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撰寫69軍自1947年至1985年間軍史,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與教育價值。這段歷程,見證了人民解放軍從解放戰(zhàn)爭的烽火硝煙中崛起,歷經(jīng)抗美援朝的英勇抗敵,再到和平建設時期的默默奉獻與轉型發(fā)展。它不僅是一部軍事斗爭的史詩,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追求和平與統(tǒng)一的生動寫照。通過這段軍史的梳理,我們能夠深刻理解革命軍人的忠誠與犧牲精神,銘記歷史功績,傳承紅色基因,激勵后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p> <p class="ql-block">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編制中,曾兩次出現(xiàn)過第69軍的番號。分別是以華北軍區(qū)第7縱隊編成的第69軍和第23兵團縮編成的第69軍。</p> <p class="ql-block"> 一、華北軍區(qū)第7縱隊改編成的第69軍。</p><p class="ql-block"> 華北軍區(qū)第7縱隊是由晉察冀軍區(qū)所屬冀中軍區(qū)獨立第9旅,冀中軍區(qū)第8、第9、第10、第11軍分區(qū)各一部組建而成的。1947年11月29日,晉察冀軍區(qū)以冀中軍區(qū)獨立第9旅及所屬各分區(qū)6個團在河北省河間縣組成第7縱隊,冀中軍區(qū)的領導兼任第7縱隊的領導,孫毅兼司令員,林鐵兼政委,周彪兼任副司令員,李波任參謀長。</p> <p class="ql-block"> 原冀中軍區(qū)獨立第9旅改稱第19旅;旅長杜文達,政委謝繼友,副旅長黃光明,參謀長郭健,政治部主任宮呈祥。</p><p class="ql-block"> 原冀中軍區(qū)第10軍分區(qū)第75、第76團及第9軍分區(qū)第81團合編組成第20旅;旅長劉秉彥,政委馬澤迎,副旅長萬振西,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洪濤。</p><p class="ql-block"> 原冀中軍區(qū)第11軍分區(qū)第72、第73團及第8軍分區(qū)第64團合編組成第21旅,旅長黎光,政委鄧可運,參謀長梁璞,政治部主任李惠芹。</p> <p class="ql-block"> 第7縱隊共2萬余人,歸冀中軍區(qū)指揮。</p><p class="ql-block"> 為策應晉察冀野戰(zhàn)軍進行察南綏東戰(zhàn)役,1948年3月至4月,第7縱隊參加保定外圍作戰(zhàn),破擊平保段鐵路,攻克霸縣、雄縣、板家窩等城鎮(zhèn)。</p><p class="ql-block"> 5月,華北軍區(qū)成立,第7縱隊歸華北軍區(qū)直轄,除原領導人不變外,由漆遠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 6月至7月,第7縱隊參加護麥作戰(zhàn)和保北戰(zhàn)役,攻克車曹村、魏家營等據(jù)點及新城、固安縣城。</p> <p class="ql-block"> 9月,周彪任第7縱隊司令員,漆遠渥任政委,李波任參謀長。</p><p class="ql-block"> 10月,第7縱隊參加護秋作戰(zhàn),阻擊國民黨軍偷襲石家莊以及解放保定的作戰(zhàn)。</p><p class="ql-block">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第7縱隊參加平津戰(zhàn)役。</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遵照中央軍委關于統(tǒng)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華北軍區(qū)第7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軍,直屬華北軍區(qū)。周彪任副軍長,漆遠渥任副政委。</p><p class="ql-block"> 第19旅改稱第205師,杜文達任師長,謝繼友任政委;</p><p class="ql-block"> 第20旅改稱第206師,劉秉彥任師長,馬澤迎任政委;</p><p class="ql-block"> 第21旅改稱第207師,黎光任師長,鄧可運任政委。</p> <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根據(jù)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第69軍番號撤銷;4月,69軍所屬第206師及第207師一部改編為華北軍區(qū)獨立第205師;第205師及第207師一部改編為華北軍區(qū)獨立第206師。</p><p class="ql-block"> 獨立205師,師長周彪,政委帥榮,副師長劉秉彥,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謝繼友,參謀長陳士珍。</p><p class="ql-block"> 獨立206師,師長肖思明,政委漆遠渥,副師長杜文達,參謀長王藝如,政治部主任宮呈祥。</p> <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獨立第206師番號撤銷;獨立第206師師機關調歸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該師所屬部隊分別調歸第66、第67、第68軍建制。</p><p class="ql-block"> 1950年9月,根據(jù)中央軍委關于健全和加強特種兵的指示,華北軍區(qū)直轄獨立第205師師部改編為華北軍區(qū)防空司令部;該師第614團改編為華北軍區(qū)防空司令部探照燈團;第613、第615團分別調歸華北軍區(qū)戰(zhàn)車第1旅和京津衛(wèi)戍區(qū)防空司令部建制。</p> <p class="ql-block"> 二、第23兵團縮編成的第69軍。</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19日,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董其武率部通電起義。起義部隊就地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軍、37軍和綏遠軍區(qū)騎兵第4師,歸華北軍區(qū)建制,由綏遠軍區(qū)指揮,移駐包頭、五原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2月,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兵團,并移駐河北衡水地區(qū),兵團司令員董其武,政委高克林,下轄第36、第37軍和騎兵第4師。</p> <p class="ql-block"> 1951年9月至11月,第23兵團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p><p class="ql-block"> 1952年2月,第36、第37軍番號撤銷,兵團直轄第107、第109師。</p><p class="ql-block"> 4月,第28師編入第23兵團建制。</p><p class="ql-block"> 1952年12月,第23兵團番號撤銷,縮編為第69軍,下轄第28師和107師。董其武任軍長,裴周玉任政委;歸華北軍區(qū)建制,駐防河北保定等地。</p> <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30日,根據(jù)北京軍區(qū)命令,以69軍軍直和28師、107師抽調部分單位、人員,組建北京軍區(qū)工程兵第6工區(qū),由69軍領導,在保定、石家莊地區(qū)擔任國防施工任務。</p> <p class="ql-block"> 1967年,69軍從河北保定調防山西大同。</p><p class="ql-block"> 1985年7月,69軍撤銷建制。</p><p class="ql-block"> 至此,69軍結束33年的軍史歷程,退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編制序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60年代后期來說,北方目標陸續(xù)調集了50多個機械化步兵師、摩托化步兵師和坦克師,總兵力達到了110多萬,號稱“百萬大軍壓境。”</p><p class="ql-block"> 我國北方的蘭州軍區(qū)、北京軍區(qū)、新疆軍區(qū)、沈陽軍區(qū)等幾個軍區(qū),都需要進一步加強自己的力量。因此,1967年2月,原本駐扎在山西省大同市等地的解放軍第21軍西調,調往了陜西省,開始隸屬于蘭州軍區(qū)管理。</p> <p class="ql-block"> 1967年,21軍西調之后,原本駐扎在河北省保定市的69軍西調,調往了山西省大同市等地。就在69軍西調的同時,原本駐扎在沈陽軍區(qū)的精銳王牌軍38軍南下,調往了保定市等地,進一步加強了北京軍區(qū)的整體力量。</p> <p class="ql-block"> 從1967年開始,69軍長期駐扎在大同市等地。同時,為了加強北方幾個軍區(qū)的整體力量,我國南方幾個軍區(qū)的部分精銳部隊,在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陸續(xù)北調。例如昆明軍區(qū)的54軍、福州軍區(qū)的28軍、南京軍區(qū)的27軍和20軍、廣州軍區(qū)的43軍和47軍等部隊,先后北上。</p><p class="ql-block"> 69軍歷任軍長:</p><p class="ql-block"> 笫一任:董其武</p><p class="ql-block"> 笫二任:謝振華(常務)</p><p class="ql-block"> 笫三任:肖選進</p><p class="ql-block"> 笫四任:張廣友</p><p class="ql-block"> 笫五任:余洪禮</p> <p class="ql-block"> 1985年,裁軍100萬,只保留24個軍。成功保留下來的24個軍,不久后都改制成集團軍體制。</p><p class="ql-block"> 第一個被撤銷的是第11軍,這支部隊是來自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第二野戰(zhàn)軍。由陳錫聯(lián)將軍領導的第三縱隊,改編而成,不過首任軍長并不是他,而是曾紹山將軍擔任。</p> <p class="ql-block"> 被撤銷的第二個軍是第43軍。這支部隊,可是解放戰(zhàn)場上的猛虎軍,擁有鐵軍的稱號,是第四野戰(zhàn)軍的五大主力軍之一。下轄第127師,第128師都是第四野戰(zhàn)軍的主力師,其中127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葉挺獨立團,而128師攻堅作戰(zhàn)能力強,擁有攻堅老虎師之稱。</p> <p class="ql-block"> 第三個被撤銷的是第46軍,這支部隊是由解放戰(zhàn)爭時期,東北野戰(zhàn)軍第九縱隊改編而成,首任司令員以及首任軍長都是詹才芳將軍擔任。</p> <p class="ql-block"> 第四個被撤銷的是第50軍,這支部隊是在長春戰(zhàn)役中,由國軍第60軍起義后改編而成的,首任軍長就是抗戰(zhàn)英雄曾澤生。在抗美援朝時期,第50軍表現(xiàn)十分出色,在每一次戰(zhàn)斗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戰(zhàn)果。</p> <p class="ql-block"> 第五個被撤銷的是第55軍,這支部隊是由第48軍一部,第49軍一部,以及起義部隊第21兵團的215 ,219師組建而成。首任軍長也是由起義將領陳明仁擔任。</p> <p class="ql-block"> 第六個被撤銷的是第60軍。這支部隊的前身是華北野戰(zhàn)軍第8縱隊,隸屬第一兵團,歸徐帥直接指揮,參加過解放山西的戰(zhàn)斗,是徐帥在戰(zhàn)場上最為倚重的主力縱隊之一。1949年改編成第60軍,隸屬第18兵團,軍長是王新亭,后韋杰,張祖亮等名將相繼擔任過第60軍的軍長</p> <p class="ql-block"> 第七個被撤銷的是第66軍,它是由華北第1縱隊改編而成,隸屬楊成武將軍的第20兵團,軍長是蕭新槐。</p> <p class="ql-block"> 第八個被撤銷的是第69軍,這支部隊是由華北軍區(qū)第7縱隊改編而成。其實,在我軍歷史上出現(xiàn)過兩個69軍的番號,還有一個是董其武的起義部隊改編而成的。1985年6月,第69軍撤編,其所屬部隊并入第28、65集團軍。</p> <p class="ql-block"> 第九個被撤銷的是第19軍,1949年5月1日,中央軍委以陜南軍區(qū)為基礎,組建第19軍,下轄第55、57師。1952年7月,第19軍撤編,軍部改為陜西軍區(qū),第55師調歸西北軍區(qū)領導,第57師改編為石油工程第1師。</p><p class="ql-block"> 1969年,中央軍委重建第19軍,下轄第55師、蘭州軍區(qū)守備師、坦克12師(1975年5月,由蘭州軍區(qū)直接領導)。1985年6月,第19軍再度撤編,第55師、坦克第12師劃歸21集團軍。1998年,第55師改編為摩步旅,后劃歸第47集團軍體制。</p> <p class="ql-block"> 第十個被撤銷的是第29軍。1949年2月,華東野戰(zhàn)軍第11縱隊改稱第29軍,下轄第85、86、87師,隸屬于第10兵團戰(zhàn)斗序列。1950年11月,第29軍撤編,軍部改為軍委鐵道公安司令部,第85、第87師調歸福建軍區(qū),第86師轉隸空軍。1969年,中央軍委重建第29軍,隸屬于福州軍區(qū)</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一個被撤銷的是68軍。1949年1月,華北軍區(qū)第20兵團所屬第6縱隊,改稱第68軍,下轄第202、203、204師。1985年6月,第68軍撤編,其所屬部隊改編為赤峰守備區(qū)。1992年,赤峰守備區(qū)撤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盟|
石台县|
东源县|
新泰市|
丰顺县|
来安县|
文山县|
华蓥市|
义马市|
泽普县|
通榆县|
巩义市|
合作市|
航空|
长岭县|
吉水县|
桃江县|
安吉县|
濮阳市|
上林县|
全州县|
永兴县|
宁阳县|
浦东新区|
汤阴县|
新安县|
嘉荫县|
平阳县|
溧水县|
南投县|
抚松县|
阿拉善左旗|
涟水县|
德惠市|
晋中市|
通州区|
奇台县|
福泉市|
永川市|
衡阳县|
云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