覺寺位于圓明園綺春園正宮門之西,與綺春園既有后門相通,而又獨成格局,單設(shè)南門。1860年及1900年,圓明園兩度罹劫時,因正覺寺獨處綺春園墻外而幸免于難。正覺寺實際上是清帝御園圓明園附屬的一座佛寺,俗稱喇嘛廟,其占地12660平方米,建筑面積近3000平方米。<br>  而正覺寺現(xiàn)在被越來越多人進入?yún)⒂^,主要還是源于原本本是圓明園海晏堂外噴泉的十二生肖獸首銅像之一的馬銅首真品,在2019年由香港愛國商人何鴻燊先生出資6910萬元購買后送歸國家,國家文物局將其永久收藏在正覺寺并對公眾展出。 圓明園馬首銅像,為清代圓明園長春園西洋樓建筑群海晏堂外十二生肖獸首噴泉主要構(gòu)件之一。1860年英法聯(lián)軍侵入北京,圓明園慘遭劫掠焚毀,馬首銅像與其他11尊獸首銅像一同流失海外。馬首銅像為意大利人郎世寧設(shè)計,融合了東西方藝術(shù)理念與設(shè)計風(fēng)格,清乾隆年間由宮廷匠師精工制作,以精煉紅銅為材,色彩深沉厚重,以失蠟法一體鑄造成型,神態(tài)栩栩如生,毛發(fā)分毫畢現(xiàn),歷百年風(fēng)雨而不銹蝕,展現(xiàn)出極高的工藝水準(zhǔn),是一件非凡的中國古代藝術(shù)品。 從正覺寺東側(cè)門進入圓明園,園中柳樹成蔭,水系中荷葉滿滿 石殘橋:位于圓明園鑒碧亭北側(cè),原為連接天心水面與敷春堂的一座普通石橋。圓明園罹劫并經(jīng)百年風(fēng)雨后,僅殘存這座單孔石拱橋。從現(xiàn)存“殘橋”結(jié)構(gòu)看,不難發(fā)現(xiàn)該橋由經(jīng)過精密計算制作的楔形券石組成,通過石件的相互凹凸咬合,上下錯縫疊壓形成堅固的整體,這無疑表現(xiàn)出了當(dāng)時極高的橋梁制造工藝。 西洋樓遺址:位于圓明園三園中長春園的北側(cè),是乾隆時期修建的人工噴泉(時稱“水法”),主要是諧趣園、海晏堂、大水法三處大噴泉群及配套的黃花陣、養(yǎng)雀籠、五竹亭、方外觀、蓄水樓、遠瀛觀、觀水法、線法山、方河、線法畫等景觀、娛樂場,占地120畝,勝過凡爾賽宮,可惜被毀。 圓明園西洋樓遺址,猶如一位沉默的歷史見證者,靜靜地佇立在那里,訴說著曾經(jīng)的輝煌與傷痛。踏入這片遺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斷壁殘垣。那些曾經(jīng)宏偉壯麗的建筑如今只剩下破敗的石塊和殘缺的雕刻,讓人不禁為之心痛。西洋樓以其獨特的歐式風(fēng)格在圓明園中獨樹一幟,融合了中西方建筑藝術(shù)的精華。曾經(jīng),這里的噴泉涌動,雕塑精美,建筑華麗,是皇家園林中一顆璀璨的明珠。<br>  然而,歷史的車輪無情地碾過。在戰(zhàn)爭的炮火中,西洋樓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曾經(jīng)的輝煌瞬間化為烏有,只留下這些殘垣斷壁,仿佛在控訴著侵略者的暴行。站在遺址前,仿佛能看到當(dāng)年的火光沖天,聽到槍炮聲和人們的哭喊聲。 西洋樓遺址對面觀水法的石屏風(fēng)和石方塔:觀水法是清乾隆帝觀看噴水景色之地,包括放置皇帝寶座的臺基和寶座后的石雕屏風(fēng)及兩側(cè)的巴洛克式石門等。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lián)軍破壞,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殘存的石屏風(fēng)雕花石心被末代皇帝溥儀的叔叔載濤偷運往朗潤園內(nèi)準(zhǔn)備出售,后被民國政府發(fā)現(xiàn)后追回暫存,于1977年運回原處。<br>  該石屏風(fēng)由五面石屏組成,形成一個弧形屏風(fēng),其獨特之處在于石屏上的圖案并非傳統(tǒng)的花鳥蟲魚或傳說故事,而是軍旗甲胄、刀槍火炮的圖案。這種設(shè)計并非造園者的別出心裁,而是乾隆皇帝特意為之,旨在在一個充滿雕梁畫棟、蔓花卷草的游玩之所展示武功。? 海晏堂:由正樓和后工字蓄水樓【錫海】組成,是最大的一處歐式園林景觀。海晏堂正樓朝西,上下各十一間,樓門左右有疊落式噴水槽,階下為一大型噴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著我國十二生肖人身獸頭銅像(圓明園獸首銅像)。每晝夜十二個時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輪流噴水,正午時,十二銅像口中同時噴射泉水,這些銅像是西方人設(shè)計,在中國制造的,融東西方文化于一身俗稱“水力鐘”。<br>  海晏堂前方的大貝殼以及羅馬廢墟般林立的第一層大部分石柱也成為了圓明園的象征之一。由于建筑規(guī)模比方外觀宏大,所以第一層的石柱并不顯眼,又因為被大臺階所遮擋,故而過去大多數(shù)人看海晏堂都看其第二層,而今天人們也要很費力繞過前方的大臺階尋找海晏堂的第一層。海晏堂和其他西洋樓建筑一樣,被焚燒后只焚燒了屋頂,但是石料遭到軍閥盜運,第二層連同第一層天花板被拆光,第一層石柱和墻面多半保存,至于那名聲在外的十二生肖噴泉獸首,目前在世界上也只找到7只,還有5只下落不明。 海晏堂西門的這個大貝殼,就像一朵碩大無比的蓮花 隨處可見的精美石構(gòu)件 眾多西式建筑遺址掩映在古樹叢中 萬花陣:原名黃花陣,是仿照歐洲的迷宮而建的花園,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是圓明園內(nèi)一座中西結(jié)合的迷宮。它的主要特點是:用四尺高的雕花磚墻,中間是一座白色西洋涼亭。方陣南北長89米,東西寬59米,陣墻總長1600余米,墻高約1.2米。它由陣墻、中心圓亭、碧花樓和后花園組成,曾是封建帝王的游樂場所。盛時,每當(dāng)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陣中心的中式?jīng)鐾だ铮瑢m女們手持黃色彩綢扎成的蓮花燈,尋徑飛跑,先到者便可領(lǐng)到皇帝的賞物。所以也叫黃花陣或黃花燈。雖然從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徑距離不過30余米,但因為此陣易進難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處,四望蓮花燈東流西奔,引為樂事。 游完圓明園后從東門出,前往北京大學(xué)東門 北京大學(xué)東門留影,之后前往北京天安門廣場 人民英雄紀(jì)念碑 天安門廣場國慶大花籃 天安門廣場孫中山像 中國國家博物館夜景 人民大會堂夜景 感謝北京朋友安排2臺車,10.6日一早開始出發(fā)自駕明十三陵及慕田峪長城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北部天壽山麓,是明朝13位皇帝的陵寢所在地,明永樂皇帝定都北京后,出于政治和戰(zhàn)略兩方面考慮,開始在北京卜選陵址。這項極具戰(zhàn)略意圖的舉措,對鞏固政權(quán)和徹底消除蒙元的殘余勢力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div>  十三陵自明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營建,及至清代順治初年,前后長達230多年。先后建造了13座金碧輝煌的皇帝陵墓,依次建有成祖長陵、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慶陵、熹宗德陵、思宗思陵。陵區(qū)內(nèi)共計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貴妃1人,以及數(shù)十名殉葬貴妃。除皇帝陵外,陵區(qū)內(nèi)還有明朝妃子園寢七座,太監(jiān)墓一座,以及神宮監(jiān)、祠祭署等若干附屬建筑,形成了體系完整、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成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帝王墓葬群。</div> 明定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大峪山東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鈞(1573年一1620年,年號萬歷)及其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始建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歷時6年建成。1956年5月至1958年7月對明定陵進行了考古發(fā)掘,是迄今唯一一座經(jīng)過發(fā)掘的明代帝王陵。 前往定陵寶頂后面的墓道口 定陵寶頂上的樹木 地宮是明定陵的主要部分,深27米,由前、中、后、左、右5個廳組成,建筑面積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對稱的兩個殿,中間各自有一個用漢白玉壘砌的棺床,兩配殿有甬道與中殿相通。 后殿是地宮內(nèi)最大的一個殿,殿內(nèi)棺床正中央放置有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棺槨。棺槨周圍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裝滿殉葬品的紅漆木箱。 中殿內(nèi)有3個漢白玉石座,并擺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長明燈。 地宮內(nèi)的漢白玉門樓 開挖地宮時打開的金剛墻 從地宮上到地面后前往明樓 定陵寶頂前的明樓。明樓主體建筑周邊一圈臺階石竟然是整石切割而成,讓人嘆為觀止。 明樓內(nèi)高大的碑石 從明樓下臺階往回走 定陵門口處的碑文 從定陵出口驅(qū)車2公里便到達長陵。<div> 明長陵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仁孝文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天壽山主峰南麓,建于永樂七年(1409年)。朱棣為明朝第三位皇帝,他宣布廢除“建文”年號,次年改元“永樂”,史稱永樂皇帝。</div><div> 陵宮建筑占地約12萬平方米,明長陵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為完好,配殿、明樓、寶頂俱存。明長陵在十三陵中屬于建筑規(guī)模最大的三座帝陵之一,其營建時間最早,陵園規(guī)模宏大,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明長陵用料嚴格考究,施工精細,工程浩繁,營建時日曠久,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明長陵是朱棣皇帝在營建北京皇宮的同時,選擇的陵址,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成。地面上建筑至宣德二年(1427年)3月基本完工。<br></div><div> 長陵是天壽山十三陵中的祖陵,長陵營建之時,正是朱棣大興土木遷都之時,國力強盛,同時,朱棣需要利用陵寢這一禮制性的建筑來體現(xiàn)皇權(quán),所以長陵的規(guī)模非常宏偉壯麗。朱棣的后世繼位者也多次增建建筑,致使長陵實際的營建時間跨度長達130余年。<br></div> 明長陵“陵恩殿”是長陵最主要的大型建筑,是嗣皇帝祭祀永樂帝后的場所,建筑在漢白玉雕刻成的三層臺基上,金磚鋪地。殿面闊九間(66.56米),進深五間(29.12米),象征著皇帝“九五”之位。 陵恩殿內(nèi)最盛名的是所有木件全用金絲楠木建造而成,古色古香。支撐祾恩殿的60根金絲楠木,十分珍貴,取自四川等地。中間的4根最粗壯,底面直徑最多甚至達到了1.124米。據(jù)文獻記載,楠木產(chǎn)在深山密林中,毒蛇和猛獸出行,巨大的楠木被伐倒后,也極難被運送出來,明代萬歷年間,四川一帶有“入山一千(人),出山五百(人)”的諺語。一支木樁從蜀中運送到京師,要三年左右,花費萬兩白銀。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祾恩殿能較為完整地保存至今實屬不易。 殿內(nèi)中央端坐于九龍寶座之上的永樂皇帝銅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史上精美絕倫的藝術(shù)佳作,造像高4.8米,錫青銅材質(zhì)。 三進院內(nèi)有欞星門和石幾筵,五件石供器擺在供案上。從這里再往后,就是圓形的寶城建筑。寶城,在明代文獻中也稱作“寶山城”,城內(nèi)有覆蓋玄宮的封土,封土中央隆起稱為“寶山”。看起來,寶城像一個封閉的圓形城堡。寶城內(nèi)最主要的地上建筑是方城,方城上建有一座重檐歇山頂?shù)拿鳂恰C鳂堑纳舷麻苤g向南側(cè)有榜額,上書“長陵”兩個金字。明樓內(nèi)有一座圣號碑,龍首方趺,篆額“大明”,碑身楷書刻“成祖文皇帝之陵”。“成祖”是朱棣的廟號,“文”是朱棣的謚號。方圓結(jié)合的美學(xué),讓明長陵在建筑藝術(shù)形象上顯得更加具有東方特色。 沿臺階拾級而上,可以看到明樓臺階轉(zhuǎn)角處遺留的排水口 沿臺階登上明樓。樓呈方形,四面辟券門,中貫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頂為黃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榜額書“長陵”二字。樓正中有碑一座,額篆書“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 在中國歷代帝王陵的保存上,有一個現(xiàn)象非常耐人尋味,這就是明、清兩朝代中,清朝的皇陵被盜掘破壞的非常嚴重,而明代的帝王陵則保存十分完好,除了“定陵”是建國后國家主持的主動挖掘之外,其他的明代陵寢均沒有被盜,那么,這是什么原因?qū)е碌哪兀繐?jù)考證,主要有以下四點因素。<div> 一、明陵地宮的建筑水平要高于清陵。就地宮深度而言,明陵的地宮較深。如明神宗萬歷皇帝的定陵地宮在地下27米。并且明陵地宮雖然也是處在中軸線上,但是地宮入口的設(shè)計卻是曲曲折折的,理論上入口可能出現(xiàn)在圓形封土寶墻的任意一個點,這樣就給尋找地宮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像建國后嘗試對明成祖長陵進行挖掘,前后忙活很久,結(jié)果連地宮入口都沒找到。后來發(fā)掘定陵,也是強行從中軸線開始挖,數(shù)月之后才進入地宮,明陵發(fā)掘難度由此可見一般。<br></div><div> 而清陵與明陵相比,地宮深度較淺,只有九米左右,挖掘起來難度低。并且最為致命的是,清陵地宮及入口墓道的設(shè)計是全部處于一條中軸線上,直來直往,地面建筑方城明樓過后啞巴院中的影壁下便是地宮入口。孫殿英對清陵進行盜掘時,正是因掌握了這一點,得以快速的盜挖了慈禧的定東陵、乾隆的裕陵和眾多妃子墓。</div><div> 二、自古以來盜墓都不是什么上的了臺面的事情,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因此對于盜掘者來說,倘若帝后陵寢附近人多眼雜是很難動手的,一有個風(fēng)吹草動就很容易被發(fā)現(xiàn)。明孝陵和明東陵都位于南京紫金山,明十三陵則位于北京昌平近郊。由此可以看出,明陵就地理位置而言都是緊挨著南北兩京,這樣不管是明朝統(tǒng)治時期還是清朝或民國時期,都很難在政府眼皮底下去進行盜掘。</div> 清陵與明陵截然相反,清東陵位于河北遵化的馬蘭峪,清西陵則位于河北保定。馬蘭峪遠離大城市,是一個封閉的小地方,人口較少。正是基于此,孫殿英才可以借口“軍事演習(xí)”而對此地進行快速的封鎖,他盜墓的消息也是因此過了很久才傳出來。西陵雖然位置也是較為偏遠,但緊挨著保定,所以雖遭盜掘,但整體情況較東陵好一些。 <div> 三、明清兩代的皇家陵寢在各自王朝的統(tǒng)治時期肯定是受到嚴格保護的,如明朝時單是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就有孝陵衛(wèi)五千多軍士負責(zé)保衛(wèi),還設(shè)神宮監(jiān)負責(zé)日常維護。清朝對于東西兩陵也是如此,如東陵設(shè)東陵總管大臣,由馬蘭鎮(zhèn)總兵擔(dān)任,下轄八營近三千士兵,西陵總管大臣則由泰寧鎮(zhèn)總兵擔(dān)任。然而對于帝王陵寢的保護而言,關(guān)鍵在于王朝覆滅后是如何進行的。</div>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占領(lǐng)北京,崇禎皇帝殉國。雖然此時北京丟掉了,但是作為明朝兩京之一和祖宗根本之地的南京以及大半個中國還處于明朝的控制之下,因此這個時候南京的太祖明孝陵和明東陵仍是被保護的。李自成占領(lǐng)北京一共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便快速撤離,所以這一段時間雖然明十三陵的地面建筑受到了一些破壞,但十三陵沒有出現(xiàn)太嚴重的盜掘。而清軍進關(guān)占領(lǐng)北京后為了拉攏人心,一度打出過“為爾等報君父之仇”的口號,甚至多爾袞還以順治皇帝的名義下詔為崇禎皇帝發(fā)喪,在這種情況下,明陵是受到清朝嚴格保護的,如后來清廷專門設(shè)護陵太監(jiān)、守陵民戶并撥給土地負責(zé)明陵的管理和維護,還屢令地方官員稽查陵區(qū)建筑、樹木等。南京明孝陵也是同樣受到重視,如康熙南巡時多次到南京進行祭祀和下詔維護。又如順治三年(1646年),明十三陵附近的農(nóng)民王科等人盜掘鄭貴妃墓,事發(fā)后被官府?dāng)厥讞壥校咽緡缿汀K钥偟膩砜矗髁暝谇宄y(tǒng)治時期是受到較好保護的。<div> 四、清朝滅亡和明朝滅亡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明朝覆滅后,由于清軍快速進關(guān)并統(tǒng)一南北,所以并沒有出現(xiàn)遍地軍閥、分裂割據(jù)的局面,而是全國逐漸一統(tǒng),重新恢復(fù)了秩序,明陵及時受到了后面清朝的保護。但清朝滅亡后的局面則并非如此。清帝退位后,民國缺乏強力的中央政府,國內(nèi)局勢動蕩混亂,尤其是北洋政府統(tǒng)治時期,到處都是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div>雖然清帝退位時,同民國政府協(xié)定的退位詔書中有“大清皇帝辭位之后,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的內(nèi)容,并保留了護陵大臣,駐扎部分八旗兵、綠營守護。但隨著局勢的混亂,陵寢的保護也越來越難。除了所謂護陵大臣經(jīng)常不到崗之外,部分護陵的士兵還監(jiān)守自盜。而清東陵正好就緊挨著軍閥孫殿英在薊縣馬伸橋的地盤。那么再考量前文提到的明陵與清陵地理位置和建筑水平及布局設(shè)計上的差異,孫氏作為一個軍閥肯定不會跑到北京近郊不屬于自己地盤且盜掘難度極大的明十三陵惹麻煩,所以他直接出兵趕走了所有守陵人員,封鎖陵區(qū),清東陵也因此倒了大霉。包括后來清東陵和清西陵的多次被盜,也都又和抗日戰(zhàn)爭期間的混亂有關(guān)。<div> 清朝覆滅后,民國初年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上的反清情緒也造成了清陵保護程度較低。如孫殿英在盜掘東陵后,為了洗白自己,厚著臉說自己祖上是遭滿清屠殺所以要報復(fù),他還有“孫中山和馮玉祥等人是革滿清的命,(他)能力有限,只能革死人的命,對得起祖宗和漢族”等種種言論。而這些言論在當(dāng)時還有很多人覺著在理。反過來明陵被保護的較好也和這一點有關(guān)系,因為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漢人王朝,在清朝太平天國起義時便受到洪秀全等人的保護。而清朝滅亡后,革命黨人多次到明孝陵進行祭祀,對明陵很是重視,因此明陵在民族主義的影響下反而又多了一層“護身符”。<br> 綜上所述,因為在建筑水平和布局設(shè)計上的差異,包括陵區(qū)位置以及王朝滅亡后受到的保護程度不同使得明陵受到了較好的保護,而清陵則被盜掘嚴重。<br></div> 從長陵出來后,驅(qū)車1小時前往慕田峪長城 慕田峪長城游覽地圖。<div>  慕田峪長城,位于北京市懷柔區(qū)渤海鎮(zhèn)慕田峪村,距北京城區(qū)73公里,享有“萬里長城,慕田峪獨秀”的美譽。慕田峪長城全長5400米,是中國最長的長城,也是北京十六景之一。 明洪武元年(1368年),慕田峪長城由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在北齊長城遺址上督建而成。<br>  慕田峪長城是明代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該段長城東連古北口,西接居庸關(guān),自古以來就是拱衛(wèi)京畿的軍事要處,有正關(guān)臺、大角樓、鷹飛倒仰等景觀,長城墻體保持完整,較好地體現(xiàn)了長城古韻,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和較高的文化價值。<br></div> 敵樓內(nèi)部場景 傍晚,從慕田峪長城出來后驅(qū)車前往懷柔區(qū)入住酒店 10.7日一早驅(qū)車返回北京城區(qū),朋友接車后乘住地鐵前往大興機場<div><br></div> 登機并踏上2000公里的返程路途,結(jié)束本次國慶之旅。 <br><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库县| 将乐县| 霍州市| 宿松县| 恭城| 健康| 河池市| 邯郸市| 凤台县| 洱源县| 霸州市| 丽水市| 襄垣县| 西青区| 盐亭县| 宁明县| 永寿县| 阿瓦提县| 嘉荫县| 宝应县| 通化县| 永修县| 天门市| 济阳县| 天台县| 阿尔山市| 沂南县| 孙吴县| 襄汾县| 志丹县| 德钦县| 湘阴县| 开平市| 泉州市| 杭锦旗| 新绛县| 平利县| 平塘县| 宾阳县| 阳江市| 海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