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還在幼學時期,由于伴隨著武漢和南京兩座城的兩座長江大橋一同成長,“橋二代”的我便與這兩座城結下了一輩子的情緣,雖說后來定居武漢,但對兩座城市的人文、歷史、地理、經濟、城市發展等各個方面都極為關注,也喜好進行對比,感覺武漢和南京有太多的相似之處。</p> <p class="ql-block"> 武漢與南京,江城與金陵,九省通衢與六朝古都,同有悠久的歷史,皆有惱人的火爐天,共飲穿城而過的長江水,都有稱為國內第一的長江大橋,都有一位叫江大橋的市長,都將梅花作為市花,都對吃鴨子情有獨鐘,都號稱中國高等教育第三城,城市經濟發展也不分伯仲……,武漢到南京,動車僅3小時的車程,可謂中國最像的兩座城。</p><p class="ql-block"> ? 地理</p><p class="ql-block"> 武漢和南京都位于長江流域,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均屬戰略要地。</p><p class="ql-block"> 武漢位于長江中游,是連接中國東西部的重要交通樞紐,扼守長江的武昌是兩湖重鎮,一旦自西向東控制武昌,會對東南地區構成致命威脅,若反向控制武昌,最不濟可屏蔽上游,甚至可能攻取兩湖,完全割據江南。</p><p class="ql-block"> 武漢位于江漢平原中部,地形以平原為主。江河縱橫,湖港交織,長江、漢水交匯于市境中央,眾多大小湖泊鑲嵌在大江兩側,境內近百個湖泊星羅棋布,形成了山水交融的復雜地形,水域面積居中國大城市之首。因此武漢有百湖之市美稱,其中東湖曾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這里湖岸曲折,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 南京位于長江下游,是連接中國南北的重要節點,與武漢相比南京的戰略地位同樣不容忽視。在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孫權就將這里看作“兵家必爭之地”,具有極高的軍事戰略意義。這皆因此地擁有易守難攻的地理環境,依靠難以逾越的長江,派重兵把守住此地,對于保衛江南有著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南京地貌特征屬丘陵地區,以低山緩崗為主。南京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江河湖泉相得益彰。紫金山風景絕佳,幕府山氣勢雄偉,秦淮河、金川河縈繞其間,玄武湖、莫愁湖點綴城中,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在中國位居前三甲,是中國四大園林城市。圖為位于南京紫金山“最美項鏈”。</p> <p class="ql-block"> 武漢、南京兩城最相似的就是長江穿城而過,長江在兩座城市的流向也十分相似,都是從市區西南方向流向東北方向,穿過市區后又略微偏向東南方向。</p><p class="ql-block"> 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江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p><p class="ql-block">武漢市地形圖,長江流經市區的走向。</p> <p class="ql-block"> 長江從南京市穿城而過,沿江岸線總長近200公里。平面位置南北長、東西窄,成正南北向,南面是低山、崗地、河谷平原、濱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單元構成的地貌綜合體。</p><p class="ql-block">南京市地形圖,長江流經市區的走向。</p> <p class="ql-block"> 長江為武漢和南京提供了良好的水運條件,使得這兩座城市在古代成為重要的商埠。在清末和民國時期,武漢、南京被稱為長江流域發展最好的城市,對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力。長江對武漢和南京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經濟和交通方面,還體現在戰略和文化層面。長江是這兩座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塑造了它們獨特的地理、歷史和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 ? 大橋</p><p class="ql-block"> 長江給兩座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水運條件,但寬闊河道阻隔也給兩岸居民帶來了不便,自古來以,天塹變通途成為兩岸民眾翹首期盼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1957年10月15日通車的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的長江大橋,它像一道飛架的彩虹,在長江天塹上鋪成了一條坦途。京漢鐵路由此實現了連接,南北交通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素有“萬里長江第一橋”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 還在武漢長江大橋建設之中,國家就做出了在南京建設長江大橋、貫通京滬鐵路線的決定。從1959年2月南京長江大橋開工建設,歷經整整10年,直至1969年1月1日通車,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津浦線與滬寧線兩條鐵路干線由此連接,成為南北交通要津,是中國橋梁建設的重要里程碑。2018年1月,南京長江大橋和武漢長江大橋同時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p> <p class="ql-block"> 長江大橋的建設促進了武漢和南京的經濟發展。武漢長江大橋將武漢三鎮連為一體。南京長江大橋連接了南京江北新區與江南主城,成為東部地區南北交通的關鍵節點。截至2024年9月,武漢、南京已建成和在建的長江大橋總數分別為13座和5座,極大地促進了長江兩岸的交通和經濟發展。</p><p class="ql-block"> ? 歷史 </p><p class="ql-block"> 武漢和南京都是歷史悠久的城市,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武漢(武昌)在三國時期曾為吳國國都。而南京曾是東吳、東晉、蕭齊、梁、陳、南唐等多個王朝的都城,武漢與南京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現僅以三國時期、民國時期為例,窺一斑而知全豹。</p><p class="ql-block"> 武漢鄂州在春秋戰國時楚鄂王封地,鄂王在鄂州修筑鄂王城,這也是湖北簡稱“鄂”的由來。公元229年,孫權在鄂州稱帝建都后改名為武昌。自吳王孫權看中此方風水寶地建都之后,武昌便始終是長江中游政治、經濟、軍事重鎮。戰國時期,屈原在此行吟,伍子胥亡命吳國時在此渡江。從六朝時起,這里便是商賈集散的重鎮,文人墨客游樂的場所,如晉朝的陶侃;唐朝的常建、元結、李白;宋朝的秦觀、蘇軾、黃庭堅等都在此游覽唱和,寫下了不少千古絕唱,世紀偉人毛澤東暢游長江時寫下了名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更使鄂州與武昌魚一起馳名中外。</p><p class="ql-block">鄂州濱江公園孫權雕像</p> <p class="ql-block"> 孫權在武昌稱帝,正式建立吳國政權后,把政治中心從武昌遷到“秣陵”,東吳第一個在南京建立政權,改“秣陵”為“建業”,寓意開創基業。由此揭開了南京六朝古都建都史的第一頁,南京從此成為中國長江流域“第一帝都”。自孫權229年稱帝,至公元280年吳國滅亡,南京一直作為東吳的國都。東吳被西晉滅亡后,隨后東晉、南宋、南齊、南梁、南陳繼續以南京作為首都,前后共360年的時間。西晉孫吳滅亡后,又改名建鄴。西晉末年,再次將建業改名為建康。六朝時期的建康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逾百萬,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漢民族在南京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建康城與古羅馬城并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p><p class="ql-block">南京明孝陵東吳大帝孫權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 三國時期,蜀漢的國都位置從始至終就是成都。而曹魏則略微復雜,國都除洛陽之外還有譙、許昌、鄴城、長安四個陪都。孫權稱帝后,東吳治所太多根本不好記,就只需要記住兩個國都,一個是武昌,一個則是建業。</p><p class="ql-block"> ? 民國</p><p class="ql-block"> 武昌起義的一聲槍響,中華民國由此誕生,武漢和南京也分別成為了民國政府的政治中心。中華民國于1912年元月正式成立,至1949年南京國民政府被推翻共存在了38年,這一階段稱為民國時期。這個時期的武漢、南京分別建有許多民國建筑,現今已成為城市一道道靚麗的風景。</p><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10日發生的武昌起義,是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并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武昌起義勝利后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結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統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p><p class="ql-block">武昌起義舊址</p> <p class="ql-block"> 1926年11月,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將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黨部由廣州遷到武漢。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在武漢成立,標志著武漢國民政府時期開始。</p><p class="ql-block">建于1921年位于武漢市中山大道南洋大樓的原武漢國民政府舊址</p> <p class="ql-block"> 1911年12月29日,武昌起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1927年3月24日,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南京。4月18日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被稱作“黃金十年”,期間南京進行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奠定了現代城市發展的良好基礎。到1937年,南京的城市人口增加到100萬以上,為中國六大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1912年中華民國第一代內閣</p> <p class="ql-block"> 1909年9月建成的江蘇咨議局大樓,在辛亥革命孫中山被推選為臨時大總統后,這棟大樓成為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參議院院址,后又為國民黨中央黨部辦公地,1949年后由江蘇省軍區接管。</p> <p class="ql-block"> 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1948年5月20日),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期的最高行政機關,統轄全國各地的中央政府,由以蔣介石為核心的中國國民黨建立,寧漢合流后成為中國國民黨政權,1928年東北易幟后成為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p><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18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紀念攝影</p> <p class="ql-block"> 在短短的38年中華民國歷史中,雖然戰亂不止、民生凋敝、內部混亂,卻是中國從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偉大時代。在這個時代,英雄人物輩出,各種思想交相輝映。中國共產黨的創立,把新文化和共產主義引入到中國,結束了封建王朝統治,1949年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p><p class="ql-block"> ? 市花</p><p class="ql-block"> 唐朝詩人李白曾在武漢黃鶴樓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又在南京游玄武湖畔留下“昨日北湖梅,開花已滿枝,今朝白門柳,夾道垂青絲”的詩句。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朵引以為傲屬于自己的市花,而巧不巧的是,武漢和南京的市花卻都是梅花。</p><p class="ql-block"> 梅花原產于我國,曾在河南安陽殷代墓葬和長沙西漢古墓中都發掘出梅的果核,說明我國植梅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到西漢時開始出現有關觀賞梅的記載。早在秦漢時期,野生梅花便生于大江兩岸。隋唐時,梅花衍生出的梅花餅、梅花粥已經開始慢慢走上人們的餐桌。再到南宋,武漢一帶的居民愈發盛行種植梅花;后至明清,黃鶴樓、卓刀泉、梅子山成為了武漢人賞梅的絕佳去處。</p> <p class="ql-block"> 1984年,梅花正式成為武漢的市花,每逢梅花盛開時節,漫步東湖梅園,朵朵梅花隨風搖曳,淡淡花香浮動,令人沉醉。這里是我國四大梅園之一,梅花品種360多個。如今,東湖梅園每年接待游客近20萬人次。每年花開時節,都會吸引不少前來賞梅、詠梅、畫梅、攝梅的游客。</p><p class="ql-block"> 賞梅之風六朝就已形成,唐時更盛。大詩人王維曾詩曰: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來?1982年4月19日,南京市人大八屆二次會議決定,命名梅花為南京市花。提到南京賞梅佳處,人們自然會想到南京梅花山,此山因葬有吳大帝孫權和他的夫人而名孫陵崗。1929年孫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后,在這山上栽培了大片梅花俗稱梅花山,這里梅園面積不斷擴大,品種逐年增多,梅花山被列入金陵新四十景之一,聞名遐邇,每年春季,梅花盛開佳期,梅如海,花似雪,波浪滾滾,艷麗壯觀,現在成為廣大游人的賞梅勝地。</p> <p class="ql-block"> “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梅花早已在歷史長河中被歌頌千古,早已是傳統文化中的花中之魁,其品格、寓意、香氣及實用性等也早已深入人心,武漢人、南京人對梅花的喜愛堪稱與生俱來。</p><p class="ql-block"> ? 食鴨</p><p class="ql-block"> 武漢、南京都有著豐富的美食文化,武漢以熱干面鴨脖等小吃著名;南京則以鹽水鴨小籠包等小吃聞名,這些美食雖有不同,但在兩地的餐桌上,鴨肉是必不可少的食譜。鴨子,一種常見家禽,它種類繁多,營養豐富,具有豐富的蛋白質,加上脂肪酸熔點低,易于消化,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你聽得懂鴨語,你會發現它們的語言分三大口音:北京話、南京話、武漢話。北京人以烤鴨為主,南京的鹽水鴨子同樣頗負盛名,而鴨子落到了武漢人手上,被吃出了更多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幾年前網絡上曾有一則笑話:一對情侶在觀看武漢卓爾對陣江蘇蘇寧中超足球聯賽時,雙方因武漢鴨脖子和南京鹽水鴨哪個更好吃引發爭吵,結果視頻上傳到網上后,引發了武漢、南京兩地網友的爭論,就連武漢和南京的網絡大號也吵起來了,短短幾天就有了2000多條討論和500多萬閱讀,足以顯見,兩地對食鴨的鐘愛程度。</p><p class="ql-block"> 武漢人對鴨子的愛,是“邊邊角角都不能浪費”的愛,從鴨脖到鴨掌、鴨翅、鴨鎖骨、鴨胗,沒有一處是不能吃的。而在眾多鴨貨當中,武漢人最青睞的,當然還是鴨脖。在全國的鴨脖當中,鴨脖能進入資本市場的也只有武漢,每一根鴨脖都在為當地GDP做貢獻。南京人常說“沒有一只鴨子能游出南京”,而武漢人會說“武漢的鴨脖憑一己之力走出了國門,根本不用附屬在鴨子身上”。</p> <p class="ql-block"> 武漢除了已經名揚大江南北的周黑鴨、絕味鴨、精武鴨、小胡鴨、以及各家鴨脖等,鴨子的做法五花八門,有神仙缽黑鴨、老賈鴨子煲等,各店都有各店的高招。</p> <p class="ql-block"> 武漢人吃鴨子,喜歡吃鹵的,鹵鴨遍布的武漢,吃出了一個大江湖。</p><p class="ql-block"> 據考證,北京出現的第一家烤鴨店,剛開業的時候店名就叫“金陵片皮鴨”,宣示著店主人是從南京遷徙過來的。也就是說,打著北京招牌的烤鴨,其實是一只來自南京的“北漂”。雖說后起之秀的北京烤鴨成為了國宴上的一道大菜,而南京烤鴨卻隱沒于金陵城的街角巷口,像一個沒落貴族,但“鴨都”的名號仍一直掛在南京頭上。帶著桂花香的鹽水鴨就是南京最有名的特色小吃,距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南京人愛好食鴨是出了名的,有一句話叫做“三天不吃鴨,走路要打滑”。招待客人更是少不了鴨子,不僅豐腴的鴨肉,連鴨頭、鴨腳、鴨血這些邊角料,在南京人手中也能變幻成各種小吃,還能做成酥香的鴨油燒餅。在南京,人們對鹵菜店、熟食店通常直接叫“鴨子店”,而最好吃的鴨子店就是家旁邊吃慣了的那一家,資深的南京“吃鴨群眾”,能在嘴里吃出不同的店名來,這都是常年吃鹽水鴨吃出的經驗,就連一個鴨油燒餅、一碗鴨血粉絲湯,都滲透著金陵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南京人熱愛吃鴨,精于吃鴨,大事小事都要吃鴨,“金陵鴨食名天下,香伴桂花迎客賓”。在這丹桂飄香的季節,更是南京人食鴨的大好季節。</p><p class="ql-block"> ? 教育</p><p class="ql-block"> 武漢和南京作為中國的教育重鎮,其教育發展歷史各具特色。武漢自近代以來就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一席,而南京則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在教育領域發揚光大。武漢和南京都擁有眾多高等學府,武漢的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南京的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都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在清代末期、國民政府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一度是中國內陸最大的城市,曾有“東方芝加哥”的美譽。這里是華中地區的教育中心,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是聞名全國的高等學府。武漢高校眾多與洋務運動頗有淵源。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是洋務派代表人物,他致力于改造舊式書院、創辦新式學堂。當時在他的領導下,湖北的教育規模和質量處于全國領先地位。1893年張之洞創辦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后又相繼創建了農務學堂、工藝學堂等。時至今日,武漢許多著名院校都是從他創辦的學堂中延續而來,如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p><p class="ql-block">張之洞向光緒皇帝上奏的一封《設立自強學堂片》奏折</p> <p class="ql-block">1893年張之洞創辦的自強學堂,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p> <p class="ql-block"> 武漢現共有84所高校,在校大學生人數達到了137萬,顯示了武漢作為中國高等教育重鎮的地位,以及其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學生數量。</p><p class="ql-block"> 有著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高等教育資源同樣豐富,是中國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全國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院校很多都具有全國影響力,在就業、考研上有著獨特的優勢。江南貢院始建于南宋。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這里舉行會試。經歷次擴建,到清光緒年間,其規模之龐大已為當時全國23個行省貢院之最。其實說起洋務運動的領導之地在南京,整個洋務運動的設計、策劃,包括實施,很多思路都是從南京開始的。張之洞在這里創辦的三江師范學堂,后易名兩江師范學堂,為第一所官辦新式學堂,后改為國立中央大學。這也被認為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開端。它更加久遠的歷史可追溯到孫吳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學,如今這所大學已成為全國知名的南京大學。</p><p class="ql-block">建于南宋、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的江南貢院。</p> <p class="ql-block">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范學堂</p> <p class="ql-block"> 目前南京在校大學生突破百萬,也是全國第八個大學生超百萬的城市。“雙一流”高校有13所、學科43個,云集中國科學院、中國電科、中船、中航科工等大院大所600多家,在寧兩院院士96位,居全國第三。</p><p class="ql-block"> ? 經濟</p><p class="ql-block"> 同為長江沿線的特大城市,武漢和南京無論是經濟實力、文化底蘊、創新活力,還是生態環境、城市品質,都位居全國前列,是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中心城市,在自然條件、工業基礎以及區域地位上也都非常類似,但也存在著一些差異。</p><p class="ql-block"> 城市面積、人口對比:武漢市總面積為8569.15平方千米,南京市總面積為6587.02平方千米。武漢常住人口1377萬,南京954萬,武漢人口是南京的1.4倍。因此,武漢市的城市面積和人口數量大于南京市。</p><p class="ql-block"> GDP總量對比:2023年,武漢市GDP達到20011.65億元,南京為17421.4億元,雙雙進入中國十強城市,武漢的經濟總量、人均GDP略高于南京。但南京的平均工資高于武漢,顯示南京的人均收入水平較高。</p><p class="ql-block">2023年中國內地GDP十強城市排名</p> <p class="ql-block"> 都市圈對比:截至目前,全國冠名的都市圈是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長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和重慶都市圈。其中,南京都市圈和重慶都市圈是兩個跨省級行政區的都市圈。武漢是第7個獲批的成為國家級都市圈。</p><p class="ql-block"> 武漢城市圈,又稱武漢“1+8”城市圈,是以中國中部最大城市武漢為中心,由武漢和周邊約100公里半徑湖北省內范圍九市構成的城市聯合體,是湖北產業和生產要素最為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區,以占全省三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二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全省三分之二的地區生產總值。其中武漢、黃石、鄂州和黃岡構成了武鄂黃黃都市圈的核心區。</p> <p class="ql-block"> 武漢已經修建了周邊6個城市的城際鐵路,形成一條連通武漢城市圈的城際鐵路網,武漢與鄂州已經開通了地鐵,軌道交通開始向周邊延伸。武漢城市圈加大了對水、陸、空的投入,城市圈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形成以武漢為中心,通往城市圈內8個城市的“一小時交通圈”。另外,武漢與周邊城市在社保等公共資源方面也逐步實現了互認互通,城市圈一體化水平獲得了快速發展。武漢都市圈將拓展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合作領域,推動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人才鏈聯動發展。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等區域合作,提高承接產業轉移質效,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p><p class="ql-block">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為中心,跨越江蘇、安徽兩省的經濟區。南京都市圈的成員有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和常州的溧陽、金壇。南京都市圈包括3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16個縣,總面積6.6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3700萬,GDP超過4萬億元。</p> <p class="ql-block"> 南京與大都市圈內的所有城市都有高速公路連接。高速公路覆蓋所有縣級市。高速公路作為輔助通道,構成了“一主五輔”的綜合交通框架。在鐵路方面,系統地形成了“一環十枝三縱三橫”的網絡格局。普通高速鐵路系統形成“一環八枝一縱兩橫”的網絡格局。快速通道形成以南京為核心的“八線”網絡格局。南京都市圈水運資源豐富,是港口資源豐富的地區。南京都市圈內港口碼頭眾多,其中南京港和鎮江港被列為全國主要沿海港口,蕪湖港和馬鞍山港被列入全國主要內陸港口,在區域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南京都市圈區位優勢明顯,基礎產業雄厚,金融體系完備,科教優勢明顯,文化底蘊深厚。它是國家重要的基礎工業、制造業、旅游業、金融、科學、教育和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 兩大都市圈在科研方面,武漢與南京一樣,高校云集,知識、技術和人才儲備優勢明顯,具備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關鍵和基礎條件。從都市圈成員中可以看出,南京都市圈的成員占了“GDP100強”城市的6個,分別是南京、鎮江、淮安、揚州、滁州、蕪湖。在武漢城市圈中,只有武漢是百強城市之一,其余部分縣市剛剛退出貧困縣名單。在經濟上,南京都市圈比武漢都市圈總量高出了1萬億元。</p><p class="ql-block">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看到武漢和南京這兩座城市,在歷史與文化,地理與環境,經濟與產業,社會與生活,以及旅游資源等方面,都有著各自獨特的特點和魅力,作為中國的兩大都市,他們在未來的發展中,也將繼續發揮各自的優勢,為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武漢、南京有這么多的相似之處,我想只有對這兩座城市的熱愛,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其不同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武漢、南京共飲一江水。在新中國75周年華誕來臨之際,武漢市民看到了五星紅旗掛滿街頭,節日氛圍日益濃厚,衷心的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富強,愿武漢、南京兩座城市攜手共進,親朋老友健康快樂,共享經濟發展紅利!</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6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文县|
夹江县|
威海市|
陆丰市|
荃湾区|
新泰市|
科技|
平潭县|
若尔盖县|
镇远县|
灵台县|
安国市|
肇源县|
三门县|
松滋市|
宜黄县|
莲花县|
休宁县|
莆田市|
锡林浩特市|
敖汉旗|
特克斯县|
西藏|
林周县|
广汉市|
宁远县|
临朐县|
明溪县|
德令哈市|
竹北市|
子长县|
霍城县|
潞西市|
衡山县|
南昌市|
怀安县|
景宁|
淅川县|
徐州市|
新郑市|
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