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編輯:雋秀人生</p><p class="ql-block">圖片攝影:雋秀人生</p> <p class="ql-block"> 張家川有一條河叫后川河,我們五只窯人管后川河叫邢家磨峽里的河,從村東頭沿水泉坡去后川河邊,走500米左右即可到達。沿途要經過鏵尖溝、大洼林、引路洼等溝壑,這些小渠溝壑山澗的水是后川河的來源之一。</p> <p class="ql-block"> 后川河水源頭來自東西兩條山脈,東邊發源于張家川縣平安鄉貓娃兒山,西邊發源于張家川縣張棉驛鄉臥虎山。它從源頭的涓涓細流,沿途逐漸發展壯大,一路穿巖鑿壁,蜿蜒跌宕,奔騰向前,后川河的兩條支流在張家川鎮交匯后合并,同時南川河也匯入其中,這時的后川河已經是河床寬闊,坦蕩磅礴,甚具規模。后川河一路涌浪擊石,向西南蜿蜒而行,我們小時候經常玩耍,現在無法忘懷的正是后川河東邊支流。</p> <p class="ql-block"> 后川河在張家川縣境內的主要支流有:牛曲河、對渠河、堡子河、黨家溝水、椴木溝水、高家溝水、尹家溝水等溝壑山澗水。后川河經胡川鎮倉下村流出張家川縣境,于清水縣黃門鎮王店村進入清水縣境,因經過清水縣黃門鎮后川村故稱為后川河,在紅堡鎮王家嘴頭注入牛頭河,繼續前行后匯入渭河。</p> <p class="ql-block"> 后川河是一條流經張家川、清水兩縣的河流,全長61千米,流域面積371平方千米,張家川縣境內長37.83公里,流域面積317.76平方公里,河流呈東北西南走向。后川河,東沖西蕩,沖積出山間盆地平川,也切割出高山峽谷,后川河養育了沿岸的百姓,也孕育了璀璨奪目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后川河的東邊與西邊兩條支流在張家川鎮交匯后合并,同時南川河也匯入其中,后川河經胡川鎮倉下村流出張家川縣境,這一段是后川河的上游,古稱秦水。早期,張家川是秦人牧馬發展壯大的地方,今張家川縣城西南瓦泉村有古秦亭遺址,曾是秦人為周王朝牧馬有功而封邑之地。2022年張家川縣政府投資五千多萬元,在秦邑對面,秦水旁邊修建了占地78畝的人工濕地公園一處,喚作蒹葭公園,遠古的秦邑傍依著秦水守望著阿陽人的幸福生活,古老的秦水聆聽著阿陽兒女的歡聲笑語,凝視著阿陽人家的生機勃勃。</p> <p class="ql-block"> 由于受后川河水的滋潤,兩岸山嶺植被良好,流域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適宜人居的最佳環境。20世紀六七十年代,后川河流域建成了不少水利灌溉工程,引后川河水,澆灌沿岸糧田。因有后川河水灌溉,岸邊川地,干旱無憂,成為糧食主產區,一道河川,晝夜溫差大,最適宜大秋作物玉米生長。</p> <p class="ql-block"> 后川河河道寬窄不一,多處基巖裸露,每遇驟雨便洪水滔滔,泥沙俱下,泛濫成災。不僅老百姓的土地、莊稼被沖毀,連樹木、家禽也被沖走。我在上高中時經常見大人們在發洪水時撈浪柴,從泥漿一樣的水中撈出來的不僅有樹根、樹枝,還有麥垛、山兔、牛羊,撈浪柴需要膽量和力氣,較大的樹樁一個人拉不住,要幾個人聯合起來撈,拉上岸再分配。</p> <p class="ql-block"> 后川河每發洪水會讓簡易木橋蕩然無存,河水倒灌進溝里,學生上學困難重重,要冒雨繞很遠走很濕滑的路才能回家,更甚時,學生或不能回家或不能到校。尤其是居住在后川河上游的趙安、大麻子、牛曲河的孩子,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趙大牛的人搬遷了。近年來,縣政府加大了對后川河的治理新修了河堤,架設了橋梁,既方便了群眾,又改善了交通,提升了后川河兩岸群眾的生活指數。</p> <p class="ql-block"> 1958年為治理后川河,排澇泄洪,張家川縣決定在后川河上游修建東峽水庫,這應該是我太爺爺和爺爺說的東峽壩。聽他們說那時候正值三年自然災害,他們每天拿著煮洋芋、莜面糠糠、紅薯干,天不亮就沿邢家磨峽里的后川河到東峽壩夯土筑壩,一直干到月亮升起來才回家,一直干了一年多。一年多時間群眾不畏嚴寒,全縣投入一萬多勞力,車水馬龍,人流如潮,燈籠火把,通宵達旦,夯聲此起彼伏,移動土石千萬立方,筑起13.5米的壩體,完成了施工量的40%,最后由于各種原因停工。現在從川道逆流而上,仍然能看到當年建設留下的壩面以及斷斷續續的渠道,記錄著曾經的困苦與艱辛。</p> <p class="ql-block"> 1970年重新設計施工,1972年正式竣工蓄水。這次筑壩正是母親說的她和父親參加筑壩的時候,她們每天拿著玉米面糠糠、酸菜疙瘩,喝著野菜湯,堅持筑壩到成功。一個大壩阿陽人民經歷了十幾年的艱苦奮斗,歷時最少兩代的努力,在偉人“斗天斗地,其樂無窮”的感召和“人定勝天,自力更生”的鼓舞下,成就了到現在還惠澤阿陽人民的東峽水庫。現在站在壩面和橋頭上,你會感到被一種難以名狀的力量托舉著,托舉著張家川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p> <p class="ql-block">據縣志記載,東峽水庫始建于1958年2月,1960年秋天,壩體南岸被洪水沖垮,1970年重新設計施工,1972年底竣工,水庫樞紐由大壩、輸水洞三部分組成。水庫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高41.6m,壩長186m,總庫容520.8萬m3,其中:防洪庫容254萬m3,興利庫容239m3,死庫容127.8m3,是張家川縣中部最大的蓄水工程,是縣城生活供水及東峽灌區的水源地。 </p> <p class="ql-block">2002年11月甘肅省水利廳核定該水庫大壩為“三類壩”,2003年3月批復立項,列入國家第二批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項目,核定總投資1010萬元,于2007年11月正式開工,2010年6月竣工,同年9月順利通過了甘肅省水利廳組織的驗收,得到了驗收組成員的充分肯定。2022年,為了迎接縣慶70周年,同時更好的利用東峽水庫,讓東峽水庫更好的服務人民,對東峽水庫再次進行了除險加固并對東峽灌區主干渠進行加蓋水泥板。東峽水庫除險加固后,穩固了基礎,加固了壩體,增大了泄洪建筑物的泄洪能力,確保了水庫大壩的運行安全。上壩公路的擴建有利于防汛材料的運送,并為以后的各項管理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東峽水庫除險加固后,在劉堡梁、渠子梁、平安梁修建了三處安全飲水工程,徹底解決了劉堡梁、渠子梁、平安梁涉及的張家川縣中東部鄉鎮和縣城的安全飲水問題。</p> <p class="ql-block"> 原來在后川河上游居住著趙安、牛曲河、大麻子三個行政村近三千多名群眾,他們走縣城的主要道路就是沿后川河的山路,如遇暴雨或者冬季大雪天氣,只能沿山梁走四十里山路才能達到縣城,為了解決他們的出行問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縣上曾經用以工代賑的方式,動員平安鄉的群眾為這三個村沿后川河修建出山公路,記得我在大學放寒假回來還參與了這條公路的修建,后來修到東峽水庫石嘴處不知道什么原因停工了。在汶川地震后,省政府為了徹底解決這三村的重建和水源地保護問題,將趙安、牛曲河、大麻子三村整體搬遷到了新疆昌吉州,從此趙大牛只是一個代名詞,也成為了一個并不遠古的傳說,可后川河依然日日夜夜流淌著,為古老的阿陽城輸送著清澈的生命之源,為古老的阿陽城再次崛起傳送著力量。</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原县|
靖西县|
弥勒县|
景洪市|
农安县|
六枝特区|
叶城县|
嘉禾县|
泊头市|
松滋市|
义马市|
宝兴县|
梁山县|
蒙城县|
潼南县|
兰西县|
文登市|
嘉峪关市|
新丰县|
岢岚县|
淮阳县|
库伦旗|
惠安县|
博爱县|
石屏县|
赤峰市|
鄂温|
舒城县|
高唐县|
应城市|
南宁市|
崇明县|
凌海市|
酉阳|
富顺县|
涞源县|
清徐县|
南康市|
民县|
瓦房店市|
安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