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寶瓶口,是指起“節制閘”的作用的河口,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在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巖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古蜀國杜宇稱帝時期,丞相開明帶領人民根據水流及地形特點,在岷江左岸玉壘山坡度較緩處,鑿開一道底寬17米的楔形口子。峽口枯水季節寬19米,洪水季節寬23米。據《永康軍志》載“春耕之際,需之如金,號曰‘金灌口’”。因此寶瓶口古時又名金灌口。寶瓶口是內江進水咽喉,是內江能夠“水旱從人”的關鍵水利設施。由于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寶瓶口寬度和底高都有極嚴格的控制,古人在巖壁上刻了幾十條分劃,取名“水則”,那是我國最早的水位標尺。在公元前1000年寶瓶口已在《華陽國志》中有記載。</p> <p class="ql-block"> 拍攝的視頻</p> <p class="ql-block"> 《史記》說:“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百姓食其利。”《宋史》有“則盈一尺,至十而止; 水及六則、流始足用。”《元史》有“以尺畫之、比十有一。 水及其九,其民喜, 過則憂,沒有則困”的記載。 內江水流進寶瓶口后,通過干渠經仰天窩節制閘,把江水一分為二。再經蒲柏、走江閘二分為四,順應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傾斜,一分再分,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及綿陽、射洪、簡陽、資陽、仁壽、青神等市縣近一萬平方公里,一千余萬畝農田。 離堆上有祭祀李冰的神廟伏龍觀。《華陽國志》“杜宇稱帝……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周滅后,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冰乃壅江做堋,穿郫江、檢江……</p> <p class="ql-block"> 寶瓶口右側過去有一個末鑿去的巖柱與其相連,形如大象鼻子,故名“象鼻子”。象鼻子因長期水流沖刷、漂木撞擊,已于1947年被洪水沖毀培塌。寶瓶口巖基,干百年為飛流急湍的江水沖擊,出現了極大的懸空洞穴。</p><p class="ql-block">? 毛澤東1958年視察都江堰時說一千年一萬年后將如何!為了加固巖基,1970年冬,灌區人民第一次堵口截流,抽干深潭,從兩岸基礎起,共澆注混凝土8100多立方米,給離堆、寶瓶口筑起了銅墻鐵壁,使這個自動控制內江水量的瓶口,更加堅實可靠。</p><p class="ql-block">? 在離堆右側,還有一段低平河道,河道底下有一條人工暗渠,那是為保障成都工業用水的暗渠。那段低平河道,當洪水超過警戒線時,它又自動將多余水量排入外江,使流入內江水位,始終保持安全水準,這就便成都平原,有灌溉之利,而無水澇之思。</p> <p class="ql-block"> 離堆的東側是內江的進水口,俗稱寶瓶口,具有節制水流的功用,清清內江水通過這里流入密如蛛網的渠道系統。寶瓶口同飛沙堰配合具有節制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制內江進水量的關鍵。內江水流經過寶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農田;在洪水期間,內江水位提升高過飛沙堰,洪水就進入外江流走,再加上寶瓶口對水流的約束,達到了防洪的作用。內江水流進寶瓶口后,順應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斷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余萬畝農田。</p> <p class="ql-block"> 伏龍觀,在四川省都江堰市都江堰離堆北端古典建筑群,都江堰工程引水點寶瓶口即在伏龍觀下方。伏龍觀相傳為二郎神降服孽龍之處,孽龍就被鎖在離堆下面的深潭里,這便是伏龍觀的來歷,也是灌陽十景之一“寒潭臥伏龍”的所在地。伏龍觀屬于建筑與設施中人文景觀綜合體類的紀念、宗教、祭祀活動場所,為道教建筑,是紀念李冰的廟宇。</p> <p class="ql-block"> 伏龍觀原為“范賢館”,始建于西晉末年,是李雄在奪得蜀郡后,為報答幫助他奪取政權的蜀中賢士范長生而修建的。因襲李冰父子降龍治水的傳說改名“伏龍觀”。伏龍觀又名老王廟、李公詞、李公廟等。觀因(伏龍觀因為)李冰降伏孽龍的傳說而得名。是紀念李冰的廟宇。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撫祟實以為:“于雖齊圣,不先父食。況以公之賢: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無待乎其子。今乃數典忘祖,于掩其父得無紊欽。”委成綿龍茂道鐘竣就(伏龍觀)原屺山門基址起建通佑王專詞,以二郎配享后殿,與二王廟的二郎在前殿,李冰夫婦居后殿恰恰相反。因此,伏龍觀又稱老王廟。</p> <p class="ql-block"> 伏龍觀建在離堆之上,三面懸絕,一面用42級寬三丈一尺五寸石階和開闊的大壩相連,使伏龍觀顯得特別雄偉莊嚴。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條中軸線上。建筑布局是:“東臨江口之關,故靈基立其左;西瞻寶室之穴,故仙亭峙其右。正居太上之殿,中筑朝真之壇。”伏龍觀原有殿宇兩重,清同治間建成李冰殿,共有主殿三重。1959年培修時,將玉皇殿、喜雨樓合并,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磚木排架。一樓一底的后殿。</p> <p class="ql-block"> 前殿陳列著1974年修建外江節制閘時從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噸。石像造于東漢靈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圓雕石像,非常珍貴。</p><p class="ql-block">? 像用灰白砂巖琢成,高290厘米,肩寬96厘米,厚46厘米,底部有一方榨,長18厘米。石像冠冕長衣,手置胸前,面含微笑,兩袖和衣襟上各有淺刻題記一行。中行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左為“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橡尹龍”;右為“尹龍長陳臺造三神石人瑜水萬世焉”。1975年8月18日加座豎立在伏龍觀正殿中。</p> <p class="ql-block"> 正殿右側豎立的堰工石像,是1975年1月18日在都江堰外閘下開挖護灘時發現的。石像寬衣重袖,持插而立,通高1.85米,肩寬0.7米;插高0.28米,寬0.25米,插把長1.34米。石像頭部已被沖毀,背部沖蝕嚴重,可能是李冰石像銘文中“三神石人”之一,1975年8月18日樹立在伏龍觀大殿右側。</p> <p class="ql-block"> 正殿中的飛龍鐵鼎,是唐容宗女玉真公主故物。鼎重約千斤,上有八條飛龍和云紋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鑄造精品。1978年10月移入觀中陳列。</p> <p class="ql-block">? 伏龍觀的左側是寶瓶口,江水奔騰澎湃,氣勢磅礴。觀后最高處建有觀瀾亭,兩層八角,憑欄遠眺,可見魚嘴、索橋及岷江激流、西嶺雪峰。1973年重建了廟前帶江亭等建筑,近年來,新辟了花榭等,方便了游客觀賞“離堆鎖峽”風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关岭|
东阿县|
吉木萨尔县|
大足县|
苍溪县|
大丰市|
佛教|
固镇县|
麻栗坡县|
滦南县|
盘锦市|
余江县|
五指山市|
牡丹江市|
左权县|
乳山市|
英山县|
百色市|
内江市|
通山县|
射阳县|
涞源县|
宁晋县|
香河县|
三原县|
蒲城县|
漯河市|
全南县|
开化县|
白城市|
晋城|
边坝县|
永福县|
赤壁市|
康平县|
永济市|
玉林市|
淮安市|
和林格尔县|
杭锦旗|
永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