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黑臉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為鵜形目鹮科琵鷺屬鳥類,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被稱為“鳥類中的大熊貓”,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臉琵鷺又名小琵鷺、黑面鷺、黑琵鷺、琵琶嘴鷺,俗稱飯匙鳥、黑面勺嘴,臺灣觀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因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琵琶極為相似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被稱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全長約80cm,成鳥體羽白色;頭部的嘴基到額、臉、眼先、眼周以及喉部為連成一體的黑色裸露區域;虹膜深紅色;喙黑色,長直而扁平,表面帶橫向斑紋;腳黑色。成鳥繁殖期頭后枕部有絲狀淡金色冠羽,前頸基部至上胸有淡橙黃色頸環;非繁殖期冠羽不明顯且色淡,無頸環;初級飛羽外緣端部黑色。</p> 黑臉琵鷺常單獨或呈小群在海邊潮間地帶及紅樹林和內陸水域岸邊淺水處活動。性沉著機警,人難于接近。一般棲息于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以及沿海島嶼和海濱沼澤地帶等濕地環境。它們喜歡群居,每群為三四只到十幾只不等,更多的時候是與大白鷺、小白鷺、蒼鷺、白琵鷺、白鹮等涉禽混雜在一起。它們的性情比較安靜,常常悠閑地在海邊潮間帶、紅樹林以及咸淡水交匯的基圍(即蝦塘)及灘涂上覓食,中午前后棲息在蝦塘的土堤上或稀疏的紅樹林中。飛行時姿態優美而平緩,頸部和腿部伸直,有節奏地緩慢拍打著翅膀。并且它們的性情溫順,不太好斗,從不主動攻擊其他鳥類。 主要以小型魚、蝦、蟹、軟體動物、水生昆蟲等為食。覓食活動主要在白天,多在水邊淺水處覓食。覓食的方法通常是用小鏟子一樣的長喙插進水中,半張著嘴,在淺水一邊中涉水前進一邊左右晃動頭部掃蕩,通過觸覺捕捉到水底層的魚、蝦、蟹、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水生植物等各種生物,捕到后就把長喙提到水面外邊,將食物吞吃。 黑臉琵鷺繁殖于朝鮮半島北部,越冬南遷,在中國一般為冬候鳥,越冬于湖南、貴州、廣東、福建、海南、香港、臺灣、澎湖列島等地;遷徙期間見于遼寧、北京、河北、山東等地;少數在福建為留鳥。 參考資料:1.百度百科——黑臉琵鷺<br data-filtered="filtered"> 2.懂鳥?全球鳥類識別——黑臉琵鷺<br data-filtered="filtered"> 3.《中國鳥類觀察手冊》(劉陽、陳水華主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源县|
偏关县|
保德县|
外汇|
柯坪县|
弥渡县|
开原市|
萝北县|
珠海市|
视频|
宿州市|
宁武县|
敦化市|
犍为县|
芒康县|
昭苏县|
壶关县|
吴旗县|
县级市|
易门县|
油尖旺区|
黄山市|
黄浦区|
宜黄县|
武乡县|
壤塘县|
河南省|
长兴县|
青冈县|
泽库县|
阜康市|
新巴尔虎右旗|
莫力|
阿拉善盟|
昌吉市|
丰都县|
六枝特区|
永胜县|
崇仁县|
夏河县|
青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