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書癡者文必工 藝癡者技必良 ——九月讀書報告 (閆廣慧)

閑云野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細雪》:幸子想起去年在大阪火車站上送別時,大姐一面嘆氣,一面悄悄地湊在她耳邊講的那句話:“我現在的心情是只要有人愿意娶雪子妹妹,無論是誰都歡迎。即使結了婚而離異,也寧可讓她結一次婚。”這時大門的門鈴響了,雪子似乎要進會客室來。幸子把烘紅了的臉俯向炎炎的火苗,偷偷地拭去眼眶里的淚水。(日本 谷崎潤一郎 竺家榮譯 小說 九州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談起日本的唯美文學,谷崎潤一郎是繞不過去的一位作家。而《細雪》又是最能體現那種古典雅致美,最接近美本質的一部不朽的作品。法國大作家薩特就曾經說過,《細雪》是“現代日本文學的最高杰作”。可見它的影響力是世界范圍內,并為世界文壇頂流所認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谷崎是一個一生都在追求踐行完美主義的作家。他在寫《細雪》之前和之后的小說,就是把美寫到極致于病態的程度,比如《鑰匙》、《瘋癲老人的日記》、《癡人之愛》以及《春情抄》都是極大尺度的突破。而真正讓他登上文學巔峰的是沒有那些亂倫、SM、戀足癖、虐戀等病態畸形的,非常“規矩”,獨一檔的存在的《細雪》。而之所以影響他“性情大變”的直接原因是他翻譯了日本古典文學名著《源氏物語》后激發的靈感和頓悟。谷崎用八年的時間把日本古語名著《源氏物語》譯成現代日語,隨后又用了六年的時間才完成了《源氏物語》的仿作《細雪》的創作。這部經過精心打磨而成的大部頭(五十五萬多字)定義了什么才是日本唯美主義文學,同時也給其流派樹立了一個天花板。從此再無一個作家,一部作品能達到此高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細雪》文字華麗富有韻律,在敘事的風格像是一首詠嘆調,情緒平緩,娓娓道來。書中沒有大的矛盾沖突,情節也沒有大的起伏跌宕。小說描述了太平洋戰爭前夕大阪富商蒔岡家的四姐妹鶴子、幸子、雪子、妙子分家以后各自的人生故事。塑造了日常生活中四位風格迥異的女性:蘊含著凄美與悲涼大女兒——鶴子、健全完善的二女兒——幸子、凝聚著全部傳統美的三女兒——雪子、獨立自立的四女兒——妙子。在這四姐妹中,雪子和妙子代表了日本的傳統女性和前衛新潮女性。應該說,谷崎是更欣賞雪子一點的,對妙子是持有批評態度的。當然書中的二姐幸子也是一個非常有魅力的女性。我們在她身上看到了很多優良的品質。這本書也被稱作日本的“風俗小說,全面展現了日本二戰時期的社會、政治以及那時的風土人情。谷崎堅決反對侵華戰爭,而且戰后也做過中日文化交流協會顧問,對中國文化極其推崇。就憑這一點,他也讓筆者為之高看一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有關《細雪》可以解讀和值得研究的太多了。筆者不做更多的解讀,建議去讀原著,想必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見解和體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美國悲劇》(上 下):他現在再一次提出說,克萊德早年貧困,這造成了,至少是助長了他心靈上和道德上的怯懦。加上后來有了一些新的往上爬的機會,是他過去從沒有能抓住的,這才影響了他這“也許是太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太色情、太不切實際而富于空想的心靈”。(美國 德萊塞 潘慶齡譯 小說 湖南文藝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文學被稱為美國小說的黃金時代,也是美國文學的第一個繁榮時期。 在這短短的二十年里文壇上大匠如群,佳作疊出。先后涌現了七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小說家劉易斯、賽珍珠、福克納、海明威、期坦貝克,劇作家奧尼爾和詩人T.S.艾略特),展現出了幾乎是在世界文壇碾壓式地統治力。而相對來說,德萊塞的存在感相對較弱了一些,以致被后輩索爾.貝婁(1976年的“普利策小說獎”和”諾貝爾文學獎“的雙料得主)稱他為“文筆最拙劣的大作家”。客觀的講,并不是他有多弱,而是拿他與做比較的福克納、海明威甚至是亨利.詹姆斯實在是太強悍了,所謂這就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的道理。而另一個非常重要限制他才華施展的原因是他早年做新聞記者養成的寫作習慣,以及那種寫實的自然主義風格所致。此類風格的作家缺乏語感,不善炫技,只是盡量真實還原生活,用最樸實的言語把一個故事清晰明白講述出來。因此,流失了一部分喜歡獵奇和追求語言形式創新要求的讀者。但不可否認的一點,他依然處于美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社會小說家的地位。小說的功能其一,就是真實書寫時代的特性,要了解彼時美國的社會現實狀況,德萊塞的小說不能不讀。1944年,在德萊塞去世的前一年,他被美國文學藝術學會授予榮譽獎,這也算是還了這位作家一個公道。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美國悲劇》是德萊塞眾多小說中,被公認為最杰出的一部現實主義的作品,也是于美國青年產生共情最多的一部大部頭小說。小說描寫了一個生于底層的青年克萊德.格里菲斯為了脫離本位階級進入上層階級最終失敗并丟掉性命的故事。這個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個窮小子見識了上層社會的繁華,為了富家小姐拋棄、殺害了已經懷孕的女友,看似非常說教,卻點名了社會階級殘酷的本質,以及出身限制發展空間的現實。現在,我們再讀這部百年前的文學經典,還會覺得它不過時,所謂的”美國夢“最終化為”美國悲劇“的泡影,也絕不是國家地域,以及文化是時代的悲劇。這個必然的結果也發生在我們身邊和受著我們傳統文化的當下。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美國悲劇》在敘事上很有特色,它可以看作是一個人的小說。我們會發現全書就圍繞著克萊德.格里菲斯這么一個人書寫。很難想象書中里邊角色人物的工具性如此之強,以致一旦這個人物被榨干沒有利用價值后就會被一腳踢開,從此在書中氣化,不留一點痕跡。這種為突出個體舍棄眾體的冒險寫法是否妥當。這也是一個值得去思考探討的課題,這不僅是《美國悲劇》,也是類似小說都存在的爭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美國悲劇》是本百萬字的大部頭,但如果篇幅縮減成30萬字筆者并不覺得影響整體的讀感。也就是說,書中“水”的地方還是很多的。然后就是筆者讀的湖南文藝出版社這版,書的字體太小,排版且密,非常影響閱讀。建議出版方不要一味最求商業利益,忽視讀者的需求。書的功能是閱讀不是藏,希望出版社不要本末倒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3,《活著為了講述》:懷舊總會無視苦難,放大幸福,誰也免不了受它的侵襲。( 哥倫比亞 加西亞.馬爾克斯 李靜譯 自傳 南海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重讀《活著為了講述》完全是一種新鮮的陌生感,仿佛和去年讀的那本書沒有任何的相似。造成這種錯覺的原因,筆者認為是與上次閱讀的側重點不同。第一次閱讀獵奇的心理比較重,想看到更多的自爆猛料。而這一次筆者想了解一個接近凡人的馬爾克斯。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加西亞.馬爾克斯不僅是哥倫比亞的“國寶”,更是一個“神”的存在。如果沒有馬爾克斯沒有《百年孤獨》,哥倫比亞給人的大概印象就是“槍支”泛濫和“毒梟”橫行的混亂國家了。憑馬爾克斯一己之力他扭轉了人們對一個國家的固有偏見,同時也增加了作家的神秘感。也正是這個原因,圖書市場就開始充斥各種解密馬爾克斯的各種書籍。也正因為此,逼迫馬爾克斯不得不把寫自傳的日程提前了十幾年以正視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活著為了講述》是一本個人的斷代史,書中講述的是作者出生到青年時期的一段個人過往經歷。書中采用穿插敘述的敘事方式創作。其中自由度拉滿,讓人感覺不像是一本非虛構作品,更像一本小說。應當說,筆者還是更喜歡讀有關作者個人家族史的那部分,相對書的后半部有關哥倫比亞社會與政治的那部分更覺有意思些(仍未免俗)。另外有關作者小說創作的靈感來源的部分也有興趣,其中透漏了許多以前未看到的信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活著為了講述》是本完成度很高的作品,唯一遺憾的是這本書出來的太早,有意猶未盡的感覺。這本書在馬爾克斯的創作序列里應當排在第一檔。入手的新讀者也不妨選擇從這本書看起。</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4,《都爾的本堂神甫 . 比哀蘭德》:理性叫他不能一味委曲求全,聽憑女主人無禮,他的脾氣卻要他息事寧人,避免吵架。 哎,這不說得也是我嗎?我媽個性那么火爆,咋生出我這么個軟柿子來呢?!( 法國 巴爾扎克 傅雷譯 小說 人民文學出版社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書中收錄了巴爾扎克的兩個小中篇,《都爾的本堂神甫》和《比埃蘭德》。這兩篇沒有什么特別直接的聯系,可能相似相同的是,這兩篇寫得都是外省的故事,以及悲劇的內核。它們是中規中距的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優缺點與作者其它作品相類,極端的二極管人物描寫,好人善良得過頭,壞人一無是處。利益相爭下,好人必被壞人迫害。唯有比哀蘭德篇末最后一句話讓人感嘆古今:要沒有上帝的話,法律倒是為非作歹的人極好的保障……不知我們的上帝在哪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比哀蘭德》的故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同一時期的英國小說家狄更斯的《小杜麗》。貧窮的女孩子總是惹人憐愛而遭惡人痛恨。比哀蘭德的死也許是她運氣實在不太好,落到了兩個老怪物的表親手里,但同時這種事又有普遍性,萬惡之源其實就是太窮。而總歸就地親情在任何的時代和社會中都是薄得像一張紙。巴爾扎克這種批判現實的作家就是溫情脈脈地把這層紙揭開露出殘忍地本質。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老實人總是受欺負”。在巴爾扎克的小說中是這樣設計的,而生活中也的確如此。所以我們說,巴爾扎克是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個大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巴爾扎克的小說可以分作幾類,其中一類就是讓人讀過意難平,感到憋屈的一類。《都爾的本堂神甫》里邊的皮洛多副主教是個立了率真老實人人設的好人。而其實他還是很有心計的。他用假真誠騙得了上司的信任和真友誼,以致在老主教去世的時候,把他惦記很久的家具書籍都遺贈給了他。只是最后還有一個比他更虛偽,或者是惡毒的同事脫羅倍也懷著同樣的心思在背后算計著他,結果更直接和更手段粗暴的那個奪走了他的房間、家具以及教區主教的職位。巴爾扎克寫這樣一個故事,并沒有局限寫一起私人恩怨的糾紛和人性使然。他把這個事件歸咎于社會,歸咎于時代,揭露了教會和司法的黑暗。這也就是巴爾扎克和大仲馬之間的本質區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5,《一個女士的畫像》:她錯了,可她堅信她的錯誤;她被欺騙了,可她卻令人悲哀地始終如一。她為吉爾伯特?奧斯蒙徳編織了一套美好的理論,她愛的并不是他的“所有”,而是他的“沒有”所裝扮出來的美德;這正是她的性格。(美國 亨利.詹姆斯 項星耀譯 小說 人民文學出版社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以女性或者說女權主義為題材的經典小說實在不在少數,我們只要稍作回想就能舉出不下十部這樣題材的作品。恕筆者孤陋寡聞,對一個一百年前的那么重要的作家一部經典小說,筆者只是聽聞,而未試圖了解,而引起閱讀《一個女士的畫像》興趣的原因也不復雜,就是手頭恰好有,拿來就讀了。讀過這部七百多頁的大長篇,感觸是有,但是不多。《一個女士的畫像》在同題材的小說中質量不差,但絕非一流。原因是題材的陳舊和人物的時代局限性,造成了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結果就是像看到一個女孩,長相標準,但缺乏個性,因此不能因此內心的激湃。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概括來說,《一個女士的畫像》講的就是一個作女試錯的故事。美國女孩伊莎貝爾被從天而降的姨媽多歇夫人帶到了英國,并收到富翁姨父的巨額遺贈,從此變成了一個富有的待嫁少女。伊莎貝爾期間同時于幾個條件優渥的男士發生了感情糾葛,但她都選擇拒絕,原因就是她一直推崇的自由,不愿被愛情和婚姻羈絆。然后最后她陷入了女友梅爾夫人給他設計的圈套,選擇嫁給了一個沒有資產和才華的畫家奧斯蒙德。結婚不久她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只愛他的財產,而且是個極度自私冷酷和有極強控制欲的小人。更讓他難以接受的是他所謂的好友梅爾夫人是丈夫的前情婦,她的養女帕茜也是他們兩個的私生女。和伊莎貝爾的表面強勢相比,帕西是真的性格懦弱。這個女孩的極端性格真的是人喜歡不起來,更無法引起同情。小說的結尾是開放的,但可以推測,她會離開本性暴露的丈夫,至于未來走那條路,作者沒有明確指出,筆者也覺得不明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最后,吐槽一下這本書的對話語言給人造成的心里不適。這本書在寫人物對話時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男女人物的兩兩對話很像是抬扛和斗嘴。這種互懟的場景比比皆是,也是筆者既反感的。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故事矛盾沖突的設置可以有千萬種,而這種外化的抬扛恐怕時最拙劣的一種。這也是為什么筆者對其無感的最主要原因所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6,《情人》:結婚不是浪漫的幻想,是現實的生活。每天重復著繁瑣的生活,丈夫也好,妻子也好,便會麻木起來,夫妻便會成為純粹的同居者 也許太美麗的櫻花會使人累的。( 日本 渡邊淳一 祝子平譯 小說 青島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渡邊淳一是位非常有執著精神的作家。他的一生只為一個主題“婚外情” 寫作,以致不小心把自己寫成了“地下情”專業作家。“專業“這個詞分量很重,能背負起就是一種本事。雖然他的那些小說不一定都能稱之為好,但最次的也能算不差。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世上有兩種作家,一種以自己為藍本,把生活經歷閱歷寫進小說的作家;另一種就是憑空想象,坐在書齋里編故事的作家。渡邊屬于后一種。盡管渡邊的小說主題毀三觀,但本人卻是極為正派,非常傳統的一個人。在他的履歷中很難找到男女緋聞的黑料。他初戀女友是他高中時期的同學,相戀兩年后,女孩沉湖自盡。事后,渡邊淳一得知她同時和好幾6個男生在交往。這段感情對他打擊很大,之后交友非常謹慎,在渡邊淳一還是一位醫生的時候,與妻子結婚,并家庭非常穩定,并沒有發生他小說中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婚外男女的感情糾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渡邊淳一在成為作家之前做過十年的外科醫生(發現棄醫從文的作家很多,比如魯迅、郭沫若、余華、契訶夫、布爾加科夫、毛姆等等舉不勝數),三十六歲的那年,因為對醫療事業的失望,才轉行成了寫書匠。他廣為人知的小說是《失樂園》,寫了一對婚外出軌的男女最后殉情的故事。《情人》沒有《失樂園》寫得那么慘,最后結局是從亂情中解套。當然,這也是一個悲劇結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情人》相比《失樂園》、《紅城堡》那樣的大尺度,文字上收斂德爾很多,顯得非常”素雅“。這也是他小說序列中有別于大眾的另種風格。沒有婚史的公司女職員片桐修子甘愿給事業有成的已婚中年男子遠野做了五年地下情人,但在原野決定解除以前的婚約要給她一個名分的時候,出人意料地遭到了修子的拒絕,甚至提出了分手。因為,修子清醒地認識到妻子和情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做為情人,遠野是很會制造驚喜,懂得女人心的男人,每個月見上幾面,對他身上的一些壞毛病也能寬容對待。反之如果結了婚,每天黏在一起,他也還會忘記家庭,忘記妻子,溫柔和愛情也會隨著日子的消逝被風化變得不純潔。也介于此,她被這份感情存有戒心,不遠偏離初衷,當遠野試圖用金錢綁定他們的關系時,也未能被打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修子是有獨立精神意識的日本女性,也是極利己主義者。把她放在當下審視,未必不是許多”小三“們所追求的感情狀態。借用我們古人的話,就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7,《帝國瀑布》:中年的怪事之一是,你發現自己沒有做而做出的奇怪的決定,比如讓朋友漸漸疏遠。( 美國 理查德·拉索 馬愛新譯 小說 人民文學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在讀《帝國瀑布》之前,筆者并沒聽說過理查德·拉索 這樣一個美國作家。而《帝國瀑布》在網上豆瓣標注的閱讀人數只有區區八十人,可見它是一本比較偏冷門的小說,而同時它的豆瓣評分竟然達到驚人的9分,可見它是一本質量上乘的作品,讀過的讀者是非常認可。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拿到此書首先搶眼的是印在封面的推介語,上邊寫著:普利策獎得主、亞馬遜網站最佳小說、《時代》雜志力薦十大英文精品之首。不得不說這些為營銷而營銷的文字十分令人生厭,這也是目前圖書出版業的惡習。而像人民文學出版社這樣的大出版社也開始缺乏品牌自信,實在人人覺得悲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話說回本小說。《帝國瀑布》是一本沒有閱讀難度的通俗小說,故事很流暢,文字表達清晰。小說寫了美國緬因州一個小鎮上藍領階層的生活。四十多歲的邁爾斯·羅比是個碌碌無為的倒霉蛋。他是小鎮富婆法蘭辛·懷亭的“帝國烤肉店”經理,從精神上受到這個女人的控制。而他的家庭生活也極糟。老婆先出軌后嫁給店中常客,妻子詹寧婚內出軌與店中顧客他分居,不久和她的私通者結婚;女兒性格叛逆,經常在學校惹事,父親游手好閑,沒有家庭觀念;母親和小鎮富翁有地下情,而他更是受著老板前進常年的感情騷擾等等。《帝國瀑布》就是通過不成功的小人物的不悲催經歷,來慰藉我們這些不順心的普通讀者。作家的用意是好心的,讀者領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8,《聚會》:如果你在十九歲的時候用五個手指就可以數完自己深愛的人的話,等到四十歲的時候再看,會發現還是連十個手指都用不到。我們愛過的人既然如此屈指可數,當然個個都是刻骨銘心。( 愛爾蘭 安.恩萊特 夏欣茁譯 小說 北京燕山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一本文藝氣息特足的小說,喜歡的人覺得味兒對,不喜歡的認為就是矯情。筆者偏好于前者,喜歡這種專注遣詞造句的文字,喜歡賣情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這本小說情節很簡單,或者說沒有故事,全書可以用兩個詞概括“遺忘”與“懷念”。小說從女主人公薇羅妮卡的哥哥黎安沉海自殺講起,到十幾個兄丟姐妹從世界各地回到老屋為黎安舉行葬禮后有各自分開結束。書中有三分之二部分是通過薇羅妮卡的回憶和講述往日12個兄弟姐妹以及母親外祖母、外祖父以及外祖母的情人蘭姆.紐津情感糾葛展開的。書中另一部分則是講的現實當下,他們姐妹兄弟見面相互嫌棄, 離開分別又彼此掛念。還有她那個得了老年健忘癥的母親,也是他們唯一維系他們關系之間的紐帶,一旦這位老母親也死了,那么他們注定老死不相往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書中寫了海格迪大家族的恩怨情仇,社會大背景比較模糊,而這種寫小情懷的作品很容易就打動了”布克獎“的評委,2007年憑此小說成為布克獎得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9,《燃燒的心》: 十五歲的女孩必須離開家,走進生活。她明白。她看得見它們,她等待著它們。它們藏在她的心坎里。它們從她的目光中走出來。它們是她的造物。她沒有知識,沒有記憶。她的身體像黑夜一樣固實。她的眼睛、胸脯、肩膀,她的黑色瀑布般的長發。她照著蘭波的話在外面漂著。她走向注視她的人,走向呼喚她的人。她的腹中感到強烈的饑餓,對生活的饑餓,對捕獲與被捕獲的饑餓,對出生和創造新生命的饑餓。她聽見夜色中破吉他嘎吱嘎吱地奏著《墨角蘭》和《馬拉加姑娘》,重復著她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她就是她。她屬于古老的游牧部落,海洋部落,沙漠部落,巖穴部落,山谷部落,森林部落,河流部落。 她在黑夜中漂著,她是自由的。她走了。 ( 法國 勒克萊齊奧 許方 / 陳寒譯 小說 人民文學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相比《飆車》,《燃燒的心》質量上真是要好很多。看過勒克萊齊奧德第二本小說,感覺這位諾獎得主的實力并不是特別的強,屬于優秀,但還不到超一流的水平。筆者感覺他的小說缺乏高水準的穩定性,一本集子里,可以有很好的作品,但也不乏平庸到讓人犯困的小說。類似這樣的作家往往不可能達到他那樣的榮譽高度,分析原因,大概原因之一是他運氣實在好,遇到那屆的諾獎候選作家都不強,因此不小心彩蛋砸頭,另一個原因就是歐洲當代文學新銳作家乏善可陳,時逢需要退出一個盟主,他便被動地成為了那個天選之子,而因為他和中國那段淵源(勒·克萊齊奧曾多次訪問中國,與中國文化界保持著長期的交流,并任南京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名譽教授),在2008年獲得諾獎后被加成推薦,但作家靠實力說話,親情牌在作品面前也不得不認輸。人民文學出版社當年出的那套作品系列沒有收到預期效果,此后,勒克萊齊奧一波大熱后即沉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燃燒的心》收入勒克萊齊奧的七篇短小說。其中《燃燒的心》和《三個冒險家》質量最上乘。。《燃燒的心》寫了兩對姐妹的不同人生軌跡。這篇小說讀過給人一種無力感。命運似乎從來就是玩弄人的魔鬼,它可以任意拿捏和玩弄一個人,而它就在人們忍受不住的痛苦中獲得快樂。相對妹妹的不幸,姐姐貌似很幸福了。但仔細閱讀文本我們會發現,妹妹的不幸是外化的,可以肉眼可見的凄慘,而姐姐則是內心的悲苦,她的不幸是理性的不屈服。這種無能反抗后的不甘只能讓人更絕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三個冒險家》是由三個小故事拼接成的一篇短篇。小說的主題是“家”和“出走”。小說中的三個小女孩都是向往外邊的世界,而選擇離開舒適迎接未知的未來。不管她們最后是否得到了她們想要的東西,當她們想在回歸到那個被稱為“家”的地方時,卻發現早已人去樓空,她已然無家可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總結勒克萊齊奧的小說風格,可以歸納幾點。小說人物為 女性,文字風格篇抒情,語言樸實細膩,情感飽滿,憂郁傷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0,《24重人格》:宛如一群陌生的旅客,他們提著行囊來到我經營的這家“傷心旅店”,住進我心靈中那一間早已經客滿的房間。有的只逗留幾天,然后就悄然離去,不知所終。有些一住進來就賴著不走,變成了永遠的房客。這些人都是我的分身。(美國 卡梅倫.韋斯特 李小平譯 紀實文學 上海譯文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4重人格》是本可以把人看到抑郁絕望的書。書中充滿的那種扎掙痛苦的情緒是讀者也無力擺脫,讀完就像自己也得了一場大病,心力交瘁。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卡梅倫·韋斯特30多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擁有幸福的婚姻和可愛的孩子。一天有個陌生的“聲音”突然從他的口中發出,他稱叫戴維,是受到祖母性侵的男孩。這是卡梅倫生命中第一個分身。然后另一個分身克萊出現,他介紹自己是小時候的韋斯特,在他的記憶里,一樣受到母親性侵的心理創傷。原來這些分身都是埋藏在成年后的韋斯特內心深處的人格。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被他強行抹去的不好記憶像腫瘤慢慢病變,最后分裂成了無數個病態的人格,不被控制地頻頻借助韋斯特的軀體出現。他的24個分身中把他的內心當做了寄宿旅館,他們提著行囊來到這家“傷心旅店”,住進心靈中那一間早已經客滿的房間。有的只逗留幾天,然后就悄然離去,不知所終。有些一住進來就賴著不走,變成了永遠的房客。這些人不僅侵占了韋斯特的身體,還干擾到他的家庭,最終把一個正常的家庭搞得岌岌可危。書的結尾韋斯特并沒有痊愈,他只是和那些分身們達成和解,盡量不去打擾他的家人,努力恢復往日寧靜的正常生活。然而,那些分身卻永遠住在了他的身體里,將于韋斯特白首偕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韋斯特將他自己的人格分裂的令人心碎的經歷,以及他治療滿是創傷的心靈的過程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在他接受治療的過程中,他盡力維持他與妻子和兒子的關系,同時又要兼顧那些行為乖張,動不動就自殘的分身們的感受。筆者慶幸有個完整的人格,不受心理疾病的折磨。這本書讀過希望馬上忘掉,否則真怕自己會瘋掉。最后捎帶提一句;這位非作家的病患文筆很在線。</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星推薦:《細雪》 《活著為了講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值得一讀:《美國悲劇》 《都爾的本堂神甫》 《帝國瀑布》 《聚會》 《燃燒的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打發時間: 《一個女士的畫像》 《情人》 《24重人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推薦:無</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店市| 邢台县| 中阳县| 扎兰屯市| 涿鹿县| 怀宁县| 元阳县| 乌拉特中旗| 革吉县| 平阴县| 禄劝| 剑阁县| 东台市| 吉安市| 新密市| 资阳市| 金沙县| 宣威市| 威信县| 南漳县| 中方县| 郓城县| 新野县| 色达县| 江达县| 蓬安县| 陆丰市| 莱州市| 光泽县| 海林市| 灵寿县| 镇巴县| 海丰县| 大石桥市| 固安县| 班玛县| 泰顺县| 昌平区| 且末县| 博白县| 青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