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恒山費力費時,懸空寺登臨耗時太久,幸虧包車才能加上永安寺,圓覺塔也只能繞塔匆匆。 在規(guī)劃行程時,找了一眾旅游團,都是:云岡石窟、恒山、懸空寺、應(yīng)縣木塔。而我想要的永安寺,沒有團能接。不否認前幾位的聞名遐邇。<div>但,直到此刻我仍堅持:整個渾源,唯獨不能錯過,且必須,一定要去的,有且只有:永安禪寺!<br></div> 永安禪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始建于金代,后遭火毀。元延祐二年(1315年)重建。 十分慶幸來得不算太晚,十分慶幸尚未被大力開發(fā),十分慶幸,我如愿以償?shù)膩砹耍? 渾源縣是個自由生長,被時間遺忘了,被風沙吹得發(fā)灰發(fā)白的塞北小鎮(zhèn)——與千年前的元代文物永安禪寺,僅一墻之隔的住戶。 你能想象嗎,站在永安寺大門口,一眼望去,左前方,就是這樣一幅場景:遠處是聲名在外的北岳恒山,此處卻殘壁斷垣,雜草叢生,一片荒涼。而這荒涼的對面,就是元代的,一座被時光遺忘的:永安禪寺。 站在永安寺大門口,一眼望去,右前方,一墻之隔,是又遠又近的圓覺寺的塔。那個僅存的唯一的金代侯風。 門票20元,游人寥寥無幾,大爺們隨意這么一坐,就坐在一千多年前的文物前,拉呱著家常,奏是這么低調(diào)的渾源,這么純樸的山西。<div><br></div> <div>永安禪寺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和傳法正宗殿,兩側(cè)東西配殿有觀音殿、伽藍殿、達摩殿、雷神殿及關(guān)帝殿。<br></div><div>莊嚴法相弘濟萬品傳正教</div><div>化度空門典御十方頌永安<br><div><br></div></div> 元朝初年,永安軍節(jié)度使<u><b><font color="#ed2308">高定</font></b></u>回歸故里皈依佛門,發(fā)愿悲憫超度亡魂,邀<font color="#ed2308"><b><u>歸云禪師</u></b></font>主持捐資重建,高定的官職是永安軍節(jié)度使,歸故里后又號永安居士,故寺名為“永安寺”。 <p class="ql-block">傳法正宗之殿,正面磚墻上,刻有“莊嚴”兩個大字,取自佛經(jīng):“慈悲之華,必結(jié)莊嚴之果。</p><p class="ql-block">榜書大字為元代住持:<b style="color:rgb(237, 35, 8);"><u>月溪和尚</u></b>所書,榜書高4米,寬3米,蒼勁雄渾,氣勢十足。寺院墻上榜書的國內(nèi)實屬罕見。</p> <p class="ql-block">傳法正宗之殿</p><p class="ql-block">正面,墻上榜書:“莊嚴”二字,殿頂是黃琉璃瓦。</p><p class="ql-block">背面,墻上榜書:“虎嘯龍吟”。虎字,似威震山林咆哮之虎。龍字,似欲騰空而起飛天之龍????</p><p class="ql-block">殿頂,左,右,后面,皆是以藍、綠琉璃瓦鑲飾。這種前面黃色琉璃,三面藍綠琉璃瓦的覆蓋方式,在寺廟中幾乎不曾有,在皇家寺院更不常見。</p> <p class="ql-block">傳法正宗之殿的牌匾為,元初宮廷御用書法家:<b><u><font color="#ed2308">雪庵和尚</font></u></b>題。</p><p class="ql-block">雪庵是大同人,佛名釋溥光,俗姓李稱李溥光,是臨濟宗高僧。雪庵善榜書大字,在當時與趙孟頫齊名。</p> <p class="ql-block">永安寺重建后的第一代住持:歸云禪師,是屬臨濟宗一脈,故而取“傳法正宗”之名,以彰顯弘揚正統(tǒng)、延續(xù)法脈之意。</p> <p class="ql-block">屋頂?shù)募癸棡槎鸦癸棧股哮|吻兩兩相對,獅子馱寶瓶、八仙過海等。制作精美,造型生動。</p> <p class="ql-block">鴟吻上的鐵鏈,有說是牽固,有說是避雷。</p> <p class="ql-block">傳法正宗殿的屋頂上,有中國境內(nèi)罕見的景教風格的琉璃裝飾品。如十字架、葡萄等,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相結(jié)合,自成獨特一派風格。</p> <p class="ql-block">佛法無邊 普遍十方 非空非相 真如玄妙境</p> <br>慈悲廣大 化道三千 無我無人 清凈證虛空 <p class="ql-block">琉璃影壁,四爪假龍。</p> <p class="ql-block">永傳法殿堂莊嚴水路六道四生百眾</p><p class="ql-block">安凈土佛陀普渡天地三界十方萬靈</p> 元代藻井的減柱法,空間最大化,天宮樓閣以綠色配飾,古樸之中盡顯生機盎然。 <div>現(xiàn)存的元代藻井,與唐代遼代制作工藝有共通之處。但更多呈現(xiàn)的是早期的宗教儀式的痕跡。</div> 八角井彩畫是清代重繪,內(nèi)層鏡花組合中蓮花瓣仍是遼代的余韻。 東西配殿看起來樸素無華,但它的年代或許更為悠久。 偏殿,種著蔬菜,自給自足的守廟人。 傳法正宗殿,大殿的后墻上有高3.8米的:虎嘯龍吟——乾隆年間書法家<b><u><font color="#ed2308">張煖</font></u></b>,寫于1780年。 <p class="ql-block">永安寺壁畫整體主題為“永安祈福圖”,面積達186.9平方米,內(nèi)容為十大明王像和水陸法會圖。</p><p class="ql-block">十大明王壁畫為元代的原作!</p><p class="ql-block">水陸法會為清代原作!</p> 藏傳佛教倡導(dǎo)以善勸善,以惡制惡。壁畫描繪菩薩在降伏惡魔時,化身為威猛憤怒的形象,每尊明王的右上方圓形里都繪有其真身佛。<br><p class="ql-block">這幅是大輪明王,原身佛是彌勒菩薩,未來佛。</p> <p class="ql-block">不動尊明王:永安寺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不動尊明王,原身佛是毗盧遮那佛的忿怒身,又稱大日如來。是唯一以佛的本來面目示人的明王,網(wǎng)友戲稱:撕臉明王。</p> 大威德焰發(fā)德迦明王,原身佛是文殊菩薩,坐騎獅子的眼睛使用了特殊顏料,不同角度,不同天氣,不同光線下,獅子眼睛的顏色變化無窮。 這是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獅子眼睛所呈現(xiàn)出來的變化。 大威德步擲明王,原身佛是普賢菩薩,坐騎是六牙白象。 來張清楚的:大威德-步擲明王。 大威德大力明王,原身佛是是阿彌陀佛,坐騎是青牛。 大威德無能勝明王,原身佛是地藏王菩薩,坐騎叫諦聽。 地藏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大威德馬首明王,原身佛是馬頭觀音菩薩,坐騎是獅子。 來一張清楚點的馬頭觀音,請看右上角,圓形里是原身佛。 大威德降三世明王,原身佛是東方阿閦佛,坐騎是龍。 大威德大笑明王,原身佛是虛空藏菩薩,坐騎也是龍。 虛空藏菩薩的坐騎,這條龍與大笑明王一樣威猛霸氣。 大威德甘露軍咤明王,原身佛是南方寶生佛,坐騎是紅毛狻猊。 大威德大輪明王,原身佛是彌勒佛,坐騎是獅子。 大威德大笑明王,原身佛是虛空藏菩薩。 <p class="ql-block">水陸法會,為清代作品,東西兩壁風格各異,可能為不同畫師創(chuàng)作。</p> <p class="ql-block">所有壁畫人物可分為135組、共計 895 尊,三教齊聚,仙佛圣凡咸集,壁畫與原有佛像一起,構(gòu)成莊嚴神圣的禮佛空間。</p> 明王演法<div>莊嚴凈地獲安祥,法相震攝示威德。<div>佛陀菩薩變明王,虎嘯龍吟般若墻。</div></div> <p class="ql-block">化生天道圖</p><p class="ql-block">渡在有形無形連,天藏菩薩化生名</p><p class="ql-block">大梵天王功德現(xiàn),無色有色欲界天</p> 你能想象一下,當時我的震憾嗎?<div>在這小小的永安禪寺里,尚存著元代的真跡!這里似乎是文明發(fā)展遺忘之地。你花20元,稀少到屈指可數(shù)的游客,就能與千年前的壁畫對視,對話。</div><div>你既悲且喜,你感慨萬千,你想大聲呼吁,你又不想與外人道之。</div><div>在文明發(fā)展的途中,腳步太多,污濁太多,我像一個母親一樣,如此渴望讓世人知道它,珍惜它。又唯恐聲名鵲起后,假以時日,它只剩下斑駁。</div> 它們就這樣靜靜的,遺立在偏殿,懸繪在石墻,任時光蹉磨,任歲月侵蝕,光陰流轉(zhuǎn),你來,或不來,你見,或不見,兀自遺世而孤立,靜默千年。 初秋的寒意,伴隨著黃昏的薄暮,一點點的涌上墻,泛著幽幽清冷的光。 獨自一人站在這配殿的壁畫前,默默然,凝視之,沒有一絲的膽怯憂懼。充塞心間的只有震憾和感動。 最后一點的日光,爬上窗欞,探進門縫,影照在斑駁暗紅的墻壁上,張牙舞爪的明王,奇形怪誕的妖魔,水陸法會的熱烈狂放。。。。。。 與千年前的精彩紛呈相較,此刻的天下大同,國泰民安,靜默安然,才是明王演法所期冀的愿景吧。 菩提本無禪禪者生禪意<div>世界若有佛佛性成佛身</div> 修身養(yǎng)性盡空空 <div>懷德施善如是是</div> <p class="ql-block">我與山西一見如故,再見傾心,自認自己如山西這薄暮時分的灰,從不以無人而不芳。</p> 陽光用盡全力把最后的余暉,拋向灰褐色的鐘樓,直到被北岳龐大的臂彎拖著沉下去,直到安然睡去。 18:30要關(guān)門了,守廟的師傅,耐著性子,沒有提醒,沒有催促,等最后一撥游人散去。我還沉浸在欣喜與震憾之余,難掩心潮翻涌,一步三回首,戀戀不舍的離去。 大爺們旁若無人的談笑,恍惚間,似乎我不曾來過,也不曾離去過,竟似大夢一場。 永安寺對面的牌樓,佑黎民百姓,保疆衛(wèi)國安。 若說渾源的名片,在我心里,大寺永安禪寺排第一,那么小寺圓覺寺的塔是第二張名片。 最后一站:圓覺寺,免費。 據(jù)順治《渾源州志》記載,圓覺寺由僧人<u><b><font color="#ed2308">玄真</font></b></u>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當?shù)厝怂追Q“小寺”。<div>永安寺在元朝時為皇家超度做法事的寺廟,當?shù)胤Q之為“大寺”。</div> 圓覺寺,金代所建,寺內(nèi)的釋迦舍利塔,是<b><u><font color="#ed2308">現(xiàn)世僅存的金代</font></u></b>,仿木密檐式實心磚塔。塔有九層,高30米,呈八角形。 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br>明成化五年(1469年),渾源知州關(guān)宗修葺,并在塔身嵌碣刻字。<br>明萬歷四年(1576年)曾修葺。<br>清咸豐九年(1859年)曾修葺。<br> 雙層束腰須彌座上的浮雕,精美的伎樂飛天與金剛力士交錯,托舉著巍然的古塔。 塔基的磚刻浮雕,總計三組,其中有舞樂人像40個,有樂伎人、力士、各類動植物等紋飾。 金代浮雕伎樂并不多見,他們或奏羌笛,或敲羯鼓,或長袖善舞,交相呼應(yīng),再現(xiàn)繁華盛世。 托舉力士 塔北側(cè),則為一座浮雕“啟門圖”的假門,這一浮雕主題在宋金墓葬之中頗為常見,但出現(xiàn)在塔上還是頗令人驚奇的! 小丫頭探頭,又稱婦人啟門,謂之:視死如視生。<div>起源于遼宋金。稷山有個馬村磚雕墓,墓碑門上,也有很醒目的婦人啟門。</div> 塔檐飛拱,仿木結(jié)構(gòu),梁端懸鈴。<div>塔剎,有我國古代著名的侯風儀——侯風鳥,又稱為相風鳥。用在佛塔上的卻是獨一無二的。<br>據(jù)說是海內(nèi)孤品,古代僅存的相風鳥實物。<div><br></div></div> 塔頂端為精致的蓮花式鐵剎,一只鐵質(zhì)翔鳳屹立于此,能夠隨著風向改變朝向,在兼顧了審美的同時,起到了指引風向的作用。 佛塔常見的塔剎,剎頂多為仰月、寶珠或火焰。而圓覺寺塔剎上卻站立著一只造型精美的鐵制鳳鳥!<div>我國古代測風,稱為候風或相風,作為候風儀的候風鳥,在諸多文獻中都有記載。<br></div> 廣州<u>懷圣寺</u>塔頂曾有一“金雞”,此“金雞”能夠隨風旋轉(zhuǎn),以測風向。云南大理<u>崇圣寺</u>塔塔頂原也有一“金鵬”作為風信器。如今獨立的“金雞”和展翅的“金鵬”都已不知去向,<b><u><font color="#ed2308">只有圓覺寺磚塔頂?shù)摹拌F鳳”獨自傲立。</font></u></b> <p class="ql-block">同其它佛塔一般,圓覺寺磚塔的密檐下也掛有一只只的檐鈴。聞風則鳴,其聲悠遠。</p><p class="ql-block">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余里。</p> <p class="ql-block">古剎圓覺隱山間,鐘聲遠播入云端。</p><p class="ql-block">松柏參天遮日月,佛光普照度塵寰。</p> <p class="ql-block">鴻雁北歸依塔雄,端居寶剎候八風。</p> <p class="ql-block">華燈初上,我曾在書中讀到的,我曾在夢中見到的,我曾在心里想象無數(shù)次的山西,就是這個樣子,此刻,我心潮澎湃。這里很山西,這里才是真正的山西,這里是我?guī)谆鼗鼗隊繅衾@的山西。</p> 巷陌蘊鄉(xiāng)愁石不言兮星拱北<div>滄桑融史乘橋猶在矣月牽情</div><div>一個普通的住宅小巷的門頭,都是文化的底蘊,在渾源,這樣的巷陌遍地都是。</div> 渾源小媳婦涼粉店,這才是正宗的渾源涼粉,渾源還是黃芪之鄉(xiāng)。渾源的油辣子,比陜西的香!<div>吃飽喝足,辛苦楊師傅再送我們?nèi)バ弥菔蟹敝趴h的砂河鎮(zhèn)。</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志市|
分宜县|
航空|
云林县|
民丰县|
娱乐|
霍城县|
阿拉善右旗|
定兴县|
于都县|
渑池县|
枝江市|
宁乡县|
商南县|
汾阳市|
河东区|
二手房|
比如县|
康乐县|
江川县|
福泉市|
河源市|
洛宁县|
上栗县|
土默特左旗|
通化县|
澳门|
黄石市|
汉寿县|
太仓市|
廊坊市|
西吉县|
鹤峰县|
龙游县|
伊宁市|
宁明县|
贵溪市|
富蕴县|
庆元县|
玛沁县|
南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