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桃村土地的變遷(一.土地私有)</span></p><p class="ql-block"> 每隔幾天我都會回老家下桃花吐看看,住幾天。越來越發現,眷戀家鄉的土地越來越濃。思念那回不去的童年,還有曾經陪伴我長大的親人,思念那家鄉的土地和滿村的煙火氣。少年時我們期待遠方,成年后期待家鄉的炊煙裊裊和土地對我們的哺育撫養。吃著下桃花吐村土地生長的飯菜,就會明白:最幸福的樣子莫過于柴米油鹽,人間煙火,老屋還在,土地肥沃。無論走多遠,家鄉永遠是我們心靈最美的地方,無論年紀多大,家鄉土地永遠是我們根。</p><p class="ql-block">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活命的本。如果有人問我為什么對家鄉這片土地愛的這么深沉?我可以告訴他,因為我的根深扎在這片土地,這里有埋葬祖輩們的墳塋,還有那倔強的堅守在這塊土地上面守護著、改變著他的生生不息繁衍著的不朽的靈魂。下桃花吐村四周,均為開闊平展的肥田沃土。村東土地是坡地,溝錯相接,水平梯田,塊塊豐腴。村西的地被桃花山洪水沖刷成五、六條溝,每塊地下邊是修筑平整梯田,上邊栽植遍山坡大遍杏和樹;村北平地相連、廣闊無限、平而舒展,土地肥沃,占全村土地50%還多,幾乎無一不是好地。世世代代被鄰村上下稱為“米糧川”,艷羨不已。</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代人,從小在下桃花吐長大,在土地上流過汗,<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筑過梯田,扶梨種過地,用鋤頭除過草,拿鐮刀收割過莊稼,在下桃的</span>土地里扎過根,具有農民那種正直和淳樸,又具有土地那種扎實和奉獻。面朝黃土背朝天,那是父輩的寫照,是與土地為伴,在土地上耕種五谷雜糧,肥沃了土地,養活了自己和下一代,承托著我們向前進步。家鄉每一塊土地都鐫刻著歲月的痕跡,承載著我們成長的足跡,記錄著我們耕耘的腳印,溫暖如初,這一切仿佛都在昨天,卻已經成為了遙遠的回憶。</p><p class="ql-block"> 家鄉是疲憊的解藥,看得見下桃花吐的地,望得見桃花山,是下桃花吐人最治愈的地方,勝過所有風景!小時候總嫌棄家鄉蒼老破舊,土地脊薄,可是家鄉從未嫌棄我們年幼無知,長大后總埋怨家鄉貧窮落后,可家鄉從未埋怨我們的漠不關心!</p> <p class="ql-block"> 我家鄉的桃花山(911.9米)孤峰高聳,立于大凌河沿岸平原上,其輪廓略呈半圓形,因山的外表裸露著許多火山巖漿冷卻后形成的赤黑色巖石,從山的東部看桃花山恰如一口大黑鍋扣在平地上,因此蒙古人稱此山為哈拉桃花山,即黑鍋山之意。今天人們簡稱此山為桃花山,實際上是人們把蒙古語“哈拉”省去,并把“桃花”(鍋)和漢語“山”結合起來稱呼的。清朝乾隆時期塔子溝廳理事通判哈達清格著《塔子溝紀略》「由于桃花山孤峰高聳,成為這一帶著名的地理特點,于是蒙古人又把山下的居住地稱為哈拉桃花圖,直譯為有黑鍋的地方,實際上是有黑鍋山的地方。哈拉桃花圖簡稱桃花圖,今稱桃花吐」</p><p class="ql-block"> 在清代,人們用“哈拉桃花”來命名山和山下的村莊,今鳳凰山頂有一口鑄于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鐵鐘,在捐款鑄鐘者的名單中有“桃兔戶”和“陶兔戶”,“桃兔戶”和“陶兔戶”應為桃(陶)花兔住戶之意。可見在清初時桃花吐稱桃(陶)花兔。在朝陽市廣播局工作的姜國生先生(原藉李家窩鋪村)曾撰文說,“文革”期間,他曾在桃花山下的一座廟中發現一塊石碑,上有“陶化土”地名,顯然“陶化土”是桃花吐的諧音。1931年編修的《朝陽縣志》稱“桃花吐”。</p><p class="ql-block"> 據父輩講那時黑鍋山山上山下是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大多是松樹,有紅松、油松,山上林中野曾出沒。黑鍋山下哈拉桃花圖的東邊有條從梨樹溝發源流經大凌河,無論春夏秋冬晝夜不停地流著。從西北而來,奔東南而去,那生生不息的流水,給鍋底山下的陶皋吐平添了幾分靈動的氣息。大河流域的大洼地都是沼澤,布滿大大小小的水泡子或池塘,一眼望不到邊。平原大洼無法種植農作物,后來,朝鮮人來到哈拉桃花圖,看中平原大洼適合種植水稻,在哈拉桃花圖北邊的房申地落腳安家,形成一個鮮族人的小村莊,以種植水稻為生。隨著社會發展,氣候變化,桃花圖平原大洼水位下降,水量減少,演變成了旱田,朝鮮人陸續搬走,房申地村莊成了廢墟。在我小時候在地里干活,有時還挖出鮮族人生活用品,一些缸缸罐罐等。</p><p class="ql-block"> 縱觀哈拉桃花圖全貌這里有山有水,土地廣闊,人煙稀少,正如關里人傳說關東地區黑土地肥的流油,棒打狍子瓢勺魚。山東“闖關東”移民來到此地,看中是理想的地方,更適合居住。就決定在哈拉桃花圖落下肩上的擔子,落腳安家。后來,闖關東的漢人多起來,來這里定居,把地名直接譯成“桃花吐”,黑鍋山也譯成桃花山。</p><p class="ql-block"> 那時,蒙族游牧人在桃花圖地區人口逐漸繁衍后,巳放牧為主,在桃花圖(下桃花吐村)村東山坡和西山坡的土地上種植莊稼。伴隨著農業的發展,大量闖關東移民的到來,帶來了先進的耕種技術,發展農業,牧地漸少,耕地日增,使昔日一望無際的草地只剩下不連片的孤島。使一部分蒙古族牧民瀕臨破產,迫使他們不得不將游牧生產,開始開墾草地,粗放經營,種植糜、黍等早熟農作物,以解決人食和畜料的困難。因蒙古人耕種田地不需交納地租和押荒銀,雖耕作粗放,但實際收益仍高于闖關東的漢族人。桃花圖的蒙民貴族、上層喇嘛及部分游牧民將其占有支配權的土地、牧場或戶口地據為私有,并從事招租放墾而獲取租銀、租糧。從而使其由蒙民貴族的地位轉變為地主或小土地經營者,具有土地支配權。伴隨著畜牧業自然經濟向農業經濟的發展轉化,其桃花吐的土地支配權發生了變化。</p><p class="ql-block"> “漢人租蒙地,蒙人吃漢租”。吐默特旗這里地廣人稀,蒙族貴人擁有大片土地,自已不種,租種給別人。從山東闖關東過來的移民都需要租佃蒙古貴族的土地耕種,才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存。逃荒闖關東過來的移民除了滿足基本生產生活需要,全部剩余生產物都被蒙古貴族無償占有,這叫做地租。蒙族旗人為了獲利,開始出租典賣田地,“闖關東”移民以租典買蒙族旗人的田地。</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先范有財 “闖關東”從山東萊州府濰縣范家莊一路漂泊,來到熱河省(遼寧)朝陽縣吐默特旗哈拉桃花圖。落腳安家,租種土地,后用交租金典買土地。現保存的一張張地契文書留下生命的痕跡 。 那時用漢字和蒙文兩種文字寫的清朝同治二年范成泰(“闖關東”移民范有財長子)倒買地契文書:</p><p class="ql-block">立當租契人木木林甲卜因無錢使用,今將所吃范成泰東溝地租于壹千,情愿將此租當典本地戶名下,收吃九年為滿,言明當價壹千八佰文,其于當日交足不欠,恐口無憑,立當租契存證。 </p><p class="ql-block"> 說合代字人:成準昇、桑吉 </p><p class="ql-block"> 同治二年十一月初六日</p><p class="ql-block"> 現今我家還保存當年高祖范成太(“闖關東”移民范有財長子)以租典買旗人白代、朝代的地契文書。當時地契標明允許開墾土地,用蒙文和漢文兩種文字是這樣記載的:</p><p class="ql-block">立賣契人白代、朝代因為無錢使用今將西莫古山地一段八天,情愿煩人說情,愿賣與范成太名下耕種,永遠為業,上有生荒許開許種許安陰陽二宅,種樹穿井,今同仲人言明賣價錢二拾吊正。恐後無憑,立字為證,其當面交足不欠。東至成束未,西至山邊,南至溝,北至毛鬧海,四至分明,各無返悔。</p><p class="ql-block"> 說合人:哈得家卜 </p><p class="ql-block"> 代字人:那四郎、成準陞 </p><p class="ql-block"> 道光十叁年十月廿四日</p><p class="ql-block"> 那時,下桃花吐的土地,分布在東山坡(東梁下桃花吐大河以東),還有西山坡(桃花山下桃花吐大河以西),桃花吐北邊是東北大洼,到處是沼澤水草、池溏水溪。人們主要耕種東山坡和西山坡的土地,同治二年木木林甲卜把東溝地租典范成泰,道光十叁年白代朝代把西山坡莫古山下地倒賣范成泰,允許開墾荒地。“闖關東”移民用山東人的勤勞和智慧開墾土地,主要依靠簡單的工具和人力,一點點地清除雜草、樹木等,將土地開辟出來,用從山東老家帶來的農業技術包括耕作方法、農作物種植技巧、農具使用等方面的經驗,辛勤耕作,在荒涼的土地上種出好莊稼,糧食產量增加了,生活穩定下來。</p><p class="ql-block"> 闖關東移民租蒙人的土地開荒展沿,不需要任何官方程序,也不需要繳納銀錢擔保,只需與有地的蒙古人達成協議便可開墾,將地租交給放租土地的蒙古人,這樣蒙族人放租收到易得利益,愿意把地租出去。幾經社會動蕩,歲月更替,下桃花吐的土地掌握在幾家地主富農手中,占有了大量土地,多數農戶則有少量的薄地或山地,農民則不得不以交租為條件,從地主那里租來土地耕種,這樣,地主可憑借土地所有權,讓多數農民交納地租,造成了下桃村農戶的貧富不均。</p> <p class="ql-block"> 據村內老人回憶說,北票在1947年12月29日全境解放,1948年1月成立了北票縣,土默特中旗聯合政府,隸屬遼西省。下桃花吐村解放后隸屬北票縣第十區,北票縣第十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向桃花吐區下桃花吐村派遣了土改工作組。在工作組的指導下,建立了以貧雇農為核心的農民協會,作為土改執行機關,一切權力歸農會。那年冬天,雪下的特別大,天氣寒冷極了。農會和工作組經常召集大會小會,遍及家家戶戶,大人、孩子(兒童團)都參加。調查摸清每戶的情況,特別是地主的土地、財產,追查隱藏的財產。組織農民與地主斗爭,在下桃花吐村南頭的廟外鎮壓了地主。農會鎮壓地主,低頭認罪,還徹底清算地主的土地、房產、農具、家具、牲蓄等財物。清算的財物留給他們一些必需生活物資外,其余部分沒收,匯聚到當地農會辦公處,農委會指派范青年造冊登記,還設專人保管。</p><p class="ql-block"> 當時土改工作組和農會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和《關于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決定》,對每家每戶每人劃分階級成分(家庭成分)。那時按土改政策在農村家庭成分有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四種。 階級成分劃分后,工作組和農會根據階級成分,把沒收地主富農的土地分配給貧農雇農,并當眾把地契銷毀,把沒收的財物也分配給農民(主要雇農)。進行土地改革,是根據“徹底消滅地主階級,滿足貧雇,發展生產”的原則,通過田畝定級、抽多補少、抽肥補瘦、自報公議等一系列工作,平均合理分配了土地,下桃花吐村的土改基本完成。</p><p class="ql-block"> 對于靠土地吃飯的農民來說,更是值得銘記,那時我家劃分為貧農,父親(范青林)按土改政策分得了土地。拿到了上面印有五星紅旗和毛主席像,還蓋了省政府鮮紅大印的《土地證》,土地證上填寫我家那時六口人,(父親范青林、母親范劉氏、奶奶范宋氏、二爺爺范文山、大哥范玉文、次女范小女)共分得土地十六畝四分地,其中山地有叁畝,在二道溝上莫古山下。土地證還填寫了發證時間:中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三月二十四日由東北行政委員會頒發了《土地執照》,是遼西省北票縣地字第五0一一號。當時,下桃村民領到《土地執照》時,大家都曉得:這回是鐵板釘釘,土地終于是自己的了。</p><p class="ql-block"> 下桃花吐的村民,分得了土地,實現了“耕者有其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讓下桃村民可以種植自己需要的作物,“風披宿霧、露洗初陽”,辛苦的勞累,辛勤耕種。有些農戶土改時分到了一些牲畜和農具,這些生產資料幫助他們更好地耕種土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每年打的糧食也多了,收獲的糧食基本解決了吃飯問題。下桃村民們歡天喜地給人民政府交公糧,并積極把余糧賣給國家,支援抗美援朝和國家建設。家庭的生活有所改善,日子過的很紅火,生活逐漸好起來了。</p><p class="ql-block"> 土地改革是黨領導下的一項偉大事業,旨在解放農民、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土地改革,農民獲得了土地,擁有了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1956年在下桃花吐村成立了初級社,農民將土地入股合作社,土地所有權仍歸農民,土地使用權歸集體。到1958年下桃花吐村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土改分的土地都歸集體所有,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鲁科尔沁旗|
锦州市|
收藏|
淳安县|
舒城县|
临泽县|
威信县|
徐闻县|
高密市|
秦安县|
屯留县|
温州市|
建湖县|
固始县|
荆州市|
澎湖县|
扎鲁特旗|
永定县|
无棣县|
台山市|
中江县|
晋宁县|
罗平县|
公安县|
汽车|
柳林县|
达拉特旗|
时尚|
马龙县|
齐河县|
绩溪县|
太原市|
疏勒县|
榕江县|
天门市|
鄢陵县|
沭阳县|
辛集市|
彝良县|
上栗县|
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