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為答應過一位跟帖的美友,要把我《常用形旁例說》的序言發(fā)上來,今天就兌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抓住漢字的牛鼻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提漢字,就說繁難,這是長期誤解,甚至故意曲解的結果。固然,《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收字六萬多(遠不如《牛津詞典》收單詞六十多萬嘛!),但千載而下,各個朝代的常用字卻始終保持在五千多個(唐蘭先生說),字典里的字大多數是平時用不上的。教育部要求小學生掌握的字只有2500個,中學生掌握3500個,如此而已。即使再加上1000個次常用字,也才4500個,而這4500個字已經能覆蓋當下99%以上的現代漢語讀物了。所以,“六萬”于中小學生何有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小學這個階段,能扎扎實實學好常用字已經很了不起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說,漢字中90%以上是形聲字,學形聲字就是學一個形旁,弄懂一個形旁,大致就能弄懂一大類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么形旁多不多呢?東漢《說文解字》里有540個,到了清朝,《康熙字典》就只有214個了。《新華字典》189個,《現代漢語詞典》只有150個,實際上最常用的大約120個左右。而且,如果我們再懂得:這些常用的形旁里有許多意義是重復的,那么需要理解、記憶的負擔就更輕了。比如:亻、大、人、子、兒、立、尸、卩(jié),都是人;又、寸、扌、攵、攴、爫、廾(gǒng)、都是手;止、足,辶、彳、走,都與下肢和走路有關,等等。這樣一歸類,常用形旁實在是一套很簡單的符號系統(tǒng)。</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本書專門針對中小學生識字而寫,緊緊抓住“常用”,介紹 了107個形旁。每個形旁下舉常用例字不等,共釋例字1200多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盡管每一個漢字就是一條源遠流長的河,其經歷豐富多彩,但本書拋開她漫長履歷中各種紛繁蕪雜的引申、演變,只抓源頭,只說本義。為此,共描摹甲骨文等古文字560多個(次)。如此刪繁就簡,為的就是簡明扼要、易學易記、用起來得心應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釋字的依據和順序是:凡是該字有甲骨文的,從甲骨文說起。沒有甲骨文的,才從《說文》《段注》《漢語大字典》等權威工具書中選擇詮釋。甲骨文圖片臨摹自《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字形總表》,以及唐蘭、于省吾、陳夢家、趙誠等人專著中的相關內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小學常識”。解析漢字的音、形、義,最初就叫 “小學” ,就是為兒童讀經這門“大學”奠基的啟蒙課。只是時過境遷,字的古今面貌變化太大 (特別是簡化字),使原本屬于“小學”的內容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再加上當今教學側重應試,這方面知識升學不考,于是老師、家長、學童抱團急功近利不開展 ( 或不能開展) 這項惠及一生的教學活動。基礎不牢,就從這里開始。然而隨著學童年級升高,古詩文等經典分量越來越重,逼得師生不得不臨時、零碎地求助于這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因此我們今天應當結合實際,適當地繼承一些傳統(tǒng)小學,提高學童的語文素養(yǎng),解決當前的識字問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第二部分,我選了15個我認為語言文字學啟蒙中最常識的問題來講解。 撰寫時,盡量避開術語,力求生動形象。語言雖淺顯,內容卻不敢茍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主要參考書目、文獻列在書末,意在表明本書中至少釋字部分的只言片語都有權威根據,不是本人的揣測或“創(chuàng)見”(第二部分中有自己的看法)。由于本人才疏學淺,錯訛之處在所難免,切望方家同道不吝賜教。</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吳阿寧</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2018年4月于南充龍吟水郡</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汾县|
梅州市|
金华市|
巨鹿县|
临武县|
孝感市|
金川县|
呼伦贝尔市|
鹤庆县|
军事|
双牌县|
绥阳县|
潜山县|
夏邑县|
兴仁县|
陕西省|
呼图壁县|
泰和县|
长沙县|
遂宁市|
九龙县|
胶州市|
吴江市|
西乌珠穆沁旗|
宁南县|
雅江县|
荆门市|
宁安市|
灌云县|
中卫市|
金塔县|
织金县|
济宁市|
山东省|
根河市|
乌鲁木齐市|
紫金县|
淳安县|
青海省|
蓝山县|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