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東周靈王太子晉至少有三位老師。歷史老師老子李耳,也就是寫《道德經》的那位大神;音樂老師萇弘,也就是孔子不遠萬里來洛陽向他學習的那位;道家老師浮丘公。</p><p class="ql-block">太子晉因犯顏上諫,被父王周靈王廢為庶民。有一年,谷洛二水暴漲,危及王宮。《國語》:“靈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將毀王宮。”據考古資料,在現在澗河東岸的發掘區域內發現了大量的早于戰國中期的沖積溝。從層位關系上來講,此次的建筑基址多建于層及生土之上,也有一些建于沖積溝之上。同時,在大型院落的西側約50米、南部偏西等區域內發現大面積的沖積溝。在修建該處夯土基址的過程中,將這些沖積溝均進行回填夯打。在治水堵與疏上,父子發生爭執,導致政治上的沖突。靈王主張壅堵以保王宮。太子晉諫議疏導,以保百姓平安。《升仙太子碑》記載:“嚴父申欲壅之規,而匡救之誠,仙儲且犯顏之諫”。靈王怒而廢黜太子。</p><p class="ql-block">太子晉閑來無事,每日或吹笙于庭前,或狩獵于陌野。一天,太子晉帶領侍在緱山一帶打獵。這里丘嶺起伏,溪水潺潺,非常適合動物的繁殖和生存。忽聽坐騎長嘶一聲,只見一只野鹿驚嚇狂奔,太子張弓搭箭,鹿中箭狂奔,太子緊追其后,忽而白鹿不見了。費盡周折,只見懸崖峭壁下,有一洞口,洞口立一鶴發童顏的老翁,仙風道骨。太子遂向老翁詢問逃鹿去向。老翁遂于袖中取出一只帶箭矢小鹿放置手上,老翁略一翻掌,小鹿飄然落地即刻變為眉目清秀的一個童子。太子晉瞬間驚愕,懇請老翁收他為徒。這個老翁就是浮丘公。明弘治《偃師縣志·仙釋》記載 :“浮丘伯姓李,世號浮丘公,居嵩山修道,白日飛升,曾作原道歌,以相鶴經授王子晉。”</p><p class="ql-block">太子晉與浮丘公會面的地方就在今府店鎮東門外,這里曾建有浮丘廟,今存有浮丘洞。《古今圖書集成》所載的《浮丘公廟靈泉記碑》碑文記載:“嵩高之下曰緱氏山,昔周靈王太子晉吹笙之地也。子晉受道于浮丘公,公接而仙去。距山不遠,遺冢俱存,民俗傳為浮丘藏劍之所,即其巔,構祠以祀焉。俯瞰道周,更為別廟,里民歲時祈報。”</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8日,目的地偃師府店東部的府北村。剛到村里,就知道了浮丘洞的位置,大家還七嘴八舌的給我介紹。這個浮丘洞村里叫東大廟,東大廟里面敬著關公。現存就一座戲樓,這個戲樓以前做過府店小學,這個學校最多時有學生一千多人,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那是浮丘洞建筑有戲樓,五間木架結構的閱臺,東西廊房,過廳和大殿,東西跨院等。這個戲樓以前是二層,下面是洛許的官道;上面是戲樓。每逢廟會,周圍幾縣鄉民云集于此。</p><p class="ql-block">戲樓東邊有靈泉,靈泉水流經的地方叫靈泉溝,如今靈泉洞石匾還鑲在舞樓對面一座建筑的墻上。清乾隆五十四(公元1789)年《偃師縣志》載:“靈泉,在縣南三十五里,源出府店鎮東靈泉溝,宋時始出,醴甘過飴。然泉已久涸,乾隆初復出,經浮丘公廟前,與梨樹溝會于五龍口,西逶迤府店鎮北屈而西北,至江邨北,滑城泉自東來注之,又有干河自東北通焉”。靈泉源出偃師府店鎮東古休水之東涯,古時這里為修身養性之地。又據《浮丘公廟靈泉記碑》碑文記載:逮至政和三年(按:即公元1111年)夏六月,泉出庭下,澄澈象鑒,醴甘過飴,映帶清流。人初易之,俄鷗鳧泳者輒死。眾乃驚悟,始識景貺。病者請禱飲之,即愈。”翻譯一下古文才知道,靈泉水可以除病,靈泉由是聞名遐邇,遠近居民頂禮膜拜,甚至提取泉水捎到很遠的家里。</p><p class="ql-block">索易帶你刨根問鼎,聊聊洛陽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數千年歷史的河洛大地,不經意間,一塊磚,一片瓦,一棵樹,一座橋,或者一條街道,都是一段歷史,一個優美的故事。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個瞬間。深度游洛陽之系列照片、視頻和文字,均為本人原創。歡迎瀏覽、提供線索并提出建議。深度洛陽游 第298篇 尋找太子晉老師浮丘公。</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贡区|
红安县|
工布江达县|
大冶市|
腾冲县|
汉川市|
乌鲁木齐市|
江北区|
禄劝|
宁河县|
太康县|
博客|
通许县|
仁怀市|
额尔古纳市|
建昌县|
宁乡县|
庆元县|
巴南区|
德令哈市|
固始县|
广安市|
江永县|
彭州市|
大方县|
榆中县|
栾城县|
大名县|
中卫市|
西宁市|
布尔津县|
普陀区|
南汇区|
建瓯市|
辉县市|
甘谷县|
九龙县|
乌拉特后旗|
三原县|
日喀则市|
绥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