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迎國慶第二天,五里川鎮到紫荊關鎮,早上七點從五里川鎮準時出發,經過盧氏縣瓦窯溝鎮,獅子坪鄉,南陽市西坪鎮,下午四點多平安順利到淅川縣紫荊關鎮,騎行109公里。</p><p class="ql-block"> 迎國慶第三天,紫荊關鎮到盧氏縣城,早上七點飯后從紫荊關鎮出發,經過西坪鎮,朱陽關鎮,橫澗鄉晚上八點半多到盧氏縣城,騎行160公里。</p><p class="ql-block"> 騎行第四天,盧氏縣到三門峽,早上飯后參觀城隍廟八點出發,經過杜關鎮,關道口鎮,靈寶川口鎮,大王鎮下午五點平安到家,騎行110公里,四天共騎行167+109+160+110個=546公里。</p><p class="ql-block"> 緊緊張張非常開心快樂國慶四天過去了,大家翻山越嶺也是真累,這次活動都是大神,就我最差,騎行速度太慢,大家一路不停的等我,但四天線路非常經典,第一天是輕車熟路,但強度非常大,從川口鎮開始一路爬坡到杜關鎮隧道四十多公里長坡,中午二點在盧氏縣城喝牛肉湯,繼續騎行五里川鎮三十多公里大坡,第二天從五里川鎮出發出門就開始爬坡,接著就是起伏路,上坡下坡,淅川縣209國道到紫荊關鎮,共25公里,其中兩個陡坡就八公里,第三天從紫荊關鎮到盧氏縣城,原路返回爬坡17公里,從西坪鎮騎行345國道一路爬坡四十公里,到五里川鎮騎行縣道橫澗鄉爬坡十六公里,到山頂已經七點多天黑,我們摸黑用照明慢慢下山,我沒有帶燈,看海用保障車燈幫我照路才下九公里下山陡坡,到盧氏已經九點多塊十點,今天強度算最小,從盧氏縣城爬坡十五公里,過隧道一路下坡返回三門峽溫馨家園。</p> <p class="ql-block"> 荊紫關鎮,隸屬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東至西簧鄉、西接湖北鄖縣白浪鎮和陜西商南縣白浪鎮,南接寺灣鎮,北與西峽縣西平鎮聯。總面積168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明至清道光十二年(1832),屬淅川縣荊子里。1969年,為荊紫關公社。1983年,改荊紫關鄉。1986年,鄉改荊紫關鎮。</p><p class="ql-block">明清一條街</p><p class="ql-block">響譽全國的“明清一條街”古建筑群,形成于公元1772年前后,該街全長五華里,南北走向,分南中北三段,它依山傍水,容南北建筑風格和自然特點為一體。</p><p class="ql-block">街道兩旁有房舍樓閣2200多間,1500余間門面房均為清代建筑,房屋建筑雕梁畫棟,古色古香。</p><p class="ql-block">古街現今還保存著陜山會館、禹王宮、江西館、平浪宮等典型建筑和劉家大院、陳家大院等富商住宅;古碼頭、古關門、古樸的吊角樓與其他古建筑群錯落有致、相映生輝。2001年,“明清一條街”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阮氏三雄》、《包公》、《漢魂》、《內鄉縣衙》等影視作品先后在這里拍攝。</p><p class="ql-block">學堂</p><p class="ql-block">1898年,受康有為和梁啟超的戊戌變法廢科舉制度的影響,各地開始興辦學堂,荊紫關在1901年創辦了“荊紫關學堂”。1925年,在“荊紫關學堂”的;礎上成立“荊紫關高小”。</p><p class="ql-block">20世紀40年代,受日本入侵中原的影響,“河南大學”被迫撤離開封,于1944年6月輾轉顛沛到荊紫關鎮,熱情的荊紫關人民自己省吃儉用,來支持河南大學師生在這里生活學習。</p><p class="ql-block"> 河大師生為了感恩,力助荊紫關創辦了“七七中學”。</p><p class="ql-block">1956年,“七七中學”改名為“淅川縣第六初級中學”。1969年“淅川縣第六初級中學”升為“荊紫關高中”。</p><p class="ql-block">2001年7月,“河南大學”在90年校慶期間,組織訪問團沿著當年師生流亡的路線來到荊紫關鎮,11月18日,“荊紫關高中”迎來百歲校慶,正式成為“河南大學荊紫關附屬高中”。</p><p class="ql-block">古街道</p><p class="ql-block">荊紫關聚落沿丹江東岸分布,呈南北條狀帶走向,長2.5公里,地面均系青石鋪砌,平凈整齊,兩側700余間板門店鋪,含南街、中街、北街。</p><p class="ql-block">均具清代民間商業建筑風格,翹檐雕飾,古色古香,房門都是木板嵌成,晝抽夜閉,房屋多是進出幾層院落,兩邊廂房對稱,均有一堵兩米長的封火硬山,高低錯落,相互重疊,使街道更加古樸靈秀,曲型多姿。</p><p class="ql-block">古關門</p><p class="ql-block"> 在荊紫關鎮南街最南端。磚石結構,跨街而立,高7米,寬6米,進深1米,中間是拱門頂部有磚砌斗拱,門楣上書"荊紫關"三字,進入關門,古代建筑群便映入眼簾。初名叫草橋關,以丹江上曾架設鋪草、墊土的木橋而得名。南北朝時期,因其地形狀如臼,易名臼口。明代以荊籽落布驛道,又處鄂豫陜戍守的關口,改名為荊籽口關。清代簡稱荊籽關,民國初年,以荊花色紫雅麗,寓意昌盛之兆,更名荊紫關。</p><p class="ql-block">平浪宮</p><p class="ql-block"> 平浪宮位于荊紫關南街東側面。始建于清代。當荊紫關碼頭進極盛時期,船商們組建幫會,取“風平浪靜”之意,籌建了平浪宮,成為船工娛樂、集會之地,該宮坐東向西,面對丹東,中軸線上現存大門樓、中宮、后宮及配房數間,另有鐘鼓樓各1座。</p><p class="ql-block">現有房舍22間,均為硬山式建筑,面積460平方米。大門樓面闊3間,進深2間,硬山式建筑,灰色瓦頂,門楣上方嵌大理石匾額,橫書“平浪宮”3字。</p><p class="ql-block">平浪宮</p><p class="ql-block"> 門南側面題“風平”,北側面題“浪靜”各2字。大門樓兩側面各開1邊門,邊門外側面是鐘樓和鼓樓,為四角攢尖頂,三重檐,木結構,灰色瓦,磚雕花脊,頂部安有寶珠和塔剎,上書有"風調雨順"4字。額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致,結構完好,造型優美。沿中軸線往后是中殿后殿。</p><p class="ql-block">山陜會館</p><p class="ql-block"> 位于荊紫關古街東側面,創建于清道光年間,是山西和陜西兩省商人集資創建,面積4000平方米。坐東向西,面臨丹江。現存建筑6座,房屋29間,皆在中軸線上。依次有大門樓、戲樓、過道樓、鐘樓、春秋閣(中殿)、后殿、卷棚等。大門樓3間,門前有青石階,門兩側各伏1造型奇特的石獅子,門楣與檐間有兩層石雕圖案,莊重威嚴。戲樓3間,系兩層硬山式建筑,下層為過道,上層中間為戲樓,北間為樂隊室,南間為化妝室。樓的前后檐均有木雕組畫"唐僧取經"等6組,雕繪好。</p><p class="ql-block">禹皇宮</p><p class="ql-block"> 又名湖廣會館。位于荊紫關古街道東側,坐東向西,面江而建,清代建筑,是專門為治水有功的禹王所建造的,現存建筑分前宮、中宮、后宮三大部分,規模龐大,具有濃厚的清代建筑風格和建筑藝術。</p><p class="ql-block">萬壽宮</p><p class="ql-block"> 又名江西館。面對丹江,坐落在街道東側,清代建筑,現存宮室12間,占地900平方米。該宮為江西商人集資而建,分前宮、后宮和耳房,均系硬山式建筑。</p><p class="ql-block">府臺衙門</p><p class="ql-block"> 荊紫關府臺衙門,坐落于荊紫關古鎮明清古街南段,永安城里。明成化十年,荊紫關設有巡檢司,營千總鎮守。清時,設置副將都司。清嘉慶七年,設協鎮都督府(從二品,位高于淅川縣衙),清道光十二年,先由南陽府水利同知遷往駐防,后又設立分防縣丞,派一些特殊身份的政府官員來管理。當時在這里建了大規模宏大規格較高的衙門,有東西城樓,花城門,擊鼓樓,奎(kui)星閣,大堂,二堂,審衙,兵營等多項建筑。占地面積百余畝的衙門,戒備森嚴,讓人怵(chu)目驚心。</p><p class="ql-block">荊紫關府臺衙門</p><p class="ql-block">除了兵營的房舍建筑一般,其他各類建筑都是高墻闊背,檐頂豪華。隨處可見,雕刻繪畫,顯現著古代建筑獨特的藝術風格?,F今其中的大門樓,審衙,廂房等建筑仍然保持完好。該地土壤肥沃,適宜樹木生長,昔日古木森立,現僅留一棵高三丈,三人合抱的古皂角樹了,具有珍貴的價值。府臺衙門的外圍是一條渠,而西周時期的古城永安城遺址也是臨渠而建,城墻長約百丈,寬約丈條,尚且仍然能看出遺跡。</p><p class="ql-block">清真寺</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朝,由當地回族兄弟集資興建。此寺獨具個性,非普通清真寺所比。該寺建筑風格系硬山式建筑,房頂蓋灰板瓦,拱券門,后曾屢次修復,現狀基本保持原貌,該寺為伊斯蘭禮拜場所,為研究穆斯林建筑以及該教在當地的傳播發展歷史,提供了實物標本。</p><p class="ql-block">其所門樓屋頂、屋脊具典型中式特色。內部裝飾雖仍有異域風格,但更多的則是經典的中國圖案。如“醉八仙”、“寶相花”等頻頻出現,皆是典型的中式文化。該寺堪稱國內清真寺建筑中的奇特范例。四周古木參天,碧草竟翠;寺內建筑典雅莊嚴,與周邊景色相映生輝。</p><p class="ql-block">法海禪寺</p><p class="ql-block">位于荊紫關鎮東北部猴山西南麓。原名蓮花寺、大寺。為取佛法無邊之意,取名法海禪寺。據寺碑記載,該寺是由西峰禪師創建于唐儀鳳二年(677年),明朝中期由太虛禪師重修,明末清初兩次遭動,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和康熙五年(1666年)又進行修葺。大雄寶殿及東西禪堂,也于乾隆和嘉慶年間進行修復。白衣閣東樓在咸豐九年(1859年),同治三年(1864年)兩次遭破壞,又兩次進行整修。</p><p class="ql-block">法海禪寺</p><p class="ql-block">該面積6700平方米,坐北面南?,F存建筑頒在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大雄寶殿和后殿?,F存建筑24間,其中山門3間,大雄寶殿5間,后殿5間。大雄寶殿東側白衣閣東樓5間,后殿兩側有禪堂各3間,整個建筑錯落有致均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典雅古樸。大雄寶殿前門上有木雕透花,殿檐上殘存有“牧牛圖”、“登山圖”、“下棋圖”、“捕魚圖”和“飲酒圖”等。</p><p class="ql-block">青龍山羅漢洞</p><p class="ql-block">羅漢佛洞,位于荊紫關古鎮西北三公里的青龍山半山腰,洞窟嵌于叢巒疊翠,怪石突兀的半山懸崖。懸崖不太高,但十分陡峭,每走一步都要十分小心,謹慎,否則一不留神,危險就會出現。羅漢洞,一個純天然的溶洞,口并不大,形狀尖圓,剛入洞就能看見兩座天然乳石形成的似羅漢的佛像矗立著,似兩位守門崗。洞內漆黑,悶熱,入洞不久便有一種悶氣似要窒息。羅漢洞奇,險,幽,深,洞洞相連,一洞一景。由鐘乳石形成的石佛,石柱,照壁,穹頂,如墨畫,似雕塑,栩栩如生,渾然田成。</p><p class="ql-block">《中國古鎮》特種郵票荊紫關鎮</p><p class="ql-block">據說羅漢洞原有十二洞,這十二洞便是丹江河岸具有傳奇色彩的金斗洞,總長約十余里。由于洞內潮濕,地下水位的上生,有六洞的原形也在次遮上了她神秘的面紗?,F洞內已開發了六洞,供游客參觀祭司,平日每逢逢年過節都有許多香客前來祈福,拜祭,祈求家庭和睦,幸福平安;每年的大年初一是這里香火最旺的時刻,來自豫、鄂、陜,三省的香客都紛紛慕名前來祈福,渴望奉上自己的第一柱香,山上山下,人流涌動,熱鬧非凡,這歡快的氣氛用一個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都感覺有些遜色了…真實的場景只有親身體驗的人才會懂的…幽幽青龍山,裊裊羅漢洞;</p><p class="ql-block">一腳踏三省碑</p><p class="ql-block">位于荊紫關鎮西部白浪街中心,白浪街是荊紫關鎮的門戶。屬豫、鄂、陜三省的交界點,西與陜西省商南縣汪字店鄉接壤,南與湖北省鄖縣洋溪相連,該街有居民59戶,254人,因境內有白浪河故名。三省界碑原為一塊頂角朝天的三棱石,上面分刻河南、湖北、陜西之省名字,故被譽為“一腳踏三省”之地。三省商店各居領地,鼎立街頭,山民們進入購物,可走遍三省店鋪。</p><p class="ql-block">1987年三省鄉鎮自發集資,在此建立了一座小巧玲瓏的三棱大理石塔式碑。通高5米,三足碑座,中空,碑頂部似塔式,三根賀珠狀柱子支撐之角檐及塔頂,頂中心飾園形葫蘆狀作裝飾。碑身用綠、黃色大理石貼面,為錐狀三面體新界碑。白浪街-----一腳踏三省之地,背負青山,景色秀麗,多年來三省人民在此繁衍生息,操著不同的口音和睦相處,婚喪嫁娶,各操鄉俗。如今白浪街一腳踏三省之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人前來觀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江|
泾川县|
汉中市|
盖州市|
集贤县|
武强县|
全州县|
方山县|
理塘县|
新郑市|
卓资县|
富源县|
济南市|
连山|
恩施市|
汾阳市|
青阳县|
海宁市|
沈阳市|
广宁县|
枞阳县|
岗巴县|
河曲县|
和平县|
阜新|
微山县|
界首市|
寻乌县|
昂仁县|
镇坪县|
玉环县|
巫溪县|
平山县|
太康县|
梓潼县|
屏边|
江山市|
朝阳市|
屯昌县|
黔东|
和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