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侯 志 劉志軍<br>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天主教由北京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傳入赤峰,時歸遼東教區管轄。<br> 1840年4月,教廷調孟振生為北京教區主教,兼內蒙教區主教。同年12月,教廷將內蒙古劃為一個單獨教區,委任孟振生為代牧主教。1857年9月19日,教延委任孔主教為內蒙牧區正權主教。1865年教廷核準比利時圣母圣心會接管蒙古教區。同年12月6日,圣母圣心會會祖南懷仁率韓默理、司神父、朗神父及林修士一行5人抵達西灣子,由白代權司鐸接管內蒙傳教事務,南懷仁任教區副主教。1883年巴耆賢主教請得教廷批準,將內蒙教區劃分為三個教區。即東蒙古教區、中蒙古教區、西蒙古教區。1922東蒙古教區改為熱河教區。1932年,羅馬教廷由熱河教區劃出赤峰教區(監管區),首任監牧趙慶化為中國人。赤峰教區轄赤峰縣、圍場縣、寧城縣、經棚縣、烏丹縣、建平縣、喀喇沁旗、敖漢旗等8縣旗。<br> 今赤峰市喀喇沁旗和朝陽市建平縣,當時都是喀喇沁右旗游牧地,兩旗縣隔老哈河相望,時稱建平縣為老哈河東川。<br>解放前,喀喇沁右旗境域共有八座天主教堂,分別位于喀喇沁旗牛頭溝門、公爺府、王爺府大營子、上瓦房、金家店,和建平縣的深井本街、奎德素房身、牛碌河營子(蒙西營子)。<br> 為彌補地方志此項內容的疏漏和缺失,便于廣大讀者深入研究,依據現存宗教史料記載的原喀喇沁右翼旗天主教資料,綜述如下。<div><br><br>一, 牛頭溝門天主教堂<br> 位于今錦山鎮牛頭溝門村。1911年由外國投資興建,屬歐洲哥特式風格。占地面積1萬3千2百平方米,有大堂七間,內有兩座祭臺,堂外有七間房屋為神職人員居室。西跨院五間為嬰孩院,最盛時嬰兒達到五十余人。教堂后面有四畝菜園。該堂歸赤峰主教府管轄,開始由外籍神甫擔任本堂神甫,先后有張云興、韓超樞、趙云翰等,最后一位神甫是張明。該堂興盛時有教友二百余人。解放后改做小學,2015年至2020年間自然失火燒毀。<br><br>二,上瓦房天主教堂<br> 位于銀匠營子村東頭。銀匠營子本堂神甫孫超然、張永川。神甫主持傳教和宗教事務,教徒入教必須由神甫為其“洗禮”。受禮后信奉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的唯一真神,不得在供奉天、地、祖先及一切神靈。教徒的出生、婚喪等事都由神甫主持舉行宗教儀式。每逢星期日,齊聚教堂,聽講道、讀圣經、祈禱、禮拜。據旗原統戰部副部長宋文輝親歷介紹,該教堂因年久失修面臨坍塌傷人危險,故此大隊負責人趙玉廷請示那爾村公社革命委員會主任陳良,經批準于1969年春扒掉,此地只留下教堂遺址。<br> 資料1:上瓦房, Getr.Tseng(曾憲田),有信徒795人。有孤兒院一處,孤兒七人。傳教士,比利時人。<br> 資料2:上瓦房(喀喇沁右旗),教職1人,信徒300人。<br> 曾憲田,1898年10月3日生于老虎溝,圣名伯鐸。1929年8月4日由葉步司主教任命,1935年任職于赤峰教區上瓦房(寧城)天主堂;1937年在任本堂,教民795人。1941年在任神嬰小修院。<br> 孫超然(Suan,Bernard)1903年5月13日生于苦柳圖(即今翁牛特旗苦柳圖,下同),圣名巴爾納德。1935年7月21日晉鐸,1937年任職于赤峰教區那拉必流天主堂(今寧城二龍鎮那拉不流)。1941年在任上瓦房(寧城)天主堂本堂,下面教民879人。<br> 資料3:教稱,天主教。所在地,上瓦房。代表者姓名,齊思鐸。教士及教僧數,一。信徒數,120。設立年月日,民國二年一月二十日。<br><br>三,金家店天主教堂<br> 位于原旺業甸鎮金家店村。建于清代的1911——1921年間,本堂于1914年開始進入,神甫有師永珍、任明奎。民國年間,喀喇沁旗境內的天主教堂也有放錢糧的,如二道營子等與本處。各教堂情況不一,利息有大有小,借貸人需有償還能力,教堂自制的容、衡器,大斗比普通市斗大兩碗,雙升一大一小,大的盛4.6市斤,小的4.2市斤,放糧用市斗、小升,收糧用大斗、大升,一桿秤兩個砣,初九進十一,所賺的錢糧為教堂經濟收入。解放后改做糧庫。<br> 資料1:金家店,joan jen(任明奎)。當時有信徒,775人。有孤兒院一處,孤兒數,九人。傳教士,比利時人。<br> 資料2:金家店(喀喇沁右旗),教職1人,信徒520人。任明煃(Jen,Jean),生于苦柳圖,圣名若翰,1922年7月11日由葉步司主教任命,1936年時任職于赤峰教區金家店(寧城)天主堂(1941年時在任)。<br><br>四,公爺府天主教堂<br> 資料1:公爺府,Siam、Tchang (張間行)。當時有信徒2137人。蒙古兒童學校學生數24人 。有孤兒院一處,孤兒數,十九人。傳教士,比利時人。<br> 資料2:公爺府,Gaui.Han (韓朝樞)。當時有信徒2137人。蒙古兒童學校學生數24人。有孤兒院一處,孤兒數,十九人。 傳教士,比利時人。<br> 資料3:公爺府(喀喇沁右旗):,教職1人,信徒2056人。韓鼎臣(又名韓朝樞Han,Paul,《塞外傳教史》中的“國籍神父名冊”誤為兩個人),1908年(一說1907年)4月11日生于山灣子,圣名保祿。1935年7月21日由南阜民主教任命(晉鐸),后至赤峰,1937年任職赤峰神嬰小修院、公爺府(寧城)本堂。一度在巴盟磴口東堂傳教(混同為另外一個同圣名的韓進恒)。<br> 趙云漢(Tchao,Vict0r)生于1885年12月15日,圣名維克多。1917年12月12日由葉步司南主教任命,1937年任職于赤峰教區六分地天主堂。1941年在任公爺府(寧城)天主教本堂,教民(2056)人。<br> 資料4:喀喇沁右翼旗曾有基督教堂一處即牛頭溝門是也;另有伊斯蘭教禮拜寺一處即公爺府即今錦山鎮是也。<br><br>五,王爺府大營子天主教堂<br> 資料:大營子(喀喇沁右旗),教職1人,信徒450人。<br></div> 六,深井天主教堂<br> 深井天主教堂,現為朝陽市文物保護單位。教堂始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法國人宋神甫修建,隸屬于東蒙古教區朝陽松樹嘴子教區。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夏義和團運動時,該教堂房屋被燒毀30多間,只剩1幢講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秋,宋神甫重建教堂,共建起海青平房70余間。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深井天主教堂劃歸赤峰教區。當時教堂占地50余畝,院內除原有房屋、講堂外,新建瓦房20間、海青平房17間。前面為教堂院,堂屋整潔肅穆;后面為花園,蒼松翠柏,花木繁茂。教堂四周建有土墻。天主教徒曾發展到2500多人,除分布在深井地區外,還擴展到榆樹林子、萬壽、葉柏壽、富山、小塘、小喀喇沁等地。范圍之廣,教徒之眾,盛極一時。到全國解放前夕,深井天主教堂擁有耕地350多畝,每年雇長工五、六名。有松樹林150多畝,果林、菜園40畝。有4套騾馬大鐵車1輛。<br>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入東北后,外國傳教士先后離開深井天主教堂,以后教堂的神甫全由中國人擔任。偽滿時期,曾在天主教堂院內設置阿片收購所。偽警察還用手槍打掉天主教堂的“十字架”,因而前來參加活動的教徒大為減少。<br> 解放以后,廣大教徒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反帝愛國運動,組織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和自治、自傳、自養”的教會,在宗教不受外國支配的方針指引下,天主教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深井天主教堂興辦慈善事業,曾建學校1所,有學生50多名;建育嬰院1所,收養兒童25名;建養老院1處,有4名男性老人入住。<br> 2013年10月,時任深天主教堂主任司鐸許占智,在縣宗教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經教友共同努力,對教堂房舍進行徹底維修。<br> 2014年春節后,教堂內部開始重新裝修。兩棟附屬房(分別為156.60平方米、167.86平方米)重新換頂,全面維修。10月末,教堂和兩棟附屬房修葺一新,并對整個院落進行重新規劃。<br> 2016年,深井天主教堂在榆樹林子鎮東街村購買一座民宅(占地面積593.43平方米,建筑面積168.30平方米),打水井一眼。院內除教堂外,所有房屋都安裝了防盜窗,并砌筑長約43米、高約2.8米的院墻。<br> 2017年,在建平縣民宗局領導幫助下,已經租給深井鎮政府的園田,大部分使用權回歸教會。教堂西側砌筑一段大約30米長的圍墻,使得近200平方米的土地回到教會手中。<br> 據資料記載,曾任深井天主教堂的神甫、修士、修女有:<br>神甫:<div>一任:趙□□<br>二任:戴文顯(比利時人)<br>三任:宋□□(比利時人)<br>四任:郗閔(比利時人)<br>五任:董□□(比利時人)<br>六任:任秉一(比利時人)<br>七任:孫志忠 韓殿君<br>八任:谷萬松<br>修士:韓殿瑞(深井章京營子人)入、喬崇山<br>修女:朱淑珍(河北圍場人)、于云霞(凌源人),常風英(深井魏家溝人),張玉蘭(深井金溝人)、喬崇義(深井魏家溝人)、張并賢(深井金溝人)<br> 現任主任司鐸許占智,男,1972年12月出生,遼寧省建昌縣人。1993年9月至1999年6月,就讀于沈陽天主教神哲學院。1999年6月29日,在沈陽市南關天主教堂祝圣為神甫。1999年7月至2000年8月,任朝陽縣東大屯鄉松樹嘴子天主教堂副主任司鋒。2000年8月至2004年12月,任主任司鐸。2004年12月至2013年10月,任開原市老城天主教堂和開原市慶云天主教堂主任司鐸。2013年10月,任深井天主教堂主任司鐸。<br> 資料:深井(原喀喇沁右旗東部),教職員2人,信徒2300人。《塞外傳教史》中的“國籍神戶名冊”記載:韓殿邦(又名韓柏祿Han,Pierre)生于1910年3月3日,圣名伯多祿。1936年7月19日由南阜民主教任命,曾任職于深井、房身天主教堂(1941年在任房身天主堂)。<br> 孫致中(Suen Manur)1892年3月21日生于苦柳圖,1922年6月11日晉鐸,1927年及1929年在任松樹嘴子學校教授。1935年任職于赤峰教區深井天主教堂。1937年在任,下有教民1529人,1941年在任深井(建平葉柏壽)天主教本堂,下有教民2498人。<br></div> 圖1:深井天主教堂 七,奎德素房身天主教堂<br> 奎德素鎮房身天主教堂建立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4年),是由深井天主教堂劃分過來的。教堂始設于奎德素本街,因神甫管理不便,教徒較少,1914年移建于房身村,共修建青磚瓦房52間,海青平房6間,教堂1幢,可容納五、六百人參與活動。教堂同時擁有小鐵車、“花轱轆車”各1輛,附設嬰兒院、學校各1所。耕地300余畝。<br> 當時房身教堂管轄范圍較廣,南至小塘新城,北至黑水,東至馬場興隆溝,西至太平莊。在此范圍內共設立6個傳教公所,分別是單家窩鋪、黑水北大營子、建平(新邱)、勿蘭吐、黑水羊胡溝、老辛店等。<br> 根據建平縣公安局統計,教堂自建立到1972年,共發展教徒1647人,僅奎德素村就有393人。<br> 天主教堂在奎德素期間,神甫為法國傳教士雷振東。遷移至房身后,先后有10名神甫,分別是趙慶化、鄧□□、魯□□,閔□□、付□□、鄧□□、翟□□、閆□□,張間行、谷萬松等;修士有劉振環、張玉林;修女有何□□、沈□□、張□□、張□□,夏振清、郭志貞、郭德新等。<br> 1982年由朝陽市宗教局批準,房身天主教堂恢復重建。重建后的教堂占地面積11395平方米,建筑面積702.45平方米。現有神甫1人,經常參加活動的天主教友500多人,每周日為固定禮拜日。<br> 現任教甫孫顯威,男,漢族,1978年5月出生,遼寧省沈陽市人,自幼信仰天主教。1998年至2004年在沈陽天主教神學院學習并畢業。2017年2月受省兩會和主教派遣,來房身天主教堂工作至今。<br> 資料:房身(喀喇沁右旗),教職2人,信徒1595人。谷萬松(Kou,Joseph)生于1901年1月14日圣名若瑟。1929年晉鐸,1935年任職赤峰教區房身(建平)天主教堂(1941年在任教民1647人)。<br> 圖2 奎德素房身天主教堂 八,蒙西營子天主教堂(鐵南天主教堂)<br> 據原葉柏壽天主教堂看家護院的穆松奎(喀左縣人)、李泮池(穆松奎的內弟)及李萬龍(李泮池之子)1997年回憶,葉柏壽教會最早成立于中華民國十九年(1930年),教堂由孫志中神甫花費1200塊銀元,在蒙西營子購置50畝地建設而成。<br> 1946年,正值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為了構筑工事,拆毀了教堂。新中國成立后的1952年,原教堂所在地被征用建成小學(今建平縣第二小學)。<br> <br> 圖3:葉柏壽鐵南天主教堂 1999年,徐宏遠神甫(時任深井天主教堂主任司鐸)和葉柏壽天主教信眾向有關部門申請,要求落實宗教房地產政策。2001年,在省、市、縣宗教部門及廣大信眾的共同努力下,籌措24萬元購買位于南溝村的原葉柏壽鎮供銷社下伸點院落(面積3856平方米,房屋21間443平方米)。2002年,又在院內北側新建295平方米的神職人員使用房屋,從此使葉柏壽附近的廣大天主教信眾有了固定活動場所(現稱為鐵南天主教堂)。<br> 鐵南天主教堂位于鐵南街道辦事處南溝村溝門口,占地面積3856平方米,建筑面積920平方米,距縣政府所在地1.5千米。現有神甫1人,固定信眾800余人。<br> 2004年12月,師文久神甫調任本堂任主任司鐸,至2007年8月調離。胡秀偉神甫調任本堂任主任司鐸,同時代管深井天主教堂和朱碌科天主教活動點。2005年,省天主教兩會將張寶林神甫(副主任司鐸,2008年末調至奎德素教堂)調到葉柏壽,協助管理3個堂點。<br> 隨著信眾人數的增加,原有教堂已不能滿足教務活動的需求。2009年,在得到縣城建、土地和市、縣兩級宗教等部門許可后,廣大信眾開始翻建教堂,至2010年8月竣工。<br> 新翻建的教堂共投入資金100余萬元,為哥特式結構。教堂長36米,寬13米,建筑面積468平方米,鐘樓高39米。除少數捐助外,悉為教內奉獻。同時對原西側門面房及神職人員住房進行裝修。目前新教堂可容納2000人參加教務活動。<br> 現任神甫何學峰,男,漢族,1974年11月出生,遼寧省盤錦市人。1993年9月至1999年6月在沈陽天主教神哲學院學習畢業。2013年10月來建平任職。同時兼任朱碌科天主教活動點神甫,現為政協建平縣第十屆委員。<br> 引用及參考書目:<br>1、房建昌《熱河天主教與基督教新教史考略》(1835—1949年)——以法國神父與英國牧師的地圖為中心》,刊載于《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9年第4期。 <br>2、《內蒙古歷史文獻叢書》之十四,遠方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br>3、吳齊文策劃,曹永年為主編,薄音胡、莫久愚為副主編《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201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br>4、《內蒙古史志資料選編》(第5輯),內蒙古史志編纂委員會總編室印。<br>5、《中國傳教志》,1942年偽滿洲國熱河公署調查,1942年北京北堂遣使會出版,仍由上海遣使會在上海印刷出版。<br>6、古偉瀛教授著《塞外傳教史》。<br>7、1943年日本傳教士調查繪制的《1943年熱河一帶天主教分布圖》。<br>8、《建平縣宗教活動場所概覽》建平縣宗教局主編。<br>9、曹永年主編《內蒙古通史》(一套4冊本),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3冊。<br>10、武國棟總纂,董信、魏昌友、孫曉雷副總纂《赤峰市志》(全3冊本),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br>11、鄭家彥總纂《喀喇沁旗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br><br><div><div><br><br></div></div> <br>作者簡介:<br><br>侯 志,現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人,原中共喀喇沁旗委黨校教務主任,退休后從事喀喇沁旗歷史文化研究。<br><br>劉志軍,朝陽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右旗|
商城县|
榆社县|
辽阳市|
治县。|
金昌市|
界首市|
平昌县|
且末县|
全椒县|
台前县|
昌邑市|
江都市|
枣庄市|
永兴县|
招远市|
广平县|
通渭县|
安多县|
阳谷县|
文安县|
天祝|
兴文县|
浦城县|
盐池县|
石门县|
满洲里市|
双柏县|
沈阳市|
五指山市|
土默特左旗|
河池市|
三河市|
婺源县|
卓尼县|
绥中县|
德惠市|
襄汾县|
资溪县|
无锡市|
驻马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