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濱河西路北段13號,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前身為民國八年(1919年)創建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此后屢次更名,1953年改稱山西省博物館,2004年新館竣工后,定名為山西博物院。博物院占地168畝,建筑面積5.2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展覽面積1.3萬平方米,文物庫區1.2萬平方米,共有藏品50余萬件,以青銅、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畫、書畫等藏品為特色,其中珍貴文物40282件(組),包括一級文物2129件(組)。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p><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的各專題陳列比較系統,在這里不但可以了解山西的歷史,還可以系統的學習到一些中華文明發展的脈絡。</p> <p class="ql-block"> 博物院外立面。</p> <p class="ql-block"> 大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文明搖籃。</span></p><p class="ql-block">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氣候適宜,物產豐饒,是遠古人類和文明的搖籃。</p><p class="ql-block"> 西侯度發現了243萬年前的人工打制石器。汾河岸邊,桑干河畔,沁河兩岸,太行西麓洞穴內,原始人類生息繁衍,足跡遍布山西南北,百余萬年間,滄海桑田,生生不息,留下了冠絕全國的舊石器文化遺存。</p><p class="ql-block"> 距今1萬年前后,我們的先民進入新石器時代,刀耕火種,馴化動植物,制作陶器,營建房屋,聚族而居。數千年的血脈傳承,多源流接續交融,部族聚落燦若星辰。各方文化相互激蕩,滿天星斗般的文明火花向黃河中游聚合。4300年前,陶寺文化在晉南興起,華夏民族跨入文明之門。</p> <p class="ql-block"> 山西已發現有舊石器時代早、中、晚三期文化遺存,以及山西已發現的距今7000至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p> <p class="ql-block"> 師氏劍齒象牙。?</p><p class="ql-block"> 師氏劍齒象生活在晚中新世至更新世,距今大約600萬年前至1萬年前。</p> <p class="ql-block"> 披毛犀頭骨。?</p><p class="ql-block"> 披毛犀生長在更新世時期?,大約從250萬年前開始,持續到大約1萬年前滅絕。</p><p class="ql-block"> 這些動物化石,標示了遠古時代,這里的氣候特點和適宜生存的動物。</p> <p class="ql-block"> 平額象頭骨。</p><p class="ql-block"> 平額象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早期。</p> <p class="ql-block"> 晉南麋鹿角。?</p><p class="ql-block"> 麋鹿在中國歷史上分布廣泛,山西在歷史上曾經也有麋鹿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舊石器時代的石器,人類活動的印記。</p> <p class="ql-block"> 經過打制的石器工具。</p> <p class="ql-block"> 石片。</p> <p class="ql-block"> 尖狀石器。</p> <p class="ql-block"> 刮削器。</p> <p class="ql-block"> 幼兒頂骨化石,距今10萬年。說明當時已經有人類在此地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山西境內發現有丁村人和許家窯人骨化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夏商蹤跡 。</span></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世紀,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建立,各項社會制度逐步形成,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社會分化加劇,中國進入早期國家階段。夏王朝中心區域主要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山西境內發現了眾多夏時期的文化遺存,山西南部有“夏墟”之稱。</p><p class="ql-block"> 繼夏而起的商王朝,國家體制趨于完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政治地理疆域更為擴大,文明程度達到青銅時代的第一個高峰。山西已發現的諸多商文化遺存,呈現了商時期多元共融的文化面貌,反映了山西在商王朝500多年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獨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 玉鉞。</p><p class="ql-block"> 距今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的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 玉鉞主要作用是儀仗和軍權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玉璧。</p><p class="ql-block"> 玉璧的主要用于禮儀、陪葬,有時也用作裝飾墻壁或作為嵌飾裝點銅枕和帶鉤,以及作為佩玉的一部分供佩系。</p> <p class="ql-block"> 石磨盤,石磨棒。</p> <p class="ql-block"> 陶鬲。商代。</p> <p class="ql-block"> 彩繪陶壺。</p> <p class="ql-block"> 陶扁壺、釜灶、陶豆。</p> <p class="ql-block"> 單耳陶杯。</p> <p class="ql-block"> 雙耳陶杯。</p> <p class="ql-block"> 彩繪蟠龍盤。距今約4300-3800年。</p> <p class="ql-block"> 彩陶盆。仰韶文化,距今5800年。</p> <p class="ql-block"> 紅陶彩陶罐。</p><p class="ql-block"> 屬于廟底溝彩陶罐。國寶級彩陶罐,它是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遺存,通高45.8厘,口徑35.5厘米,底徑15.5厘米,泥質紅陶,罐口較大,口沿外折,腹部曲斜,小平底。彩陶罐表面繪有黑色的直線與曲線組合而成的三角紋,紋飾結構設計巧妙,線條簡潔流暢,充滿了動感與韻律。</p> <p class="ql-block"> 夏?卜骨。</p><p class="ql-block"> 卜骨多用牛、羊、豬的肩胛骨制作,占卜時用工具在甲骨上施鉆、燒灼,產生裂紋,占卜者根據裂紋定吉兇。卜骨在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商代鼎盛,春秋以后衰落。</p> <p class="ql-block"> 土鼓。</p><p class="ql-block"> 土鼓屬于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大約4300-3800年。土鼓通高為80.4厘米,上口直徑25.6厘米,最大腹徑41厘米。土鼓的主要作用為樂器和祭祀器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特罄。</p><p class="ql-block"> 特罄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中期以前特有的敲擊樂器?。</p> <p class="ql-block"> 三口園塤。樂器。</p> <p class="ql-block"> 鳥頭裝飾附件。</p> <p class="ql-block"> 陶紡輪。</p> <p class="ql-block"> 陶墊。</p> <p class="ql-block"> 夏代箭簇,左上角為青銅箭頭。</p> <p class="ql-block"> 青銅器——由青銅合金制成的器具。</p><p class="ql-block"> 青銅器,在古時被稱為“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由于剛剛鑄造完成的青銅器是金色,但出土的青銅因為時間流失而產生銹蝕后變為青綠色,故被稱為青銅。</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青銅器主要是一些小型農業工具等。到商代出現了比較大的青銅器皿。</p><p class="ql-block"> 中國青銅器在中國仰韶文化早期和馬家窯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直至秦漢時期,其中以商周時期的器物最為精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鸮卣。商代晚期。</p><p class="ql-block"> 酒器,高19.7厘米。國家一級文物。</p><p class="ql-block"> 蓋為雙鸮首,環目,尖喙,彎眉,蓋中央置四阿頂方柱鈕,飾雷紋。腹作雙鸮身,子口微斂垂鼓腹飾卷曲羽翼紋。下有四蹄足,兩兩相背飾爪紋。整體形如兩鸮昂首背立。不僅是實用酒器,也是商代后期精美的藝術品。鸮,又稱“鴟鸮”,也就是常說的貓頭鷹,屬夜行猛禽。以“鸮”為造像的青銅器主要流行于商代后期,在殷墟等地也有發現。</p> <p class="ql-block"> 乳釘紋方鼎。商代早期。</p><p class="ql-block"> 是山西迄今為止所見時代最早的大型商代青銅器。</p> <p class="ql-block"> 寢孳方鼎,商代。</p><p class="ql-block"> 高25厘米,口長20厘米,口寬16厘米。此器系商王康丁賞賜給他的侄子寢孳,用于祭祀寢孳的父親稟辛的宗廟彝器。腹內壁鑄銘文4行26字。寢孳方鼎銘文是“(子),王易(錫)(寢)(孳)商(賞),用乍(作)父辛彝,才(在)十月又二,遘且(祖)甲日,隹(惟)王廿祀。”??另一壁鑄二字,似族徽。鑄于康丁二十年十二月甲子(公元前1132年)。</p> <p class="ql-block"> 龍形觥。</p><p class="ql-block"> 龍形觥,商代,是一件器形獨特、紋飾奇絕的青銅器,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龍舟,被學界命名為“龍形觥”。龍形觥獨特的造型與花紋裝飾,與同時期典型的中原文化風格相區別,龍形觥所屬的山西省石樓縣桃花者村遺址就是商代晚期方國文化系列。</p><p class="ql-block"> 作為存世孤品,被稱為“國寶中的珍寶”。</p><p class="ql-block"> 觥,古代用獸角做的一種飲酒器皿。</p> <p class="ql-block"> 獸面紋曲內戈。</p><p class="ql-block"> 戈,商代晚期兵器。</p> <p class="ql-block"> 青銅飾品。</p> <p class="ql-block"> 弓形飾。</p> <p class="ql-block"> 照片攝于2024年8月9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浦区|
昭平县|
兴化市|
康乐县|
邛崃市|
大洼县|
德清县|
盐源县|
永清县|
广丰县|
元朗区|
灵石县|
镇安县|
扎赉特旗|
中山市|
油尖旺区|
宁国市|
平远县|
平塘县|
甘泉县|
辛集市|
尚志市|
胶南市|
高青县|
仙游县|
崇义县|
湘阴县|
佛山市|
永州市|
连平县|
登封市|
乐平市|
宜阳县|
江山市|
台州市|
佛教|
昌黎县|
石家庄市|
宣化县|
台北县|
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