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留下歷史記憶 ——記清代玉環廳城市建設與重大工程歷史遺跡

精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浙江省玉環縣車站攝于上世紀六十年代</h3><div><br></div><div>最近我連續轉載了多篇十世祖張郎湖(坦熊)的文(章),其中,重建玉環廳的文章為多。作為浙江玉環廳開山鼻祖的郎湖公,以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豪邁感,帶領民眾開疆擴土戰天斗地其樂融融之精神,其壯舉能與日月同輝流芳千古。幾百年來一直在民間頌揚,并以文字在歷史長河中廣泛流傳。</div><div>重溫開疆擴土創建玉環廳、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可激發當今人們的斗志,并進一步體會到生活的來之不易。為了加深大家對那段歷史更深層次地了解,現將中國新聞網董招春同志“留下歷史記憶——記清代玉環廳城市建設與重大工程歷史遺跡”全文轉載如下:</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留下歷史記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記清代玉環廳城市建設與重大工程歷史遺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02-27 09:23:02 來源:中國玉環新聞網 作者:董招春</div></div><div><br>清雍正四年(1726),浙江巡撫李衛奏請展復玉環山,次年命太平(溫嶺)知縣張坦熊兼理玉環墾務,六年(1728)朝廷照準割太平、樂清兩邑之地設立玉環廳,附溫州府,為溫州分府,政務直隸省。自此,玉環始有獨立行政建制。張坦熊升任玉環第一任同知。<br>玉環展復之初,百業待舉,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列為首要任務。當年張坦熊《議詳》呈稱:“……卑職奉委來山,惟以開田播種為先務。始則棲身布帳,繼則搭蓋茅篷。今則田疇漸廣,居民云集,其文武衙門,觀瞻所系。且移置營兵,俱需居室。”《特開玉環志·建置》載:“古者設都分邑,首事營建,如城垣、倉庫、官廨、營房,其最大者。而先農壇寺,則奉旨特建,聿彰重農之鉅典,關廟祀典方隆,城隍功令攸系,皆宜締造以弘規制者也。”<br>廳治駐地擇址于玉環島中部盆地,四周環山,居中寬平如砥,唯東南一角面臨大海,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建成區以東青山、中青山、西青山為背景,沿山麓設計。東為農耕區,中為城池,西為商貿區。“古者有籍即有圖”,古志中就載有“玉環治圖”、“衙署倉廒圖”、“環山勝境圖”等圖樣,以規制而建。據記載,玉環廳城市主要公共設施建筑有:<br>同知衙署:同知公署49間,附禁獄16間,大有倉57間,巡檢署16間。<br>武職公署:參將署43間,左營守備署20間,右營守備署20間,左營千總署8間,右營千總署8間,左營把總署16間,右營把總署16間。<br>軍事設施:城垣、教場、演武廳3間,火藥局10間,舂藥局16間,軍裝局16間。<br>文教設施:義塾、環山書院、學宮、明倫堂、考棚,環山勝景,八角亭,四到亭,科甲聯登坊、節孝總坊。<br>恤政設施:養濟院、育嬰堂、義冢。<br>廟宇寺院:先農壇、關廟、城隍廟。<br>公共交通:街道、橋梁。<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雍正八年玉環治圖</h3><div><br></div><div>以上公共建筑次第興舉,井井有條。其中同知公署、城垣、城隍廟、學宮、公共交通、環山勝境等工程巨大。上述古建筑迄今已兩三百年歷史,經滄桑之變,時事漸更,孰固孰榮,孰興孰廢。筆者依有關志書資料記載和少年記事以來所見所聞,留下一些歷史記憶。<br>同知公署建筑群<br>清雍正六年(1728)三月,玉環展復設廳,同年秋,興建同知公署,亦稱“同知衙署”“同知衙門”“同知府”,又稱“玉環餉鋪理民府”“玉環軍政分府”“玉環分府”“溫州分府”,為官吏辦理公務場所。<br>同知公署舍址,即今玉環市人民政府大院基地(玉城街道東城路6號)。古志中稱:“同知署,在中青嶺下,楚門過峽,金水行龍,癸山丁向,兼子午三分,內堂亥卯未局,外堂申子辰局,前對天馬,后坐華蓋,左榜右旗,正合圖徑,因卜吉于此。”堪稱風水寶地。<br>同知衙署以庭院式布局規制,附設官邸。中軸線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宅門、內宅五進,共計49間。中為大堂,東西兩廂為吏房;大堂前為儀門,左為土地廟,右為財神廟,東為羈候房,西為看守所及附建監獄16間;儀門前為大門,東西鼓亭,前列旗桿,照墻,照墻外為府前坦(今人稱廣場)臨黃旗大街,兩旁為衙門出入通道。大堂后為宅門、為二堂、為內宅,東耳廚房,西耳庫房,東西兩廂為門丁房;拆東為東花廳,拆西為西花廳,西花廳后為“一粟園”“速風遲月”“寄廬”“木榴精舍”“高齋”“肺山深處”等題名堂館。整座衙署環之高墻,氣勢雄偉,壯嚴肅穆,成為當年玉環廳城的標志性建筑。<br>衙署西側建大有倉49間(即今干部宿舍址),其中大門3間,倉堂3間,平房3間,倉廒40間;衙署東側近隅咫尺的小山崗上(今烈士陵園臺門處)建一小公園,其中一座高檐翹角,幽雅美觀的八角亭,登高可瞰覽全城景致,供官員和百姓游覽歇涼。同知陸玉書有詩云:<br>公 庭<br>公庭俯接市廛間,白板黃茅左右環。<br>最高衙齋高臥處,枕邊能看隔溪山。<br>歲月悠長,衙署建筑物亦時廢時興,有記載的如:咸豐六年,二堂傾圮,重修后榜曰鑒清堂。同治三年吏房坍壞重建,同時擴建東西戶總房,承發房各1間,儀門外添建東側管差房2間。光緒元年大堂傾塌復修。<br>民國元年(1912)廢玉環廳,改稱為玉環縣,行政長官稱“縣知事”,同知公署亦改稱為縣公署;民國十六年(1927)縣知事改稱縣長,縣公署稱縣政府,今稱市政府。<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知公署建筑群</h3><div><br></div><div>筆者記事時,西邊的大有倉,東邊的東花廳、八角亭等處已不見,其余房舍基本上保持清代留下的模樣。民國廿八年(1939),府前坦前方正中立一座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20世紀50年代紀念碑拆除,建四合院式的縣文化館,60年代文化館拆遷,改建成縣府大門,中軸線出入。<br>清代同知公署歷史遺址,歷經近300年的風雨歲月,至今仍然是玉環最高地方行政機關辦公所在地,只不過其中房屋幾經改造而已。今市政府大院東邊圍墻還是過去所修修補補的老墻腳,大院里尚生長著百歲以上的樟樹、喜樹、銀杏樹、南酸棗樹等數十棵古樹名木,幸存至今蒼翠依然,這是前人留下的寶貴遺產。2017年4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玉環撤縣設市,批文中指“玉環市人民政府仍駐玉城街道東城路6號”,見證了這片土地的繁榮和昌盛,文明的進程始終沒有中斷過。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皆天下難能可貴。<br><br>城池<br> <br>玉環,四面濱海,島嶼交錯,形勢險要,系溫臺之門戶,古時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因戰事,兩度棄島遷徙。出于戰略需要,議建城垣,以資屏障。古志稱“況玉環新復之地,扼要據沖,則城郭溝池,尤我皇上之所孜孜加意者。”“令同知張坦熊興工”。<br>雍正六年(1728),張坦熊上任伊始,除建造衙署、營房、監獄、糧倉、郵亭等,于八年(1730)之秋,動工修建城池。關于城墻的選址,民間曾有傳說,稱同知張坦熊為城址勘定一事正在犯難時,西青山仙人洞走出一位鶴發童顏的長老來到廳衙,面見張坦熊,他說:“你衙署背后那座中青山亦稱彭祖山,你把城筑在彭祖的項背上,形似一串佛珠于彭祖身上懸掛,此城可固矣。”說后長老即不見蹤影。張坦熊洗耳恭聽,從其言修筑城墻,故后人稱其“朝珠城”“珠城鎮”。<br>筑城工料,原議就地取材,內用土墻,不意浙江觀風整俗使蔡仕丹條議必用方石大磚,結果按蔡議,盡用花崗石大塊條石疊砌,工程甚巨。而石料取之于樂清灣小烏島等地,玉環孤懸海上,東涂西嶺,更苦于運輸之艱辛。維時節屆秋初,雷雨時行,當年七月初一和七月廿一日,突降兩場特大暴雨,滂沱于塘垟、后蛟之間,沖成自然河道,直通后蛟浦口,故稱“天開河”。天公之助,使載石之舟從海上直達城下,至雍正十年(1732)三月巨工即竣,廳城告成。<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環廳學宮狀元橋舊址</h3><div><br></div><div>玉環廳城,北枕中青山,倚南坡兩側山勢而筑。城墻高二丈四尺(合8公尺),寬二丈四尺,周長九百六十一丈五尺五寸(合3205公尺),門樓4座、水門1座、炮臺4座、盤潔廳3所。城門和城樓均有名:東曰靖海門,西曰永清門,南曰鎮遠門,北曰寧海門。城門三重設置,內外為雙扇大門,居中為閘門。東西城門外圍加筑半月形小城,稱“月城”,為保衛城門而設。城墻上外側用特制大青磚包砌,成齒狀掩蔽墻體,稱“城垛”,垛口用于射擊和瞭望,每垛距離一丈三尺八寸(合4.6公尺),計六百七十五堵。城墻內側修女兒墻,無垛口,以防行人墜落。南方城墻內外鑿池為河,稱護城河,俗稱里河、外河,水源分別來自府后山、中青山溪水和雙風溪,水門相通,入天開河,整座城池構成一個科學嚴密的古城堡防御體系。<br>玉環廳城設計精巧,布局宏敞,雄偉莊觀,氣勢巍峨,具有獨特的風格和特色,被美喻為“溫臺之屏蔽”“浙江之蕃籬”,系浙江省內著名的城池之一,名噪一時。同知張坦熊作《玉環城記》《天開河賦》頌記其事。<br>因年深日久,城墻受自然的侵蝕和人為損壞,至光緒年間,曾3次較大修茸。到筆者少年記事之時,除4座城樓已圮和部分城垛受損外,基本上保持完好。那時行人仍需經過城門出入。東城門炮臺上還擺放著數架鐵鑄的火藥大炮(俗稱豬娘炮)供游人觀賞。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墻防御功能已經消失,可它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春天時,一群群大人小孩在城上放風箏隨風來回奔跑;夏時,白天常有人在里河游泳戲水,晚上在城上散步、納涼;秋時,上城登高觀望一片金黃色稻田景致,期望豐收;冬天,雪花飛舞,四周城墻成了一條白色長龍,宛如神話般的仙境,雪后孩子們在城墻上堆雪人,打雪仗,其樂無窮。<br>民國三十二年(1943),縣政府報請省政府批準,拆城墻條石建造縣府辦公樓和西城門外的一座文化館樓房。解放以后城墻相繼拆除,大批城石用于鋪砌老街路面,或建造公房,以及民間取之私用,至今遺存的僅東門和北門山崗尚有老城腳遺址隱約可見,以及環山小學操場前一段護城河(外河),其余已夷為平地。<br>2015年,東門社區熱心于文物事業的人士,在開發山體公園——龍騰公園的同時,修復東門至北門山崗一段城墻,雖沒有恢復到原來城墻的高度和寬度,但可以告訴人們,玉環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和巨大工程的古建筑。<br>城隍廟建筑群<br>玉環廳城城隍廟是玉環當年規模最大的廟宇之一,原址于同知衙署之東,即今市政府東院地址,清雍正十年(1732)興建。同知張坦熊作有《玉環新建城隍廟記》,稱“玉環展復于今上御極之五年,賴國家聲教四訖,薄海內外悉歸版圖,即以玉環久墟之地,一旦得胥宇之居,豈非邊圉臣民之慶哉。乃于官廨營舍告成后,議建城隍廟于府治之東。工役材物悉出于公,不以憂民,凡閱九月而工竣。”<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世紀五十年代玉環農貿市場</h3><div><br></div><div>古代每座城市幾乎都建有城隍廟。“城”即城池,“隍”指干涸的城壕,“城”和“隍”都是保護城市安全的設施,而后人將兩者合一統稱呼于“城隍”。在古人眼里,一座城池必然有城隍神來護衛,稱其城隍老爺,庇佑著城池的安康。當時,地方官上任時都要參拜城隍爺,祈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庇佑眾生的美好愿望。城隍神在歷史上也大多有其人,都為造福百姓的賢官。如玉環廳第一任的同知張坦熊堪稱玉環開山祖師,廳人感其恩,清乾隆年間亦在城隍廟后進設神位紀念。城隍神成為中華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主要神祗之一。<br>乾隆二十九年(1764)城隍廟毀于大火,同知王廷相到任時祭拜城隍于“草茅瓦礫之中”。王廷相慷慨解囊,另發動地方力量出資相助,次年鳩工重建,王親自立下《重建城隍廟碑記》。以后城隍廟又經數度修繕擴建,廟宇寬廣,重檐翹角,高墻環繞,古樸典雅,顯現一座宮殿式廟宇。<br>大殿高臺而筑,人們進廟門要踏著一層層花崗石臺階拾級而上,寓城隍爺至高無上,朝拜者步步升高。中軸線主要建筑物有山門5間,廂房6間,大殿5間及月臺,麒麟門等。山門前兩頭雕琢精巧的石獅子和一對大石鼓分列兩旁,威武莊嚴。大殿正中最高神位居城隍爺神像,左為太歲爺神位,右為庫柜官神位。大殿兩翼另有殿宇,東曰“新宮”,為城隍爺和夫人娘娘的寢宮,房內陳列各式家具和寢室用品,儼若新婚洞房;西曰“后宮”,中堂列送子觀音神像,周圍飾“假山”,山間千百個洞穴擺放著不同形像的小神佛,稱“百子堂”,供人點香許愿,求神送子。另建有土地廟,財神廟以及山門前道坦、戲臺和化妝樓。整座廟宇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形成了“殿宇巍峨,樓閣連亙”的清代典型古建筑群。<br>每年農歷二月廿二為城隍爺壽誕廟會。這是境內規模最大的廟會,會期延續七八日余。全縣各地善男信女前來為城隍爺“開光”、“賀壽”,或求福、許愿,絡繹不絕。廟內廟外懸燈結彩,晝夜演戲文,晚間燃放焰火(煙花)。有些年頭還舉行城隍爺“坐轎”出巡游街,隨從的儀仗隊鳴鑼開道,前呼后擁;人抬閣、走高蹺、化妝排街演唱,鑼鼓喧天,盛況空前,熱鬧非凡。<br>廟會期間即會市,來自溫臺等各縣市商販云集廳城,從城隍廟東邊至西城門的街道上開設臨時攤店。生產、生活各類商品應有盡有,還有鑲牙、釘秤、打蠟(錫)等各行各業,演雜技、馬戲、變“戲法”(魔術)、拉西洋鏡、棋勢賽及各式小吃等等都前來趕市,不勝詳述。當時因玉環地僻,物資短缺,會市是百姓的期待。街道上購物者幾乎天天人山人海,生意興隆。《玉環廳志卷之四·風俗志》中亦有記載:“二月廿二日,為城隍神壽誕,鄰境商販駢集,百貨雜陳,農家器具及家常什物終年所需用者多取給于此。廟中召優人演劇,市肆皆懸燈,四鄉男女此往彼來,絡繹如織,凡七日而罷。”<br>解放初,會市繼續舉辦過幾次,改稱“物資交流大會”,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會市逐漸消失。20世紀50年代,城隍廟被政府征用,后改建為政府招待所。于此同時,縣城信眾自發籌集資金分別另擇基地建起西門城隍廟和縣前城隍廟。1999年,兩座城隍廟均經省民宗委批準為宗教活動固定場所。<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7年10月1日玉環漩門港促淤工程竣工</h3><div><br></div><div>玉環建廳之初,興舉義學、書院,可廳學、考場及訓導署均未設立。當年玉環展復《題疏》中提及:“再俟盈寧既慶,教養并興,若數年之后人文漸盛,另請酌定令該同知考取童生,送學臣考試,量取數名,附入溫州府學。”故來玉環開墾移民有志求學的青少年每年均要回原籍應試,若考中秀才仍需繼續在原籍“府學”或“縣學”就讀,然后才能參加省城三年一度鄉試考取舉人。<br>乾隆二十年(1755),玉環水孔口(今雙龍村)紳士泮光輝等人,上書請求設玉環考點,并愿獻良田十畝為開辦經費。是年,經浙江巡撫周公題準玉環開設考場,核定歲科學額為文秀才4名,武秀才2名,錄取者附入溫州“府學”就讀。<br>嘉慶六年(1801),紳士戴全斌等人視玉環經濟人文日益發展,士子漸多,沒有“廳學”不利本地人才培養,呈請捐建廳學。同知姚鳴廷詳請浙江巡撫阮公、學政劉鐶之題準,于八年(1803)二月在廳沿東南(今原縣公安局舍址)起建廳學,次年五月落成。廳學,亦稱“儒學”,與孔廟一起稱“學宮”,也稱“學廟”“文廟”“圣廟”。廳學為科舉而設,是當地官辦的最高學府,由溫州府學訓導馮至分駐玉環廳學掌管。招考名額增至文秀才8名,武秀才4名,并設稟膳8人(今稱助學金),免其丁糧,以示鼓勵。<br>道光二十二年(1842)桐林例貢生林植三視“環山孤懸海外,無考棚,而廳署湫隘,凡應童試者,幾案坐具必自備,殊苦之。”慷慨樂善,捐白銀3000兩,于學宮東首(今環山小學校舍)獨建考棚一所。至此,玉環學宮整體結構按傳統“東學西廟”規制,由考棚、明倫堂、孔廟三部分組成一座規模宏大的學宮建筑群,即:<br>東首為考棚,又稱“考院”“校士館”。其建筑為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布局,由南向北,分別為照墻、大門、魁星閣、文昌閣、侖圣祠,三進兩廂。其中二座樓閣高聳,四周圍廓相連,通道居中,各自天井,左右側為“林公祠”“張公祠”等殿宇,古樸典雅。道光六年(1880),環山書院遷入考棚,平時為書院,科考時為考場,一院兩用。<br>西首為孔廟,主要建筑:北座先師殿、祭壇,兩廂為講堂、藏書室、更衣室,鐘、鼓亭、碑亭;中為大成殿,大成門,前鑿泮池,駕石為橋,稱“狀元橋”。東西翼為兩廡,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前為靈星門,門外左為“德參天地”坊。右為“道冠古今”坊,平地崇基,環以宮墻,氣勢雄渾。<br>正中為明倫堂。為讀書、講學、弘道、學術研究場所,也是當時參加科舉考試的社會精英定期集中接受講教、指導和考評的地方。教育管理機構訓導署也設立于此,并建有土地祠、崇圣祠等建筑以及正門前方練武場,稱“射圃”(后人稱大操場)等設施。<br>以上三部分建筑物共同構成了學宮的完整格局,是一座規格宏大、布局嚴謹、氣勢雄偉、文蘊壯觀的建筑群。《玉環廳志》卷之七和巡撫阮元《新建學宮記》、李樹苑《捐建學宮記》及道光十七年戴湘云《重修文廟疏》、光緒三年中鴻燾《碑記》等文書中均有詳實記載。<br>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科舉,停廳學。環山書院易名為環山中西學堂,縣立兩等小學校以及環山小學于原址延續至今;孔廟相繼創辦縣民眾教育館、玉環簡易師范學校(1950年停辦)。至20世紀50年代,原學宮建筑物除先師殿已圮(時間無考)和少數房屋改觀外,基本上還保持原貌。1960年前后逐漸拆除,改建為縣公安局辦公樓和環山小學教學樓,唯泮池和狀元橋保存,1986年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昭示著它曾經的地位和價值,同時也是玉環現存最完整的古橋梁之一。<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環楚門觀音堂</h3><div><br></div><div> 城市交通與街市<br>玉環隨著生齒日繁,商貿漸盛,城池內外逐漸形成大街小巷。主要街道有:靖海門(西城門)經府前坦至永清門(西城門)稱“黃旗大街”,城隍廟東側至鎮遠門(南城門)稱南正街(俗稱“下街”(頭));西城門外,向南延伸至洞橋頭稱“茶堂街”,向西延伸至雙鳳溪橋(即三官堂前)稱“西青街”,往北折轉至西青嶺腳稱上街(頭),還有后街,宮后巷,鳳溪路等小街小巷。以上街道至今除少數改建改名外,基本上還存在。<br>大街交叉路口,一般都建有亭棚懸掛路燈,古時稱“天燈”,用植物油(民國時曾用煤油)點燃,為夜間行人照明。如黃旗大街與南正路交叉口的燈棚這塊地方至今還被人稱之“天燈下”。<br>當時城內城外,溪水河道縱橫,橋梁建筑乃是交通中重要設施之一。據古志中記載:永清橋,在西門內大街;永寧橋,在大街巡署之東;永安橋,一在后街廳治西南,一在中青嶺腳;小石橋,在仙人洞;第一橋,在校場西;永定橋,在演武廳東;永豐橋,一在右營宇備署東偏,一在南門外;洞橋,在南門東偏;保安橋,在東岳廟前;龍興橋,在南城門外等,還有多座無名橋梁和溪上的石碇步。<br>廳城與境外交通要道均有3條,古時稱官道,亦稱驛道。以廳城為軸,出南城門至坎門港,水路通往遠洋;出西城門經西青嶺、西青馬道至樂清華鍬,水陸兼程通往溫州府;往北過中青嶺、深浦渡北上陸路,通往省府。民間傳聞過去往返一趟省城需要半個月時間,俗稱“七(日)上、八(日)落”。古道均為泥沙路,或碎石鋪砌,路面狹小,彎曲不平。<br>民國元年(1912),縣城至坎門道路經民間集資改建成中間鋪石板,兩旁卵石路面后,始有人力車通行往來。解放以后隨著汽車公路的開發,古道漸廢。現今尚留存幾座古路廓和部分偏辟山嶺上古道遺跡。<br>廳城街道兩側房舍多為石木結構二層樓房,抗日戰爭前后,幾家商店改裝西式門面。隨著商貿活動日益興旺,各街道形成不同功能的商業區,各有特色。西城門內以服務業為主,菜館、理發、縫紉、打銅、打銀、照相等店鋪;西青街經營百貨、布匹、日雜、國藥、煙酒、糧油、染料等商店,其中老字號的名家名店頗多;茶堂街以南北貨、香燭紙炮商店為主,兼營菜市場,即店前設攤(如肉攤、蔬菜攤等),攤前設擔(魚鮮擔等)、擔前設籃(海涂小海鮮類),以街為市,生意火紅。清同知陸玉書對當年西青街的興隆繁榮作詩一首:<br>西青街<br>清曉城門扇扇開,販鮮人趁海潮來。<br>黃魚白鲞同蝦蟹,都把樵蘇換得回。<br>民國時期,老城老街基本上是清代時模樣,沒有多大變化,1964年前后,縣府前的老街逐次改建成“城中路”“東城路”大街,而西城門內外的“老街”至今還保留著原址原貌,仍然是當地居民美食小吃和小商小販設攤聚市的地方。<br>歲月悠悠,近年來,老街的古屋大多以“危房”為由而“改頭換面”,但是,尚可見一部分古老斑駁、飛檐翹角和木格花窗的樓房和濃郁的舊時氣息,成了今天玉城老街上的標志性建筑,沿襲著玉環歷史的文脈。<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環山勝境與公園</h3><div><br></div><div>環山勝境,位于廳城西隅城外,西青山與千仞崗匯合之峽谷地。由于“玉環地懸海外,為前代之所遺棄”,早已湮沒無聞。清雍正年間,玉環島復墾,被墾民發現此處林木繁茂,峭壁幽崖,奇峰絕壑,飛瀑傾瀉,懸崖之上又有一洞穴,旁置搗藥石臼,立一石碑,傳說仙人張少霞居此練丹,故名“仙人洞”,情景煞為壯麗,玉環展復時予以開發復興。雍正九年夏,漢陽舉人張蕓《環山勝景記》中云:“宇廟怪奇偉麗之境,非搜討所能窮。而其暫開復蔽蕪沒于荒榛叢莽之間者,遲遲又久,必待圣明之世,地辟壤開,而其奇乃因以復顯。”“一經剪辟,無不軒豁呈露,極瑰奇絕特之觀。”<br>環山勝景,風景旖旎,勝跡遍布,據《玉環廳志》記載:“西青嶺,半嶺有花粉宮、林泉幽勝,夏日多涼。旁有四到亭(為同知黃維浩建)。最西為千仞崗、雙鳳溪、天鵝沼、石脊梁、萬年藤、翠云窩、珠簾島、玉蟾池、白龍湫、虬樹坡、棋枰石、芝藥圃、凝碧潭、太乙源、少霞洞、蒲團峽、搗藥臼、浴丹泉、瑯玕峽、屈曲溪、釣鰲磯、龍骨洞、長嘯臺、似調亭、丹霞嶂、梯云渡、畫卦川、尋真路、談元座、靜觀亭、船亭、仙人床,暨飛泉分瀑、峰回路轉諸勝,為環山第一勝境,游者擬之方壺蓬島。”<br>環山勝景的開發復興,是當年玉環廳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居民休閑游憩的好去處,也是文化傳播和交往的場所。多少文人墨客和地方官員來此探幽覽勝時吟誦了不少燴炙人口的詩篇,僅2009年出版的《玉環古詩選編》中就有138首,如雍正八年(1730)委署浙江臺州府經歷的廣東拔貢生王獻猷詩贊:<br>仙人洞<br>百尺流泉瀑布垂,天源毓秀擬蓬萊;<br>小橋風送溪聲急,典路峰回石徑開。</div><div>地辟玉環留舊號,品題仙洞有鴻才;<br>拔云我亦尋靈窟,輾轉層崖滿綠苔。<br>再游仙人洞<br>更得游仙趣,尋真興漸濃;<br>飛花飛絕壁,潭影落高峰。<br>洞拓曾誰辟,蒙開自景從;<br>臨川今有象,戀戀白云封。<br>玉環廳首任同知張坦熊和其子張蕓(舉人)分別撰寫的《環山勝境記》《環山勝景記》,對當年西青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留下了詳實的記敘和描述。<br>自古以來就負有盛名的環山勝境游覽觀賞區,因歲月淪桑,至清末,許多景致已隨之改觀或消失而顯得冷落。<br>民國十六年(1927),玉環縣首任縣長謝迺績鑒于仙人洞山青水秀,有飛泉分瀑,風景幽美,可辟為公園供百姓游覽憩息,于撥款復建。一面筑路造橋,整理環境,添置設施,一面發動機關、學校在此義務植樹造林,并定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仙人洞改名為“中山林”,建“中山林紀念亭”,亭聯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亭中立“中山林紀念碑”。經過一番修復,面貌一新,并在中山林入口處的護國寺內設中山林管理處,置專人掌管。<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世紀60年代修建的海防護林</h3><div><br></div><div>抗戰爆發后,中山林無人顧及,樹木被盜伐,建筑物漸毀,成了荒曠之地。解放后,因到處大興土木,近在城郊的中山林壁巖勝景卻被石匠開山采石破壞殆盡,山間一點點平坦坡地也被違建的民房和小廟擠滿了空間,加之西青山上游修筑水庫,水源斷流,雄偉壯觀的瀑布景致亦不復存在。昔日之風景區,今已面目全非。<br>不過,這里還存在洞深谷寬,崖高坎疊,山間瀑布平日還有一線常懸,谷底一潭碧水,如遇大雨磅礴或水庫泄放時,瀑布猶可重現,奔騰直瀉,噴濺若霧,聲如雷鳴,可與雁蕩大龍湫瀑布媲美,環山勝景仍可待后人重新開發利用。<br>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玉環城區的城市建設,在時間的推移中,不斷發生著滄海桑田的變遷,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玉環的發展變化邁出了一個個鏗鏘的步伐,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古時的城市基礎布局,仍然成為今天玉環城區的城市基本骨架,而且仍沉潛在城區的血脈之中,東門社區、南門社區、西門社區……,東城路、西城路、城中路、珠城路、西青街、茶堂街……一個個地名街名無言地銘記著歷史的烙痕。其中城垣、衙署、學宮、老街、環山勝境等規模巨大的古建筑和城市設施,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消失,或留下一點點的歷史遺跡,但它作為玉環歷史文化信息的載體,見證了玉環的變遷與發展,同時攜帶著一個個的歷史故事,成為蘊涵著豐厚文化的城市符號,為世世代代留下豐富的歷史文明和歷史記憶。<br>參考資料來源于《玉環廳志》《特開玉環志》等。<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尤溪县| 山西省| 神池县| 广州市| 金乡县| 独山县| 灵武市| 白城市| 昌黎县| 广元市| 弥勒县| 丹巴县| 华阴市| 荆门市| 高陵县| 荥经县| 平塘县| 东乡| 濮阳市| 乌鲁木齐市| 双鸭山市| 庆元县| 中超| 巴青县| 花莲市| 民县| 囊谦县| 小金县| 大石桥市| 江北区| 鄂伦春自治旗| 土默特右旗| 都兰县| 安塞县| 正阳县| 太原市| 田东县| 内江市| 堆龙德庆县| 中山市| 嘉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