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的中秋假日,我與驢友計劃在云南與貴州交界的地方旅行,24道拐,便是我們的一個點。</p><p class="ql-block"> 印象里的24道拐,便是那道如龍游于蒼山之中的盤山公路圖。因為沒有到過,客觀地認為這條抗戰時期著名的抗戰公路應該是在云南那邊,畢竟,滇緬公路名聲卓著。</p><p class="ql-block"> 做了功課,我才知道,24道拐是在貴州的晴隆縣。深入其中,有幸觸摸那段波瀾壯闊的戰爭畫卷,一段往事如煙的歷史徐徐向我們彌漫而來,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肅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晴隆縣,處于云貴高原中段,隸屬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居于黔西南州西南部東北角,古為</span>夜郎國(郡)屬地,秦、漢時期設立縣制,在縣屬地一度置夜郎縣、談指縣。1390年(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洪武23年),改衛名為安南衛,后代又改設安南縣,1941年(民國30年),國民政府改安南縣名為晴隆。</span></p><p class="ql-block"> 24道拐,古稱鴉關,位于晴隆縣西南約1公里處的峻山陡峰之中,明清時期,是一條入滇必經的蜿蜒古驛道。關口建有“涌泉寺”,寺外設茶亭,專供路人游客小憩。鴉關雄險,名噪滇黔,明代詩人嘆之“列哉風高仰萬山,云空葉積馬蹄艱,一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圖鎖鑰關”。</p><p class="ql-block"> 1931年9.18事變后,南京政府著手把云貴川作為抗戰的大后方核心進行經營,為作全面抗戰準備,開始修筑和打通云南通向貴州的滇黔公路。</p><p class="ql-block"> 鴉關是滇黔公路通向后來戰時陪都重慶的唯一必經咽喉之路。該路于1935年由工程師鄒岳生領隊勘測設計,由西南公路局局長曾養甫督工動工,1936年夏隨滇黔公路的全程竣工而通行。</p><p class="ql-block"> 24道公路彎道呈“S”型順山勢<span style="font-size:18px;">盤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和磨盤山之間的一片低凹陡坡上,四周山巒疊起,橫直起伏,氣勢磅礴,加上山勢陡峭,彎道頻急,浮云連綿,煙氣莽莽,使得鴉關</span>形成集雄、奇、險、峻于一身的天險,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令人嘆為觀止,世人形象地稱之為“24道拐”。當時修筑的路,雖為戰備公路,但路況很差,常有土崩發生,修好時主要走馬車,鮮有機動車輛通行。</p> <p class="ql-block">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由于中國國力的薄弱和戰略物質的缺乏,中國節節抵抗,節節敗退。到了1938年1月,戰爭由東南沿海平原逐步向西南高山地帶一步步延伸,中國抗<span style="font-size:18px;">戰進入水深火熱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云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系并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駝峰航線的所在地,也是唯一對外聯系的窗口,抗戰地位舉足輕重。為防御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后方的最后戰略屏障,中國急需開辟一條新的國際通道,連接昆明,西至緬甸臘戍,以保障援華抗戰物質的運輸。于是,國民政府就開始修筑險峻的滇緬公路,并派遠征軍奔赴緬甸。在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間,云南12個縣的各族人民自帶口糧行李,扎營千里,冒著瘴癘,劈山開路,憑著一腔報國熱血以獻出近3千人的生命為代價,僅用8個月的時間在沒有機器、全憑人力的條件下搶修出了被美國總統羅斯福贊為"人間奇跡"的滇緬公路。美國駐華大使詹森視察該路后更是說:“中國政府能于短期完成此艱巨工程,此種果敢精神與毅力,實在令人欽佩……這種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p><p class="ql-block">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在短時間內席卷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在1942年初,日本侵占馬來西亞后,開始入侵并占領緬甸,中國遠征軍兵敗緬甸,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至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國的陸、海國際通道被日軍完全切斷,與外界的聯系僅僅只剩穿越珠峰險象環生的駝峰航線了,抗戰的困難進一步加劇。</span></p><p class="ql-block"> 打通陸上國際通道,是中國堅持抗戰的保證。生死存亡之際,1942年,美國陸軍準將約瑟夫·史迪威在受任美軍中緬印戰區總司令兼盟軍中國戰區總參謀長時,美陸軍部長史汀生就要求他“維持滇緬公路”的運輸,并致力于“改進中國陸軍的戰斗效能”。</p><p class="ql-block"> 史迪威臨危受命,不惜余力,帶領同盟軍一面與日軍作戰爭路,一面與中國軍民修路,艱苦卓絕,終于在1944年中國軍隊在滇西和緬北大反攻勝利后修通了始自印度東北部雷多(現稱為利多),經緬甸密支那,分南北兩線連接滇緬公路,終至中國云南昆明的公路。這條中國抗日戰爭大后方唯一的陸路運輸線以及國際援華物資的大動脈,史稱<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印公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5年,第一批由美軍及南洋機工駕駛的車隊從印度雷多出發通過滇緬公路經“24道拐”到達重慶,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在重慶作了《中印公路接通的意義》講話,</span>將包括“滇緬公路”和“滇黔公路”在內的“中印公路”這條“中國抗戰生命線” 命名為“史迪威公路”,用以紀念史迪威的功績。由此,“史迪威公路”也就成了二戰時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標志和意義深刻的世界性公路。隨著史迪威公路作用的發揮,中國戰略物質得到保障,大后方得以安定,中國抗戰開始進入反攻走向勝利的階段。</p> <p class="ql-block"> 在中國對外聯系的通道只有駝峰航線時,滇黔公路承擔了國際援華物資的運輸任務,成為中緬印戰區交通大動脈,24道拐更是成為這條中國抗戰公路唯一的生命通道。無數運送軍用物資的卡車從昆明出發只要安全經過這處天險,就可以翻山越嶺將國際援華物資運往抗戰前線和重慶。日寇喪心病狂,曾多次派飛機對24道拐公路進行轟炸,欲截斷黔滇咽喉,使中國喪失抗戰能力。</p><p class="ql-block"> 為確保24道拐的運輸順暢,1942年,美國工程部隊1880工兵營進駐晴隆沙子嶺3公里處,在當地軍民配合下,對24道拐進行維護、改修,該部隊一直駐守到日軍無條件投降后的一個多月才逐漸撤離。</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間,美軍隨軍記者的一張照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刊登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畫史封面,標注為“中國境內史迪威路之二十四拐”。畫面是一</span>支車隊正在緩慢艱難地攀爬在曲曲拐拐的中國高山公路上,20多個180度的拐彎疊加著升到山頂,構成了世界公路奇觀。</p><p class="ql-block"> 這幅全景般地展現了中國抗日戰爭國際大通道的艱辛和中美人民抗戰信心的照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經刊登,就引起了世界的轟動,</span>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標志性的永恒記憶。24道拐也就成了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標識,被世人譽為"中國抗戰的生命線"和“歷史的彎道”。一時之間,24道拐名聲大噪,響譽世界,成了一幅史詩般的畫卷在黎明前的黑暗時刻點燃希望,<span style="font-size:18px;">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斗志,是具有紀念意義的人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標識。但是,當時的人們并沒有確切地說明24道拐的具體方位,大部分人認為是在滇緬線上,晴隆當地人更是把它視為偏僻落后兇險的象征而不愿提及,這為后世研究的眾說紛紜留下了伏筆。</span></p><p class="ql-block"> 二戰后,由于種種原因,史迪威公路的大部分路段處于廢棄狀態。有“史迪威公路形象標識“的24道拐也一度淡出歷史的視野,成為一條隱沒在群山間的“無名英雄路”。</p><p class="ql-block"> 1995年,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云南電視臺的工作人員沿著滇緬公路而行,試圖尋找二戰時期聞名于世的24道拐那張老照片的拍攝地點,為此,還召集了許多專家學者和交通戰線的人士,請他們提出可能的地點,卻始終沒有發現與老照片相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直到2002年,才在滇緬抗戰史專家戈叔亞的探訪下確定了方位,使得這條于1955年因320國道的改線而退出運輸線的滇黔公路“24道拐”被世人論證認可。一時之間,24道拐迎來了“抗戰文化地標”、“亞洲戰爭圖騰”和“中美兩國聯合抗戰的化石版遺址”等等光環。并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span>2015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于2016年,被中國僑聯確認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p> <p class="ql-block"> 2015年8月24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位于晴隆縣晴隆山的24道拐抗戰公路名列其中,是貴州省唯一一處被列入的紀念名錄。漸漸地,24道拐就成了人們必去瞻仰的風景名勝地。</p><p class="ql-block"> 24道拐景區有兩個游客接待中心,分別在24道拐的山上和山下。那一日,我們車輛在半山公路行駛,經過一處不起眼的地方時,到過24道拐的驢友海子急忙招呼大家,說24道拐山下的接待中心到了。</p><p class="ql-block"> 望著高聳入云的陡峭大山,人們根本想像不出哪一處的地貌能與照片上24道拐的形狀相似,便把車開進接待中心去探個究竟。</p><p class="ql-block"> 接待中心普通得猶如一家農家院子,面積很小,工棚似的辦公區里也沒有什么人。我們在院內熱鬧了一陣,才走出一位中年婦女,她告訴我們,前段時間因暴雨,24道拐某處出現了塌方,現景區正在維修之中,24道拐是不允許走了,可以去山上的接待中心坐觀光車從觀景臺看24道拐。</p><p class="ql-block"> 我問她可不可以徒步走上去?她并不是很強制地拒絕,而是委碗地說,路程很長,一般人走不起,而且,路有垮塌,也不安全,景區是不允許走上去的。</p><p class="ql-block"> 從標識牌下看“24道拐”的起點,公路寬約6米左右,巖砂路面,像廢棄了許久,又像是常有人維修,雖非常陳舊卻也十分干凈。既然別人己經反對,我們只好遵從,沒有徒步。后來從觀景臺觀看,24道拐整條公路不長,上到山頂也就七、八公里左右,只有半山腰有一處塌方,路并沒有被完全淹沒。不能行走其中感受,大家都有些小小的遺憾。</p><p class="ql-block"> 上到山頂的接待中心,是處公路埡口,中心的后面有條公路,就是棄用的老國道24道拐,路兩邊插滿了紅旗,出口有個崗亭設有卡子,也是因為有塌方的原因,不允許通行。</p><p class="ql-block"> 往后退了10多米,在一處陵園門外,我問了曬苞谷的當地村民,他告訴我,再往回走10多米,大路的左側有條通往觀景臺的公路,沿途有許多村莊,是否收門票,他不知道,反正看到有車輛通行時,并沒有人攔。</p><p class="ql-block"> 烈士陵園是為了紀念剿匪烈士而立的,并非是我想像中的抗戰陵園,我走上去一躬,那些被銘記的和已經被遺忘的,一下子都涌上了心頭,禮畢,我大喊一聲:“買票去!”</p><p class="ql-block"> 貴州省在2024年的旅游中還是很給力的,高速公路在周未和節假日半價收費,全域景區對教師、醫護人員、軍人、學生和60歲的老人等實行免門票政策,同行的驢友就有幾個人一路享受了這一優惠,在這里,她們就被減免了60元的門票,只收30元的區間交通費,讓我們一陣羨慕。</p> <p class="ql-block"> 觀景臺是處紀念館,在24道拐斜對面的山脊上依山而建。雄偉的臺階間,有美國大兵與筑路工人互點煙火的和諧塑像,也有大炮直指群山拱衛公路的戰爭布局。從<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里觀望24道拐,那邊的景色盡收眼底。當年美軍隨軍記者的老照片,應該也是在這邊方位取景的,來此的人們,紛紛拍攝,撫今追昔,對比、找尋和回味那段歷史。</span></p><p class="ql-block"> 紀念館建筑有5、6層樓,每層樓都陳列有二戰時期抗戰的遺物和相關介紹。<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個紀念館緊扣主題,還原歷史,充滿了戰爭的硝煙。</span></p><p class="ql-block"> 據悉,24道拐全長約4公里,蜿蜒于晴隆山山脈西南坡,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效路面寬約6米,從山腳</span>到山頂的直線距離約350米,垂直高度約250米,坡的傾角約60°左右。為解決排水問題和確保邊坡的穩定性,公路還修有6處石砌拱涵和19處石砌擋土墻,最高的擋土<span style="font-size:18px;">墻9.2米(位于第11拐),在當時,</span>算是比較先進的工程。</p><p class="ql-block"> 24道拐, 記載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艱苦卓絕的歷史和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杰出貢獻,也是中美兩國人民攜手并肩抗擊法西斯的歷史見證,更記載了世界華人華僑的愛國情懷。在抗日戰爭中,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3200多名華僑青年機工,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服務團”回國支援抗戰,在滇緬公路上搶運軍需、維護車輛,有力地支援了抗戰。一直到抗戰勝利,有1000多人就犧牲在這條“死亡公路”線上,幸存下來的有1000多人回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另有1000多人留在祖國。</p><p class="ql-block"> 24道拐也是中國遠征軍四次出征經過的路,這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的首次出國作戰,“十萬青年十萬軍”,“一寸山河一寸血”,出征的軍人打出了軍威、國威,許多人血灑疆場,有的連遺骨都還散落在異國他鄉的荒野上。</p><p class="ql-block"> “今天正好是9.18事件93周年紀念日,緬懷先烈,重溫抗戰歷史,好有意義喔。”驢友忘川對著眾人一番解說。</p><p class="ql-block"> 我沒有言語,一個人獨處一旁,靜靜地凝望眼前的24道拐,朦朧中,那條路仿佛一塊屏幕,一下子忙碌了起來:身材高大的美國筑路大兵,佝僂身軀低頭勞作的民眾,倚著車窗探出腦袋目視前方穿著時尚的汽車司機,舉起旗幟向前行進的軍人……一幅戰時畫卷,不斷浮現眼前。特別驚奇的是,那些軍人,他們頭都不回看一眼,走上山口,尤如穿越時空的大門,進去一個消失一個,仿佛被歷史歲月吞食,而這一景象不依不饒似的,不停地在我眼前云繞。我不忍凝視,閉上眼睛,默默肅立思索。</p><p class="ql-block"> (海納百川2024年9月18日于24道拐初稿,10月7日完稿于花垣城北花果山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中市|
普安县|
伊宁县|
庆城县|
彰化市|
屯昌县|
古交市|
康马县|
阿荣旗|
洛隆县|
和林格尔县|
湘乡市|
朝阳区|
武城县|
大方县|
江城|
肥东县|
南开区|
屏南县|
平昌县|
崇礼县|
敦化市|
惠水县|
大同县|
襄城县|
华容县|
姚安县|
五家渠市|
曲麻莱县|
赤城县|
大同市|
高邑县|
花莲县|
游戏|
会宁县|
平遥县|
枣强县|
巴楚县|
丰原市|
石棉县|
垦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