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冠以“中華”,說明它的模式產地在中華大地。1861年,印度尼西亞哈馬拉黑島,黑嘴端鳳頭燕鷗第一次進入公眾視野,因其僅繁殖于中國東海岸,遂更名為中華鳳頭燕鷗。</h5> <h5> 冠以“鳳頭”,凸顯著它的“特立鷗群”,與眾不同。橘黃色的長嘴尖端點綴上黑色,雪白的脖頸,卻在枕部及頭頂配以純黑的羽冠。雖混雜在紅嘴鷗、黑尾鷗等一眾鷗鷸群中,卻是極易辨識。</h5> <h5> 而貴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則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沉重的現實:它很稀少、很瀕危。自1937年最后一次被記錄,中華鳳頭燕鷗曾行蹤莫測,“消失”63年之久,因此被稱為“神秘之鳥”、“神話之鳥”,直到2000年才在馬祖重新被發現,當時只有5個確切的觀察記錄。</h5> <h5> 被這種種獨特、種種神秘所吸引,我迫切的希望能夠早日追逐、記錄到中華鳳頭燕鷗的影像。</h5> <h5> 2021年9月底,聽說山東日照海灘能夠拍到中華鳳頭燕鷗,我和一鳥友迫不及待地驅車千余里,趕到那處海灘。秋高氣爽,海風習習,大批的海鳥站立在遠處的淺水邊。我們匍匐在沙灘上,慢慢的靠近鳥群,透過長焦鏡頭,仔細辨識,很快就發現了中華鳳頭燕鷗那高貴的身影。按捺住激動的心情,慢慢的靠近目標,這群鳥兒卻是極聰明、極警惕,你向前靠近一米,它們就向海里退卻一米,始終與我們保持著安全距離。待我們停下移動,按下快門,只拍攝了幾分鐘,它們就騰空而起、向遠方飛去,再也沒有回來。一次奔襲千余里的拍鳥之旅就這樣草草收場。</h5> <h5> 2024年8月底,聽聞山東青島有中華鳳頭燕鷗集群,我們三五鳥友,再次驅車千里,期待近距離一睹這“神秘之鳥”的風采。</h5> <h5> 清晨,穿越養殖場一條長長的棧橋,來到堤壩上,但見養殖場大棚沿著海灘鋪展開去,一望無際,大棚的頂蓋似乎早已被海風掀起、無影無蹤,搭建大棚的角鐵被海水侵蝕得銹跡斑斑。一群群海鳥,就站在鐵架上,或休憩、或梳羽。</h5> <h5> 很容易的,我們就看到混雜在紅嘴鷗、黑尾鷗等海鳥群中的中華鳳頭燕鷗,雪白的體羽,恰到好處的點綴上體的淺灰、腳及尾羽的黝黑,頸部的斑塊是配搭的“U”型黑頭巾,而黃色的長喙配上黑色的嘴尖,彰顯著它與其它幾種燕鷗的不同。</h5> <h5> 再仔細觀察,發現這里的中華鳳頭燕鷗不是三兩只,而是三五成群,散布在各個角落。據當地觀鳥人士統計,今年,聚集到這里的中華鳳頭燕鷗已達百余只,一下子見識到這么多“神話之鳥”,我們甚至恍惚的感覺所謂“瀕危”離著美麗的小鳥似乎很遙遠。</h5> <h5> 不遠處的淺海里有魚兒游弋,海鳥們很容易就能享用到“饕餮大餐”,只見一只中華鳳頭燕鷗叼著一條小魚,掠過我們的頭頂,飛到雛鳥站立的地方。小鳥張開“大嘴”,搶食這鮮美的“早餐”。據說,這里已經發現7只中華鳳頭燕鷗的幼鳥了。</h5> <h5> 飛起飛落的中華鳳頭燕鷗腿上,有好幾只佩戴著各種顏色的環志,說明有多個組織、機構在追蹤、研究、保護著中華鳳頭燕鷗,這也許是我們能在一個地方得見大群的“神秘之鳥”的重要原因吧。據統計,2023年觀察、記錄到的中華鳳頭燕鷗種群數量已經達到211只,創歷史新高,我們為它的恢復性增長、逐步擺脫種群滅絕的厄運而欣喜、而高興。</h5> <h5> 太陽緩緩升起,溫度越來越高,鳥兒們吃過早餐,慵懶的瞇起雙眼、蜷縮一團,曬起了日光浴,黃海之濱的這片海灘,因中華鳳頭燕鷗而溫暖、而充滿愛與希望。</h5> <h5> <font color="#ed2308"> 附:中華鳳頭燕鷗</font>(英文名:chinese Crested Term,學名:Thalasseus bernsteini),體長38-43厘米,體重240-320克,翼展約94厘米。是歐科鳳頭燕鷗屬的極度瀕危物種。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沿海的少數島嶼上。主要以小魚和幼魚為食。<div> 世代年度:11年</div><div> 保護級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div><div> 懂鳥罕見指數:9.43</div></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湖县|
噶尔县|
夏津县|
邹平县|
依兰县|
和平区|
灌云县|
会昌县|
宁都县|
富阳市|
卢龙县|
横山县|
延安市|
鸡东县|
新丰县|
太谷县|
尚义县|
九龙县|
合江县|
阿拉善右旗|
建阳市|
鹤岗市|
岑溪市|
新绛县|
清远市|
桦南县|
永靖县|
北安市|
敦煌市|
将乐县|
平度市|
武隆县|
石渠县|
庄河市|
浏阳市|
苍山县|
隆化县|
梁河县|
都匀市|
龙山县|
岳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