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廣州市“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坐落于廣州市水蔭路,廣州本地人一般稱之為“十九路軍墳場”。這里是為紀念1932年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中英勇獻身的將士而建,目前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紀念十九路淞滬抗日陣亡烈士的陵園。</p> <p class="ql-block">時隔多年,再次來到這里,正值“9.30國家烈士紀念日”,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烈士墓園,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向英雄致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凱旋門</p><p class="ql-block">位于先烈中路和水蔭路交匯處,是一座用花崗石砌筑的仿古羅馬紀功式建筑。中間是一個圓拱門,面向先烈中路的門樓上端鐫刻著“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的題字,另一面則鐫刻著“碧血丹心”。</p> <p class="ql-block">凱旋門曾是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的大門,象征著將士們凱旋而歸,銘記他們英勇奮戰的不朽功勛。</p> <p class="ql-block">十九路軍的前身是粵軍,成員多來自廣東各地,包括廣府人、潮汕人、客家人、粵西人等。他們是廣東的子弟兵,與廣東有著深厚的地緣淵源。1933年,蔣光鼐、蔡廷鍇等主要將領發起籌建“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蔣光鼐的參謀長黃強在廣州有一塊私家狩獵場,自愿捐出作為墳園用地。</p> <p class="ql-block">陵園選址于此充分體現了對這些廣東籍將士的紀念和敬意,讓廣東人民銘記這支由廣東子弟兵組成的英勇部隊在淞滬抗戰中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卓越貢獻,讓他們的愛國精神和抗戰精神在這片土地上傳承和弘揚,激勵后人不斷奮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東門</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期,廣州市政府在陵園旁邊開辟了水蔭路,并在水蔭路上修建了陵園大門,它位于整座陵園的東面,故稱“東門”。</p> <p class="ql-block">東門參照凱旋門仿古羅馬式建筑風格設計,整個建筑用花崗石砌筑,大門高18米,寬18米,厚5.18米,象征“一·二八”淞滬抗日。四面裝飾有20根陶立克石柱,建有三個圓拱門,中間大門最高最寬,兩邊的門較低。門上刻有“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從東門進入右側便是“淞滬抗日陣亡將士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陣亡將士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今天,每位烈士墓上都擺放著一支鮮花,寄托著廣州人對烈士們的深切情意。</p> <p class="ql-block">陵園西側還有一處“淞滬抗日陣亡戰士墓”,安葬著陣亡將士的忠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戰士墓旁是“廣東省航空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書法家商承宇先生出資并親筆書寫“忠魂”二字的花崗石碑,此碑高3米,重19噸。</p> <p class="ql-block">廣東省航空紀念碑于1988年3月15日落成,是為了紀念我國航空事業先驅和在東征、北伐、抗日戰爭以及廣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陣亡的空軍將士。</p> <p class="ql-block">紀念碑占地約50平方米,碑身高4.3米,寬1.9米,正面鐫刻著孫中山先生題寫的“航空救國”四個大字,北面是徐向前元帥題寫的“廣東省航空紀念碑”。紀念碑南面是碑志,西面刻著267名犧牲的航空先驅姓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陵園中軸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抗日亭</p><p class="ql-block">位于陵園中軸線的最南端,建于1934年,采用花崗石砌成,呈平頂十字形,由基座和碑亭組成,四面建有6對方形石柱,南北門亭上都刻有“抗日亭”三個大字,由“一·二八”淞滬抗日將軍、時任淞滬警備司令戴戟于1932年題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題名碑</p><p class="ql-block">建于1933年,位于陵園中軸線中央,碑高7.7米,長和寬為2.85米,碑體四面用篆體刻有十九路軍六十師、六十一師、七十八師、第一師補充團共計1983位陣亡將士的英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軸線最北端是先烈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先烈紀念碑</p><p class="ql-block">建于1932年,由花崗石砌筑而成,是仿古羅馬式建筑風格,占地面積2298平方米,分別由紀功碑和半弧形回廊組成,是陵園的主體建筑,整體建筑莊嚴雄偉,獨樹一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紀功碑</p><p class="ql-block">高19.2米,巍然聳立在半弧形回廊前中央,由底座和多立克圓柱組成。紀功碑上有一個立體方形的花崗石底座,其上有一尊威武雄偉的銅鑄十九路軍戰士塑像,肩托步槍,背系一頂銅鼓帽,像高3.15米。塑像前正面臺階上臥伏兩對銅獅,還有8個銅鑄寶鼎依次排列在拱衛紀念碑的石欄基上,暗喻“一·二八”淞滬抗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將軍墓</p><p class="ql-block">位于陵園的東邊,這里有蔣光鼐、蔡廷鍇、戴戟三位將軍的墓。蔣光鼐將軍和蔡廷鍇將軍的骨灰于1997年從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遷葬于陵園。</p> <p class="ql-block">陵園西側中部有一幅大型浮雕墻,展現了“一·二八”淞滬抗戰十九軍將士浴血奮戰的歷史場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東門左側是先烈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國難當前,同胞猛省!</span></p> <p class="ql-block">從紀念館出來,站在題名碑下,烈日當空,熱力四射。</p><p class="ql-block">園內滿目青翠,莊嚴肅穆,園外高樓林立,繁華興旺。</p><p class="ql-block">此刻,禁不住想對各位長眠于此英烈先賢們說:感謝你們!</p><p class="ql-block">感謝十九路軍抗日陣亡的烈士們!</p><p class="ql-block">感謝所有為國為民而獻身的烈士們!</p><p class="ql-block">感謝你們國難當頭挺身而出,救國救民,慷慨赴死!</p><p class="ql-block">感謝你們舍棄自我,馬革裹尸,血灑疆場!</p><p class="ql-block">感謝你們舍身取義,寧死不屈,義薄云天!</p><p class="ql-block">感謝你們英魂不滅,永勵后人,浩氣長存!</p><p class="ql-block">你們沒有白白犧牲,你們的倒下換來了一個飽受苦難民族的涅槃重生!</p><p class="ql-block">你們的熱血沒有白流,換來了如今山河錦繡,國泰民安!</p><p class="ql-block">今天,山河已無恙,你們可以含笑九泉了,你們英魂長在護佑中華,你們的英名必將傳頌后世永耀華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9.30廣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水县|
淳安县|
新龙县|
北海市|
明溪县|
东乡县|
建阳市|
霍州市|
镇平县|
泗洪县|
昌平区|
延边|
贞丰县|
南汇区|
个旧市|
高邮市|
江源县|
民权县|
长子县|
会东县|
莫力|
宜阳县|
虞城县|
沙雅县|
长泰县|
天祝|
本溪|
建瓯市|
石阡县|
阿鲁科尔沁旗|
淮北市|
建瓯市|
肥城市|
穆棱市|
扎兰屯市|
金山区|
顺义区|
广丰县|
元谋县|
富裕县|
阿图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