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中國天下第一系列[12] 走進天下第一宮一一北京故宮(1)

閑雲清煙

<p class="ql-block">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曾經出現過63個王朝,興衰更替,446位帝王君臨天下,他們營建眾多宮殿,作為權力的頂點,俯視萬民。</p> <p class="ql-block">這些宮殿中的大多數或毀于歲月的摧殘,或毀于改朝換代的一把大火,卻有一座宮殿,歷經兩個大一統王朝,600年風霜,仍然立于天地之間,它就是明清北京故宮。</p> <p class="ql-block">公元1402年,一場歷時四年的奪位之戰后,大明的燕王朱棣,打進了首都南京城,從自己的侄兒手中奪得皇帝的寶座,史稱“靖難之役”。但是這場權力的游戲,并沒有隨戰爭的結束而結束,為了擺脫南京城中的舊勢力,并與北元政權對抗,朱棣決定,遷都北京。</p> <p class="ql-block">然而,營建一座都城及宮殿并非易事,這將是一場舉全國之力的廣泛動員,在四川、浙江等地,成千上萬的伐木工,走進深山老林砍伐木料。“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約有半數的伐木工命喪黃泉,他們用生命采出的木材,再經長江、大運河,長途跋涉運至北京,歷時長達三到四年。</p> <p class="ql-block">在山東臨清,大小磚窯集中燒制宮殿鋪地、砌墻所用的磚,數量高達數億塊。為了運輸這些磚,當時朝廷甚至規定: 凡是運糧船路過,必須裝上一定數量的磚才能北上。而一些重要場所所用的磚更是格外特別,它們多產自蘇州松江等地或因敲擊聲若金屬,并且造價高昂而得名“金磚”。如今其燒制技藝,已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在山東魯山,則出產一種紅土子(赤鐵礦),用于粉刷出紅色的宮墻,還有殿堂內外所貼的金箔為真金打造,多在江南加工而成,這些上好的材料,在十萬工匠、百萬夫役手中化作恢弘的北京城,落成于永定河等河流的沖洪積平原上。</p> <p class="ql-block">從空中俯瞰,北京城被建設為層層嵌套的城中城,藍天白云下的故宮,宛如一座夢幻般的仙宮閣樓巍然矗立在北京的中心。陽光輕輕灑落在故宮的琉璃瓦和紅墻上,映襯著這座千年古城的瑰麗。一片廣闊的天空映襯著故宮的莊嚴肅穆,宛如宮殿的護衛者。</p> <p class="ql-block">內城中則嵌套皇城,這里設置中央官署、太廟、社稷壇以及皇家園林,居住者幾乎只有帝王及其親眷、仆從,明代規定如若百姓擅入,將杖責一百,而皇城之中,則是整座城中最核心的宮城,又名“紫禁城”。</p> <p class="ql-block">其擁有房屋8728間,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堪稱“宮殿之海”,以占地面積論,克里姆林宮約為其1/2,東京皇宮約為其1/3,巴黎盧浮宮約為其1/4,京都御所約為其1/6,圣彼得堡冬宮約為其1/9,白金漢宮約為其1/10。放眼全球,無“宮”能與之媲美。</p> <p class="ql-block">全景拍攝模式下的故宮,是一幅壯麗而獨特的畫卷。走入這座古老宏偉的建筑群,使用全景模式捕捉每一個角落,可以呈現出一種悠久歷史和文化相互交融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巍峨的午門展現出其莊嚴而渾厚的氣勢,如同守護故宮的鳳凰金鳥。它兩側的城墻,高聳入云,裝點著整個故宮,景色莊嚴而壯觀。</p> <p class="ql-block">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位于紫禁城南北軸線。其前有端門、天安門(皇城正門,明代稱承天門)、大清門(明代稱大明門),其后有太和門(明代稱奉天門,后改稱皇極門,清代改今名)。各門之內,兩側排列整齊的廊廡。這種以門廡圍成廣場、層層遞進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國古代“五門三朝”制度的影響,有利于突出皇宮建筑威嚴肅穆的特點。</p> <p class="ql-block">午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慶六年(1801年)又修。</p> <p class="ql-block">午門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襲了唐朝大明宮含元殿以及宋朝宮殿丹鳳門的形制,是從漢代的門闕演變而成。午門分上下兩部分,下為墩臺,高12.00m,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座掖門,俗稱“明三暗五”。墩臺兩側設上下城臺的馬道。五個門洞各有用途:中門為皇帝專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時,皇后乘坐的喜轎可以從中門進宮,又通過殿試選拔的狀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試結果后可從中門出宮。東側門供文武官員出入。西側門供宗室王公出入。兩掖門只在舉行大型活動時開啟。墩臺上正中門樓一座,面闊9間,60.05m,進深5間,25.00m,重檐廡殿頂。墩臺兩翼各有廊廡13間,俗稱“雁翅樓”。廊廡兩端建有重檐攢尖頂的方亭。正樓兩側有鐘鼓亭各三間,每遇皇帝親臨天壇、地壇祭祀則鐘鼓齊鳴,到太廟祭祀則擊鼓,每遇大型活動則鐘鼓齊鳴。午門整座建筑高低錯落,左右呼應,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鳳樓”之稱。</p> <p class="ql-block">每年十月初一日,要在午門舉行頒布次年歷書的“頒朔”典禮。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時,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門舉行。民間傳說中所謂“推出午門斬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為殺人刑場是不可能的,此說顯然不合史實。</p><p class="ql-block">每逢重大典禮及重要節日,都要在這里陳設體現皇帝威嚴的儀仗。</p> <p class="ql-block">太和門,是故宮外朝宮殿的正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時稱奉天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為太和門;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毀;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建。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施以和璽彩畫。是北京故宮內最大的宮門。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p> <p class="ql-block">門洞上方的樓閣有斗拱和飛檐,裝飾精美。門樓的正中央有一塊巨大的匾額,上書“太和門”三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太和門通往故宮的外朝區域,是連接外廷和內廷的重要通道。在明清時期,太和門是皇帝出巡和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同時,太和門也是宮廷官員和進貢使臣進入故宮的主要門戶。</p> <p class="ql-block">太和門廣場庭院前的河是內金水河(天安門前的是外金水河),中間最寬敝的是皇帝獨享的御橋。</p> <p class="ql-block">太和門東側是文華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協和門以東,與武英殿東西遙對。因其位于紫禁城東部,并曾一度作為“太子視事之所”,“五行說”東方屬木,色為綠,表示生長,故太子使用的宮殿屋頂覆綠色琉璃瓦。文華殿初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順、成化兩朝,太子踐祚之前,先攝事于文華殿。后因眾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參與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仍改為皇帝便殿,后為明經筵之所,建筑隨之改作黃琉璃瓦頂。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殿后添建了圣濟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文華殿建筑大都被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重建,其時武英殿尚存,因此“一切規橅殆依明制為之”。乾隆年間,在圣濟殿遺址上修建了文淵閣。</p> <p class="ql-block">文華殿主殿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華殿,南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開6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門,次間、梢間均為檻窗,各開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東西山墻各開一方窗。殿前出月臺,有甬路直通文華門。后殿曰主敬殿,規制與文華殿略似而進深稍淺。前后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本仁殿、集義殿。</p> <p class="ql-block">明清兩朝,每歲春秋仲月,都要在文華殿舉行經筵之禮。清代以大學士、尚書、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當經筵講官,滿漢各8人。每年以滿漢各2人分講“經”、“書”,皇帝本人則撰寫御論,闡發講習“四書五經”的心得,禮畢,賜茶賜座。明清兩朝殿試閱卷也在文華殿進行。</p> <p class="ql-block">明代設有“文華殿大學士”一職,以輔導太子讀書。清代逐漸演化形成“三殿三閣”的內閣制度,文華殿大學士的職掌變為輔助皇帝管理政務,統轄百官,權限較明代大為擴展。</p> <p class="ql-block">武英殿位于太和門西側,是一組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的宮殿建筑,位于北京故宮外朝熙和門以西,前殿武英殿,后殿敬思殿,東西配殿為凝道殿和煥章殿。</p> <p class="ql-block">600多年來,武英殿發生了太多的故事。明代皇帝曾在此殿齋居及召見大臣;闖王李自成在這里舉行稱帝典禮;打著“為崇禎帝復仇”旗號順利進京的多爾袞在這里辦過公;順治皇帝入京后,也一度住在這里;就連康熙擒拿鰲拜也是在這里。《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在這里刊刻;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消防隊在這里組建……</p> <p class="ql-block">從2021年5月1日起,武英殿有了一個新的身份“陶瓷館”。新陶瓷館在展覽空間、主題設計、以及展示形式與古建筑融合等方面進行創新,按照年代和類別劃分為“追蹤溯源”“瓷苑序曲”“青瓷初秀”“南青北白”“名窯迭出”“瓷都奠基”“繁榮昌盛”“清新雅致”“登峰造極”“余輝閃耀”“蜚聲中外”“喜慶吉祥”“敬天法地”“等級森然”“承接燒造”“莊嚴法相”和“富麗華貴”17個主題。</p> <p class="ql-block">穿過太和門,來到太和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面闊11間, 進深5間,建筑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p> <p class="ql-block">其上為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筑中所僅見。</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云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p> <p class="ql-block">殿內金磚鋪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00m的瀝粉貼金云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采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征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征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p> <p class="ql-block">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桿。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p> <p class="ql-block">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筑之首。</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后改稱中極殿,現天花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殿名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筑面積580㎡。屋頂為單檐四角攢尖,屋面覆黃色琉璃瓦,中為銅胎鎏金寶頂。殿四面開門,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門12扇,東、北、西三面槅扇門各4扇,門前石階東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間為浮雕云龍紋御路,踏跺、垂帶淺刻卷草紋。門兩邊為青磚檻墻,上置瑣窗。</p> <p class="ql-block">殿內外檐均飾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殿內設地屏寶座。中和殿內的對聯是“時乘六龍以御天,所其無逸;用敷五福而錫極,彰厥有常。”?這對聯的題詞出自乾隆皇帝,其中蘊含了深厚的文化意義和哲學思考。“時乘六龍以御天,所其無逸”意味著太陽駕六龍永恒地在天空中運行,圣王的所在沒有安逸的時候,強調了君主的責任和辛勤;“用敷五福而錫極,彰厥有常”則表達了通過廣布五福來得到民眾的擁戴,彰顯君王的德澤要持之以恒,強調了君主的仁政和治理之道。這對聯不僅體現了乾隆皇帝對治國理念的思考,也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中關于天人合一、君主要以身作則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明清兩朝,太和殿舉行各種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視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皇太后上徽號,皇帝在此閱視奏書。玉牒告成,恭進中和殿呈御覽,同時要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謹身殿,嘉靖時遭火災,重修后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為保和殿。</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1240.00㎡,高29.50m。屋頂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個小獸。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下檐為重昂五踩斗栱。內外檐均為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六架天花梁彩畫極其別致,與偏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設搭配協調,顯得華貴富麗。</p> <p class="ql-block">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板門兩扇,上加木質浮雕如意云龍渾金毗廬帽。建筑上采用了減柱造做法,將殿內前檐金柱減去六根,使空間寬敞。</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于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于保和殿舉行。每歲終,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清順治三年(1646年)至十三年(1656年),順治帝福臨曾居住保和殿,時稱“位育宮”,大婚亦在此舉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時稱“清寧宮”。二帝居保和殿時,皆以暫居而改稱殿名。清代殿試自乾隆年始在此舉行。</p> <p class="ql-block">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門后的區域是帝后寢宮以及嬪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區域,內廷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的正門。</p> <p class="ql-block">乾清門面闊5間,進深3間,高約16m,單檐歇山屋頂,坐落在高1.5m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桿。門前三出三階,中為御路石,兩側列銅鎏金獅子一對,中開三門,門扉安設在后檐部位,門廳敞亮。兩梢間為青磚檻墻,方格窗。檐下施單昂三踩斗栱,繪金龍和璽彩畫。</p> <p class="ql-block">門兩側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m,長9.7m,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裝飾,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絢美艷麗,在陽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將乾清門映襯得華貴富麗。門內有高臺甬路連接乾清宮月臺。</p> <p class="ql-block">門前三出三階,中為御路石,兩側有銅鎏金獅子一對,此處銅獅與其他處不同,為垂耳狀,意為警示后宮嬪妃,嚴禁干涉前朝政事。</p> <p class="ql-block">乾清門在清代為康熙皇帝“御門聽政”場所,許多重要決策是在乾清門做出的。御門聽政是明清皇帝處理軍政要務的一種重要會議形式。在這里舉行的叫早朝,在太和殿舉行的朝會,叫做大朝;乾清門則是處理日常朝會。</p><p class="ql-block">當聽政之日,門中設寶座,辰時(早上7-9點)皇帝御門,戶、禮、兵、工、吏各部輪流奏事,然后由皇帝作出決策。清朝康熙在此聽政最多,到咸豐以后就不在此聽政了。</p> <p class="ql-block">門內有高臺甬路連接乾清宮月臺。月臺上東側有日晷、嘉量各一,寶鼎四個。</p> <p class="ql-block">東側有日晷,它是古代的計時工具。西側設有嘉量,它是古代的計量器具。這兩件陳設,象征皇帝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公正無私的,對天下百姓都是坦誠、平等的。</p> <p class="ql-block">月臺上的銅龜下鑄有托盤,盤內雕有海水浪花。這里的銅龜長的是龍頭,為赑屃。是財富、長壽、吉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銅鶴的底座托盛中,雕有山石。仙鶴是仙人的坐騎,是道的永恒。而龜代表永恒與長壽,它們在一起取龜鶴延年之意,象征江山社稷萬代相傳。</p> <p class="ql-block">慈寧宮位于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在仁壽宮的故址上,并撤除大善殿而建成。萬歷年間因災重建。清沿明制,順治十年(1653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均加以修葺,將其作為皇太后居住的正宮。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興工將慈寧宮正殿由單檐改為重檐,并將后寢殿后移,始定今之形制。</p> <p class="ql-block">慈寧宮門前有一東西向狹長的廣場,兩端分別是永康左門、永康右門,南側為長信門。慈寧門位于廣場北側,內有高臺甬道與正殿慈寧宮相通。院內東西兩側為廊廡,折向南與慈寧門相接,北向直抵后寢殿(即大佛堂)之東西耳房。前院東西廡正中各開一門,東曰徽音左門,西曰徽音右門。</p> <p class="ql-block">正殿慈寧宮居中,前后出廊,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面闊7間,當中5間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兩梢間為磚砌坎墻,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臺,正面出三階,左右各出一階,臺上陳鎏金銅香爐4座。東西兩山設卡墻,各開垂花門,可通后院。</p> <p class="ql-block">明朝慈寧宮為前代皇貴妃所居。萬歷年間慈圣李太后,泰昌元年(1620年)萬歷帝鄭皇貴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卒,其皇貴妃等人移居此處。清朝順治十年(1653年),孝莊文皇后始居慈寧宮,自此成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太嬪等人隨居。</p> <p class="ql-block">慈寧宮主要是為太后舉行重大典禮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壽節、上徽號、進冊寶、公主下嫁,均在此處舉行慶賀儀式。特別是太后壽辰時,皇帝親自率眾行禮,并與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禮節十分隆重。</p> <p class="ql-block">若皇太后薨,梓宮奉安于慈寧宮中,皇帝至此行祭奠禮。</p> <p class="ql-block">故宮慈寧宮花園是慈寧宮的附屬花園,明清兩朝太后太妃禮佛河游憩之處,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清乾隆三十年改建,以滿足篤信佛教的崇慶皇太后禮佛、供佛需要,園中現有咸若館、慈蔭樓、吉云樓、寶相樓、延壽堂、含清齋、臨溪亭等九座建筑。</p> <p class="ql-block">嘉靖十七年(1538年)八月, 在“大禮儀之爭”中勝利的嘉靖皇帝為他的母親蔣太后新建了慈寧宮。</p> <p class="ql-block">為了改善母親在深宮中單調乏味的生活,慈寧宮花園也同期建成。明萬歷至清順治時期的慈寧宮花園,資料檔案記載較少,整體布局變化不大。</p> <p class="ql-block">從清代康熙朝開始,慈寧宮花園的功能有了新變化,從休閑游玩的花園變成了禮佛之地。康熙帝的祖母昭圣太皇太后(即孝莊皇后)對藏傳佛教有著極深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孝莊曾命喇嘛在慈寧宮花園念經、做法事,她的宗教信仰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康熙皇帝。康熙六年至八年(1667—1669年)修撰了《甘珠爾經》,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成立“中正殿念經處”。一世哲布尊丹巴的駐京也帶給康熙皇帝宗教信仰上的滿足。</p> <p class="ql-block">慈寧宮花園由于受禮制、宗法、風水等多種因素制約,建筑按照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安排,布局規整嚴謹卻略顯單調,主要依靠內部精巧的裝修和院落中的水池、山石以及品種繁多的花木來烘托濃厚的園林氣氛。園中樹木以松柏為主,間有梧桐、銀杏、玉蘭、丁香,集中分布在咸若館前和臨溪亭周圍,花壇中則密植牡丹、芍藥。其春華秋實,晨昏四季,各有不同的情趣。在禮制森嚴的紫禁城中,慈寧宮花園是唯一能令前代后妃們尋得心靈慰藉的輕松所在。</p> <p class="ql-block">為增添山林之趣,花園內蒔花種樹,疊山壘池來烘托園內氣氛。<span style="font-size:18px;">園子最南端的太湖石清供假山,象征“壽比南山”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花園南部有一東西窄長的矩形水池,水池上橫跨漢白玉單孔磚石橋,橋上建一座南北出階的亭子,名為臨溪亭,與花園南入口、假山以及北部的咸若館、慈蔭樓同處于院落南北中軸線上。</p> <p class="ql-block">臨溪亭始建于明萬歷六年,原名臨溪館,十一年五月更名臨溪亭,順治年間改設滿蒙漢三體文匾額。</p> <p class="ql-block">根據神宗《勝朝彤史拾遺記》記載,【時已秋節,有銅盎生紅蓮,蓮心抽蕊九,而攢簇四向,如臺蓮然。上令文書官宋紳傳外廷觀看,看畢仍送慈寧。上親率后妃稱賀,且賦詩以為太后慈壽之瑞。】,闕產瑞蓮事件為李太后日后成為九蓮菩薩轉世造勢。</p> <p class="ql-block">臨溪亭東西兩側池畔環以漢白玉望柱欄板,池底鋪石方磚,根據《明宮史》記載:“宮后苑魚池之水,慈寧宮魚池之水,各立有水車房,用驢拽水車由地灌以運輸,咸賴此河(內金水河)。”說明池內曾有活水,并種植蓮花。</p> <p class="ql-block">亭平面方形,面闊3間,進深3間,四面當中開門,斜方格槅扇門各4扇,兩側皆為斜方格檻窗,窗下檻墻貼飾精美的雙龍戲珠黃綠色龜背琉璃花磚,臨水兩側門前加設木護欄。</p> <p class="ql-block">屋頂為四角攢尖式樣,黃琉璃瓦藍剪邊,檐下施斗栱。外檐繪雙行龍枋心和璽彩畫,內檐繪龍鳳和璽彩畫。</p> <p class="ql-block">亭內金龍藻井海墁軟天花,平頂棚,滿繪彩畫。藻井外仿繪燕尾轱轆片金花卉井口天花,支條刷綠,做玉堂富貴圖案。</p> <p class="ql-block">中央部分仿繪宋式斗八藻井,中心明鏡部分仿繪青地瀝粉貼金盤龍圖案,背版部分仿繪綠地行龍,斗八隨瓣方部分仿繪金琢墨攢退祥云紋。</p> <p class="ql-block">據1925年清室善后委員會的點查報告所記,亭內陳設供桌、佛龕、佛像,并有一對高達兩米的玻璃塔。</p> <p class="ql-block">從《乾隆京城全圖》上記錄,亭的東西兩側原有翠芳亭、綠云亭,現變更為面闊5間的廡房各1座。花園的東南、西南兩隅原各有井亭1座,綠云亭內流杯渠之水即從東南井內引出。</p> <p class="ql-block">延壽堂與含清齋位于慈寧宮花園兩側,均建于清乾隆年間,這里靠近太后寢宮,可以理解為專為太后所修,并不含有政治、生活和休憩功能。</p> <p class="ql-block">延壽堂建于乾隆三十年,為乾隆皇帝侍奉太后所用,清朝后期咸豐皇帝奉皇太后至咸若館等處禮佛曾侍膳于此。</p> <p class="ql-block">堂坐北面南,前房面闊3間,進深3間,平面略呈方形,覆三卷勾連搭式灰瓦卷棚硬山頂。后房面闊3間,進深1間,覆蓋灰瓦卷棚硬山頂。</p> <p class="ql-block">含清齋坐北朝南,形制與延壽堂幾乎相同,為丁憂所用,但室內與延壽堂室內分割略有不同,齋后西次間出廊一間接后北房三間,后北房西墻開窗,臨窗可觀園景,布局不同是原建如此還是后期更改無從考證。</p> <p class="ql-block">含清齋修建于乾隆元年至十五年之間,乾隆三十一年正月,乾隆御題【含清齋】制成匾額懸掛于此,【含清】出自南朝宋謝靈運《游南亭詩》中的【密林含余清,遠峰隱半規】之句。</p> <p class="ql-block">吉云樓位于慈寧宮花園內咸若館西側,明嘉靖年間興建,原為咸若館西配殿。</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十年改建為二層樓閣建筑,乾隆三十七年懸掛乾隆御題滿漢二體【吉云樓】橫匾一面,之后屢經修繕。</p> <p class="ql-block">樓坐西面東,面闊7間,進深1間,前出廊,上覆綠琉璃瓦黃剪邊卷棚歇山頂。外檐繪金龍和璽彩畫,內檐為綠夔龍銀印花紙裱糊,檐檁內側面繪龍鳳方心金琢墨碾玉旋子彩畫。</p> <p class="ql-block">一層明間開門,設冰盤托月欞花隔扇門四扇,其余六間均為四扇冰盤托月欞花隔扇窗。南北墻各有一小門,門內樓梯可至二層。二層門窗形制與一層相同,三面出廊。</p> <p class="ql-block">樓內上下層不分隔,一二層陳設基本相同,明間正中設供桌,桌上供奉無量壽佛等佛像,像前設五供等供器和法器。</p> <p class="ql-block">南三間和北三間各設13層供臺,頂部設可與天棚相連的佛壁,四周滿設網格狀佛龕。除此之外,室內四壁和梁架上滿設網格狀佛龕。</p> <p class="ql-block">佛龕內供大小形制相同的五彩描金擦擦大隨求佛母像,共計10043尊,為紫禁城現存唯一的一座名副其實的萬佛樓。這種供奉方式,源自于西藏寺廟中的“擦康”,即供奉擦擦佛的佛殿。但西藏寺廟中并未見到像吉云樓這樣給人以鋪天蓋地滿目是佛的強烈視覺沖擊的擦康,為乾隆獨創。</p> <p class="ql-block">二層西壁上掛供有一堂九幅尊勝佛母唐卡。尊勝佛母與無量壽佛、白度母并稱為藏傳佛教長壽三尊,是福壽吉祥的象征。畫面中尊勝佛母為白色身,三面八臂,頭戴五葉寶冠,身佩瓔珞,著綠、紅、藍各色天衣。主臂兩手在胸前,左手持金剛交杵,右手持珠,其余各手伸向兩側。右側手分別托化佛、持箭、施與愿印,左側手施無畏印、持弓、托寶瓶,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主尊周匝排列著307尊小法身尊勝佛母像,小法身像的形象與主尊相同。</p> <p class="ql-block">寶相樓位于咸若館東側,也為明嘉靖年間興建,原為咸若館東配殿。</p> <p class="ql-block">同吉云樓一起,在乾隆三十七年懸掛乾隆御題滿漢二體【寶相樓】橫匾。</p> <p class="ql-block">外檐同樣繪金龍和璽彩畫,不同之處在于,在寶相樓前檐檐檁內側面,在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畫的底層還存有金線如意頭造型的彩畫痕跡。</p> <p class="ql-block">雖然同為面闊七間,但寶相樓為六品佛樓,上下層均隔為既連通又獨立成室的7間佛堂,除明間外,其余6間均于下層天花處開天井,使上下兩層因天井而貫通。</p> <p class="ql-block">寶相樓內陳設的銅像、法器、供器、唐卡在民國時期幾經離散,二層應供奉大小銅佛共計786尊,其中30尊在1926年被盜。抗日戰爭爆發前,寶相樓內所有佛像南遷,導致原有室內陳設分散各地。</p> <p class="ql-block">咸若館位于慈寧宮花園北部中央,是園中主體建筑,始建于嘉靖年代,初建時稱咸若亭,萬歷十一年(1583年)更名為咸若館,后為清代太后、太妃禮佛之所。</p> <p class="ql-block">【咸若】一詞出自《尚書·皋陶謨》【咸若時,惟帝其難之】,順治十年改設滿蒙漢三體文匾額,乾隆年間改為滿漢二體文橫匾。</p> <p class="ql-block">館坐北朝南,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在乾隆年間添置抱廈三間,進深一間,四周出圍廊。</p> <p class="ql-block">正殿為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抱廈為一殿一卷式的黃琉璃瓦卷棚式頂。</p> <p class="ql-block">二尺高基座,抱廈明間開四扇雙交四椀欞花隔扇門,次間為檻窗,門前有御路踏跺。</p> <p class="ql-block">正殿門上懸掛木金漆九龍紋乾隆御書【壽國香臺】匾、兩楹柱上懸掛木金漆九龍紋乾隆御筆【證最勝因,金界莊嚴歡喜地;贊無量壽,寶輪擁護吉祥云】楹聯。</p> <p class="ql-block">正殿內明間和東、西次間的房梁上垂掛織金銀絲緞佛幡三套。</p> <p class="ql-block">明間正中放置紅漆描金供案一張,最前面一排是鑄銅五供鼎燭瓶。</p> <p class="ql-block">后面一排木刻貼金花瓶,前后花瓶里插著木刻貼金珊瑚樹。正殿的東、北、西三面墻壁前設有“冂”形通連式金漆毗盧帽供經龕,龕內的四層踏跺上原供奉有金歡門鑲嵌珠石磁青紙泥金字《甘珠爾經》一百零八函。</p> <p class="ql-block">案上陳設木金漆八寶、銀法輪、銀藏草瓶、楠木嘎當塔、木金漆嘎當塔、銅磬等供器和法器。</p> <p class="ql-block">東、西次間正中各有一座楠木七層八邊形佛塔,</p> <p class="ql-block">每座塔內分別供奉“大清乾隆辛卯年造”的瓷無量壽佛五百尊。</p> <p class="ql-block">西稍間北壁掛龕上有梵文的六字真言。六字真言又名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唄咪吽)像征一切諸佛菩薩的慈悲和加持,特別祈諸觀世音的加持,因此在藏民心中有著無可比擬的神圣感,觀世音菩薩深深關愛眾生。</p> <p class="ql-block">明間和東、西次間的北壁前掛供白救度佛母唐卡九幅,東、西梢間的內壁上在乾隆三十七年添置二十四個掛龕,內供四千多尊擦擦佛。</p> <p class="ql-block">慈蔭樓位于咸若館北,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故亦稱為咸若館后樓。樓坐北朝南,上下兩層,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出廊,為綠琉璃瓦黃剪邊卷棚歇山頂。</p> <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御筆滿漢二體文【慈蔭樓】橫匾懸掛于慈蔭樓上層正中屋檐下。</p><p class="ql-block">【慈蔭】即【慈云環蔭】的簡稱,其中包含了佛家稱佛以慈悲為懷,如云之廣被世界和表示母親對子女的愛護。</p> <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六年,按照咸若館的樣式,在慈蔭樓上層增設了通壁的踏跺式供經龕一座,供奉金歡門鑲嵌珠石磁青紙泥金字《甘珠爾經》一部,共計一百零八函。</p> <p class="ql-block">《甘珠爾經》首葉經頭板裱磁青紙,上面覆蓋紅黃藍綠白五色經簾,中間凹下部分書梵藏對照金字,兩邊彩繪佛像二尊。</p> <p class="ql-block">佛像外圍裝飾純金歡門,鑲嵌珍珠、珊瑚珠、松石數十顆。</p> <p class="ql-block">而今,這處皇家宮廷中的花園與新修復的慈寧宮一起,成為了故宮的重要景點之一。昔日的紫禁城西路后宮,向游客們掀開了它神秘的面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邯郸县| 英超| 游戏| 北票市| 象州县| 兴化市| 明水县| 米脂县| 太康县| 淮安市| 柯坪县| 墨脱县| 上虞市| 呼和浩特市| 娄烦县| 衡山县| 镶黄旗| 汉寿县| 昌宁县| 宝坻区| 三门县| 自治县| 彩票| 怀来县| 天长市| 贵溪市| 广元市| 禄劝| 乌兰察布市| 青铜峡市| 聂荣县| 中超| 安塞县| 隆林| 阿克| 绥德县| 丹棱县| 麦盖提县| 中西区| 石柱| 武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