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此文是二年前在公眾號刊發的文章,兩天前突然有人將此文轉發在悉尼老年大學的微信群中,引起一陣波瀾。又到澳洲小麥收獲的季節,特轉發至美篇與朋友們分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疫情近三年,與前些年相比一切都亂了套。吃,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人們對全球性糧荒的預測,造成的心理恐慌時時縈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得益于小小微信群展示大世界的非凡功能,在不同的微信群中出現展現中澳兩國農業方面的信息,對此我饒有興致,做了一番梳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無意對兩國政治經濟體制作對比,也無法把一個中國國營大農場和一個澳洲小麥收購企業進行比較,卻可以讓我們從分享中拓寬視野、增長知識、穩定心緒、帶來樂趣。</b></p><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中國黑龍江建三江農場</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前些日子突然在中學微信群中,出現幾張令人特別賞心悅目的圖片。發布者是上山下鄉那個年代在黑龍江建設兵團屯墾戍邊的兵團戰士,我在1965年的初中同班同學劉國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在舟山中學初一四班讀了一個學期,就隨父母離開海島部隊轉學上海,再與同學們聯系上已是五十年以后的事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長長時光隧道,遠遠兩國相隔,漫漫時空距離被小小微信拉近。看著同學發出的照片、帖子和視頻,看得出對度過青春歲月的那片土地仍懷有深深的情感,使我頓生一種無名的感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小時候的印象東三省經濟相對發達,可一年年的變化東三省竟變成我國經濟落后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盡管與黑龍江沒有什么淵源,卻似乎有種前世的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文革期間,大量上海知青奔赴北大荒,我曾兩次與黑土地擦肩而過,先生也曾在黑龍江兵團五師度過長達8年戰天斗地的生涯,黑龍江在我心中總有些隱隱的牽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去額爾古納中蘇邊境采訪,在東北大地不少城市和鄉村轉悠,既沒見到它過去的模樣,也不可知它未來的景象,只在一路奔波的車上,見識了遼闊無垠的大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度過童年的舟山島亦有不少知青奔赴黑龍江,多年后回故鄉依然牽掛留下青春足跡的地方。他們常把來自黑龍江農墾的信息,在班級群里交流轉發,給同班同經歷的同學分享。劉國斌的照片和帖子,一下子提高了我對這片陌生土地的興趣,竟有一種大大的驚艷之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在那遙遠的地方,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三江匯聚之處有一片神奇的土地,這里是中國最先進的北大荒核心農場——黑龍江建三江農場。年產糧食460億斤,提供全國1.6億人口的商品糧,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建三江面積一萬三千平方公里,相當于兩個上海,26個舟山,是當年的黑龍江建設兵團六師。目前那里生活著老老少少25萬人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幅員遼闊的三江平原,為大規模農業機械化提供有利條件和發展優勢,極高的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帶來極高的農作物產量,為建三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數據為證,建三江農場有1140萬畝耕地,人均占有土地10.1畝,擁有5000多臺大中型拖拉機,六萬多件各種配套農具,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程度高達99%。</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擁有很多農用飛機,使用飛機播種、飛機噴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減輕了人工勞作。按農民人均生產糧食重量進行比較,美國人均產糧65噸,建三江人均產糧高達83噸。同時高科技水平不斷提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目前建三江農場無人化智能化操作隨處可見,比如無人插秧機、無人收割機。同時智能化讓農民坐在家里就可以實行農田管理,通過手機APP就可以知道農作物缺不缺水,如缺水手機操作就可以實行農田灌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在建三江農場5G技術、人工智能、互聯網都得到廣泛應用。無人化播種、無人化收割比例在建三江農場逐年提升。建三江農場是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一個縮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以下這張圖前面是11臺收割、脫粒、秸稈粉碎、聯合收割機,在后面的又是11臺500馬力拖拉機,深耕、翻地、耙地一氣呵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看到這樣的稻田才知道什么叫一望無際,什么叫稻浪滾滾,什么叫在希望的田野上。別說把青春獻給北大荒的一代知青看到這一切會心潮澎湃,只要是中國人,面對這一幅幅圖景都會產生無限感慨。如今黑龍江省糧食自給率全國第一,達到617.6%。</b></p> <h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澳洲糧食收購企業Grain.Corp</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同樣也是在我的微信群中,有個悉尼老年大學農業群,盡管疫情停課,校友們互不相識,卻常常會在群中交流一些種植花草、蔬菜、果木的經驗,是個十分實用,親密融和的微信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一位群友有個頗為形象又勵志的微信名叫開荒牛,他的帖子和圖片的獨特立馬使群友側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去年十一月下旬,正值澳大利亞東部遭受暴雨狂風襲擊,開荒牛先生正在新州與昆省交界處偏遠農場體驗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如同現場直播,他幾乎每天會把農場經歷的事情發上微信。群友們與他多有互動,他也會及時回答群友們提出的問題。為視一斑而窺全豹,特將開荒牛先生的微信通過剪刀加糨糊,原文整理如下: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這兩年鬧疫情,全世界都沒有好好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全澳生產小麥的65%-75%出口世界50多個國家。所以前兩天下雨大家都特別不開心,搶收一天麥子,就是這世界多少人的口糧。小麥產區從昆士蘭到維省,要一直收到過了圣誕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我工作的公司叫Grain.Corp,是個已有100多年歷史的糧食收購企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這里都是產糧區,我們目前收購小麥。本地的土著人都去搶收了,這些人都是一個班十幾小時,只有這樣才能使澳洲在疫情期間有福利發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澳洲好處就是邊遠地區基礎設施都比較完善,我們這里有很好的醫院、超市、銀行、學校。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照片里是我認識的土著朋友,都是通宵工作,因為疫情人手不夠。下班后司機都把車停在路邊,吃飯睡覺都在卡車上,連續幾個禮拜都不回家。收購站24小時不停,小鬼妹都累哭了,沒辦法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平均每個司機每天要拉回來500噸小麥。我前天一個班12個小時全是頂著雨工作,晚班也是6個人,都是冒雨通宵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來澳洲這么多年我也是第一次去體驗生活。真感謝這些默默付出的人,還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背包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我們這個組有8個人,澳、中、巴西、意大利、法國和英國是兩位小姑娘,除了我和兩個澳洲領班外都是背包客,他們只懂簡單英語,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臨時組成的團隊,也給管理層帶來巨大的挑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這些背包客不享受澳洲任何待遇,卻為澳洲做出很大貢獻。這次我才體會到為什么那些農民要求政府善待背包客。我們夜班有兩個臺灣女孩,20來歲瘦瘦小小,晚7點到早7點。也不太會英語,那些高高大大的卡車司機對她們可好了,你能感到這些大漢真的心疼她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還有中國來讀書的孩子,他們自己賺學費,收麥子每個禮拜稅后交完養老金可以賺2000多澳元。中國來的孩子們很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群友留言:那些國內來上學的孩子在家都是獨生子女,爸媽的寶貝,到澳洲學會獨立生活,吃苦鍛煉使他們長大了。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開荒牛說:澳洲只有一季小麥,不追求畝產量,而追求畝產蛋白質含量。同樣的產量,高蛋白質的小麥可賣個好價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疫情使大家對蛋白質有更多注意。大家可能感到澳洲的面粉好吃,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所有麥子都是給人吃的,如果小麥蛋白質含量不夠,達不到指標,連雞和牛都不能喂,只能喂豬,最差的只能當肥料了。這都是我這次學到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本文作者言:難怪老覺得澳洲面粉好吃呢,往年總有人回國帶上一些餃子皮、餛飩皮和幾公斤面粉,原來原因在這兒。人的嘴還真不好糊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在收購站我們全部工作是三部分,當裝滿小麥的大卡車開進來,第一關取樣檢測小麥質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然后開到第二關在地稱上稱重量。最后開到指定倉位卸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所有人都被分在三部分中的一個崗位。我們早七點上班,晚七點下班,中午12點半小時吃飯,上下午各有15分鐘休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工作很簡單也很安全,就是工作量大,卡車排幾十輛的長隊,12個小時一班,不停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又一次體會到人生不易,又一次體會到農民的艱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早上起來等派工,經理過來告訴我們馬上去買十天食物,更大的雨就要來了,政府要封路,我們都慌里慌張開車幾十公里去買食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大雨來了。經理說他一個朋友三百萬收成全砸了。而我們都被困在荒地中的收麥基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大雨把公路淹沒了,我們已經被圍困一個多禮拜,但大家依然努力工作。天下雨卡車收不了麥子,我們就為擋雨的藍帆布補洞。每天可以看到直升飛機在運送食物和必需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我們產糧區收麥子全停了,這場雨帶來好多損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有人問這些損失能搶回來嗎?前些年澳洲遇到非常嚴重的干旱,2020年后旱情解除,這兩年澳洲農業轉為豐收年, 而美國、加拿大卻出現旱情,小麥和飼料都漲價了很多,所以就堤內損失堤外補了?!?l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群友們紛紛向開荒牛和打工者們致敬。群里還有當年在北大荒的朋友,回憶起天下大雨,拖拉機下不了地時感同身受,感嘆農業靠天吃飯全世界都一樣啊。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開荒??磥韺Π闹揶r業做過一番研究,他是個既有心也有雄心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開荒牛先生將他第一次參與農場收購小麥的經歷,在微信中與同學們交流,展現出一個個真實的場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連綿不斷大雨中,民間打工者的工作與辛勞、各國背包客與中國留學生們的不易、農場主面對天災的無奈、 檢測質量的嚴謹科學,豐富細節流露出人性的美好,獨特視角觸及方方面面不同的角落。當時當地此情此景的親身經歷,提供的新鮮知識、多重體驗,更具現場感和說服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小小微信群方寸宇宙間,兩位群友的微信從不同側面,展現出中澳兩國農業的方方面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中國的建三江農場給我們的是一種國營大農場,大規模大范圍的宏觀視野,呈現出農業現代化的美好,盡管只是一個局部,卻使人振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澳洲糧食收購企業則從微觀層面,展現出人們在遭遇自然災害時與大自然的搏斗場面,微小的細節卻充滿人性的溫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中澳兩國都是產糧大國,對我們這些旅澳華人來說,一個是故鄉,一個是現在的家,都是我們心系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中國僅用占全國7%的國土,養活占全球22%的人口,無疑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澳洲有著遼闊國土,東部昆士蘭到維多利亞連片國土盛產小麥,西澳那一片廣袤的大地,收獲的季節更是麥浪滾滾翻波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七百多萬平方公里國土上生活著2500萬人口,承擔著對全球五十多個國家的小麥出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2022年澳洲是中國最大的小麥出口國,占中國64%約小麥進口量。中國14億人口的糧食雖有部分進口,但主糧自給率達95%,中國人把飯碗穩穩端在自己手里 。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由此可見無論國土大小、人口多少,兩國人民都在為自身的發展和人類吃飽肚子,做著實實在在的努力和奉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綜上所述明確一個概念,只要不打仗、不折騰、只要大家都能順利健康的發展,不僅中澳兩國不會造成糧荒沒飯吃,還能為世界人民的溫飽做出貢獻。</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潢川县|
北海市|
云南省|
唐海县|
德江县|
若尔盖县|
瓦房店市|
岑溪市|
老河口市|
丽江市|
买车|
新巴尔虎右旗|
修水县|
南投市|
电白县|
嵩明县|
湘潭市|
平果县|
双流县|
马山县|
盐边县|
安溪县|
三台县|
江油市|
杂多县|
达拉特旗|
望江县|
昌平区|
文昌市|
开阳县|
河西区|
天柱县|
麻江县|
长子县|
澄城县|
陆丰市|
东乌珠穆沁旗|
黄龙县|
济阳县|
古交市|
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