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今天安排是:1、市博物館 2、中國文字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一、安陽市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酒店隔一個廣場就是“安陽市博物館”,原是個地級市老館,始建于 1958年。2008 年后搬入眼前這個包括圖書館的綜合大樓,館藏文物 10000 余件。家人們覺得名氣不大,評價不高,不想去,我趁他們早上睡懶覺就獨自去了。設計很別致,跨進去是圓形陽光棚大天井,第一層樓是閱覽室,天井里的每一張桌子上都有木雕甲骨文。二樓圍繞天井一圈都是別致的免費茶座,等于也是閱覽室。</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因為還早,人很少。一共七個廳,屬于那種“通史”模式,各個方面都要從古說到今,從石器時代說到改革開放。印象比較深的是青銅器,我對此一竅不通,只對著大塊頭拍照。比如有個鉞、尊(與著名的“何尊”很相像)、罍、各種戈矛劍戟等。當然也有甲骨文,龜甲和牛骨的都有。因為昨天參觀過“大邑商”,今天就不咋稀罕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還有個陶俑擺成的陣勢印象較深,這是一個貴族家的殉葬品。孔子對這種大講排場的做法非常反感,他認為用人形俑代替周代的草人草馬是對人的不重,是不仁,而且是巨大浪費。他提倡喪事從簡,罵道:“始作俑者,其無后乎!(他應該絕后代)”不過,用陶俑總算比商代以活人殉葬文明進步得多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有一個廳專門展覽本地藝術院校師生的獲獎作品,有各種材質的藝術創作、房屋園林設計、繪畫、等。那些茶具特別精致可愛,令我贊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其他還有什么建國以來的光輝歷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市鎮建設日新月異、教育培養了多少人才等等,我就來不及細看了。因為家人們已經開車到大門口,準備去看另一場重頭戲“文字博物館”了,我只參觀了四個展廳。</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二、中國文字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金碧輝煌的中國文字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文字博物館門口有個很別致的“字”形雕塑。“字”的本義是生孩子,上面寶蓋頭是房子,下面是個嬰兒。這與“文字”有什么關系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最初有“文”沒有“字”,“文”指的是獨體象形文,而“字”呢,是在一個“文”的旁邊加不同的聲旁,讓它“生出”一堆新字。這情景就像女人生孩子,于是這個“字”的本義就被轉移來指稱文字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比如木,加上不同的聲旁,就可以生出:楊、柏、楠、材、柚、柑、梨……一大堆孩子。于是我們既知道這些字是“木”生出來的,還知道它們的讀音。再舉兩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氵(水),加上不同的聲旁也成了大家族: 湖、溝、淹、泥濘、淘汰、汪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钅,也讓生了一大堆孩子: 銅、鋁、錫、鍋、鉤、銘、鋒……</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所以最初的“字”特指“形聲字”而“文”(如上圖)就是那個形旁(義符)。文的本義是人身上的花紋,也就是紋身。至于個“纟”是后來給文字歸類時加上去的類別符號。“文”在東漢有 540 個,在清朝有 218 個,而“字”呢,卻有 6 萬個。這就是為什么門口的雕塑用“字”不用“文”的道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這個館與“大邑商”不同在于:大邑商只展示商朝物品,而這個館卻是中國一切文字的全方位通史。甲、金、篆、隸、草、楷、行、現代書法藝術——一網打盡。而且除了漢字,還有少數民族文字,囊括了中國各民族的所有文字,所以叫“中國文字博物館”,而不僅僅是漢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讓我先從這副對聯說起。作者叫王懿榮,是清末教育部長(國子監祭酒)。1899 年他因生病撿藥,發現其中一種“龍骨”,上面還殘留一些沒被刮干凈的“花紋”。他是資深金石專家,經仔細比對,與青銅器上的銘文高度相似,于是斷定這是一種比鐘鼎文(大篆)還要古老的文字。這消息傳開,學界、商界開始瘋狂收購“龍骨”,價格翻著跟斗地飆升。只可惜此前不知刮掉多少文字,吃掉多少“龍骨”。因此王懿榮被稱為發現甲骨文的第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這副對聯掛在過廳的玻璃櫥窗里,我看見其中有個簡化字“雙”(正字該是“雙”),紙色又那么新、白,于是懷疑它不是真品。但贗品敢掛這里嗎?于是就問了一個導游團的解說員。他毫不猶豫地說:“這就是王懿榮的親筆手書。”他們專吃這碗飯,我應該相信了。那么這個字的簡化字當從清末就開始流行了,那時的教育部長是不會亂寫字的。這又讓我長了見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自己先逃跑,卻叫王老先生“頂著”。一個學者文官,拼死老命調兵遣將、奔走呼號,抵擋了幾天,實在回天無力,于是跳井自殺,全家也跟著跳。唉,滿門烈士!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再介紹一幅畫,畫里的人從左到右是郭沫若(字鼎堂)、羅振玉(字雪堂)、王國維(字觀堂)、董作賓(字彥堂),他們就是舉世景仰的“甲骨四堂”。他們在開創甲骨文研究方面篳路藍縷,功勛卓著。當然,他們在其他諸多方面的學術成就也是淵博如海、著作等身。在這里要概括他們的成就幾乎不可能。我僅就他們在甲骨文方面的突出貢獻介紹一兩句話(拋開政治立場、人品功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一、郭沫若。</b><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他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寫出在當時影響巨大的《卜辭通纂》、《殷挈粹編》。晚年任副總理期間主編《甲骨文全集》,可以說這是“奠基石,立津樑”的大功德,不可磨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二、羅振玉。</b><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收甲骨 3 萬多片,考釋出甲骨文 485 個(有錯),釋讀出卜辭1303 條。著《殷墟書挈》系列叢書五大部。一生著書 130 種,校勘 642 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三、王國維。</b><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他的《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殷卜辭中先公先王考》、《續考》、《殷周制度論》,代表了當時甲骨文研究的最高水平,影響了幾代學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四、董作賓。</b><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8 次受國民政府委托主持殷墟大型科學發掘,主編《殷虛文字甲編》、《殷虛文字乙編》,著《大龜四版考釋》,貢獻最大的是《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將殷墟甲骨劃分為 5 個時期,著《殷歷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對甲骨學貢獻巨大的人物當然不止這“四堂”,還有很多,甚至外國人,博物館都逐一作了圖文并茂的介紹,在這里我就不深入敘述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上圖是許慎的塑像。他是東漢人,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的作者。在沒有發現甲骨文之前,他對字的解釋絕對勝過皇帝的圣旨,而且兩千年不動搖。后世研究《說文解字》的專家學者成百上千,至今生生不息。盡管甲骨文的出現糾正了他許多錯誤,但其大方向是正確的,他創立的理論體系是穩固的。他是中國文字學第一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之無愧的代表。請受我一拜!</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博物館里還有大量青銅器(因為上面有文字)。邂逅大名鼎鼎的“后母戊鼎”,當然要合個影。不知道是不是復制品,因為她一直存放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但也有她回娘家安陽展出的報道。我們讀書時,全世界都叫它“司母戊鼎”,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爭論,“主后派”勝利,更“司”為“后”。爭論過程非常精彩,她出土經歷 更加曲 折扣人 心弦。我想在后面單獨講這個故事,且聽下回分解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博物館匯集了幾乎全天下的名碑,可惜還沒有看到我們滎經縣的“何君閣道碑”在這里占一席之地,滎經政府應該去爭取。碑刻大多數是真品,也有復制品。現在的新技術是用紙漿壓制的厚厚模板,字跡凹凸,非常逼真,去年我在沈陽博物館就見大多數是紙板。站在《孝經》、《石門頌》等大型碑刻前拍張照片,太舒服、太驕傲了。平時翻字帖,再都沒想到全局有這么大氣。</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這里是文字的盛宴,這不是比喻,是真的!館里設小餐廳,賣的面條有1.5 厘米寬,上面全是甲骨文,吃下去立馬就成“飽”學之士!冰糕、冰淇淋上也全是甲骨文。吳怡去買了一杯方形甲骨文(其中有小篆)冰淇淋麻將塊,我們大家嘎嘣、嘎嘣、嚼得真響亮!</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我買了一本《甲骨文集聯五百例》(王經緯著),今年寫春聯可以試著臨寫幾副。一本《甲骨趣聞》(王本興著),不僅是有趣,沒有廣泛扎實的功底根本寫不出。又買了一副甲骨文撲克、一盒甲骨文吉文印章、一本專門收蓋印章的精美筆記本——真是精神物質雙豐收。只后悔沒有買一把甲骨文掛面,那東西放得時間長,有朋友來只招待他吃兩根就夠了,還高規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最后說兩句衛生間。</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這個“女”和“男”字都藝術化了一下,甲骨文“女”的形象是一個女人雙手交叉于胸前,溫順地跪在地上。但這個頭上別了根簪子,有像“妻”字。“男”字是一塊田加一把犁頭,表示他是種田的主力。這犁不是牛拉的,是手拿著,用腳一踩、一撬,翻地時退著走。古代叫耒(lěi)、鍤、或者耜(sì),我們這里叫“腳犁”,名山、邛崍一帶家家戶戶都有,和洋鏟的功能差不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上圖的四個字順序是從右到左:“文字美好。”兩邊各有一個大人牽著一個孩子上廁所。安逸不?有趣不?帶孩子來參觀這個博物館的人太多了,碰見好幾個兒童團呢!別說館里的工作人員,就是周圍兜售紀念品的小販都認識許多甲骨文。我們在這里巧遇吳怡的大學同學、室友趙靜,她也帶著七歲的婉兒來接受熏陶。雖是理科生,但她讀過很多文史類書,參觀過很多博物館,平時就與我有不少交流,也算是“他鄉遇故知”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太長了,下午的內容另起爐灶算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好奇好問的婉兒</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西|
偏关县|
武定县|
阿勒泰市|
忻州市|
景谷|
兰州市|
五台县|
方山县|
开原市|
诸城市|
兴山县|
万宁市|
泾川县|
华亭县|
迭部县|
綦江县|
安宁市|
陆河县|
遂平县|
彭泽县|
五河县|
新沂市|
柳江县|
福建省|
乌拉特后旗|
杂多县|
凤城市|
吴旗县|
孝感市|
庆元县|
沙湾县|
赤水市|
浙江省|
基隆市|
江口县|
如东县|
黔西|
芜湖县|
乡宁县|
石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