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美篇號:8708193 昵稱:智君</h1><h1>?</h1><h1>? 泰國北部美斯樂原國民黨老兵生存記載——</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這么多年過去,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地來看待這段特殊的歷史,看看這群人是如何在異國他鄉“夾縫中求生存”的。</p> <p class="ql-block"> 插隊落戶時就聽說泰國、緬甸的原國民黨老兵英勇善戰。出于好奇,在泰國自助旅游之際特地考察了美斯樂這個原國民黨老兵以及他們的后代生活的地方,只想看個明白。</p><p class="ql-block"> 70多年前,原國民黨的兩支部隊被解放軍打敗,從中國大西南敗退到泰緬寮邊區。隨著星辰轉移,時代變化,他們經歷了眾多的磨難,最終在泰國北部原先的荒山野嶺的美斯樂地方頑強地生存下來。</p> <p class="ql-block"> 1950年前后,前國民黨殘軍,這支敗退緬甸的部隊招募了邊境兩側土司以及馬幫,多達6000多人。這些人在緬甸、老撾、泰國交界的原始森林中暫時駐扎下來。由于緬甸政府不承認這些人,于是調動15000多人的正規軍圍剿國民黨殘部。不料國民黨殘部把緬甸軍隊打得落花流水,領銜的緬甸軍隊將領自殺身亡。緬甸政府無奈的伸出了橄欖枝,告訴他們只要放下武器,自愿放棄中國國籍,那么就可以被緬甸收編,國民黨殘軍不同意。緬甸政府只能通過聯合國向臺灣施壓,1953年,聯合國確實作出了要求緬甸的國民黨殘軍解除武裝并撤回臺灣的決議。迫于輿論壓力,蔣介石先后分兩批把部分軍人以及家屬撤回臺灣。當時蔣介石派來的最高將軍李彌帶領這部分人撤回了臺灣,留在那里的是以段希文將軍為首的云南籍軍人,還有一部分浙江籍的軍人,這些人不愿回臺灣,他們只想回云南和浙江的老家。</p> <p class="ql-block"> 蔣介石撤回了部分人員,中斷了93師的經費發放。這支部隊被拋棄。為首的段希文將軍發現大勢已去,在多次擊退緬甸政府軍的進攻后,帶領殘部從緬甸轉移到泰國的崇山峻嶺中。為了生存下去,這支殘軍進入了泰國販毒盛行的金三角。泰國政府明白自己的軍隊不是93師的對手,加之自己國內有不少令他們非常頭疼的販毒武裝,需要有強有力的幫手為自己解決這些難題,于是主動謀和招安。泰政府愿意提供一片土地供93師定居,但要求他們不能離開這片區域。開出的條件是93師作為雇傭軍圍剿泰國其他販毒武裝。93師為了自己的生存,愿意為泰國政府出生入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泰國叭當戰役開戰,泰國國防部作出一個“高明”的決定:邀國民黨孤軍出戰。條件是收復叭當后,孤軍可成立“泰北民眾自衛隊”。對孤軍來說,有什么比能保留槍支和長期住在美斯樂更誘惑的?又有什么能比認可身份更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此后幾年中,孤軍聯合泰國政府軍6次出征,為泰國政府奪回了叭當,令泰方朝野皆驚。</p> <p class="ql-block"> 站穩腳后,他們為了爭奪押運毒品的渠道和販毒武裝打,為了生存他們為泰國軍方打擊邊境的土匪武裝。</p> <p class="ql-block"> 1981年2月16日,孤軍再度為泰國政府出征,3月8日取得考牙之戰的最后勝利,消滅了最后一支反對派武裝,完成了泰國軍隊20年未完成的任務,依靠這支軍隊泰國結束了幾十年的內戰,泰國王室及泰國政府再無反對派武裝的威脅。孤軍得到的回報是:有戰功的和傷亡人員家屬可獲得泰國身份證,并享用劃定的土地并暫時保留泰北民眾自衛隊(原國民黨殘軍自己的武裝)。</p><p class="ql-block"> 勝利的那一天,也是美斯樂最悲哀的一天,白紙滿地,哀嚎連天,仗打勝了,家里的男人卻陣亡了。260名殘軍戰死疆場,受傷者無數。普密蓬國王走進孤軍簡陋的帳篷里,看望傷員。對尊崇王室的泰國人來說,這是多大的榮耀啊,而這些傷兵們對國王俯下的身子竟然無動于衷。有人告訴國王,他們是不懂泰語的中國人。</p><p class="ql-block"> 泰王至此才知道浴血奮戰的孤軍和政府這樁“參戰”與“入籍”的交易。普密篷親自簽發了第一批2000個泰國公民證給這些殘軍戰士,并承諾他們子女到了15歲即可入籍。那時美斯樂地區人口已達幾萬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從青萊坐長途車來到孤軍駐地的山腳下,又換乘了雙條車(見圖)才到了美斯樂。因為外面的長途車是不允許進入美斯樂的,上山的車被美斯樂接管,肥水不外流。在換車時遇見了一位孤軍的二代,與我們差不多年紀。看見我們是中國人,主動與我們閑聊。他們對當下的身份也很無奈,對目前的生活還算認可,只盼望生活越來越好。他們現在拿的是泰國身份證,一般的農家子弟很想回中國大陸讀大學,其次讀職業學校,尤其是旅游專業的很受歡迎。大陸到泰國的游客每年在增加,只要會講中文,工作很容易找到,商店門口經常看見這樣的招牌,“本店有中文服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半山腰我們發現了一張地圖。立即用百度地圖導航測量一下,估計一天是走不完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找到了珠寶店女老板她爽快地為我們包了一輛車,只要了200泰銖卻為我們的深入考察提供便捷。分別時留下了合影。</p><p class="ql-block"> 沒想到的是,回上海后查看相關資料,發現我們遇見的這位文史館館長曾女士竟然就是段希文將軍的兒媳,八十年代的臺灣大學生,與段希文將軍的兒子相戀,不顧父母反對,離開臺灣來到美斯樂生活,結婚后才知道丈夫是段將軍的兒子。這個文史館就是她籌建的。哇!我們失去了一次深度采訪的機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里的房屋卻是另一番景象,<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南少數民族建筑特色映入眼簾。</span>四面騰空的吊腳樓比比皆是,原來這是云南籍老兵后代居住的房屋,更多的是江浙兩省的房子,中國九十年代的建筑。大多數是一,二層的。來到這里就好像在家鄉浙江的旅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遠處望去散落在樹林中的房屋與浙江省的民間小屋沒什么區別。山上的樹木都那么熟悉,當你看見山坡上矮矮的烏龍茶樹時,耳邊聽到不太標準的浙江普通話,以為到了浙江老家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里金黃色的房頂已經融入了泰國建筑的風格了。前兩種房屋建筑風格居多,泰國建筑在這里只是特例。因為前輩的女人都是泰國人或緬甸人,泰國的文化也融入在這里了。第二代人中有大多數選擇中國血統的人結婚,與泰國女子結婚只是少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山上,遇見幾個老人在編織竹席,小孩在邊上玩啥。我們友好地給小孩遞上幾包餅干,小孩迅速躲到老人背后,探出小腦袋驚恐地看著我們兩個陌生人。等到老人允許過后,才羞澀地接過餅干。這個情景讓我想起了中國農村的小孩,惟妙惟肖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家戶戶門前的對聯很熟悉吧!上聯:宏圖大展興隆宅。下聯:泰運長臨富裕家。橫批:金玉滿堂。這不就是隔壁退休大爺寫的對聯嗎?當你走進家門時,你以為來到農家樂了吧?中國的文化根深蒂固,在這塊土地上,中國文化顯示著強大的生命力,世世代代、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房間里的家具,地板與我們中國農村沒什么兩樣吧!廚房,客廳,洗衣機房合在一起了。住房有些簡陋,但在當地算是好的了,否則泰國女人也不會嫁到這個山區來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富貴牡丹圖,七駿馬奔騰圖是否太眼熟了!泰北的華人家里,都供著“天地國親師”的牌位。他們看上去比中國大陸更恪守這種人類敬畏與感恩的傳統,歷史與現實,又將泰北華人的家國概念塑造得層次極為豐富。我在想,這戶人家應該達到泰國的小康水平了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觀音菩薩是家庭必有的,多子多福保平安呀!美斯樂最大的建筑是一尊觀音菩薩像,最顯眼的是關公塑像。他們祈求觀音菩薩送來多子多福,祈求關公武將保他們平安!中國文化無處不在!</p> <p class="ql-block"> 農村的小集市也與中國的一樣,青菜、卷心菜、辣椒、蘿卜苗、大蒜頭應有盡有。驚喜的是這里水果也很多,有些還叫不上名字。</p> <p class="ql-block">云南籍的殘軍老兵開的餐飲店,主要供應面條與水餃。過橋米線也許是思鄉的一個信物吧!</p> <p class="ql-block"> 這里生活的各個方面與我們中國農村沒有什么差別,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錢”,殘軍剛到的時候是簡單的以物換物,腳跟站穩后就使用泰銖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還有兩件東西正在發生改變:一個是“文字”,他們在家里用的是漢字,但官方使用的是泰文了;第二是“語言”,第三代與第四代殘軍后代已經不太熟練使用漢語了。有些家庭困難的小孩也無法去中文學校讀書了。秦始皇的偉略被泰國政府學去了。</p> <p class="ql-block"> 這是美斯樂最大的一所中文中學,也是段將軍解甲歸田后建立的第一所中文中學,條件比較簡陋。現在這里的孩子,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7點到下午4點在泰國普通學校讀書,下午5點到8點半到中文學校讀書,星期六全天在中文學校讀書。學中文成了不忘祖先以及掌握生存技能的一種選擇。</p> <p class="ql-block"> 這副“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的對聯準確地表達了老兵當時的生活條件以及相互攙扶的狀況。看了只想流淚!</p> <p class="ql-block"> 這副對聯“理不清臺灣情,斬不斷中國結”,既表達了他們對歷史與現實的茫然與無奈又傾訴了血濃于水的真實情感。看了只能嘆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們把自己說成“孤軍”相互攙扶,共度難關,不時也流露出忿忿不平,因為時代拋棄了他們。墻上的那一句“殘軍未死,只是逐漸凋零”反映了他們內心的萬般無奈。</p> <p class="ql-block"> 這是老兵聚會的地方。尤其是殘疾的軍人經常會在這里閑聊。有時外面捐來的大米會在這里發放。這是一張八十年代的照片,殘軍二代也參加的戰斗,有犧牲也有負傷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上兩車道的公路不錯吧!好像行駛在浙江的鄉村小路上。</p> <p class="ql-block">山上建造了加油站,很漂亮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可以算山上的豪宅了。</p> <h3><br></h3><h3><br></h3><h3>這里的菩薩都是中國籍的,觀音菩薩是他們的最愛。</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泰北義民文史館記錄著原國民黨殘軍在緬甸與泰國的歷史。館長曾女士就是臺灣人到美斯樂定居的。中國臺灣省過來的一些人,對孤軍懷有愧疚感,經常搞一些贊助慈善活動,贊助這里的貧困戶。同時也收集相關資料,歌頌孤軍奮勇戰斗的故事以及艱苦奮斗的經歷。八十年代中后期,這里曾經是歐美華僑打卡的地方,那時旅游業比較興旺,現在歸于平靜了。</p> <p class="ql-block">這里記載客死他鄉有名有姓的軍人九百位多位,這九百孤軍代表所有的在緬甸和泰國的死難者。我認真地看著歷史沿革的文字說明,館長曾女士小聲地對我說,有些文字表述請不要太介意,那只是歷史的記載。我當然明白她說是什么。歷史已經成為歷史,還是“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吧!</p> <h3><br></h3><h3><br></h3><h3>這里記錄著各方對美斯樂的捐贈與幫助。</h3> <p class="ql-block"> 館內的這尊雕塑期盼著和平與安寧。還有兩尊塑像,一個是男人在種地,另一個是一位婦女在教小孩識字,表示段希文將軍的宗旨解甲歸田,養兒育女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1980年有一位臺灣記者把美斯樂老兵英勇奮戰的事情以及受苦受難的情景報道出來,臺灣各界出手相助。這是臺灣婦聯會的捐款。</p> <p class="ql-block"> 段希文給這座山谷取了個極好聽的名字:美斯樂。"美",泰語為村莊之意;“斯樂”意為和平。美斯樂即為和平之村。</p><p class="ql-block"> 段希文將軍說,從現在起,我們手中的槍不再為反攻大陸服務。我們的槍只為保存我們自己,生存是我們美斯樂人奮斗的全部意義。</p><p class="ql-block"> 段希文將軍作為美斯樂人的靈魂,受到殘軍以及后代的崇拜。他們為段將軍建造了高大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段希文將軍是第一個建造中文學校的人,受到人們的愛戴與尊敬。我們中國現在泰國已經有69所中文學校,除了完成泰國政府規定的課程外,他們還學習中文,數學,常識(中國歷史,地理,風俗)。大陸的游客逐漸增多,有些大陸的志愿者在學校上課,簡體中文比繁體中文更受歡迎。上世紀80年代臺灣國民黨慈善機構捐贈了十萬冊臺灣教材。</p> <p class="ql-block"> 現在中文學校已成為人們向往的地方,聽的哥介紹,泰國的一般導游月工資2000泰銖至3000泰銖,而一個會中文的導游月工資10000泰銖,美斯樂有500 多名中文導游遍布泰國各大旅游景點,也許是中國大陸人大量涌入泰國旅游帶來的變化吧。會中文的人工作好找,我們經常看見商店門口掛著牌子寫著店內有中文人員服務。會中文的華人成了翻譯人才了。</p> <p class="ql-block"> 1980年6月18日,“孤軍靈魂”段希文將軍于曼谷病逝,享年69歲。泰國上下對他的離世表示了哀悼,泰國總理親自向段希文的遺體告別,泰國國王親自發唁電追悼,并在他的遺體上覆蓋了泰國國旗,也算是享受到了泰國國葬的待遇。7月24日,數萬人冒雨自發為段希文送行,兩百多輛車一路從清邁開到美斯樂,送葬隊伍綿延兩公里,這樣的聲望連泰國元首都驚訝不已。</p> <p class="ql-block"> 當年段希文將軍的孤軍種罌粟的地方,現在都種上中國烏龍茶了,有些地方還種上了咖啡豆。</p> <p class="ql-block"> 目前這里主要有兩大產業,一個是茶葉,規模不大,只能供應本地與清萊地區。這個功勞要記在臺灣人的頭上,因為是臺灣人帶來的種子與技術;另一個是旅游業,這里一半人參與了旅游業,并向泰國各地輸送中文導游人才,有些人曾經在大陸的職業學校或旅游學校學習過。大陸的強大,大陸游客的增多為這里的人們增加了收入。這個功勞要記在大陸人頭上。但是,這里畢竟是農耕社會,怎么也趕不上大陸的生活水平呀!祈禱他們生活越來越好!</p> <p class="ql-block"> 我們特意去段希文將軍墓地祭拜他,遇見一個孤軍二代在守墓,守墓人姓張,也是云南人,十一歲便加入殘軍,曾任段希文將軍的衛士。見我們去他很高興,滔滔不絕地述說段將軍的豐功偉績,講者激昂、聽者動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p><p class="ql-block"> 國民黨原主席吳敦義前幾年也來這里祭拜段將軍。</p> <p class="ql-block"> 這個是有名的金三角的地標,當年孤軍曾在這里武裝押運毒品,后來又在這里圍剿毒販;過去種罌粟花,現在種烏龍茶,是非功過只能讓后人來評判了。</p> <p class="ql-block">金三角商業發展的不錯。河邊建立了碼頭,看來要發展航運事業了。</p> <h3>金三角的歷史告誡人們警鐘長鳴。</h3> <h3>金三角的湄公河三岔口建了碼頭,航運正在起步。</h3> <p class="ql-block"> 的哥建議我到山頂豪華的天一方賓館看看,那里有意外收獲。問他有什么美景,他只是詭異的一笑。車一會兒就到了山頂,遇見一群孤軍三代年輕人騎著豪華摩托車身著黑皮衣黑皮褲黑皮靴炸街而過。抬頭望去,精致的別墅掩映于樹林之中,踏上平臺,豁然開朗,對面朝陽山坡的鮮花盛開煞是好看,定神一看,恍然大悟,這不就是國民黨軍隊的軍旗圖案嗎?嗚呼…也許是軍魂不散吧!</p> <p class="ql-block"> 遇見這位國民黨殘部的二代大哥,主動與我們打招呼,一見如故,談笑甚歡。他是騎著摩托車帶著孫子下山采購東西的。他告訴我們前幾年已經領到泰國身份證了(當地還有一些人沒有領到身份證)。五年前他回了一次云南,了卻了父輩的遺愿,很是滿足。家鄉也沒有親人了,但是他縈繞夢回的還是父輩惦記的家鄉!</p> <p class="ql-block">上圖的這位大哥,父親是殘軍老兵,母親是緬甸人。他岳父也是殘軍老兵,岳母是泰國人。他女兒是中文涉外導游,女婿是泰國人。外孫還小,準備到緬甸上12年免費教育(緬甸有熟人),然后看情況,如果條件可以就到中國上大學,如果條件不行就到中國東北城市讀職業學校(申請學費減免的旅游學校),這是他們的家庭規劃。</p> <p class="ql-block"> 這里人的墓碑都是坐西向東朝著中國。他們身居異鄉卻始終不忘落葉歸根,有些老兵臨死前只念叨著四個字“回到中國”。還有些老兵死了后,他們的后代為他們祭燒紙質中國護照,以示回到中國。那些還活著的人只能嘆息:“既然回不去故鄉,就把腳下當故鄉。”</p> <p class="ql-block"> 在這片深深打著中國烙印的異國土地上,居住著一群流淌著同樣血液的人,同樣的文字,同樣語言,同樣習俗,同樣愛好,連信奉的菩薩都一樣。愿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他們不愿被別人說成是泰國的少數民族,他們更多地是認同華裔或華人的身份。天下華人是一家!一位老兵給殘軍二代留下了這樣一句話:我們是炎黃子孫,屬中華民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后記:回國在查閱資料后才知道,與我們合影的文史館館長曾女士就是殘軍領袖段將軍的兒媳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智君。 圖:智君(部分照攝于泰北義民文史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阳县|
陈巴尔虎旗|
河南省|
南投市|
南漳县|
维西|
车险|
黄冈市|
夏河县|
海盐县|
洞头县|
澳门|
玛曲县|
泌阳县|
伽师县|
依安县|
罗定市|
宜宾市|
怀安县|
东宁县|
始兴县|
库尔勒市|
弋阳县|
凤庆县|
浙江省|
醴陵市|
南充市|
温宿县|
扎兰屯市|
十堰市|
桦南县|
通化县|
嘉善县|
乐亭县|
奉贤区|
进贤县|
鹤峰县|
新昌县|
综艺|
视频|
万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