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歲月如歌,征途如虹。回溯過往,延安不僅是一座革命圣地,更是一部中國紅色革命歷史,它記載了中國革命史詩上波瀾壯闊的一段畫面。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于都出發,歷盡艱辛萬苦抵達陜北,開啟了黨中央在延安的13年光輝歷程。回眸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奪取革命勝利的軌跡,如同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每一個章節都閃耀著非凡的光芒。延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的圣地,是中共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是全民族抗戰的“出發點”,也是解放全中國戰略的“轉折點”。13年的延安崢嶸歲月,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從低谷走向高峰,最終扭轉了中國的乾坤。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引領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實現了偉大轉折,延安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紅色文化遺產。今天,延安紅色歲月,已深深地烙印在中國革命歷史的畫卷上,化作了永恒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以前,我僅從史書和影視劇中了解到不多的革命圣地延安紅色歷史的故事。幾十年來,我多次萌生去延安學習、參觀、緬懷的念頭,但因身體等原因終未能成行。今年在我古稀之年終于實現了這個愿望,曾經點燃了 中國革命星星之火的紅色圣地延安,終于以實景實物的形式呈現在我的眼前。9月初,我和親友相邀,探訪革命舊址延安,追尋紅色記憶,重溫延安精神,接受革命傳統教育。</p> <p class="ql-block">在延安我穿行于棗園、王家坪、紀念館等遺址,延安圣地的山山水水,秀麗風景,紅色歷史,紅色遺跡,紅色文化,深深吸引了我 ,感染了我。我仿佛位居于歷史時空長廊,思緒拉回到了革命戰爭年代的延安。參觀學習中,我努力從延安紅色歲月中追溯革命歷史的光影,曾經在歷史書和影視劇中出現過的中國革命歷史住事和偉人們的形象,今天變得越發清晰而真切,心中涌動對革命先輩們的無限敬仰,對紅色延安圣地的眷戀。</p> <p class="ql-block">窯洞為延安烙上了獨有的印記,它靜靜地鑲嵌在黃土高原的懷抱中,充滿了歲月的痕跡和歷史的厚重 ,仿佛訴說著80多年前紅色延安的故事。1935年,黨中央長征到達陜北后,窯洞就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新家。毛主席、朱德等中央領導人曾居住鳳凰山、楊家嶺、棗園和王家坪窯洞,他們在這里生活、開會、處理黨政軍務,領導中國人民走向了勝利。</p> <p class="ql-block">13個春秋,毛主席勤奮思考,著書立說,筆耕不輟,在窯洞煤油燈下曾寫下了112篇經典著作。我印象最深的有《實踐論》、《矛盾論》</p><p class="ql-block">、《論持久戰》、《論聯合政府》、《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等眾多著作。這些經典著作,高屋建瓴,洞察秋亳,對奪取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起了巨大的指導作用,它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中國革命前行的道路。延安窯洞,它不僅是延安人祖輩的住所,更是延安革命圣地、革命精神的象征。記得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當年曾見證了抗日軍政大學建校的情景,他在《西行漫記》中所寫道:“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墻作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轟炸的這種‘高等學府’,全世界恐怕也只有這么一家”。今天,我們看到,延安那一孔孔普通的窯洞,見證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苦難輝煌,承載了光耀百世的革命精神,輝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燦爛未來。</p> <p class="ql-block">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內參觀,使我對中國共產黨人在延安13年的奮斗歷程有了更多的了解。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隨中央工農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到1948年3月,毛主席和中央機關離開楊家溝進駐河北平山西柏坡村這段13年時間。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從西安事變、瓦窯堡會議到七大召開,每一次歷史的轉折,每一次重大歷史事件,每一次殲敵戰役,都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和勇氣。照片無語,歲月有痕。紀念館為中國紅的主色調,契合了延安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的時代品格。紀念館展出的一張張泛黃的歷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段段文字記載,一首首紅色歌曲,它是時間的定格,歷史的見證,人物的本真。紀念館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獻,生動的歷史場景,使我們沒有忘記那些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共產黨人的身影,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繼,克服困難,英勇奮戰,而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不懈的努力,永遠銘記于人民心中。</p> <p class="ql-block">當年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與普通戰士一樣,住窯洞,睡土炕,穿舊衣,吃粗糧。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居住的窯洞內整齊排列的一桌、一椅、一床、一柜辦公家具配置,展示了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與官兵平等,廉潔自律,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延安流傳著當年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回國慰勞前方抗日將士的故事。在重慶蔣介石花了八百大洋招待了陳嘉庚一頓飯。陳嘉庚的心情卻很沉重:國難當頭,竟如此奢侈,中國的希望到底在哪里?帶著疑問,陳嘉庚不顧蔣介石的極力反對,風塵仆仆地來到了延安。在延安的窯洞前,毛主席請陳嘉庚吃飯</p><p class="ql-block">,一張坑坑洼洼的小石桌上,鋪了幾張舊報紙當桌布。飯菜上桌,只有土豆、白菜、辣椒,還有一盆清燉雞肉。毛主席指著飯菜笑著對陳嘉庚說:“這幾個菜都是我親手種下的,雞不是我備下的,我可沒錢買雞,這是鄰居大娘聽說來了你這個貴客,特意把她養的老母雞殺了送來,今天,我可是沾你的光”。陳嘉庚在延安實地考察后感慨萬千,親眼所見延安社會風氣良好,共產黨的領導干部清正廉潔,朝氣蓬勃,同國民黨的達官顯貴形成鮮明的對比。</p> <p class="ql-block">當年在延安時期,在這片熱土上,廣大黨員干部積極參加土地改革,大生產運動,整風運動,踴躍奔赴抗日和解放前線,在革命熔爐中錘煉了意志,砥礪了品質,形成“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照亮中國革命前行的道路,引領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p> <p class="ql-block">觀展時間雖短,但延安紅色印記已記心間。在延安我看到一個又一個浸滿紅色的滄桑歲月,如果將這些歷史大事件按時間順序串聯起來,就是一幅抗戰和解放戰爭進程圖。這幅圖背后凝聚著無數共產黨人信仰堅定,追求理想,艱苦奮斗,前赴后繼,自我犧牲,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精神,它永遠激勵著我們奮勇向前。</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撫今追昔,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回望中國革命歷史,過去歲月雖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延安留下的紅色革命歷史印記,仿佛使我們觸摸到當年的紅色歷史,依然感受那份熾熱歲月情懷。今天,人生之路走得再遠,我們也不能忘記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立新中國走過的探索之路,艱辛的路,奮斗之路。我們要銘記歷史,傳承延安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度市|
沁水县|
西乌珠穆沁旗|
德阳市|
定日县|
曲阳县|
岱山县|
博白县|
张家川|
泗水县|
威信县|
井陉县|
昌图县|
沾化县|
屯昌县|
咸阳市|
腾冲县|
正安县|
威信县|
和硕县|
米脂县|
深泽县|
西吉县|
巴林左旗|
晋城|
克山县|
二连浩特市|
乃东县|
宁远县|
新干县|
丰县|
闽清县|
清丰县|
亳州市|
浏阳市|
阿图什市|
五家渠市|
聂拉木县|
崇州市|
焦作市|
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