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木瀆古鎮周圍有靈巖、天平、獅山和七子等吳中名山環抱,所以有“聚寶盆”之稱。你若站在古鎮老街上,就能看到秀色蔥籠的靈巖山,連山頂上的寶塔也清晰可見。現在木瀆古鎮經過重新打造,已與靈巖山、天平山連為一體,組成木瀆古鎮風景游覽區。</p> <p class="ql-block"> 中午時分,我們從古鎮走到靈巖山腳下,大家已是饑腸轆轆,看到山下有一家面館,里有許多身著黃色或灰色長衫的僧人在坐著吃面,我們想他們可能是靈巖寺的僧侶吧,于是我們也走了進去,每人購了一碗面,我邊吃邊好奇地觀察著他們,只見在身旁小桌吃面的兩個年輕僧人,分別戴著眼鏡,吃得滿面紅光,操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相互交談,讓人感覺這是一代有知識高素質的佛家弟子。</p> <p class="ql-block"> 靈巖山高不到兩百米,卻山勢陡峭,春秋時吳王夫差為取悅西施,在靈巖山頂修建了館娃宮,后來歷代陸續在山頂建寺造塔,漸成現在的規模。因山上曾有奇石,狀若靈芝而得名靈巖山,自古被稱為“吳中勝跡”。</p> <p class="ql-block"> 我們循古木參天的古道開始攀登,身邊不時走過虔誠的善男信女,款款軟軟的吳儂鄉語在耳邊飄過,讓我有一種久違的感覺。用薄青磚鑲砌的登山古道向山頂蜿蜒沿伸,這種青磚透水性好,即使人們雨天攀登也不易滑倒,可見匠心獨具。山道兩旁筑有涼亭,可供游人途中歇息。</p><p class="ql-block"> 登至山頂,恢宏的靈巖寺矗立眼前,黃色山門在陽光下格外醒目。門口售票處貼著告示,門票二元,優惠價一元,也就是說,每人只需花一元錢,便可入內游覽,當地人對我說,來靈巖山的人主要是燒香,門票一直是這樣的,可看全國各地許多地方的寺廟,幾乎沒有不把門票作為重要收入來源的,靈巖寺讓人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 靈巖寺香火很旺,淡淡的香煙籠罩著大雄寶殿和天王殿。寺后有樓臺亭榭,九曲回廊,清池倒影,涓涓細流,館娃宮、吳王井、西施洞,還有智積井、玩花池、梳妝臺、琴臺、硯池等古跡散落在花草樹木之間。園中還保留有月池和日池兩口古井,相傳西施曾以井為鏡梳妝,現在已用柵欄保護了起來,看起來“日月為鑒”,還是有依據的。</p> <p class="ql-block"> 歷代有許多文人墨客來此游覽,李白曾賦詩:“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就連六下江南的乾隆也每次必駐蹕靈巖,面對清風朗月,古寺鐘聲,曾御題:“夜深應是前緣續,清磬一聲隔院東。”</p> <p class="ql-block"> 寺側有靈巖塔矗立于靈巖山之巔,古稱多寶佛塔,現在已修葺一新。從塔頂置換下來沉重的塔剎,放在塔旁作為文物展示,可見黝黑的鐵剎上,留著千百年風雨雷電侵襲的痕跡,而新的塔剎在塔頂熠熠生輝。</p><p class="ql-block"> 站在靈巖塔下,遠近風光盡收眼底。過去我曾數次登臨靈巖山,靈巖山周圍美麗的田園風光和依稀可見的太湖波影,總令我心曠神怡,可如今放眼之處,田園風光已全然不見,取代的是望不到盡頭的房屋道路,煙云環繞,分不清東西了。這些年隨著城鎮化建設,良田消失,舊景不見,那淡淡的鄉愁似堵在心口,難以排解。</p> <p class="ql-block"> 緊連靈巖山還有天平山,過去親戚曾帶著我翻過靈巖山而達,也是環繞木瀆古鎮的一處游覽勝地,以怪石、清泉和古楓聞名遐邇。</p><p class="ql-block"> 天平山還與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有關,范仲淹是蘇州人,宋慶歷四年(1044),他葬先祖于此,宋仁宗以山賜之,所以民間也把天平山叫著“范墳山”。擁有自然風光和人文古跡的天平山,早在唐代就被稱為“吳中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 當我們走進天平山時,看到的是一片紅黃相間的色彩,這就是古楓了。天平山紅楓植株粗壯高大,冠蓋如云,相接相擁,紅葉浸染時,更顯燦爛。這數百株楓樹的幼苗,是四百多年前范仲淹的后代從福建帶回移栽的,我們在樹下流連,看著一棵棵飽經風霜的楓香樹,許多樹干上還長滿奇形怪狀的樹瘤,雖顯老態龍鐘卻仍生機勃勃,抬頭望去,嫩黃、橙紅、深紅的楓葉在逆光下發出異樣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 山門入口處有一座刻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牌坊,這是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幾乎無人不曉,站在范仲淹的塑像前,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當年乾隆皇帝來此,也題詩道:“文正本蘇人,墳山祠宇新。千秋傳樹業,一節美敦倫。”牌坊后有范文正公忠烈廟,掩映在楓葉之間,顯得格外古樸而莊重。</p> <p class="ql-block"> 天平山的另一個特色是怪石,遠望奇石縱橫交錯,危聳向上錯列,很像古代大臣拜見皇帝時手持的朝笏,被形象地譽為“萬笏朝天”。怪石嶙峋,攀登頗為艱難,在石峰之間有“一線天”,極為狹仄,游人須側身而上下,其險之狀,不言而喻。登臨山頂,可見木瀆古鎮全貌,人煙輻輳,車水馬龍,而山下紅黃相映處,便是天平山燦爛的楓香。</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蘇遮幕》有詞曰:“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是抒發他的思鄉之情和愁腸,我們下山時穿過層層楓林,夕陽正艷,楓葉仍是那么燦爛,融入進一片霞光里,也給我久違的思鄉之心帶來了絲絲溫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北县|
喀喇沁旗|
肥东县|
古田县|
临安市|
万山特区|
政和县|
新安县|
锦屏县|
双鸭山市|
益阳市|
新干县|
东至县|
枞阳县|
毕节市|
临夏市|
朝阳县|
泗阳县|
阿荣旗|
虎林市|
台州市|
娱乐|
乌兰县|
贵州省|
阿克陶县|
赤水市|
铅山县|
乐亭县|
郁南县|
金寨县|
托里县|
名山县|
六安市|
阿城市|
安西县|
琼海市|
开化县|
伊宁县|
监利县|
将乐县|
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