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余生有閑,重拾臨字,不求點贊求指導。</b></p> <p class="ql-block"><b>隨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重拾寫字談寫字</b></p><p class="ql-block"> 自從拾起每天堅持寫一寫字,已經有一段的時間了。從開始的懷疑是否能堅持的下來,到慢慢形成一種習慣,進而體會到寫字確有靜其心、兼可運其氣、直至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巨大作用。——無論是因瀏覽手機信息時間過久還是其他什么原因,引發眼睛脖頸不適還是怎地,都能夠通過寫字予以改善甚或有使癥狀得以全部消除的神奇效果。除此而外,還可把閑下來的碎片時間予以整合起來,解決終日無所事事、每天都在忙而不知忙些什么的無聊弊端。體會益處如此之多,冥冥之中,免不了使人高興的,就仿佛又做出了一個足可陪伴余生、豐富晚年生活的重大決定似的。</p><p class="ql-block"> 記憶中,在上小學的時候臨帖寫字時,翻看閱讀過柳公權“玄秘塔”字帖概論,給人留下記憶最深的是這樣幾句話:“只要持之以恒,不難竿頭日進,有所造就”以及練字寫字“貴在堅持,最忌一曝十寒”的說法。看來最終若想寫的一手好字,在掌握基本要領的基礎上,堅持持之以恒才是硬道理。當然,臨近晚年,就重拾寫字而言,追求盡善盡美應非初衷與本意,可以確切一點兒的說,應是源于前半生沒有堅持寫下來的、不論何時何地見到“字”都要多看上幾眼時對“字”的那份“鐘情和”“熱愛”。</p><p class="ql-block"> 印象還是在十幾年前,在書店買回有關民間書法家張進德先生人生傳記的一本書。書是由曾經在北京大學讀書,與季羨林大師有著師生情誼的張曼菱女士按照其父親的生平整理編寫而成;書中除了文字介紹外,收集了不少的書法作品,屬于線裝本還略帶些古典味道兒的那種類型。 </p><p class="ql-block"> 書中介紹,張進德先生曾經是一位銀行高級職員,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打成“右派”發送到云南邊遠山區看護水庫,做三個人的會計。近二十年的“與世隔離”生活很少回城與家人團聚,打發填補時間的方式就是練習寫字和翻看幾乎被翻爛了的一部紅樓夢。</p><p class="ql-block"> 落實政策回城后,女兒建議在寫字上頗有造詣的父親可以加入一個組織,可以參加一些書法展覽評比活動。先生給出不想過多參加活動的理由是:“我寫字就是為了自由,為了心靈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女兒為了給季羨林先生祝壽,求父親給寫了一副字,字的內容是:“溫不增華,寒不改葉,微斯人,吾誰與歸。”字雖不多,但頗具文人風骨,文化氣息。父親把寫好但未裱糊的“字坯”交給女兒,女兒不解就問父親:“字寫好,不裱糊怎么可以送給先生?”結果父親回答女兒說:“季先生是大家,一定是名人高朋滿座,而我僅僅是一個‘布衣`,你托我給先生寫字祝壽,寫是寫了,但不適合掛在那里。”張曼菱向季先生表示歉意并說明情況后,季先生撫摸著宣紙毛邊的字說:“不易!那我就自己裱出來吧。你父親才是真正的書法家呀。”并刻意提筆書寫“無位有尊,無名有品”八個大字回贈。</p><p class="ql-block"> 在書店買回并多次翻看張進德“人文書法”這本書,時間已經過去好久了,“書”也在幾年前送給了一位愛好寫字畫畫的同事了,但對張進德先生不落陳規俗套,于方寸之間追求心靈自由的文人情懷,仍然銘記于心。</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调兵山市|
满城县|
龙胜|
买车|
通城县|
满洲里市|
怀仁县|
西盟|
仙桃市|
甘谷县|
孟村|
长兴县|
景泰县|
蒙阴县|
丰台区|
恩平市|
武安市|
鸡西市|
鹿邑县|
日土县|
丰台区|
丰原市|
乌兰浩特市|
阿城市|
宝丰县|
从江县|
海口市|
阿克苏市|
德清县|
绥芬河市|
怀化市|
临沧市|
久治县|
宁蒗|
德江县|
太保市|
蒙自县|
鄂州市|
北碚区|
内江市|
紫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