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羅源縣</p><p class="ql-block">是福建省福州市的北大門,緊鄰著寧德市,擁有風景秀麗的綿長海岸線,坐擁秀美山川,懷抱富饒之水,是一座有故事的小城。境內山多平地少,我們從福州出發前往羅源,抄近路走新霍線,途經皇帝洞,雖山路十八彎,但山間風景極美,移步換景,無限風光在險峰。到達后穿行于街頭巷尾之中,那兒有獨特的文化,有歷史的韻味,也有美食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霍口畬族鄉</p><p class="ql-block">畬族,源自中國南方的游耕民族?!爱尅本褪堑陡鸱N的意思。羅源縣霍口鄉因村莊建于急流溪口處得名,是福州市僅有的兩個畬族鄉之一(另一個是連江縣小滄畬族鄉),位于羅源縣西南部,地處“四縣一區”(羅源縣、連江縣、閩侯縣、古田縣、晉安區)交界處,是羅源縣畬族人口主要聚居地,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一個集自然風光、畬族文化、傳統習俗于一體的旅游目的地,無論是尋求自然美景還是體驗獨特的民族文化,霍口鄉都能滿足你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畬族人口分布及起源</p><p class="ql-block">畬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據《2021中國統計年鑒》,畬族總人口為746385人,分布在閩、浙、贛、粵、黔、皖、湘七省80多個縣(市)內的部分山區,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畬族人自稱為山哈,意即居住在山里的客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國畬族同胞都公認的畬族發源地和傳說祖籍是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北部的鳳凰山。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閩南、潮汕等地,包括畬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畬民”和“拳民”的族稱。</span></p> <p class="ql-block">畬族圖騰、姓氏</p><p class="ql-block">傳說畬族的始祖名叫盤瓠,又叫龍麒,是一個英雄。高辛帝時,盤瓠問世,因其平番有功,高辛帝便將三公主嫁給他。大婚時,三公主著鳳衣,戴鳳冠,裝扮得像鳳凰一樣漂亮,從那以后,鳳凰裝便成為畬族婦女世襲的裝束。他們來到廣東鳳凰山居住,并繁衍生息,生下三男一女,老大姓盤,老二姓藍,老三姓雷,小女兒嫁給了一個姓鐘的,盤、藍、雷、鐘四姓就組成了一個畬族。盤瓠死后也葬在鳳凰山上。鳳凰就成為畬族人的圖騰,畬鄉家家戶戶的墻壁上,都有一個鳳凰的圖騰。</p> <p class="ql-block">鳳凰頭</p><p class="ql-block">梳鳳凰頭是畬族女性的傳統發式,根據年齡的不同,分為“小鳳凰”、“大鳳凰”和“老鳳凰”三種打扮。未成年或婚前的女子被稱為“小鳳凰”,她們將頭發用大紅絨編辮后盤在頭上,前留“劉海”,兩髻各插銀釵;訂婚后,會摘下一支銀釵與未婚夫,表示已婚配;已婚的女子則是“大鳳凰”,她們將頭發往后腦部梳成螺旋式或簡式高髻,發間系以紅色、黑色、藍色絨繩,將頭髻盤在頭上,形成鳳髻。而老年婦女則是“老鳳凰”的打扮,平時只扎以小紅布或罩以絲編網,不髻不鬟,僅繞旋于后,或以花布為帽,發髻低矮。這種發式不僅展現了畬族婦女的美麗,也體現了她們在不同生活階段的變化和角色轉換?。</p> <p class="ql-block">畬族服飾</p><p class="ql-block">畬族服飾以鳳凰圖案貫穿整體,被稱為“鳳凰裝”,以黑、藍為主調,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男子一般穿著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老年男子扎黑布頭巾外罩背褡。女性服飾由上衣、裙子、水巾、手巾、圍身裙、腳綁、鞋七個部分組成,衣服是右開襟,衣領、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一般邊紋寬的是中青年婦女的服裝),另有鳳凰冠、耳墜、扁扣、手鐲、腳鐲和戒指等飾品。畬族服飾的整體風格和圖案設計也是區分少女和婦女的重要標志。早在1975年,羅源畬族服裝就被定為全國畬族代表裝。</p> <p class="ql-block">??三月三烏飯節</p><p class="ql-block">三月三是畬族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唐朝時期,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畬民抗擊官軍,糧食吃盡時以烏稔樹的果子充饑,最終在三月初三取得勝利。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每年三月初三日,畬族同胞身著民族盛裝,佩戴民族頭飾聚集在宗祠前的開闊地,自晨至暮,對唱盤歌,縱情歌舞,懷念始祖;他們還會祭拜?谷神,祈求風調雨順、幸福安康;此外,他們還會炊制烏飯食用來紀念古老民族的傳統節日。</p> <p class="ql-block">烏米飯</p><p class="ql-block">烏米飯是畬族最具代表性的美食,象征著緬懷祖先和款待來客。?它是用?烏稔樹的葉子煮湯(或將嫩葉放石臼搗爛,去渣留汁),然后用來浸泡糯米,蒸熟后色澤烏黑發亮,香軟可口,可以健脾、開胃,并具有一定的養生保健作用。中醫本草認為烏飯“日進一合不饑,堅筋骨、益腸胃、補骨髓,久服變白去老,除睡、益氣力、輕身延年,固精養顏”等,是天然的綠色食品。制作烏飯的關鍵是要保證烏稔樹葉的新鮮,再者,糯米的品種、烏稔樹葉的投放比例、葉子煮制的時間等,都會影響烏飯的質感及口感。</p> <p class="ql-block">說起烏飯節,還有一個便是“目連救母”的漢族民間故事。人們出于對逝去的親人不受饑餓折磨的美好心愿,便在目連第一次為母送飯的農歷四月初八(也是佛誕日)吃烏飯,這種習俗至今在一些地區仍有沿襲。其實對于世居大山深處的畬族同胞來說,三月三吃烏米飯不僅僅是為了一個美麗的傳說,更是迎接一個節氣的到來。過完三月三意味著勤勞的畬家人又要開始一年一度的春耕農忙了。</p> <p class="ql-block">打糍粑</p><p class="ql-block">畬族除了傳統的烏飯節,還有“打糍粑”和跳“竹竿舞”等一系列帶有濃厚少數民族色彩的文化習俗。所謂打糍粑,就是先把糯米蒸熟后放在石臼里(為避免粘連,先在石臼、棒槌上抹層油),然后用棒槌反復用力往臼里夯,直到把糯米飯搗成糊狀為止。制作糍粑需要花費大力氣幾人輪番錘打,故名打糍粑。打出來的糍粑細膩好吃。在畬鄉,烏米飯和打糍粑是重要的飲食形式,吃著烏米飯、糍粑,欣賞著古老的竹竿舞,這就是畬族人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竹竿舞</p><p class="ql-block">竹竿舞也叫竹篙舞,是一種獨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不限人數,一撥人手持竹竿,或坐或蹲或站變化多樣;另一撥人跳舞,竹竿開的時候跳進去,合的時候跳出來,一般為“開、合、開、合、開開合”等幾個動作,在竹竿分合的瞬間敏捷地進退跳躍,還要瀟灑自如地做各種優美的動作,整場竹竿舞伴隨著有節奏、有規律的“啪啪”的清脆的竹竿碰擊聲,炫目的舞姿令人目不暇接,他們以歡快的舞蹈歌頌美好的新生活,共同度過了最為美妙最為愉悅的瞬間。</p> <p class="ql-block">前往羅源縣霍口鄉福湖村路線</p><p class="ql-block">福湖村(又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畬家灣度假村</span>),村民95%以上都是畬族人,因此是體驗畬族的文化和風俗的好地方,從福州前往福湖村有兩條線路:</p><p class="ql-block">路線1:福州——貴安——桂湖進高速(沿G15沈海高速)——羅源南/水古出口(出高速)——143縣道(約84公里)——霍口畬族鄉福湖村。</p><p class="ql-block">路線2:福州森林公園——X193新霍線(經日溪皇帝洞,約68公里)——羅源霍口鄉福湖村。</p> <p class="ql-block">福湖村</p><p class="ql-block">羅源縣霍口鄉畬家灣度假村(福湖村)),地處羅源縣西北部,霍口溪南側、南峰山北麓,南鄰連江縣小滄鄉,是一個以畬族同胞聚居為主的畬族建制村,村莊得名原因:村西有一低地,溪洪爆發時常被淹沒,則成為湖,村民為求逢兇化吉,稱之福湖;又說畬族人自廣東遷居此地,為尋求福地,而稱之福湖。村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濃厚的畬族文化,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其建筑、服飾、山歌、舞蹈等都被列入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畬族文化的重要代表,2015年被列入第一批福建省傳統村落好</p> <p class="ql-block">福湖村歷史</p><p class="ql-block">福湖村的歷史悠久,明清時期,畬族逐漸遷入羅源,清康熙年間,福湖藍氏始祖元位公遷入福湖,隨后雷氏和黃氏也相繼遷入。這些家族在福湖村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形成了獨特的村落布局和文化特色。雷氏居于村后相對高的山坡上,藍氏和黃氏則位于相對低的平坦處。如今村中百年以上的古厝約有十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色古香的建筑連接成片。特別是以雷家大院和藍家大院為代表的建筑群,氣勢磅礴,布局精巧,大量精美的建筑細節雕飾,令人嘆為觀止。</span></p> <p class="ql-block">福湖村保留著畬族幾千年文化傳承的烙印,畬族文化基因深深根植于他們的生產、生活中,村莊至今仍然保留著畬族的傳統婚禮、祭祖、入宅、對歌、貯麻、刺繡、剪紙等民俗文化,目前畬族服飾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畬族山歌”、“畬族八井拳”和“貯布紡織縫紉”技藝等已列入省級非遺項目;“畬族服飾”、”畬族山歌”和“八井拳”已列入省級傳承人。</p> <p class="ql-block">福湖橋</p><p class="ql-block">進村先過福湖大橋,橋跨霍口溪,為鋼筋混凝土3孔雙曲拱橋。主拱為懸鏈線無絞拱,單孔跨徑30米,全長114.7米。橋面行車道寬4.5米,人行道寬2×0.25米,1985年建成。2017年5月12日,福湖橋上演浪漫一幕,在此錄制節目的“跳水皇后”吳敏霞結束八年愛情長跑,被國家田徑評論員張效誠在橋上求婚成功,登上各大新聞媒體頭條。這座橋也因此成為口口相傳的“姻緣橋”!</p> <p class="ql-block">福湖畬族村牌坊</p><p class="ql-block">福湖橋頭是一座具有畬族風情的寨門,以灰磚砌成的村名石牌坊,單開間,雙坡頂,歇山式,門頭是雙龍戲珠的琉璃瓦翹角檐,正中橫扁"福湖畬族村"系羅源人、福建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游德馨題寫。正面楹聯是由60年代畬族第一代大學本科畢業生、福湖村走出去的原福建省民政廳副廳長藍致和撰的地名對、由雷珠珠書寫,聯曰:高辛恩榮賜永福,盤瓠庇護興金湖。</p> <p class="ql-block">福湖村黨群服務中心</p><p class="ql-block">進入寨門順左邊大道前行,首先來到福湖村黨群服務中心。福湖村主動作為,結合自身實際,堅持以黨建引領農村工作,助推鄉村振興。聚合紅色文化、畬族文化和廉政文化的豐富內涵,讓村民與游客學習廉政文化,感受歷史積淀。</p> <p class="ql-block">畬族民俗展示館</p><p class="ql-block">在黨群服務中心旁邊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集畬族文化和民俗為一體民俗展示館,</span>占地面積三千六百多平方米,共有三層,整個民俗館分為4個展區:農耕文化,民風民俗,畬族服飾,畬藥拳術。其館內現有展品近千件,展現了畬族傳統農耕時代的生產生活狀況、畬族始祖以及畬族服裝服飾、畬醫畬藥,畬家拳術等。其中,畬家拳術系汲取南拳精華而創的自成一派的武術門類,入選了省第二批“非遺”名錄。</p> <p class="ql-block">清溪境</p><p class="ql-block">繼續往北來到清溪境,其始建于清道光年間,殿中供奉著神像,保本境及過路人平安、財源廣進。從清末開始,福湖有一支水運隊伍,10~15人左右,他們把木材、竹子連結成排,從霍口溪起運到連江縣敖江。依托水道,過險灘,闖急流,一晝夜即可到達目的地,年運量都在數千立方米以上,因途經沉巖頭處河面蜿蜒,水流湍急,為敖江流域水運最危險地段,因此,他們出門前要到清溪境拜神,保佑平安;而古時外鄉人水運至福湖時均要到“清溪境”廟宇留夜、拜神、燒香后才能平安到達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畬族古民居</p><p class="ql-block">在村里漫游,看到似被畫筆勾勒過<span style="font-size:18px;">依山坡而建</span>的古民居,斑駁陸離的墻上,訴說著歷史的滄桑。人口僅700余人的福湖畬族村,藏著8處保存較好的清代古建筑群,經歷二百多年風雨滄桑,雷家大院和藍家大院依舊堅實穩固屹立在福湖村這片風水寶地之上,建筑群氣勢磅礴、布局考究,雕飾精美,推開古宅虛掩的門,在斑駁的光影中,感慨時光流轉,物是人非。</p> <p class="ql-block">雷家大院</p><p class="ql-block">雷家大院是一座具有二百多年歷史的清代古建筑,整個建筑群古樸自然,展現了典型的川南民居風格。?雷家第四代雷正椿從牛欄坪搬遷到福湖,繁衍到第八代雷春霖時,他共育有四子,其中三子均為恩貢生(光緒乙巳年雷溥榮、雷欽天,宣統己酉年雷溥恩),雷家開始發跡,人丁興旺,財源廣進。雷春霖選擇“后崗起三峰柏大松高呈秀古,前溪來萬里蛟騰鯉化慶風云”的風水寶地,興建房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最終形成了這座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雷家大院的設計體現了大戶人家的地位和財富。大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占地面積寬廣,</span>瓦頂磚墻,門前立五對旗桿碣,房屋呈品字形排開,地基建筑在五級臺階之上,進門是供品茶聊天的會客廳,左右兩側為睡房和廚房,中間是天井,主廳堂居正上方,敞開式的廳堂橫掛著“文魁”、“拔貢”字樣的牌匾。兩側是兩排長長的護厝,特別適合幾代同堂的大家庭居住。大院的布局不僅實用,而且富有裝飾性,展現了閩派建筑的獨特魅力。堂屋大到頂梁、梁托、木柱下的石墩,小到木門的銅質拉鎖都雕刻有精美的圖案,發黃的木板墻仿佛在向游客講述畬族歷史。</p> <p class="ql-block">武工隊舊址(雷氏祠堂)</p><p class="ql-block">雷家在大院北面修建雷氏祠堂,建成后作為私塾。民國23年(1934年)福湖成立蘇維埃政府,畬族上層人士、知識分子雷梅波任主席。民國37年(1948年),福湖村在中共領導下建立武工隊,集中點設在雷氏祠堂兼私塾內。武工隊以福湖和周邊畬族村民為骨干,由隊長<span style="font-size:18px;">雷金伙帶領20~40名隊員,配備步槍、鳥槍等20支,</span>曾經為地下黨、解放羅源等周邊地區作出貢獻。解放后武工隊舊址改辦福湖初級小學。</p> <p class="ql-block">雷家大院不僅體現了畬族傳統建筑風格,而且見證了福湖村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發展。除了其建筑價值,大院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它是畬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畬族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能。雷家大院的保存完好,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文化的傳承。它向世人展示了畬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歷史價值,成為了福湖村乃至整個福建省的重要文化遺產之一?。</p> <p class="ql-block">藍家大院</p><p class="ql-block">規模龐大的藍家大院由藍氏家族第四世本宅開基高祖藍玉登于清乾隆35年(公元1770年)修建的,歷經二百五十多年的歲月滄桑。清同治四年,藍向葵考進第六十一名進士,直到1998年藍致和榮升為福建省民政廳副長。相比于雷家大院,藍家大院見證了自乾隆盛世以來幾百年的家族演變,族譜完整,堪稱一部歷史大片,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傳說這座拾扇杉木結構大厝是建在神龜背上的聚寶盆位置,占地面積3986平方米,土木結構,坐北朝南,三進,面闊五開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構架,硬山頂,共有房間238間,可見藍家當年在這里如何開枝散葉、興旺昌盛的。</p> <p class="ql-block">藍家大院門亭上方懸掛“進士”匾額,清同治四(1865年)年,藍向葵考進第六十一名進士。大門兩邊一副楹聯曰:汝南高閥,四鄉流芳(大意:是藍氏始祖源于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四鄉鎮)。廳堂楹聯曰:溯潮州入漳泉,歷代冠裳貽燕翼;由興化到連羅,累朝簪笏繼蟬聯。<span style="font-size:18px;">抱柱聯:</span>持正蹇直,彈核觸邪。</p> <p class="ql-block">黃家大院</p><p class="ql-block">藍家大院旁是漢族的黃家大院,兩層土木結構房屋,主屋是純木結構的二層大樓,灰褐色的木屋和灰黑色屋頂相映成趣,門前是一米高的木柵欄,木樓梯在前面院墻外,連接著二樓陽臺,一列列高懸的燈籠營造出民宿的喜慶氛圍。</p> <p class="ql-block">豆腐坊</p><p class="ql-block">福湖村里有傳統手工豆腐坊?!把┌追教锼扑?,泡磨濾煮點漿成”,古色古香的小宅院里,飄出一股股香濃的黃豆味,研磨、過濾、滾煮、攪拌,一塊塊余味無窮的豆腐就這樣出來了,正所謂“漉珠磨雪濕霏霏,煉作瓊漿起素衣”。</p> <p class="ql-block">望湖樓</p><p class="ql-block">畬村民宿,提供餐飲和住宿業務。</p> <p class="ql-block">畬族公園</p><p class="ql-block">畬族主題公園占地40多畝,位于藍家大院前。2017年建成,包涵了畬族文化廣場、園林綠化步道、橋亭水榭景觀和畬族主題雕塑等內容。畬族主題公園粹取畬族元素、畬鄉特色古建筑的元素符號,融入主題雕塑、路燈燈桿等造型中去,讓游客全方面領略獨特的畬族民俗風情和傳統文化。</p> <p class="ql-block">畬醫畬藥</p><p class="ql-block">福湖村具有的畬醫畬藥體系,近年大力發展畬醫畬藥復興,打造旅居康養文化內核,開展畬族捶背體驗館與畬醫藥博物館等項目,展示畬醫藥歷史文化、中草藥標本等,并運用雷公錘療術,通過各種小錘蘸取特制藥酒,在其患者病灶處有節奏的拍打,以達到除瘀治病的效果。這是其鄉村振興的法寶,更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p> <p class="ql-block">畬家民俗節</p><p class="ql-block">福湖村是霍口鄉打造畬家民俗體驗游的重鎮,成功舉辦了“畬族風”、“三月三”等民俗文化旅游節,并成功申報了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畬族服裝和畬歌、貯布織染、縫紉技藝等?。每年“三月三”,福湖畬族村都會舉辦傳統歌會和民俗迎神祭祖活動,青年男女都穿上節日盛裝(少女烏發上用紅繩子扎繞辮子,圈盤在頭上;已婚婦女則用紅繩子扎成高高隆起的鳳凰頭,又稱鳳髻),聚集在岱江邊,乘竹筏于江邊上對歌,縱情歌舞,熱鬧非凡。其豐富的畬族文化和活動為研究和了解畬族歷史與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我們繞村一周,參觀了民俗博物館、古民居、畬家公園、景觀湖等,還品嘗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集色、香、味、形為一體,極富地方文化內涵的</span>畬家特色美食烏米飯、菠菠餅、糯米糍粑等。福湖村以其山水優美、靜謐祥和、風情濃郁、人文歷史深厚而聞名遐邇,村莊以當地獨特的畬族文化為基礎,打造涵蓋康養旅居、鄉村旅游、 研學教育、畬族文化等特色產業及項目于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醇厚的“畬風”從山谷中吹來,獨特的畬韻氣息,吸引四方賓客。</p> <p class="ql-block">畬山水景區</p><p class="ql-block">位于羅源縣霍口鄉岡尾村的畬山水景區,距福湖村僅8公里,與閩侯縣接壤,景區面積約為13000畝,是一個集自然景觀和畬族文化于一體的旅游區,以其“畬山、畬水、畬寨、純凈世界”著稱,擁有天然次生林、深邃幽靜的峽谷溪潭等自然景觀,還有畬風表演廣場、畬鄉對歌臺等展現畬族傳統風俗。景區融畬族文化、純凈溪流、龍鳳山脈、天際瀑布群、百年紅楓林、象形石峰、峽谷探幽等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為游客呈現出一幅幅動人的山水畫卷。</p> <p class="ql-block">景區概況</p><p class="ql-block">畬山水景區占地面積寬廣,一溪(水景),兩脈(山景),呈“川”字形展開,長約4千米,高低落差15余米,谷底為潺潺流淌的清流,寬30~50米,組成動靜相結合的巨幅山水水墨畫。趣石疊宕,瀑潭相接,多有淺灘、山泉浴池、亦有瀑布飛泉;兩岸綠樹掩映,溪澗綠蔭蔽日,藤蔓攀巖附樹,奇花異草隨風搖曳,蜂飛蝶舞,鳥鳴啾啁…深邃幽靜的峽谷溪潭,千姿百態的飛瀑流泉,栩栩如生的象形山石,處處散發出濃濃的山野韻味。</p> <p class="ql-block">景區布局規整,一路石階,沿途有不少警示牌和向上的避洪通道。悠閑地漫步在綠意盎然的峽谷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溪水清澈,有瀑布,有層層疊疊的或人工或天然的深潭淺灘,聽到溪水潺潺,瀑布跌落拍打石頭的嘩嘩聲,仿佛大自然在耳邊私語。初冬時節,景區內的百年紅楓林如同一片火紅的海洋,美不勝收。畬山水景區還是畬族文化的展示窗口,游客在清水秀山之中,踏水嬉戲,觀山林野趣,品畬家風味。</p> <p class="ql-block">畬山水以山稱奇</p><p class="ql-block">畬山水由南龍北鳳構成景區的溝壑峽谷地形,龍山鳳山起伏連綿不斷。<span style="font-size:18px;">漫步山林,或走或停,或蹦或跳,綠蔭蔽日,藤蔓附樹,蜂飛蝶舞,鳥鳴啾啁,輕松觀美景。</span>沿著漫步道順山而上,可看到林中若隱若現的溪水,可聽到瀑布跌落拍打石頭的嘩嘩聲,在初冬季節還可欣賞到被染紅了的百年紅楓林;沿路而下,可與那清澈見底的溪流來個親密接觸。在山澗,沐浴零星的陽光,吸收高濃度的負氧離子,來個獨一無二的森林SPA。</p> <p class="ql-block">畬山水以水叫絕</p><p class="ql-block">畬山水素以“純凈水世界”而著稱。溯溪而上,溪水清澈見底,水質甘甜、讓人贊嘆不絕、流連忘返。一路上或有溪谷泳池,或有戲水平臺,或有天然山泉浴池,或有淺灘深潭,或有瀑布飛泉。三井龍潭瀑布、二井龍潭瀑布、一井龍潭瀑布、葫蘆門瀑布等或飛流直下,或跌水拍打,即使是枯水期的一井龍潭瀑布那面巨大的石壁也形成了畬山水獨有的一道景觀。</p> <p class="ql-block">溪谷山泉浴</p><p class="ql-block">溪谷山泉浴囊括三井龍潭、二井龍潭、一井龍潭、臥龍潭、閑潭(閑談,福)、青云潭(平步青云,祿)、喬松潭(喬松之壽,壽)、流溢潭(流光溢彩,喜)和聚寶潭(財)等或大或小、或深或淺的溪谷水潭十幾個,遍布整個景區。繁華過后,歸復平靜,溪谷山泉浴體量小、數量多,輕盈靈巧,隱于空山幽谷,為游客親水、戲水、悅水的絕佳之處。</p> <p class="ql-block">深潭淺灘</p><p class="ql-block">溪澗峽谷為畬山水景區的主體景觀,為由白堊紀火山巖(流紋質晶屑凝灰巖)經流水沿斷裂和節理沖蝕、切割形成的深切大峽谷。峽谷兩側時而山勢陡峻,峭壁高聳;時而平緩連綿,輕松行走。走進幽深狹長的溪澗峽谷,原始質樸的自然氣息撲面而來,百里畫廊美麗浩瀚的長幅畫卷漸次展開;刀削斧劈的懸崖,嶙峋萬態的山石,綠浪滔天的林海,清冽甘甜的山泉,如練似銀的瀑布,碧波蕩漾的神潭,讓它顯得神氣飄然,變得撲朔迷離。</p> <p class="ql-block">亭臺樓閣</p><p class="ql-block">畬山水景區以畬族民俗風情為基調,在確保景區原生態環境條件下,以畬族特色木制建筑體(樓、亭)、裝飾品、工藝品,穿戴畬族傳統服飾,并有畬寨山莊、畬風表演廣場、畬鄉對歌臺等展現畬族民俗傳統,以此來豐富畬山水景區的文化性、科普性、娛樂性以及游客的參與性。沿途休息亭眾多,且亭內貼心地放置了不少干凈的桌椅,游客可以漫步于亭臺樓閣、溪谷水潭之間,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寧靜。</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指在山崖石壁上雕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巖畫,起源于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時期,流傳至今,摩崖石刻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畬山水景區保存著許多重要的摩崖石刻,有“道、龍、畬山水、寧靜致遠、極樂風光、風度弘遠、三亭映月、上善若水”等文字,還有畬族圖騰鳳凰石刻等,為景區增色添光。</p> <p class="ql-block">景區游覽路線</p><p class="ql-block">畬山水景區為閉合狀旅游線路,有兩種游覽方式:一是沿溪而走,時而親水嬉戲,時而溯溪探險,時而疾走,追逐流花,時而駐步,清水洗面;二是順山而行,漫步山林,或走或停,或蹦或跳,綠蔭蔽日,藤蔓附樹,蜂飛蝶舞,鳥鳴啾啁,輕松觀美景。兩條線路不是互相孤立,而且相互交錯,可以隨時切換行進的。在畬山水景區,溯溪探險感受的是心跳;追蜂撲蝶找回的是童真;淺灘戲水帶來的是歡樂;找珍希植物、賞百年楓林、拍飛流瀑布、攝涓涓細水,平添的是無盡樂趣。我們一起去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景區山門</p><p class="ql-block">畬山水景區門的設計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展現了畬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牌坊上的雕刻精細,圖案生動,體現了畬族人民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牌坊的建筑風格也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統一。門牌坊不僅是景區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展示和傳播畬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為游客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畬族文化的絕佳機會。</p> <p class="ql-block">景區入口</p><p class="ql-block">藤蔓繞桿,形成純天然門牌坊,經過這道門才真正進入景區。</p> <p class="ql-block">畬族鳳凰文化</p><p class="ql-block">畬族以盤瓠為祖先,曾住在廣東潮州鳳凰山,以鳳凰為圖騰。畬族女以鳳凰裝為民族服飾,頭飾,更以鳳凰的整體輪廓裝點得紅紅火火。</p> <p class="ql-block">鳳凰山莊</p><p class="ql-block">畬寨鳳凰山莊即景區大門入口處的畬家服務區,有售票亭、墨寶軒、神龍樓、神鳳樓、神犬樓、神蟒樓、演藝廣場、畬泉茶館、畬山水露營基地,還有順風亭、順水亭、順山亭、守風亭、守水亭等建筑。逛累了到亭上坐一坐,神清氣爽;景區走走看看,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順風亭 、順水亭 、順山亭</p><p class="ql-block">一入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順風亭、順水亭、順山亭(保安亭),取名順風順水之意。讓人感覺畬山水,仿佛遠離塵世,沒有都市的喧囂、污濁的空氣、嘈雜的響聲,有的只是清山、綠水,讓人心靜。離開景區的時候對著三亭拜一拜或是在心中許個愿,便能一路順風順水。</p> <p class="ql-block">聽雨軒</p><p class="ql-block">位于畬風表演廣場邊上,順風亭南面,是有別于傳統的特色衛生間,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p> <p class="ql-block">畬風表演廣場</p><p class="ql-block">到畬山水景區游玩,畬風表演廣場也是必打卡的地方,可以觀看畬族傳統的民俗表演,感受畬族文化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墨寶軒(景區售票處)</p><p class="ql-block">墨寶軒樓位于畬寨鳳凰山莊順山亭對面。游客閑來可品茶論道、題字留墨。景區售票處設在墨寶軒一隅。</p> <p class="ql-block">順風順水(泰山石)</p><p class="ql-block">泰山石,又名鎮山石,誕生于25億年前,是地球最古老巖石之一。它具靈性,宜祈福、可祈功德、祈功名!位于神龍樓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產自河北省曲陽,2017年12月9日由國廣一葉裝飾機構敬贈,并特請風水大師布局落座的泰山石,</span>高8.16米,寬3.33米,厚1.33米,重60噸,是目前福建地區最大的泰山石,為畬山水鎮山之寶。</p> <p class="ql-block">神龍樓.神鳳樓(景區餐廳)</p><p class="ql-block">畬族有“狗頭王”的傳說、養狗的傳統;將鳳凰作為其民族圖騰之一,服裝以“鳳凰裝”為主;同時畬族還崇拜龍、蟒,合稱為四大吉祥物。在畬山水景區內,神龍樓、神鳳樓、神蟒樓與神犬樓,是以畬族崇拜的四大吉祥物命名,這些建筑不僅代表了畬族的傳統文化,也成為了游客了解和體驗畬族文化的重要窗口。神龍樓,神鳳樓為青磚、綠瓦、純木構成的雙層仿畬族建筑體。它們作為畬山水景區的旅游主餐廳(<span style="font-size:18px;">畬家風味餐廳</span>),為旅游者提供畬鄉美食。</p> <p class="ql-block">守風亭、守水亭</p><p class="ql-block">?畬山水景區的亭臺建筑:守風亭、守水亭,寓意著守護風水,帶給人們順風順水的美好祝愿。這兩座亭子不僅在視覺上提供了不同的景觀體驗,而且在功能上也各有特色,共同構成了畬山水景區內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它們不僅是游人休息和觀賞自然美景的地方,也是體驗畬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殿試前三甲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狀元”、“榜眼”和“探花”是科舉制度中殿試的前三甲,分別代表著考試中的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是極高的榮譽和地位的象征。在景區中守水亭旁設置“狀元、榜眼、探花臺”,是為了寓意某種形式的成功、榮譽,同時祝愿游客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露營基地</p><p class="ql-block">畬山水露營基地位于畬寨鳳凰山莊(游客服務中心),是臨溪水而建的二層鋼結構連廊建筑,為旅游者提供了一個夜宿露營平臺,可以聽著溪谷里細微的流水聲、山上偶爾的鳥鳴聲,放松心情,讓心神沉入山水之間。</p> <p class="ql-block">神犬樓</p><p class="ql-block">神犬樓以象征吉祥物的“犬”命名,體現了畬族的傳統文化和信仰。在景區內,神犬樓不僅作為一個餐廳存在,還可以品茶論道、題字留墨,為游客提供了一個休閑和交流的空間。</p> <p class="ql-block">神蟒樓</p><p class="ql-block">神蟒樓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文化內涵,成為了展示和體驗畬族文化的重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畬泉茶館</p><p class="ql-block">位于畬寨鳳凰山莊(游客服務中心),在神蟒樓與畬風橋之間,青磚綠瓦,圓形的鏤空窗戶,古色古香,韻味十足。室內桌子整齊排放,大小包廂寧靜幽雅,整個空間充滿一種溫馨、浪漫的氣氛。在這里,或品茗,或聽琴,或觀茶藝,都讓你放松身心,享受那如詩如意的畬山水生活。</p> <p class="ql-block">溪谷山泉浴泳池?</p><p class="ql-block">溪谷山泉浴泳池位于景區入口的溪流段,由深淺不一、大小不同、呈梯狀排列的三個露天游泳池組成,故又名階梯游泳池。通過<span style="font-size:18px;">筑壩攔水,匯集清冽甘甜的山泉水,形成鵝卵鋪地、清澈見底的方形浴池。</span>這里的水溫在20℃左右,且礦物豐富,清澈見底,碧綠翡翠,最適宜冷泉浴,是夏日里消暑降溫的絕佳選擇。</p> <p class="ql-block">畬風橋</p><p class="ql-block">畬風橋連接著北龍山、南鳳山,橋頭一對展翅欲飛的鳳凰分立左右,因畬族村民經常在橋上舉辦各種畬族活動,如舞蹈、對歌等橋上充滿畬族風韻,故稱畬風橋。</p> <p class="ql-block">霸王浴池</p><p class="ql-block"> 在畬寨鳳凰山莊中,有四個霸王浴池,在畬風表演廣場邊上有一個,在十八彎山路入口處還有三個。霸王浴池由數噸的整塊巨石整體雕空形成,長3米、高1.5米、寬0.8米,是巨型天然浴桶。</p> <p class="ql-block">十八彎山路</p><p class="ql-block">從服務區到百年紅楓林,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路,被當地人稱為“十八彎山路”。在這群山環抱、溪水淙淙的林間山路漫步,聆聽偶爾的鳥叫聲,看紅葉片片漂落,看天邊的風景、靜謐的天穹,還有樹葉在微風中沙沙聲響,間或有些蝴蝶飛舞,還能聞到山路邊的小草夾帶著泥巴的清香,遠離城市的喧囂,享受大自然的靜謐。</p> <p class="ql-block">龍鳳雙山植物園</p><p class="ql-block">位于畬山水景區的龍山、鳳山兩山之內,是一個以原始生態林為基礎的綜合性公園,這里植物資源豐富,僅已鑒定的蕨類、裸子、被子植物就有757種,分屬160多科。它優雅而清幽,遠離喧囂與繁雜;它山巒起伏,環秀而不失端莊;它樹林陰翳、花草爭芳,更可稱為秀麗。駐足此處,遠望青山滴翠,霧海迷蒙,氣象萬千;近視則水流潺潺,花木繁盛,百草滋榮。置身其中,讓人頓生“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之感。</p> <p class="ql-block">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桃花流水沓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桃花源位于鳳山之上,整個園區修竹婷婷,長藤纏繞,花草芬芳,石階曲徑,特別是每年三月,桃花盛開,粉浪翻江,落英繽紛,宛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石生樹</p><p class="ql-block">古語有言:“情到深處石生樹,愛到濃時連理依”。在畬山水景區內,既有石生樹也有連理樹,“石生樹”是一種自然景觀,指的是樹木在石縫中頑強生長的現象,它體現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堅韌與奇跡。</p> <p class="ql-block">戲水連池</p><p class="ql-block">戲水連池位于三亭戲水與3號溪谷山泉泳池之間。天然雜亂無序的水潭,經神筆馬良的畫筆,幻化成人工卻不硬化、自然不乏安全的泉水漫過腳踝的數個池潭。靜如處子,動如飛仙,清秀宜人,為親子戲水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三亭戲水</p><p class="ql-block">戲水連池南北兩側圍落著三座小亭:鎮風亭、鎮水亭、鎮山亭,因此也被稱為三亭戲水。三亭皆為四方亭,青磚綠瓦,木質結構,在四周圍繞著戲水連池,仿佛一起鎮守著此山、此水、此風。</p> <p class="ql-block">對歌臺</p><p class="ql-block">位于景區入口游客服務中心內,由二級階臺組成,臺面長寬均為15米,四周由26個石墩圍成,石墩上陳放的大多為明代時期的古建筑殘桓。高處望去,儼然26個神將點兵,氣派非凡。目前表演臺主要功能是作為景區文化活動平臺,如定期畬族活動表演、景區篝火晚會、烤全羊等平臺。對歌臺不僅是游客了解畬族文化的好去處,也是畬族人民舉辦各種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三井龍潭瀑布(臥龍潭)</p><p class="ql-block">進入景區見到的第一個瀑布是三井龍潭瀑布。三井龍潭之上,巖石猶如一條巨龍臥于溪流之中,正探頭往潭中望去,故又名“臥龍瀑”。瀑布之水四季如一,永流不斷,猶如白匹洗練,經凸巖洞凹轉角,落入龍潭之水聲聲如虎嘯,勢如千軍萬馬;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鏗鏗鏘鏘。</p> <p class="ql-block">醉風亭、醉水亭、醉山亭</p><p class="ql-block">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三井龍潭側面山壁有一醉風亭、三井龍潭瀑布之上左右各有一亭,一為醉水亭,一為醉山亭。青磚綠瓦,木質結構,輔以畬族雕花。坐于亭中,品畬風,觀山水,坐擁畬山水,林壑優美,水聲潺潺,讓人不禁沉醉于山中、水中、風中。</p> <p class="ql-block">臥龍潭</p><p class="ql-block">臥龍潭是一個美麗的自然景觀,以其清澈的水質和獨特的地理位置而聞名。</p> <p class="ql-block">大象汲水</p><p class="ql-block">位于臥龍潭邊上。因形似闊耳肥身的大象汲水于溪中,故名“大象汲水”。“象”諧“祥”之音,寓意吉祥、和平、美好、幸福。同時,又同“相”有富貴之意。大象力大魁武,性靈卻溫和柔順,相傳象為搖光之星生成,能兆靈瑞,古佛就是乘象從天而降;只有在人君自養有節時,靈象才出現。</p> <p class="ql-block">神龜望岳</p><p class="ql-block"> 臥龍潭上游到二井龍潭之間,有一小段溪谷中布滿大大小小的石塊,狀似一群大大小小的海龜,其中一塊因形似匍匐的神龜抬頭眺望前方的山岳,故名“神龜望岳”。相傳很久以前,神龜晦守岱江西之濱,日夜守望龍山這塊福祉,它順著岱江溪沿岸爬行,經年累月,當爬到此處時,已精疲力盡,眼看夕陽西落,卻再也無力前行,只好蹲臥在溪側,仰首嘆望,后來變成了石龜,<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韻猶存</span>。據當地人說:夜深入靜時,偶爾能聽見這神龜的鳴叫聲,閱歷豐富的長壽老人還說:“一年來看一次神龜,還添壽增福呢?!?lt;/p> <p class="ql-block">葫蘆門瀑布</p><p class="ql-block">位于三井龍潭南側的龍山,從臥龍潭南側一布滿青苔的小徑,沿階而上約200米,源于岱江溪之水在葫蘆崖上翩然逝下,似天際飛水,飄飄渺渺;注入深潭,激起萬千水霧,似滾滾濃煙從底部的大石縫中噴涌而出,氣勢恢弘。整個崖壁分上下兩段形似葫蘆,故名葫蘆門瀑布;中間大弧形的斷痕如天幕蒼穹,故又名天門瀑布。</p> <p class="ql-block">櫻花園</p><p class="ql-block">櫻之花瓣,隨風飄散,空卷碎浪,永駐我心。櫻花園位于三井龍潭附近,以人工種植的數百株福建山櫻花為主,初春時分,漫步園區,只覺頭上腳下身前身后都是輕緋淡粉,如霧如霞的嬌艷櫻花。加之園林小品的點綴,在自然中相融生趣,再輔以其它灌木和花草,提高櫻花林的藝術外貌和景觀效果,更富野趣,精致。</p> <p class="ql-block">蝴蝶谷會所</p><p class="ql-block">坐落于三井龍潭與二井龍潭之間,環山繞水,北臨鳳山百年紅楓林,南可觀龍山壯麗山景,可賞叮咚清澈溪流。主體建筑有一亭(桂香亭)、一樓(蝴蝶谷會所)、一園(桂香園),采用中國傳統建筑院落式布局,純生態建筑材料仿古青磚和古杉木交融于自然山水,形成連片圍合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楓香樓</p><p class="ql-block">楓香樓位于蝴蝶谷會所西北面。因景區內的成片百年紅楓林而得名。畬山水百年紅楓林是福建省內保存最完好的樹齡最長的成片紅楓林,每到秋冬之季可盡情欣賞滿山之紅葉。</p> <p class="ql-block">紅楓亭</p><p class="ql-block">位于百年紅楓林中部的紅楓亭,秋末冬初時分,被如火的楓葉映的如紫似紅,在這里,或站或坐,都可將山——鳳山,水——岱江水,林——百年紅楓林的美景,還有那云蒸霞蔚的奇觀一覽無遺。</p> <p class="ql-block">鳳山百年楓樹林</p><p class="ql-block">畬山水景區前身為龍潭里原始森林區,景區內原生植被保護良好,有紅豆杉、刺桫欏、花櫚木、建楠等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更有一整片的百年紅楓林在鳳山之上,秋末冬初,霜灑山坡,葉紅枝頭,千余株福建紅楓樹迎暉飲露,葉煥丹紅,如火似錦,極為壯美。山上有紅楓亭和連理枝。山下有楓香樓與桂香亭。</p> <p class="ql-block">連理樹</p><p class="ql-block">位于畬山水景區的鳳山之上,是一株歷經百年風雨的五角楓。這棵樹從基部分出兩個主干,相互扶持,并肩而立,宛如一對情深意重的伴侶,共同經歷了歲月的洗禮,依然緊緊相依,不離不棄。這種獨特的形態,使得連理樹成為了美好愛情的象征,吸引著無數情侶前來觀賞,祈愿自己的愛情也能如這棵樹一般,堅貞不渝,白頭偕老。</p> <p class="ql-block">桂花園</p><p class="ql-block">桂花園位于畬山水景區蝴蝶谷會所,會所中的桂香亭便因此得名。園內桂花為人工移植,花開時節,蝴蝶谷會所就籠罩在一片桂香之中。</p> <p class="ql-block">桂香亭</p><p class="ql-block">位于畬山水景區的蝴蝶谷會所中,桂香亭的命名與園內的桂花密切相關。園內種植有桂花,花開時節,整個蝴蝶谷會所便籠罩在一片桂香之中,因此得名桂香亭?。它不僅是游客欣賞桂花、感受桂香的場所,還是景區內一個重要的休閑和文化交流空間。游客可以在此品茗、聽琴、觀茶藝,享受如詩如意的畬山水生活?。</p> <p class="ql-block">石母潭</p><p class="ql-block">在蝴蝶谷會所沿溪水而上,不遠處即可看到石母潭,潭中一巨石凌立,即為霸王石。邊上橫臥一枯樹干,四周綠樹環繞、濃陰覆蓋,倒映于溪水中,感覺走進純凈清涼世界。</p> <p class="ql-block">霸王石</p><p class="ql-block">石母潭中一巨石凌立,即為霸王石。邊上橫臥一枯樹干,四周綠樹環繞、濃陰覆蓋,倒映于溪水中,感覺走進純凈清涼世界。</p> <p class="ql-block">樂水廣場(又稱為踏水微廣場)</p><p class="ql-block">二井龍潭下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工作者的匠心獨運,形成了天然去雕琢、自然來雕飾、人工來完善的溪水僅漫過腳踝的踏水微廣場。溪水清澈見底,涓涓細流,波光粼粼;周邊云霧掩映,晨露滴翠,秀美宜人。踏足其中,或奔跑、或跳躍,或站立水中、或坐于天然石凳,踏水微廣場,給予你的不僅是水,還有那無邊的美,無盡的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靈蛇出洞</span></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個自然景觀,靈蛇出洞是畬山水景區重要景點之一,位于樂水廣場西北方向,溪邊溶洞口有一塊形似蛇頭的石塊探出來,固名靈蛇出洞,它作為畬山水景區的一部分,為<span style="font-size:18px;">徒步探索自然景觀</span>提供了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二井龍潭瀑布(神龍潭)</p><p class="ql-block">二井龍潭邊上一巨巖似靈蛇出洞、如神龍抬頭。蛇雅稱小龍,又稱地龍,故二井龍潭瀑布又稱為神龍瀑。源于岱江溪的清泉經二級落差平臺匯入龍潭,每層落差三至數五米不等,不能見其具體源頭,水流做一個回旋時,瀑布更有力量、更有氣勢;遠遠望去,猶如白龍出海,水霧彌漫,只見神龍首,不見神龍尾,極為壯觀。二井瀑布的水量、規模、形態在畬山水中最佳。</p> <p class="ql-block">龍翔亭、鳳棲亭 </p><p class="ql-block">二井龍潭之處,北有四方亭——龍翔亭,南有三跨亭——鳳棲亭,兩亭對立而矗于水邊,瀑布擊石,水隨風來,作為沿途休息點,供人躲避風雨、遮陽避曬、解困散乏、納涼飲茶休息之用。古之曰龍為男,鳳為女,龍鳳和鳴寓意和諧美好、喜慶美滿。龍翔亭、鳳棲亭對望而矗,取義郎有情妾有意。男子坐留龍翔亭,飛黃騰達;女子坐留鳳棲亭,沉魚落雁。</p> <p class="ql-block">水舞鳳凰</p><p class="ql-block">遠望二井龍潭瀑布,流水從上方谷口沖擊而下、水幕漸寬,形似鳳尾,故稱為水舞鳳凰,又似畬族少女沐浴后披散而下的長發。畬族尊崇鳳凰家喻戶曉,畬族婦女的服飾“鳳凰裝”就把這種崇拜展現得淋漓盡致,盡善盡美。</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門瀑布(仙女巖瀑布)</p><p class="ql-block">仙女巖瀑布位于二井龍潭南側的龍山,似無源之水,實為山體地表的山泉水匯聚而成,順著龍山萬綠中突出的石壁順滑而下;仙女巖之水水清甘冽,富含豐富的礦物質,游客可在此掬飲一把天泉水,解困去乏,神清氣爽。由于天工造物瀑布源頭形狀奇特,酷似女陰,因而被譽為“生命之門”。</p> <p class="ql-block">風動石?</p><p class="ql-block">順二井龍潭溪水而上,有一塊天然巨石佇立于溪水之上,更為奇妙之處,于巨石之上,赫然聳立了一具天外飛來的仙石,在潺潺流水中隨風而動,故又名“風動石”。它看起來搖搖欲墜,但歷經了臺風和地震的考驗,依然巍然屹立在那里。它以其獨特的自然奇觀成為了該景區的標志性景觀。</p> <p class="ql-block">雄獅把關</p><p class="ql-block">鳳棲亭西面,兩塊大石和附著其上的綠植狀似雄獅守護著溪流兩側,形成扼喉之勢,固名雄獅把關,這是畬山水景區眾多象形景觀之一,以其獨特的形狀而聞名。</p> <p class="ql-block">萬年青苔石</p><p class="ql-block">在畬山水景區內,經常可以看見青苔片片,那是恍惚的一種綠,被時間耽擱了,也記憶了歷史的痕跡,它是生命的“綠洲”,有它的地方就有年輕的氣息,它讓一切陰暗的地方都變得生機勃勃。古時多有詩句贊嘆:“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薄ⅰ翱丈讲灰娙?,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p> <p class="ql-block">一井龍潭瀑布(飛龍瀑或九天一線瀑)</p><p class="ql-block">與地面成近90度的峭壁,高近70米,經歲月的蹉跎,平整光滑,岱江溪之水從崖頂傾流而下,似無源之水,不見盡頭,流水看似一線,然舒卷飄逸,熠熠生輝,似銀簾,如白匹…雄偉卻不失秀麗,有時如黃龍奔騰,激水亂濺,跌宕起伏;有時如水簾高掛,霧氣升騰,云蒸霞蔚;有時又如絲匹流瀉,舒卷飄逸,熠熠生輝。面對如此壯觀景色,不得不仰天長嘆“壯哉,我大好河山;美哉,我畬家山水。”</p> <p class="ql-block">景區終點</p><p class="ql-block">景區終點處有一座兩層的觀景平臺,站在頂層看到景區終點之外的區域。</p> <p class="ql-block">畬山水景區不僅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吸引游客,還通過豐富的文化體驗和活動讓游客深入了解畬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首先,景區以其青山、碧水、綠樹融為一體的自然景觀著稱,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其次,景區不僅展示了畬族的傳統風俗和文化,還設有畬族工藝品展示區,游客可以在這里購買到精美的刺繡、編織等手工藝品;此外,景區還提供了各種戶外活動和體驗項目,如徒步登山、露營、漂流等,讓旅程更加充實和有趣。</p> <p class="ql-block">在羅源縣霍口鄉游玩,我們偶爾可聽到深奧的畬族話、看到艷麗的鳳凰裝;欣賞到熱情奔放的民族舞蹈及古色古香的山歌;了解到畬族源遠流長的民族傳說和古樸有趣的婚嫁習俗;觀賞到世代相傳的紡織工藝;品嘗到香甜可口的“三月三”烏米飯等充份展示畬家完整的文化生活篇章。福湖村和畬山水景區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為游客們提供了一次難忘的旅游體驗,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與力量,同時深刻體驗到畬族文化的深厚底蘊,<span style="font-size:18px;">帶領游客走入畬族的奇妙世界。</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巴嘎旗|
弥勒县|
铁力市|
保康县|
万安县|
泽库县|
桂林市|
旬阳县|
昌乐县|
辉南县|
马关县|
勃利县|
灌南县|
宿松县|
堆龙德庆县|
班玛县|
杂多县|
罗田县|
乌兰察布市|
云南省|
高淳县|
富顺县|
黄浦区|
正阳县|
赤峰市|
久治县|
安徽省|
诏安县|
顺平县|
承德县|
娄烦县|
鄂伦春自治旗|
衡阳县|
札达县|
玛纳斯县|
启东市|
建瓯市|
华亭县|
饶河县|
伽师县|
廉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