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塔山公園位于甘肅省蘭州市北部,因山頭有一座白塔寺而得名。該寺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朝,寺平面呈長方形,白塔居中,塔身為八面七級,高約十七米,上有綠頂,下有圓基,通體潔白,挺拔秀麗。塔南是三大寺樓,北面是準提菩薩殿,東西各有配殿數間。</p><p class="ql-block">登白塔山頂,可俯視蘭州市容,集精巧的建筑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于一身,充分顯于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是我國古代建筑的杰作。白塔與黃河上的鐵橋構成雄渾壯麗的畫面,成為蘭州市的象征。俯瞰黃河鐵橋,橋上車輛川流不息。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這座橋便成了連接兩岸繁華的重要紐帶。站在橋上,可以感受到這座城市獨有的脈動。</p> <p class="ql-block">白塔山景區坐落在黃河岸邊,這里高樓大廈與古建筑交相輝映,展現出蘭州獨特的城市風貌。站在山頂向下望去,只見一座橋梁橫跨河流之上,將兩岸緊緊相連。遠處山巒起伏,與藍天白云構成了一幅壯麗畫卷。</p> <p class="ql-block">蘭州中山橋的一角,可以看到紅色屋頂的傳統建筑以及遠處的城市風光。這里不僅保留了古老的歷史痕跡,還能感受到現代都市的活力與魅力。</p> <p class="ql-block">在蘭州中山橋的一處美景拍攝地,黃河水呈現出一種渾濁的顏色,但正是這種渾濁賦予了它別樣的生命力。站在這個位置可以俯瞰整個城市風光,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以及城市的繁華景象。</p> <p class="ql-block">白塔七級八面,為實心磚塔。每級每角均有翹起的磚刻小龍頭,下系風鈴,隨風飄蕩,聲清音脆。高約17米,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涂白漿,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臺建筑群,依山而筑,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現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內獨特的“黃河奇石館”藏石豐富,和裕固族接待帳房為別處少見,獨具風格。山下為中山橋,使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游的必游之地。白塔建成后,幾經強烈地震,毫無損傷,顯示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建筑之科學精巧,智慧之高超絕倫。</p><p class="ql-block">出白塔寺門西下右轉,有水濂觀音洞。在洞西北臺上,建有關帝廟、駐春亭、蘭臺,至山巔處建有一亭曰“牡丹亭”。白塔寺西南稍低處,有峰突起,號稱鳳嶺山,清康熙時在上面修建了三官殿和觀音洞。嘉慶時又添建了藥王殿和財神殿及三間靈官樓等建筑。寺東南有三教道統祠,祠東為三皇殿,祠前有石拱橋,石拱為門,可通來往。過牌樓而下,便是羅漢殿,殿前有懸樓10余間,供游人憑眺及休息。 三教祠再東南另一山峰有三星殿,出殿是“鳳林香裊”牌樓,其背面是“秀映三臺”,大約是指東有鳳林古關,南望皋蘭山三臺閣之意。沿曲徑南下直達四臺大廳,這也是上山最主要的一條道路。山下東側原有文昌宮,中為魁星閣,是舊時秀才們祈禱登科的去處,現改為百花茶廳,為游客飲食休息之處。從白塔寺南直線下山,昔人就山勢分為十級,每級有一小小的殿宇,統稱“十王殿”。十王殿南為四圣宮,宮南有拱橋,橋南便是玉皇閣,閣南是祖師殿。在改建中十王殿多已拆除,唯在崖頭上尚存一個。山頂的古建筑物還有迎旭客閣,東、西、北三山之巔還有有東風亭、喜雨亭。登臨諸殿閣,可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磚塔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光芒,塔身上雕刻有許多精美復雜的花紋,顯示出古代工匠們的高超技藝。它不僅是白塔山景區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更是這座城市悠久歷史的見證者。</p> <p class="ql-block">蘭州市白塔山東約1公里處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遺址。</p><p class="ql-block">相傳明初,大將徐達、馮勝奉命攻打元軍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節,徐達命軍士做成又粗又長的鼓,扮成社火隊混入城內,以大旗為號,里應外合,終于攻破了王保保城。為紀念這場戰斗的勝利,這種鼓被命名為“太平鼓”,并成為蘭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從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聞名。</p><p class="ql-block">佛塔是同佛教一起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始傳的印度佛塔是單層結構,后與中國的亭、臺、摟、閣等建筑形式有機結合,有發展,有創造,形成了多邊多層等形形色色的塔。塔在中國是成千上萬的,是數不勝數的。其中白塔也不少,北京就有北海白塔,白塔寺的白塔……中國的白塔太多了,而蘭州白塔確有著不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李海明隴派琺瑯藝術館</p><p class="ql-block">藝術簡歷</p><p class="ql-block">甘肅李海明琺瑯藝術</p><p class="ql-block">——昔 日 帝 王 物 今 朝 雅 君 藏</p><p class="ql-block">李海明</p><p class="ql-block">1962年出生 于 革 命 家 庭,八歲開始學習琺瑯工藝,并系統地學習工筆畫。現為 中 國 非 遺 設 計 研究院研究員、甘 肅 正 高 級 工藝美術師,最 具 投資價 值 藝 術 家。</p><p class="ql-block">李 海 明 在近40年的琺瑯傳承、創新、發展中,創立了琺瑯藝術。</p><p class="ql-block">1、創新發展,獨樹一幟。李海明用掐絲琺瑯這門民間技藝制作了敦 煌 壁 畫及藻井,復制和再現了敦 煌藝術魅力,同時,開發了甘肅文化符號文 創 旅 游 紀念品。</p><p class="ql-block">2、博采眾長,自成一派。李海明將年輕時所學的刺繡、國畫、漆畫、雕刻葫蘆等中華傳統的線條之美和寫意之美融匯貫通于琺瑯藝術的創作中。</p><p class="ql-block">3、潛心研究,別具一格。在30多年的制作研究中,李海明將排絲、壘絲、螺旋絲、柱狀絲等鑲嵌技法運用到了掐絲 琺 瑯藝術中(已申請 專 利)。</p><p class="ql-block">4、攻克了琺瑯壁畫長期保存時釉料脫落的問題,經過長期研究及反復實驗,使琺瑯畫達到了永不脫落的效果,提升了琺瑯的藝術價值、欣賞價值及收藏價值。被行家譽為“昔 日 帝 王 物,今 朝 雅 君 藏”。</p><p class="ql-block">5、琺瑯畫的過渡色及配料是李海明制作技藝的硬核,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李海明可以將一百多種釉料配比成三千多種琺瑯釉料。</p><p class="ql-block">6、琺瑯藝術匠心獨運,開拓創新,目前已成功將琺瑯技法融入于家居風水畫、家具及樂器之中。使傳統家具、樂器及風水畫都獨具韻味。</p><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李海明作品《 釋 迦 牟 尼 本 尊》獲甘肅民間“百合花”一等獎。</p><p class="ql-block">2015年4月,作品《白度母》在中 國 工 藝 美 術 協 會“深 圳. 金 鳳 凰”工藝品創新設計獎作品評選上獲“金 獎”。</p><p class="ql-block">2016年9月,作品《敦 煌 壁 畫——千 手 千 眼 觀 音》,獲“中國手藝”大賽‘金 獎’。</p><p class="ql-block">2017年1月,作品《敦 煌 壁 畫——千 手千 眼 觀 音》入圍“第十三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項——山花獎。</p><p class="ql-block">2017年3月,作品《緒》,榮獲甘肅省第十三屆“百花獎” 制作技藝一等獎 。</p><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作品《琺瑯家居風水畫》榮獲第二 屆 中 國 手 藝大賽 五顆星(最高星) 。</p><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作品《更上一層樓》榮獲 第六屆中 國 民 間 藝 術 產業 示 范 展 金 獎!</p><p class="ql-block">2019年9 月,作品《敦 煌 藻 井 系列琺瑯作品》 入圍第十 四 屆 山花獎。</p><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琺瑯作品《國 潮》榮獲甘肅工藝美術大賽金獎。</p><p class="ql-block">2020年5月,作品《重器——琺瑯青銅系列》榮獲 金 鳳 凰“金獎”。</p><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作品《江南憶夢》榮獲工藝美術“快鹿杯”一等獎!</p><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作品“琺瑯銅茶具”榮獲中國旅游商品大賽金 獎。</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作品“琺 瑯 敦 煌藻井”入圍中國美協第二屆工藝美術大賽,并被中 國 國 家 博 物 館 收藏!</p><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作品“琺 瑯 敦 煌藻井系列”入圍第十五屆山花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黃河水車靜靜地轉動著,仿佛在訴說著蘭州人民與這條母親河之間不解的情緣。它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也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一種體現。</p> <p class="ql-block">屋頂覆蓋綠色琉璃瓦,檐口裝飾復雜精細,下方掛著一塊牌匾。這樣的建筑風格讓人仿佛穿越回了那個充滿詩意與浪漫的時代。</p> <p class="ql-block">白塔山景區內有一幅裝裱精美的唐卡畫作,畫面中央是一位佛祖端坐蓮花寶座上,身披金色法衣,頭戴五彩金冠,慈眉善目地注視著眾生。這幅作品不僅展現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為游客提供了一個心靈寄托之處。</p> <p class="ql-block">秦腔藝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岳云生泥塑館</p> <p class="ql-block">民俗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蘭州彩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蘭州彩陶藝術博物館的主人是蘭州馬家窯文化研究會會長王海東和他的愛人宋曉霞,他們夫妻二人對于彩陶的熱愛程度完全可以用“癡迷”二字來形容。</p><p class="ql-block">說到與彩陶結緣,宋館長告訴記者,“在甘肅的眾多彩陶文化中,以馬家窯彩陶最為出名,而我和我丈夫則都是出生在馬家窯文化的故鄉——臨洮,起初我們也不覺得這些陶罐有什么特別,直到我愛人受幾個南方朋友之托,才提醒了我們,也可以說我們走上20多年的收藏之路,有一部分原因是受了他們的啟發。”</p><p class="ql-block">究竟是什么樣的“朋友之托”讓宋曉霞夫婦二人在之后的20多年都樂此不疲地與彩陶相伴?宋曉霞和王海東夫婦倆的老家甘肅臨洮是馬家窯文化的中心區域。30年前,一個上好的彩陶罐子賤得不如個“泡菜壇子”值錢,那時候王海東的南方朋友經常托他幫忙收一些陶罐帶回南方,這讓王海東深受啟發,“我們有這么好的資源和文化環境,為什么好東西卻讓他們拿了去。”從那以后,他也逐漸開始收藏彩陶。</p><p class="ql-block">“那時候農民挖到陶罐子,多半都有些忌諱,好看點的拿回家裝個雜物麥種,不好看的就當場拍碎了;有些人家,把陶罐子的底磨掉,一個個用泥巴抹上接起來當煙囪使。”宋曉霞說,“現在也不一樣了,尤其是這2年,農民對文物價值也都有所了解,加上現在基本不出土了,給我們的收藏也增加了不少難度。”</p><p class="ql-block">的確如此。有資料顯示,甘肅彩陶最值得夸耀的兩個“國寶”最初收來的成本都不超過兩元錢:上世紀70年代初出土于甘肅秦安縣大地灣的人頭型器口彩陶瓶(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是考古人員用一個一塊兩毛錢的塑料臉盆從農民張德祿手里換來的,上世紀70年代初出土于甘肅隴西呂家坪的旋紋尖底瓶(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也是用一個塑料暖瓶從農民家里收歸公有的。</p><p class="ql-block">蘭州彩陶藝術博物館的展品絕大多數都是宋曉霞和王海東先生的私有收藏品。宋曉霞說,“創辦蘭州彩陶藝術博物館,就是想著把甘肅文化的老家底留住,守住。把個人收藏的彩陶放在公眾矚目的廳堂里,讓更多蘭州人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也讓更多的外地游客了解甘肅的文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台县|
扶绥县|
麻城市|
唐海县|
乌兰察布市|
敖汉旗|
金阳县|
兰考县|
砚山县|
双峰县|
塘沽区|
伊金霍洛旗|
民勤县|
兰考县|
分宜县|
铜梁县|
洛隆县|
疏勒县|
江都市|
丽水市|
星子县|
石城县|
太和县|
江西省|
余江县|
阿巴嘎旗|
桐庐县|
象山县|
闸北区|
武汉市|
昌黎县|
万山特区|
安国市|
新平|
昌吉市|
贺州市|
祁阳县|
类乌齐县|
南漳县|
长乐市|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