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內羅畢是東非國家肯尼亞的首都,位于肯尼亞中南部的高原地區,平均海拔1600多米,不僅是肯尼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還是東非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被譽為東非的“小巴黎”。</p> <p class="ql-block">內羅畢曾入選2017世界春城十佳,2019年位列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107名。</p> <p class="ql-block">內羅畢風景秀麗,植被豐富茂盛,氣溫溫和宜人,年平均氣溫為17.7℃,人口約為350萬。城市建在山坡上,擁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和設施,例如標志性建筑肯雅塔國際會議中心,常用于舉行重要的國際會議和活動。</p> <p class="ql-block">內羅畢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人類住區規劃署的總部所在地,是聯合國四大辦公地點之一,顯示了其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東非最重要的金融機構、一些大型跨國公司的區域性總部也設在這里,擁有東非最大的國際機場喬莫肯雅塔國際機場,以及由中國公司承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東非最先進的蒙內</span>鐵路。</p> <p class="ql-block">聯合國大院</p> <p class="ql-block">中國大使館和摩洛哥大使館</p> <p class="ql-block">新老建筑并存</p> <p class="ql-block">內羅畢意為“冷水之地”,指的是流經該地區的冷水溪流。120多年前,內羅畢還只是一片沼澤和草原,居住著游牧民族馬賽人、阿坎巴人以及從事農業的基庫尤人。15世紀末,葡萄牙人占領了肯尼亞的沿海地區,建立貿易站,試圖控制象牙、香料和奴隸貿易,而地處內陸的內羅畢保持著原始的樣貌。</p> <p class="ql-block">內羅畢有豐富的歷史背景,最初是作為烏干達鐵路的補給站建立于1899年,負責肯尼亞南方城市蒙巴薩和鄰國烏干達之間的補給。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成為重要的貿易和政治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肯尼亞非洲聯盟(KAU)的成立成為獨立運動的起點,1963年12月12日,肯尼亞獨立,獨立運動領袖喬莫.肯雅塔成為首任總統,內羅畢正式成為首都,繼續發揮其作為國家心臟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19世紀中期,英國人取代葡萄牙人,宣布肯尼亞為其東非保護地。1895年,英國決定撥款建設烏干達鐵路,從海港城市蒙巴薩建起,1899年建成通車,在此期間,內羅畢作為修建鐵路的印度勞工服務的小鎮,發展為肯尼亞內陸的中心,不到10年的時間,內羅畢人口翻了3倍,大量英國政府建筑開始在此建立。1907年內羅畢取代蒙巴薩成為東非保護國的首都。</p> <p class="ql-block">隨著貴族運動的興起,大量貴族開始前往內羅畢度假,無數酒店餐館建立,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著名作家海明威、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愛德華王子均在這段時間來到內羅畢開始他們的游獵之旅。更有著名丹麥女作家凱倫.布里克森在此定居,并根據這里生活的經歷寫出了自傳體小說《走出非洲》。</p> <p class="ql-block">內羅畢保留了許多歷史遺跡和文化景點,展現了獨特的熱帶風情。市內有許多著名的游覽地,如國家博物館、自由廣場、凱倫故居、內羅畢國家公園、長頸鹿公園等。</p> <p class="ql-block">肯尼亞有44個民族,其中第44個是印巴裔。英殖民地時期,英國從另一殖民地印度派來一批高種姓印度精英人士到肯尼亞擔任管理層工作,還有大批修建鐵路的工人,他們中有些與當地人通婚,已繁衍了好幾代人。這里來自印度的移民也不少,所以也流行印度風味的餐館和美食。從肯尼亞大學畢業的精英人才,許多會去非洲其他國家任職教師和專業技術工作。</p> <p class="ql-block">作為東非最大城市的內羅畢,制造業并不發達,傳統的有制革、制鞋和造紙、機械修配等,大水泥廠是近些年才建的。我看到的是貿易和旅游業、服務業成為城市的主要經濟支柱,主要出口產品是茶葉、咖啡和園藝產品。</p> <p class="ql-block">內羅畢的家具一條街。連續排列的好多家具店都不大,體現了城市一般民眾的生活水平。不論家具店還是服裝店,他們都是把做好的產品擺在大馬路邊賣,也不怕蒙塵和暴曬。</p> <p class="ql-block">自行車也是懸掛在室外賣</p> <p class="ql-block">2014年,肯尼亞官方合法化了一夫多妻制度,這與當地一些民族的傳統習俗有關。例如馬賽人,他們是父系氏族社會的游牧民族,歷史上一直有一夫多妻的傳統。我們的越野車司機中,就有一位是3個老婆16個子女,3個老婆都有土地和財產,子女雖多但生活無憂。</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內羅畢的游覽項目,是參觀市區的肯雅塔國際會議中心(外觀)和自由廣場,參觀聯合國內羅畢辦事處。但是我們8月17日下午到達內羅畢,正好是星期六,結果只是坐車瀏覽市容市貌,經過使館區和市區繁華地帶都是一掠而過,休假日也不能進入聯合國大院去參觀聯合國辦事處,對內羅畢的著名建筑和自由廣場沒有留下什么印象。</p> <p class="ql-block">這是內羅畢議會大廈,1964年在原議會舊址重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師</span>以現代主義為基礎,融合了肯尼亞本土文化的元素,使用當地材料和傳統工藝,如紅土磚和木材,建起呈現肯尼亞文化特色的新議會大廈。</p> <p class="ql-block">高層寫字樓和高層住宅樓</p> <p class="ql-block">教會建筑</p> <p class="ql-block">癌癥診斷治療中心</p> <p class="ql-block">一處與肯尼亞土著科普特人有關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高架路橋</p> <p class="ql-block">公交車站</p> <p class="ql-block">花花綠綠的公交車</p> <p class="ql-block">仔細看,公交車的座位排列很緊密</p> <p class="ql-block">向過往車輛兜售足球的小販,二、三十年前,中國城鄉公路上也常見這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有中文的大廣告牌,生產<span style="font-size:18px;">螺紋鋼的中國公司</span></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間為赤貧家庭服務的醫院,應該是來自國際社會對內羅畢的人道援助。</p> <p class="ql-block">內羅畢雖然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但也被認為是一個危險的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城市內的貧富差距也在日益擴大。我們在車上就看到遠處一大片被新樓包圍著的破舊低矮、鐵皮頂覆蓋的房屋,內羅畢有著<span style="font-size:18px;">非洲地區最大的城市貧民窟。</span></p> <p class="ql-block">內羅畢的貧民窟基貝拉占地2.5平方公里,生活著80-100萬人口,相當于內羅畢五分之一的人口。那里居住條件惡劣,垃圾遍地,貧窮和失業等帶來暴力、強奸、洪水、吸毒、艾滋病等社會問題,犯罪率在上升,搶劫和盜竊是主要的犯罪形式,治安形勢十分嚴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聽說在內羅畢打的士上街不能隨便開窗拍照,否則被搶手機的可能性極大。</span>怪不得郭姐不允許我們自己打車去景點和逛街,有團友認為來到肯尼亞首都,一定要去鬧市區逛街體驗一下,勸阻不成就被要求簽一份安全方面的保證書。</p> <p class="ql-block">我們住的中國東土酒店在內羅畢基里馬尼區,設施陳舊老化,清潔管理不佳,可能是因為離唐人街和中華街不遠,所以才選擇住這里?</p> <p class="ql-block">但我們用餐的“粵廚”飯店非常好,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廣東人開的,我</span>們17號晚在這里吃了土雞海鮮火鍋,18號又去這里吃午餐,飯店大廚請我們預約點菜,準備了豐盛的粵菜大餐,還加炒了一大碟“炒牛河”,味道正宗,河粉是經飛機空運而來的。</p> <p class="ql-block">8月18日,我們在內羅畢停留時間是一整天,晚上要11點后才登機回國。“廣之旅”只給了兩個自費項目供大家選擇,但交通工具只限于一輛旅游大巴車。</p> <p class="ql-block">我們一家五口報名去長頸鹿公園看瀕危物種羅斯恰爾斯長頸鹿,和去參觀國家博物館。另有一些團友報名博物館,也有不想報自費項目、想自由活動逛街的,因涉安全問題又不放行。大家對這樣的安排很有意見,認為既然取消了參觀聯合國大院的項目,就應該有其它內容頂替。</p> <p class="ql-block">導游小孔把大家的意見及時反饋到廣之旅本部,開始的答復是可以換成免費游覽長頸鹿公園,不去的團友返還35美元。有團友不同意,游覽長頸鹿公園是50美元,為什么只返還我們35美元?小孔再次向本部反映,最后改為下午全體免費參觀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18日早上,地陪郭姐帶我們一家五口坐旅游大巴去長頸鹿公園,不報自費項目的留在酒店休息。</p> <p class="ql-block">路上郭姐介紹,這是內羅畢的凱倫區,是首都最富裕的一個區。</p> <p class="ql-block">一聽說凱倫區,我就想起了著名丹麥女作家凱倫故居。其實我在內羅畢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凱倫故居,行前專門做了標注。</p> <p class="ql-block">原來長頸鹿公園與凱倫故居在同一個區,我先生就問郭姐,兩地相隔遠不遠?我們能否分兩路各自參觀?感謝郭姐不怕麻煩,認真思考后與司機商量,決定女兒一家坐大巴車去長頸鹿公園,郭姐帶不懂英語的我倆打滴滴車去凱倫故居,車費我們自負。</p> <p class="ql-block">郭姐說在內羅畢打滴滴車很可能要額外收費的,我們做好了思想準備。果然坐上滴滴車后,司機就開始講價了,就當增加的部分是他的小費吧,用廣州話說,買雞的錢都付了,還差買醬油的錢嗎?入鄉隨俗,給!</p> <p class="ql-block">聽聞凱倫故居的花園很漂亮,不少年青人會去那里拍藝術照、婚紗照。買票進入故居大門,果然綠樹成蔭,鮮花盛開,青青草坪上點綴著一頂頂雪白的帳篷。</p> <p class="ql-block">故居派出免費講解員陪同參觀</p> <p class="ql-block">凱倫1885年出生于丹麥一個有顯赫名聲的家族,雖然10歲時失去父親,但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美麗、聰穎、勇敢又任性。為了得到貴族夫人的稱號,與<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貴族頭銜卻沒什么財富</span>的布里克森男爵結婚,1914年跟隨酷愛狩獵的丈夫來到非洲定居,<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非洲生活了17年。</span></p> <p class="ql-block">故居的這座房子建于1912年。凱倫夫婦1917年買下并搬入居住,凱倫同時買下附近700英畝土地種植咖啡。后來,她又陸續買入土地擴大咖啡園,大約發展到1500英畝。</p> <p class="ql-block">凱倫獨立經營農場,布里克森則只顧自己四處游獵,由于他生活及其放蕩,染上梅毒,終于在1925年離婚。凱倫繼續在這里居住,直至1931年回歸丹麥。凱倫回國后,以自己在肯尼亞的親身經歷,寫出不少文學作品,特別是自傳體小說《走出非洲》,<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1985年</span>改編為同名電影,榮獲第58屆奧斯卡最佳故事片大獎。凱倫于1962年離世,1963年,丹麥政府為紀念肯尼亞獨立,將凱倫故居贈與肯尼亞政府。1985年,肯尼亞政府將故居建為凱倫.布里克森博物館,向公眾開放。現在,凱倫故居已經成為肯尼亞著名的人文景點。</p> <p class="ql-block">凱倫在《走出非洲》中描繪了如詩如畫的肯尼亞風光和土著人原始純樸的非洲民風,還有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深深打動了世界各地的讀者與觀眾。</p> <p class="ql-block">在非洲的貴族俱樂部里本來“不許女人進來”,但凱倫卻以非凡的能力贏得了俱樂部所有男士的尊敬。她在俱樂部里認識了英國人丹尼斯,這個當過飛行員的知名獵人,是個豪放不羈的獨行冒險家,英俊瀟灑,崇尚自由,喜歡大自然和狩獵,喜歡云游四方。他還在1928年陪同英國的威爾士親王(后來的英王愛德華八世)在非洲進行狩獵。丹尼斯曾救了遭遇獅子的凱倫,帶凱倫乘坐他的小飛機從藍天俯瞰美麗富饒的非洲大地,還將高雅的古典音樂和新奇的夢想帶給凱倫。在這些交往中,凱倫深深愛上了對方。</p> <p class="ql-block">凱倫的丈夫將梅毒傳染給凱倫,凱倫不得不回丹麥治病。治病歸來時,男爵已離家出走,倆人的婚姻名存實亡。凱倫的男友丹尼斯搬進了凱倫的農場,兩人一同讀書聽古典音樂,一同游獵非洲大草原,共度了幾年浪漫美好的時光。</p> <p class="ql-block">不幸的是在1930年左右,她剛剛豐收的咖啡園慘遭火災,又因旱災當地人爭奪水源,堵住了她農場的灌溉水渠,使咖啡園的經營難以為繼。于此同時,丹尼斯因駕小飛機追蹤動物,不幸失事墜入山谷喪生。在經營和感情的雙重打擊下,凱倫于1931年賣掉農場,告別她所熱愛和度過青春歲月的非洲,回歸丹麥。</p> <p class="ql-block">故居前的草地上,擺放著凱倫的咖啡園使用過的各種農業機械和運輸車輛,還有咖啡研磨機等。這些機械都是凱倫從歐洲采購過來的。我想,咖啡產業成為肯尼亞的主要經濟支柱之一,凱倫應該是有所貢獻的。</p> <p class="ql-block">凱倫故居的講解員向我們詳細介紹了凱倫的非洲經歷,帶我們參觀草地上的各種機械,然后引導我們進入故居內部參觀。</p> <p class="ql-block">這是凱倫在庭院內親手栽種的柏樹、南洋杉樹,還有非洲郁金香等花卉,她將許多植物引入了自己的花園。</p> <p class="ql-block">這是當年凱倫咖啡園的地圖,故居房子在中部的右邊,房子后邊圍起來的是她為當地孩子們辦的學校。</p> <p class="ql-block">凱倫初到非洲就強烈地愛上了當地土著人,喜歡有著“世界上獨一無二風光”的非洲高原,喜歡“沒有貧瘠、沒有奢侈”的淳樸民風,她為在她家里工作的當地土著仆人畫像,辦學校教當地孩子閱讀寫字,為此傾注了極大的愛心與精力。她甚至為了讓土著們能保留一塊居住地,向總督下跪。她用愛心逐步贏得了土著人的接納與尊重,與他們建立了真誠的友誼。肯尼亞人民懷念她,她的畫像曾上了肯尼亞的郵票和錢幣。</p> <p class="ql-block">右邊是凱倫的照片,左邊是凱倫為莊園的土著仆人畫的像。</p> <p class="ql-block">這張畫像也是凱倫畫的,這位姑娘在凱倫的教育引導下,不但學會閱讀寫字,還成長為一位有作為的教師和社會活動者。</p> <p class="ql-block">竹籬笆后面是凱倫辦的小學校,現在一直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故居內部有凱倫的書房、<span style="font-size:18px;">會客間、兩</span>間臥室、浴室、廚房、餐室等,家具有的是從丹麥運過來的,有的是情侶丹尼斯送來的,歐式風格的大床、衣柜、書桌,書柜,廚房用具和餐具,再現了那個時代的貴族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故居展示了凱倫的書籍、照片、服裝和許多個人物品。凱倫在家中最喜歡做的是讀書、畫畫和聽唱片。故居中最獨特的陳設,是室內地板上鋪的兩張花豹全皮地毯和一張雄獅全皮地毯,還有一個用大象腳制成的小圓桌,都來自她丈夫的狩獵戰果,制作精美,栩栩如生,令人驚嘆,世人難得一見。可惜參觀故居內部不允許拍照,只能將它留存在記憶中。</p> <p class="ql-block">著名畫家為凱倫畫的像</p> <p class="ql-block">參觀過程中,我對郭姐說:看來肯尼亞一方面是英國的殖民地,另一方面也是歐洲將現代文明思想和生產經營方式帶入非洲,促進了肯尼亞的進步。郭姐說:不要用殖民這個詞,這個詞不好。她為什么這樣評價“殖民”這個詞呢?</p> <p class="ql-block">我們還要趕回酒店,與團友們一起去游覽唐人街,只好匆匆忙忙結束參觀,在凱倫故居前留影紀念。</p> <p class="ql-block">凱倫區環境優美獨特,有眾多富人居住的花園式別墅,美麗幽靜。</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11點前趕回酒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郭姐和小孔帶領大家去游覽唐人街和中華街。唐人街范圍較小,但</span>餐館、超市、中醫診所、五金店、發廊、旅行社等齊備,有潮汕大排檔、大連灣海鮮、沙縣小吃、蘭州牛肉面等地道的中國地方美食。</p> <p class="ql-block">中華街正在裝修牌樓,占地面積比唐人街大很多,里面有超市、酒店、中國南北各種口味的飯店,還有旅行社、會計所、律師所等。</p> <p class="ql-block">肯尼亞的咖啡很有名,這家咖啡店請我們品嘗了他們的咖啡。</p> <p class="ql-block">目前在肯尼亞的華人約2-3萬人,也有數據說有5萬人,主要分布在內羅畢、蒙巴薩、基蘇木等大城市。其中,內羅畢以其國際化和多元聞名,也是在肯華人的主要聚居城市,他們大多是跟著中國企業在肯投資的項目來到肯尼亞的。</p> <p class="ql-block">中國與肯尼亞的關系源遠流長,明代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曾抵達肯尼亞,至今肯尼亞拉穆群島仍有一些人聲稱自己是中國人的后代。現在生活在肯尼亞的中國人,主要有中資企業員工、工程技術人員及商貿人員等,據說肯尼亞進口的商品中,有四分之一是從中國進口的。</p> <p class="ql-block">中肯基礎設施合作遍布肯尼亞鐵路、公路、供水、電力、通信、機場、港口等各個領域。基建跟上了,經濟自然也就發展起來了。中國企業對肯尼亞投資集中在建筑、房地產、制造業等領域,給肯尼亞帶來不少就業崗位,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專業管理和技術人才。但是,也有一些西方國家和肯尼亞政客指責中國在搞“債務陷阱”和“新殖民主義”,我們都希望中肯友誼不斷發展,希望中國在肯尼亞的巨額投資能得到公平合理的回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丘市|
高青县|
名山县|
开封县|
深圳市|
元谋县|
陵川县|
拉孜县|
通化县|
北辰区|
广州市|
凤山市|
沾益县|
车险|
新安县|
聂拉木县|
无极县|
林甸县|
宿州市|
巨野县|
綦江县|
德江县|
宾川县|
南江县|
沂源县|
鄂尔多斯市|
甘孜|
都兰县|
长白|
错那县|
兴安县|
来凤县|
延吉市|
北流市|
威海市|
大名县|
德格县|
青州市|
迁西县|
武汉市|
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