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祖寧平</span></p> <p class="ql-block"> 1952年7月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農建一師創建西大灘前進農場開始,到2024年72年間漫長的歷史長河,從滿是砂礫荒蕪的戈壁灘上鑄劍為犁,到現代化的無人機實施大農業建設,都閃耀著退役軍人的絢麗身姿。</p><p class="ql-block"> 從創建時期農建一師的老兵,到緊隨而來的黑龍江、新疆建設兵團的老兵、從北京、南京、蘭州、沈陽、青海、內蒙古等部隊蜂擁而至的老兵、到農墾二三代復轉回鄉建設的新兵,他們在西大灘這個不毛之地,開創了繼往開來的壯麗事業。</p><p class="ql-block"> 他們中有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老紅軍,有經歷過抗戰時期的老八路,有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戰士,有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志愿軍,有打過游擊參加過剿匪的三邊戰士,還有從臺海前線退役的復轉軍人,更有摩拳擦掌寫下血書,要求參加中越自衛反擊戰的墾二代的復轉軍人;還有接續而至的農墾第三代的退役新兵。</p><p class="ql-block"> 這些退役軍人在建設前進農場的壯麗事業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為名利,不怕苦累,發揚人民軍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光榮傳統,他們把保衛祖國的決心和壯志轉化為建設西大灘的偉大事業中去。</p><p class="ql-block"> 在寧夏農墾,沒有哪個集體像前進農場那樣,歷史那樣漫長,路程那樣久遠,建制變化那樣頻繁復雜,人員組成那樣的五湖四海,他們又是那個時期,寧夏蓬勃興起的國營農場的創始者,在它漫長的艱苦奮斗的歷史長河中,鑄就了它不能忘記的苦難和輝煌。</p><p class="ql-block"> 寧夏農墾集團的一位主要領導上任后的第一次講話,就提出,寧夏農墾自帶紅色基因,這個有著紅色基因的集體,他的指向就是前進農場。</p><p class="ql-block"> 讓我們踏著時間的步伐,去尋覓那閃光的足跡。</p><p class="ql-block"> 由人民解放軍開創了前進農場,并且在這里生根開花結果,在前進農場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退役軍人閃亮的英姿,作為中流砥柱,而推動著前進農場的發展壯大。按照時間順序,有組織的分配到前進農場的現役和退役軍人有:</p> <p class="ql-block"><b>一、農建一師官兵</b></p><p class="ql-block"> 1952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獨立一師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第一師,開始全面轉入農業生產建設,并于當年7月進軍西大灘。</p><p class="ql-block"> 西北獨立一師的前身,是參加過抗日戰爭綏西抗戰的原國民政府陸軍第81軍在中衛和平起義后改編的部隊、解放寧夏的十九兵團429名官兵、陜北獨立一師二團的1200多名官兵、寧夏各縣保安大隊的200多名隊員和湖南入伍的30名戰士組成,共計6007名。</p><p class="ql-block"><b>1、國民政府陸軍81軍官兵</b></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19日, 國民政府陸軍81軍官兵在中衛宣布起義,它的義舉促成了寧夏的全部解放。親歷者:劉希楨、門祥臨、萬永昌、柴天祿、賀永福、武永基、嚴聚德、李成堂、范毓秀、孟州、周培武、張立業、郝連銀、劉克義、石德福、楊 澤、張文明、閆文芳、徐紹景、武廷緒、澤生會、郭文勇、邢發科、卓玉和、李德成、賈萬銀等。</p><p class="ql-block"><b>2、十九兵團部分官兵</b></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20日,十九兵團派聯絡部部長甄華率領干部、戰士429人進入81軍,對該軍實施改編。親歷者:安繼周、閆炳申、牛有珍、劉振周、許青培、高萬榮、楊印春、張 敏、付廣成等。</p><p class="ql-block"><b>3、陜北獨立一師二團官兵</b></p><p class="ql-block"> 陜北獨立一師二團是陜北三邊部隊,參加了解放寧夏的戰斗和剿匪。1950年11月獨立第二軍奉命整編,與陜北獨立一師二團1200名官兵,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第一師。轄3個團。親歷者:李成丕、張成友、吳思敬、柳登旺、羅生貴、楊占川、李鳳孝、高翔、韓興洲、劉建忠、翟玉林、楊志勤等。</p><p class="ql-block"><b>4、寧夏地方保安部隊入伍的戰士</b></p><p class="ql-block">1951年3月,西北軍區獨立第一師從寧夏地方保安部隊接收一批新兵,進行正規訓練,并在原獨二軍的生產基地上兼搞生產。親歷者:仇文章、崔光福、徐德保、尤金安、王建功、楊成漢、劉金國、王 貴、王長林、陸興仁、肖銀貞、楊發明、李金泉、田生華、張 倫、徐振華、孫立倉、徐光善、杜萬銀、張永勝、張成義、孟倉、劉尚禮、吳永賢、李 河、魯 進、杜自清、肖銀珍、王維國、劉才、張福林、李懷新、周尚德、王震、廖文華、曹學信、鄭全英、李福家、徐振華、張國富、趙良喜、羅金鳳、徐光善、孫立倉、張福林、陳登云、吳福玉、李秀春、朱元恒、尹炳智、李生喜、劉尚禮、丁存信、黨金國、李長青、侯明錄、王占林、馬文壽、黃克孝、楊新懷、張宏祿、陳云、邢澤云、劉振和、周興漢、王全才、劉希保、黃萬寶、代忠儉、何深等。</p><p class="ql-block"><b>5、湖南籍入伍的戰士</b></p><p class="ql-block"> 1951年1月西北軍區從湖南省招收一批在校學生為主體的青年入伍,分別被分配到陜甘寧青新各個省軍區和第一野戰軍的各部隊,獨立一師分配了30位同志。親歷者:曹國清、周賢讓、譚品端、沈立人、李亞夫、曹蘭嬌、劉先華、陳學義、廖一之、何芳桂、鄧可城、譚正宇、周寧康、李佩遜、陳明芬、肖永清、歐淑蘭、許成義、盧鵬、徐明義、曹向榮、鄒建雄、彭家修、肖任惠、王燮陽等。</p> <p class="ql-block"><b>二、黑龍江建設兵團調入的轉業軍官</b></p><p class="ql-block"> 1959年從黑龍江建設兵團850農場調入轉業軍官21人。親歷者:閆臣殿、連丑和、李開健、武承愛、宋霜雨、遲桂芬、于洞金、韓文君、徐瑞久等。</p><p class="ql-block"><b>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調入的軍墾官兵</b></p><p class="ql-block"> 1965年11月寧夏農業建設第十三師成立,前進一、二、三場于十一月一日正式劃歸農建十三師領導,并于1966年1月將前進一、二、三場合并改為農建十三師三團。1965年11月陸續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調入軍墾官兵86人。親歷者:王都在、高德云、李照明、吳謙、張守義、田雨禾、康福光、郭蔚光、歐德、馮漢文、王世德、王懷仁、計俊奎、劉萬友、劉啟發、明志新、孫大圣、李振仁、常元喜、孟慶文、王錫清、高柏云、李滿英、高再林等。</p><p class="ql-block"><b>四、青海公安總隊復員的退役軍人 </b></p><p class="ql-block"> 1965年12月29日青海省公安總隊復轉軍人103人來到農建十三師三團參加建設,走下西大灘火車站的有97人。親歷者:王 新、王 慶、王 祥、王 奎、 劉發、劉鐸、張友、張 恩、金 祿、譚政、王大順、王文華、王德林、王順興、王復興、 王宗瑞、王代鵬、王西庫、尹德祥、李玉生、韓宗林、高蘇獻、李憲章、李秀山、昝隨友、薛樹本、任志強、楊元現、楊植林、劉繼忠、劉岐山、孟祥奇、楊同森、單俊生、 李文善、趙東善、徐景旺、呂宗瑞、吳振發、 蘇文明、趙傳寶、丁耕薪、胡瑞良、汪魁成、黃文孝、邢子芳、唐世超、石明君、梁厚青、敬紅久、李同喜、李鳳文、馬文忠、莫生華、桑民生、牛喜成、馬維勤、李鳳泉、蘇其蕭、周憲光、 敬明杰、李德祿、徐志貴、張占琪、段緒清、母華玉、李文忠、崔憲清、白玉冰、楊廷德、任拴弟、聞安全、何興凱、戚煥橋等。</p><p class="ql-block"><b>五、南京軍區復員的退役軍人</b></p><p class="ql-block"> 1966年2 月26日農建十三師三團安置南京軍區退役軍人479人。這是來到西大灘參加建設最多的一批退役軍人。親歷者:孫先坤、楊如文、陳功炳、李玉華、吳學明、唐培軍、宮能元,胡臣富,陳華青、朱家海,劉 爽,王學友,宋新國,賀在元,薛寶金,孫玉江、夏長征、李家寶、李自立、史兆祥、王其樂、童興鳳、張貴彩、王白儉、范瑞義、熊文彪、尹修文、李光杰、周道興、楊傳才、趙玉珍、孫福現、孫玉江、瞿守信、楊三傳、張多生、夏克玉、夏長征、孫國健、孫金保、鄒志忠、高照富、徐振生、胡成富、張九先、張挺華、馬安樂、王學友、王少友、戴學文、屈興華、王林巧、楊自強、楊言強、袁福興、童德士、劉挺科、田元發、史啟明、陳宗勝、唐德興、徐志清、胡秀偉、劉學芳、王岱鵬等。</p><p class="ql-block"><b>六、沈陽軍區調入的退役軍官</b></p><p class="ql-block"> 1965年12月前后,沈陽軍區轉業軍官10余人來到農場參加建設,親歷者:葛亞洲、耿蘭書、郭建中、唐學文等。</p> <p class="ql-block"><b>七、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時期的現役軍人</b></p><p class="ql-block"> 1970年3月,寧夏農業建設第十三師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原十三師三團改為三十四團。1971年10月農五師三十四團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字953部隊。現役軍人20人擔任三十四團機關各部門及各營、連的主官。他們是:魏 江、靳風岐、張振勤、葛仁成、季從夏、盧 魁、彭靖國、彭增茂、苗慶喜、呂成才、段立錄、李軍恩、石明星、霍景芳、魏振遠、武銀同、史維國、鄔守林、李殿才、楊成智。</p><p class="ql-block"><b>八、各時期調任來的退役軍人</b></p><p class="ql-block"> 軍墾和農墾時期,先后陸續調任來了一些退役軍人,擔任領導,他們是高宜之、李海東、呼占明、楊印春、李漢臣、劉生才、張廣珍、付文斌、王元干、杜修信、張銀同等。</p> <p class="ql-block"><b>九、墾二三代的退役軍人</b></p><p class="ql-block"> 有資料顯示,從1963年國家開始在農場實行征兵,有記載的農場第二代應征入伍的可追溯到1974年開始,截止2020年共有239人。他們是,唐繼焦、李發崗、鄧長寧、韓 勇、張淑華、季 超、遲紹恩、王建華、唐建軍、賈德平、劉新德、劉尚林、周東梁、吳曉明、梁亦慶、王育才、王世忠、俞惠林、王少才、萬寧友、王忠強、程志榮、明春勝、張乃兵、米永平、石寧緒、楊建華、張立東、程寧浩、李萬江、張忠玉、黃寶玉、李玉明、程建國、邱戰林、陳 斌、曲金龍、周寧強、 劉金平、楊 軍、 張新其、鄒世明、舒葉明、劉彥龍、毛占云、郭愛華、張新民、明春建、趙 峰、查建軍、 李 寧、王春寧、萬勇民、 曹建平、童列棉、周慶利、朱 軍、郭愛民、劉 民、馬志軍 楊建東、高進權、趙 強、張學武、汪 勇、周東強、張愛武、張文革、方玉軍、姚加軍、劉文軍、劉紹清、翟殿亞、張愛民、朱立新、鄭小偉、俞洪兵、孟令軍、張忠華、張義、邢愛軍、孫李勇、梁國林、段一倫、付 勇、王建華、魏根長 張永珍、李仁山、魏軍、黃二榮、郭建平、李洪兵、陳洪兵、王壽、段寧軍、王躍軍、溫 剛、馬天強、李學軍、徐海兵、張建平、吳海寧、徐利兵、高 寧、冷永剛、鮑克勇、楊國強、夏海濤、李 琪、楊 志、李秀全、楊紅春、李民、趙支寧、夏立民、咎隨權、葉 銳、王 利、劉場長、徐云寶、楊陸平 趙斯忠、李益民、劉登春、關永軍、高彬、黃利兵、蔣玉山 湯軍惠、李 剛、邢利兵、楊 兵、黃上飛、姚 磊、 仇 偉 段衛華、劉 偉、韋春江、李雙龍、 孫立新、王華偉、李 峰 陳新玉、包克華、李向有、蔡棋、馮瑞雄、馮志祥、張寶平 劉海洋、劉 侃、馬悅成、張哲、何立偉、張 凱、李彥林、魯 楠、鄭 果、陳 畏、 譚 保、侯 剛、何立偉、張 鵬 趙曉巖、翟 猛、李 楊、劉晨陽、李陽、楊 培、 蔣宇鑫 袁 聰、王 蒙、張哲敏、魏子亮、陳振軒、 劉徽徽、魯 峰 吳 桐、莫立江、劉狀狀、李小東、王佳楠、張佳樂、 霍 祥 蔣學琦、肖 飛、黃威龍、 張誠樸、 華偉程、田持響、馬 博 雷昊等人。最前面的9人,是農場1973年第一批畢業的高中生,又是轉年就應征入伍的農場第二代,服役在海拔兩千多米的青海高原。</p><p class="ql-block"> 墾三代的退役軍人也繼往開來,在寧夏的農墾大地上揮灑汗水和智慧,繪就著祖國的美好藍圖。他們中間有些擔任了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主要領導,大多成為了農墾各條戰線上的骨干。</p><p class="ql-block"> 據不完全統計,從1952年2月農建一師創建前進農場開始,成建制的分配到前進農場的退役和現役軍人共有九部分人員組成,人數超過6970人之多。</p><p class="ql-block"> 從1952年7月至今70多年的時間,前進農場經歷了由部隊到農墾,農墾到軍墾,又從軍墾到農墾的建制不斷變化的曲折發展階段。退役軍人也在不斷的充實到這里,給農場帶來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革命軍人的優良品德和作風。使這個飽經風霜的國營農場在不斷的強化講政治、講紀律、守規矩,部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農場蔚然成風,形成了一個準軍事部隊農場的態勢。軍隊的優良傳統、作風,和文化,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傳播到農場的各個角落,更重要的是影響和改變著整個農場人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軍人氣息和作風,在西大灘到處充滿著生機和活力。</p><p class="ql-block"> 我在涌向西大灘這股退役軍人的滾滾洪流中,捧取了幾滴浪花,這里有閃耀的,也有平凡的,把他們奉獻給大家,以示歌頌和紀念。</p> <p class="ql-block"><b> 柳登旺、</b>原農建一師老兵,三邊部隊老戰士。1931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寧夏農墾局原局長。1952年,他追隨農墾大軍投入前進農場的創建和開發,從此把全部心血和汗水傾注在了寧夏農墾事業上。他任寧夏農墾局局長期間,大力推動把農墾30萬畝耕地由低產田改造成為了高產田。在他的帶領下,前進農場萬畝漁湖建設邁入新的發展階段,為建設全國聞名的“沙湖”旅游景區奠定了基礎。1998年離休后,他依然以多種方式關注和支持著寧夏農墾的改革發展。1991年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領導干部”稱號,2018年榮獲60年感動寧夏人物,1998年12月離職休養,享受副省級待遇。</p> <p class="ql-block"><b> 仇文章、</b>原農建一師的老兵。1932年3月生,寧夏平羅縣頭閘鄉人,1951年5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第一師,196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班長、生產隊長、副營長、作業站黨總支書記、副場長、場長、黨委書記等職。 </p><p class="ql-block"> 他工作認真負責,作風潑辣,生活簡樸,平易近人, 擔任農場的主要領導后,他家的住房還是農建一師時期曾做過氣象站的陳舊不堪的窯洞;農場的工作環境參差不齊,許多人都想方設法在尋求好的工作環境,作為農場主要領導的他,首先考慮的是生活困難且子女較多的家庭,卻沒有考慮自己的家庭;他的大兒子結婚,拒絕禮金,在農場傳為美談;學過一些土法正骨治療技術的仇文章,農場有人胳膊脫臼或脖子扭傷,他就會主動像大夫一樣,幫助他人解除病痛,沒有領導的架子,只有愛心在溫暖著農場職工。</p><p class="ql-block"> 農場人都知道,仇文章的家里有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患病妻子,他又從1974年開始患有嚴重的高血壓病,不論是在農忙時節,還是在熱火朝天的挖溝修渠的戰場, 他克服家庭困難,長期帶病堅持工作, 他就像一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沖鋒陷陣在最前頭, 直至1983年4月3日晚9時,突患腦溢血,英年早逝,終年51歲。仇文章同志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贏得農場職工的高度贊譽。</p> <p class="ql-block"><b> 王文華、</b>原青海核試驗警衛部隊某部代理排長。1941年3月生,河北省圍場縣人,1959年12月參軍,1962年入黨,1965年12月復員到農建十三師三團(現前進農場),曾任團場黨委秘書,團場政治處主任等職。1980年調任寧夏紀檢委工作,任寧夏區紀委常委、正廳級紀檢監察專員,2001年退休。</p><p class="ql-block"> 王文華同志自參加工作及退休至今,勤奮好學,終生以學習為伴,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知識能力,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績。</p><p class="ql-block"> 自1959年發表處女作,六十多年來,共創作詩詞3000多首,楹聯1000多副,有的獲獎入集。主編了詩詞集《沙湖之歌》,自著有詩詞集《嵐溪吟草》、《王文華聯稿》各一集,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約30萬字。個人傳略和詩詞楹聯被收入多家傳記與大典中。2002年,獲中國對聯作品集編委會授予的“中國對聯創作獎”,2004年被中國楹聯學會評為“弘揚楹聯文化先進個人"。2008年1月,經世界民間藝術家最高獎“金飛鷹獎”藝委會和評委會審定,授予第一屆(亞太地區)民間藝術家最高獎“金飛鷹獎”終身成就榮譽稱號。</p><p class="ql-block"> 王文華曾擔任中國楹聯學會第四屆常務理事,第五屆名譽理事,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寧夏楹聯學會會長,現任寧夏楹聯學會名譽會長,寧夏老干部詩聯學會會長,寧夏作家協會會員,寧夏銀川市文聯民協名譽主席。2004年加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p> <p class="ql-block"><b> 邢發科、</b>原農建一師的老兵。1925年2月生,寧夏中寧縣人,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部隊和前進農場時期,曾擔任文書、統計、畜牧隊長、連長、生產隊長、隊黨支部書記、作業站副主任、農場工會副主席等職。擔任基層領導以后,與職工同勞動,苦活累活干在前,出現了危險他沖鋒在前。1970年8月,西大灘遭遇五十年未遇的暴雨,引發洪水,引起漁湖湖水四溢漫延,湖區周圍幾千畝莊稼危在旦夕,邢發科帶領連隊職工抗洪搶險,他肩扛六七十公斤裝滿泥土的草袋,跑在隊伍的最前線,水流太急,草袋放下去就被沖跑,緊要關頭,邢發科二話不說跳入激流,用身體擋住湍急的洪水,職工們被連長奮不顧身的行為所感動,紛紛跳入激流,決口被堵住,攔洪壩被牢牢筑起,農場幾千畝糧食得救了。從1963年至1975年邢發科先后被評為先進工作者6次,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2次,被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榮記三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邢發科同志艱苦樸素,吃苦耐勞, 勤儉辦場的高尚品德,被農場人久久傳頌。1984年8月16日邢發科同志因病不幸去世,終年59歲。</p> <p class="ql-block"><b> 卓玉和、</b>原農建一師的老兵。1925年10月生,四川省資陽縣人,15歲被國民黨抓去當兵,1949年9月隨部隊起義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參軍開始到前進農場,直至去世,他一直從事飼養員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一頭母豬難產,他用人工助產的辦法,在豬圈守了3天3夜,最后母豬產下17只仔豬,可是母豬只有12個奶頭,卓玉和就把5只仔豬抱在自家的熱炕上,用米湯喂養,最后17只仔豬全部成活。</p><p class="ql-block"> 為了節約成本,卓玉和每天早上早早起來到田邊地頭割青草,補充飼料不足的問題,有人統計,他每年割青草都在5萬公斤以上,即便這樣飼料還是不夠,卓玉和動員全家開墾荒地23.33畝種植飼料作物,當年收獲玉米530公斤,飼料瓜500多公斤,他就是這樣為農場,豬喂的越來越多,而很少向農場增加飼料。他在養豬的間隙,給連隊加工苜蓿種子;農忙季節,連隊職工在收割小麥,他主動燒開水送到地頭;連隊收割季節需要草繩子捆綁,他就動員全家老小,有空就搓草繩子,無償上繳連里;連隊都有農忙時節家里孩子搭手的慣例,結束后給予一定的報酬,他的孩子從來沒有落下,但報酬他堅決不要,他說,這是培養孩子從小熱愛勞動的習慣;有一年天寒地凍,豬場井水干涸,連隊派來的掏井人不愿意干,他二話沒事,和老伴一起把井里的冰茬和污泥,一桶桶的清理干凈,保證了豬場的用水。據統計,從1954年至1971年,卓玉和飼養的肥豬給國家交售和調出、出售仔豬3000多頭,自己動手醫好的病豬有500多頭。</p><p class="ql-block"> 一件件瑣事訴說不完,農場人對卓玉和的懷念之情,苦干實干,吃苦耐勞的精神,早已深深地印記在農場人的心目中,翻開卓玉和同志的檔案,讓人驚訝,他幾乎每年都被農建一師或團場評為“五好戰士”和“勞動模范”光榮稱號,榮立三等功1次,榮獲蘭州軍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師、團、場級的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1970年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號召全兵團的飼養員向卓玉和學習。1978年4月4日卓玉和同志因病不幸去世,英年早逝,終年53歲。</p> <p class="ql-block"><b> 田元發、</b>原南京軍區某部隊老兵。1942年2月生,安徽省渦陽縣人,中共黨員,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6年2月26日復員來到農建十三師三團一連(現前進農場一隊)參加建設。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田元發擔任農場一隊領導以后,正是國家改革開放的開始,他帶領生產隊一百多名職工勇于實踐,大膽嘗試,率先在農場試行各種形式的承包責任制。從個人承包責任制到班組承包責任制,各個單項生產責任制到農作物生產全過程承包責任制,由聯產、聯利承包到大包干責任制,再到完善的家庭農場承包責任制。田元發敢想敢干,親力親為,為全農場大面積推行承包責任制,闖出了一條可行之路,為增加職工收入找到了一條致富的道路。連隊職工的腰包鼓了,他們笑逐顏開了。</p><p class="ql-block"> 有田元發的可行性承包責任制的成功做法,全農場推廣了他的承包責任制的經驗,最后田元發的承包責任制的經驗在寧夏農墾系統被推廣,改革開放甩開膀子加油干的春風在農墾大地強勁吹起。</p><p class="ql-block"> 田元發曾經說過,寧夏農墾就是我們退役軍人的戰場,我們退役軍人就要使出渾身解數,有所作為。</p><p class="ql-block"> 田元發同志吃苦耐勞、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工作作風,深受農場廣大職工群眾的稱贊,深受全場退役軍人的點贊,他們說,田元發是我們退役軍人的榜樣。</p><p class="ql-block"> 田元發是一位農場最基層的領導干部,在最基層干了一輩子,擔任生產隊長、隊黨支部書記二十多年來,一心撲在工作上,即便擔任了作業站副站長的職務,而他的家還是安置在生產隊里,他說,這樣我就與職工的心貼的更近,就更能了解職工的心聲和疾苦,直至退休,田元發才把家搬離了生產隊。</p><p class="ql-block"> 田元發所在的黨支部,因此被寧夏農墾局黨委授予“先進黨支部”,田元發被授予“優秀黨支部書記”的榮譽稱號。</p><p class="ql-block"> 在前進農場南京軍區復轉軍人50周年的日子里,田元發情誼滿懷地把30多位還健在的老戰友,聚集在一起,抒發一生奉獻大西北、扎根農墾西大灘的情懷,抒發建設美好新家園、貢獻退役軍人的聰明才智的壯美情懷。</p><p class="ql-block"> 田元發曾經擔任前進農場一隊副隊長、隊長、黨支部書記、第一作業站副站長職務,2000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b> 賈德平、</b>農墾二代退役軍人,1958年生人,父親賈萬銀,農建一師的老戰士。1976年2月,不及18歲的他,光榮的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那年與他一起參軍入伍的農場第二代就有10人之多。賈德平在蘭州軍區獨立師當了四年的工程兵,打了四年的戰備坑道。中越自衛反擊戰期間,他們個個摩拳擦掌,紛紛寫下血書要求參戰,最終未能如愿,1979年11月賈德平光榮退伍。回到農場以后,他種過地,當過修理工,開過挖溝機和收割機。1997年農場實行承包責任制以后,賈德平毅然辭職地干起了個體農機服務工作,他是前進農場最早個體經營農機服務的第一人。他累計投資了近四百萬元,規模最大的時候有收割機3臺,大型拖拉機4臺,80馬力以下的拖拉機3臺,手扶拖拉機1臺,總共有11臺農機設備。那些年每年給農場收割水稻都在六千多畝以上,占農場水稻種植面積的五分之一。他為農場在改良土壤,科學種植,而引進的激光平地儀,解決農場平田整地,土壤保墑,提高土地肥力,發揮了積極的示范作用,提高了農場和自己的經濟效益。在國營農場如果擺正和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如何凸顯農業機械化的地位,賈德平的農機作業服務站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成為墾二代退役軍人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列舉的以上在西大灘的大地上輝煌閃耀和默默無聞的退役軍人,由于視角不同,不一定是最為優秀的,但一定是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具有時代特點的。有的輝煌閃耀,有的曇花一現像沙棗花瓣一樣,一個季節沒有捱過就已凋零,就如建筑高樓大廈里的鋼筋和砂礫,鋼筋有其鞏固整體的作用,而砂礫也有其堅固的作用,孰輕孰重,沒有差別。</p><p class="ql-block"> 創建前進農場的歷史事實證明,廣大退役軍人是一支具有堅定革命理想、思想高度覺悟、有無私奉獻精神和嚴明紀律的英雄群體。他們無堅不推、戰無不勝,有極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他們率先垂范的精神帶動和影響下,農場形成了一支具有獨特精神、獨特作風和獨特思想品格的產業大軍。今天5A級沙湖旅游區的輝煌和現代化的農場新貌就印證了這點。</p><p class="ql-block"> 前進農場以改變傳統農業耕作方式、將過去傳統的一溝一渠灌排方式改為現代高效節水滴灌、暗管排水的管灌管排方式,取得了畝均節水50%、節肥40%的成效。改變了寧夏平原幾千年來傳統農業渠灌溝排模式,創造了“智慧農業、無人農場”的寧夏平原灌排水方式的先列。2022年,創造了農場有史以來最為顯著的經濟效益,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廣大退役軍人的焯力奮發、拼搏向前的斗志精神密不可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原|
信宜市|
谢通门县|
福安市|
鹿邑县|
三台县|
杨浦区|
宣威市|
静乐县|
荆州市|
久治县|
铁岭市|
汤阴县|
南江县|
东乡|
图们市|
红原县|
黄平县|
吉木萨尔县|
修水县|
谷城县|
玛曲县|
闻喜县|
鸡东县|
濉溪县|
鄂州市|
滁州市|
偃师市|
鹤山市|
达州市|
延长县|
双柏县|
望谟县|
得荣县|
英德市|
潮州市|
普陀区|
黄陵县|
札达县|
双牌县|
星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