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篇內容主要討論診治上的五種過錯,并且指出臨證診治,必須結合飲食、人事、臟象、色脈等進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正確地診斷和治療。疏,分條陳述;五過,五種過錯。明代馬蒔說:“疏,陳也。內有五過,故名篇。”本篇名言:“治病之道,氣內為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黃帝曰:嗚乎遠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云。視深淵尚可測,迎浮云莫知其際。圣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按循醫事,為萬民副。故事有五過,汝知之乎? </p><p class="ql-block">雷公避席再拜日: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聞五過,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心無所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譯文】 </span></p><p class="ql-block">黃帝道:哎呀,真是太深遠了!深遠得好像探視深淵, 又好像面對空中浮云。深淵還可以測量,而浮云就很難知道它的盡頭了。圣人的醫術,是眾人的典范,他討論決定醫學上的認識,必然有一定的法則。遵守常規和法則,依</p><p class="ql-block">循醫學的原則治療疾病,才能給眾人謀福利。所以在醫事上面有五過的說法,你知道嗎? </p><p class="ql-block">雷公離開座位再拜說:我年歲幼小,愚笨而又糊涂, 不曾聽到五的說法,只能在疾病的表象和名稱上進行比類,空洞地引用經文,而心里卻無法對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帝曰:凡診病者,必問嘗貴后賤,雖不中邪, 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灑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于衛,內奪于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譯文】 </span></p><p class="ql-block">黃帝道:凡是在診病的時候,必須詢問病人是否以前高貴而后來卑賤,那么雖然不中外邪,疾病也會從內而生, 這種病叫“脫營”。如果是以前富裕而后來貧困而發病,這種病叫“失精”。這兩種病都是由于情志不舒,五氣血郁結,漸漸積累而成的。醫生診察時,疾病的部位不在臟腑, 身軀也沒有變化,所以診斷上發生疑惑,不知道是什么病。 但病人身體卻一天天消瘦,氣虛精耗,等到病勢加深,就會毫無氣力,時時怕冷,時時驚恐。這種病會日漸加深, 就是因為情志抑郁,在外耗損了衛氣,在內劫奪了營血的關系。醫生的失誤,是不懂得病情,隨便處理。這在診治上是第一種過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 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并。此治之二過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譯文】 </span></p><p class="ql-block">凡是診察病人,一定得問他飲食起居的情況。精神上</p><p class="ql-block">有沒有突然的歡樂,突然的痛苦,原生活安逸后來生活艱難,這些都能傷害精氣,精氣衰竭,形體毀壞。暴怒會損傷陰氣,暴喜會損傷陽氣。陰陽受傷,厥逆之氣就會上行而經脈張滿,形體羸瘦。愚笨的醫生診治時,不知道該補還是該瀉,也不了解病情,以致病人臟腑精華一天天損耗, 而邪氣愈加盛實。這是診治上的第二種過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恒、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譯文】 </span></p><p class="ql-block">善于診脈的醫生,必然能夠別異比類,分析奇恒,從容細致地掌握疾病的變化規律。作為醫生而不懂醫道,那他的診治就沒有什么值得稱許的了。這是診治上的第三種過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讀書心得:</span></p> <p class="ql-block"> 本篇主要論述了診治疾病的五種過錯。</p> <p class="ql-block"> 講述在診治過程中,醫生容易犯下的不結合病人的飲食、情志、貧富,脈象、本未等因素診治的各類錯誤。</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川县|
宁晋县|
缙云县|
寻乌县|
临西县|
安泽县|
繁昌县|
芦山县|
同心县|
巨野县|
玛纳斯县|
承德市|
温州市|
开平市|
广河县|
时尚|
巴彦淖尔市|
平武县|
察雅县|
台北县|
叶城县|
呼图壁县|
林周县|
积石山|
青海省|
周至县|
绵阳市|
泉州市|
仪征市|
高邮市|
灵武市|
乐东|
乐昌市|
衡东县|
高密市|
漠河县|
积石山|
韶山市|
安达市|
顺义区|
通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