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鞘雨霧亂云飛,漢使旌旗繞翠微”,登上烏鞘嶺觀景臺時,雨還沒有落下,但正是風起云涌之時。風催著厚厚的云從四面八方涌來,正午的太陽被嚴嚴實實地擋在后面,天空中有一兩只雄鷹滑翔而過,發出激昂的鳴叫聲,伴著風聲,回蕩在烏鞘嶺的上空,仿佛在呼喚著陽光的到來。<h3> 我們從山下的木棧道拾階而上,從剛開始的雄赳赳氣昂昂,到半途中的氣喘吁吁,烏鞘嶺用它的寒風與高度來迎接我們的到來。孩子們的臉被風吹的紅撲撲的,我的臉也摸起來冰冰的,但這并不影響穿著棉衣的我們汗流浹背,山越爬越累,汗越流越多,臉上的寒氣與身上的汗水,仿佛讓我們置身于“冰火兩重天”之中。身后幾名大學生腳步飛快,尤其是領頭的一位小伙子,一手舉著鮮艷的國旗,一邊飛奔而上,甩下幾道艷羨的目光在身后。<h3> 五星紅旗的出現,讓我們振奮不已,不由跟上年輕朋友們的腳步,一路前行。往前看,是五星紅旗在寒風中飄揚,引領著我們;再回頭,巍巍山巒、青青草原,綿延不斷。置身于此情此景,你會感到生命的活力頓時舒展開來,像天空中飄動的流云,似蒼穹中翱翔的雄鷹,曠達、寬容和超脫,更能領略到城市喧鬧中所沒有的平靜與舒暢。“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在這廣闊天地間,方能覺得人之渺小,那些世間紛紛擾擾,又何必勞心于此?<h3> 從半山腰往下看,遠遠可以看到長城的遺跡。烏鞘嶺的長城有漢代的,也有明代的,這段長城也是萬里長城海拔最高的一段。除了斷斷續續的的城墻,還依稀可見一兩座烽火臺。這黃土夯就的長城,似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拖著瘦弱的身軀,蜷縮在這茫茫草原之上,千年風雨,他的身軀一點一點被侵蝕,如今,有誰能看見當年他的雄姿英發呢?<h3> “萬里長城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我很自然地想到這兩句。這么重要的地理位置必是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漢明兩代的長城在烏鞘嶺相遇非常正常。烏鞘嶺被稱為“河西門戶”,少年將軍霍去病從這里遠擊匈奴,張騫、玄奘經這里輾轉西去,林則徐被貶之后途徑此處留下詩篇…..無數驚心動魄的故事在這里上演。在這里,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滄桑歷史的汁液。歷史的硝煙遠去,今天的烏鞘嶺已成為旅游勝地。如今踏上這片土地的游客,只剩萬千感慨。<h3> 那些遠去的故事,悲壯的傳奇,飄散的風云穿越時空的胸襟,大漢王朝從烏鞘嶺向西張開帝國之臂。蕭蕭戰馬,凜凜兵車,獵獵旌旗裊裊烽煙,鐵騎逐鹿,鼓角爭鳴。衛青、霍去病開疆拓土;張騫、班超出陽關通西域;一條絲綢之路,龍行天下;王昭君出塞遠嫁大義和親,千載琵琶作胡語;玄奘西行天竺,取回真經;鳩摩羅什東進長安,傳播佛法……悠悠駝鈴,匆匆商旅,往來穿梭在河西走廊,織繡東方的繁盛光華。<h3> 迎著嶺巔的涼風,恍惚間,我明白了烏鞘嶺的意義——這里只有一塊標有海拔3052米的碑石,這里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景點,而它,烏鞘嶺,依舊以低調的性格守望著來去匆匆的過客,即使那些翻越山嶺絕塵而去的西行者中不乏張騫、霍去病、唐玄奘、左宗棠等千古風流人物,但它持守著不足為外人道的亙古風骨,靜靜橫亙于此,與數里外的馬牙雪山久久凝望。<h3> 我慶幸在這陰云密布的天氣中登上烏鞘嶺,千年之前,想必也是在這樣的凜冽寒風中,迎來一批又一批過客吧?如若在晴空萬里之時,又何有如此這般感嘆?只有烏鞘嶺的風,才能吹來這般厚重的歷史!<h3> “我吹過你吹過的風,這算不算相擁;我走過你走過的路,這算不算相逢……”那千年之前走過烏鞘嶺的將士們,也和我們一樣吹過同樣的風吧!那前面引領者他們的,也是一面迎風招展的旗吧!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eoWlBIX5U-mhFnmJGJHR-Q"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p><p class="ql-block">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藍冰筆談 ,歡迎有喜歡文學的文友們積極關注投稿,一起探討學習。</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川县|
杭州市|
叶城县|
泰来县|
咸阳市|
土默特左旗|
互助|
江都市|
双牌县|
新源县|
应用必备|
北票市|
辉南县|
克东县|
竹北市|
奇台县|
布拖县|
昌吉市|
佛山市|
耒阳市|
镇平县|
常德市|
砀山县|
巩义市|
林州市|
清河县|
德令哈市|
清涧县|
邛崃市|
津市市|
新巴尔虎右旗|
大城县|
镇远县|
岳阳县|
新绛县|
洛南县|
湄潭县|
南召县|
乐都县|
罗江县|
肥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