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出游時間:2015年3月</p><p class="ql-block">制作時間:2024年9月</p><p class="ql-block">配樂:我和我的祖國</p> <div>D7(續(xù)):游大理蝴蝶泉</div><div> 從麗江到大理200多公里,路況非常好。兩地雖說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坐在車上卻一點也感覺不出來,就像走在平原上一樣。窗外燦爛的陽光給人帶來愉悅的心情,上午的勞頓已經(jīng)煙消云散。大理的一個主要景點蝴蝶泉就在從麗江過來的路上,我們就順路先到蝴蝶泉看看。</div><div> 蝴蝶泉坐落在大理蒼山的云弄峰下。它像一顆透明的寶石鑲嵌在綠蔭之中。大理的蒼山和洱海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銀蒼玉洱”的觀賞美景,而且構(gòu)成了蝴蝶等昆蟲大量繁殖與生長的自然環(huán)境。蝴蝶會是蝴蝶相聚的現(xiàn)象。每年到蝴蝶會時,成千上萬的蝴蝶從四面八方飛來,在泉邊漫天飛舞。蝶大如巴掌,小如銅錢。無數(shù)蝴蝶還鉤足連須,首尾相銜,一串串地從大合歡樹上垂掛至水面。五彩斑斕,蔚為奇觀。徐霞客當(dāng)年游云南,曾在散文《蝴蝶泉》中寫道:泉上大樹,當(dāng)四月初即發(fā)花如蝴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又有真蝶千萬,連須勾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于泉面,繽紛絡(luò)繹,五色煥然。游人俱從此月,群而觀之,過五月乃已。</div><div> 蝴蝶泉自古以來就被涂上了愛情的浪漫色彩,蝴蝶泉邊一直是大理白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互訴衷腸的地方。我們知道蝴蝶泉是因為電影《五朵金花》,“大理三月好風(fēng)光哎,蝴蝶泉邊好梳妝,蝴蝶飛來采花蜜喲,阿妹梳頭為哪樁?”</div> ▲<br>蝴蝶泉公園的林蔭道,一邊是蒼松,一邊是翠竹,中間是碎石步道。把熾熱的太陽遮的嚴(yán)嚴(yán)實實,一下就涼快下來了。 ▲<br>一群身穿鮮艷的民族服裝的少女在路中央表演著白族的歌舞,引得游人駐足觀看,少女們白色的衣褲配上粉紅色的坎肩,鮮艷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紅白相襯楚楚動人。 ▲<br>碎石路盡頭是一座牌坊,“蝴蝶泉”三個大字,乃郭沫若游蝴蝶泉時留下的墨跡。 ▲<br>過牌坊是一片幽靜的樹林,一座雕像坐落于綠蔭叢中,老人精神矍鑠,髯須飄飄,悠閑愜意。定睛一看是徐霞客。徐霞客曾游歷于此,以獨到的視角和漫記的形式著有《游大理日記》,記下蝴蝶云集的勝景:“還有真蝶萬千,連須鉤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于泉面,繽紛絡(luò)繹,五色煥然。”徐霞客是讓蝴蝶泉蜚聲海內(nèi)的先賢名人,大理人不會忘記他。 ▲<br>《蝶泉勝景》碑 ▲<br>觀泉亭,顧名思義,應(yīng)是觀賞蝴蝶泉的好去處。 ▲<br>站在觀泉亭處,遠(yuǎn)遠(yuǎn)就看見蝴蝶泉了。 ▲<br>蝴蝶泉近影。漢白玉砌成的平臺下,五尊龍頭的嘴里各吐出一股清泉,傾瀉在五個石臼內(nèi)發(fā)出嗡嗡轟鳴。 ▲<br>五龍吐水 ▲<br>平臺上是一個幾十平方米的池子,池中泉水清澈,泉底鋪著鵝卵石,水從白沙中涌出,還不時冒著氣泡,這就是蝴蝶泉的源頭。池邊有兩棵連理的合歡樹,粗壯的枝干像虬龍翻騰一般橫跨水面,濃密的樹蔭覆蓋著整個蝴蝶泉。 <div>▲<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池岸中央的“蝴蝶泉”三個字,是郭沫若先生題寫。</div> <div> 蝴蝶泉有“三絕”:泉、蝶、樹。</div><div> 泉:蝴蝶泉的水是從巖縫沙層中浸透出來的,水質(zhì)特別清冽,一 出地表便匯聚成潭,沒有任何污染。</div><div> 蝶:蝴蝶泉內(nèi),蝴蝶種類繁多,每年陽春三月到五月間,蝴蝶大的大如巴掌,小的小如蜜蜂,成串懸掛于泉邊的合歡樹上五彩繽紛。4月15日一天被白族人民定為蝴蝶會。徐霞客在他的游記里曾作過這樣的描述:“還有真蝶萬千,連須鉤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于泉面,繽紛絡(luò)繹,五色煥然。”</div><div> 樹:蝴蝶泉邊長著合歡樹、酸香樹、黃連木等本地特有的芳香樹種。蝴蝶泉邊那株夜合歡樹,每當(dāng)4月初開花時節(jié),白天花瓣張開如一只只蝴蝶,夜晚又花瓣合攏吐出陣陣撲鼻清香。詩人形象地贊美蝴蝶是“會飛的花朵”,夜合歡樹的花朵則是“靜止的蝴蝶”。蝴蝶會期間,花與蝴蝶共舞,真假難辯,是蝴蝶泉的一大奇觀。 </div> 蝴蝶泉的傳說。傳說霞郎和雯姑是一對戀人,一見鐘情互訂終身。王宮中的王子看上了雯姑,派人把她搶入王宮。一天晚上霞郎潛入王宮救出雯姑,被追兵圍困在潭邊,由于寡不敵眾最后兩人雙雙跳入潭中。次日打撈的鄉(xiāng)親們沒有找出兩人的尸體,卻看見從深潭中翻起的一個巨大氣泡內(nèi)飛出了一對色彩斑斕、鮮艷美麗的蝴蝶。彩蝶在水面上形影不離,蹁躚起舞,引來了四面八方的無數(shù)蝴蝶,在水潭上空嬉戲盤旋。從此,人們便把無底潭稱為蝴蝶泉。以后的4月15日一天被白族人民定為蝴蝶會,成為白族最重要的民族節(jié)日。郭沫若于1961年秋到大理游蝴蝶泉時,曾寫下“蝴蝶泉頭蝴蝶樹,蝴蝶飛來萬千數(shù),首尾聯(lián)接數(shù)公尺,自樹下垂疑花序”的詩句。 ▲<br>蝴蝶泉邊的樹上,柱子上掛滿了五色的綢帶,都是戀人們祈求幸福美滿,表示愛情忠貞不渝的美好愿望。 ▲<br>蝴蝶泉下邊不遠(yuǎn)是一彎碧潭大月牙池,是蝴蝶泉水聚集而成,池中一個小島郁郁蔥蔥,湖岸上綠樹成蔭垂柳依依景色宜人。 ▲<br>月牙池南邊是蝴蝶博物館,真實地再現(xiàn)了蝴蝶泉邊蝴蝶的生態(tài)、品種以及與蝴蝶有關(guān)的蝴蝶文化,為我們這些不能親臨蝴蝶會的游客提供了了解蝴蝶泉奇觀的珍貴資料。 ▲<br>蝴蝶博物館中的展品 ▲<br>蝴蝶博物館中的蝴蝶工藝品 ▲<br>公園中還有一個大型溫室,培育著各種珍奇的花卉 ▲<br>蝴蝶泉公園《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標(biāo)志牌 <div> 當(dāng)晚住大理。</div><div><br></div><div>D8:游覽大理古城和崇圣寺三塔</div><div> 大理是以白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這里曾經(jīng)是唐朝時的南詔古國,是云南最早文化發(fā)祥地之一。今天在大理的游覽計劃是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和“蒼海風(fēng)光第一鎮(zhèn)”的雙廊鎮(zhèn)。一大早我們就先去參觀大理古城。大理古城是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現(xiàn)存的大理古城是在明朝初年羊苴咩城的基礎(chǔ)上恢復(fù)的,城呈方形,開四門,上建城樓,下有衛(wèi)城,更有南北三條溪水作為天然屏障,城墻外層是磚砌成。整個城市呈棋盤式布局,由南到北橫貫著五條大街,自西向東縱穿了八條街巷,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稱。<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br>大理古城游覽圖 ▲<br>大理“觀音古市”牌坊。大理是一個觀音的世界,大理最豐富的神話是觀音的傳說。在眾多的寺宇中,最多的是觀音的寺宇,南詔王是因受觀音的“點化”而得王位,體現(xiàn)了君權(quán)神授的觀念,年號則使用“阿嵯耶"(觀音的別稱,意為“密教觀音”)。 ▲<br>大理古街上一戶人家的石墻。雙重飛檐的屋形屏風(fēng),中間一亮窗,院內(nèi)景致透出窗外,窗兩側(cè)刻有唐詩名句,上方匾額“和風(fēng)順暢”,匾額兩側(cè)各有一個“雅”、“逸”。文雅情趣撲面而來。 ▲<br>“洋人街”牌坊。里原來叫護國路,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館、咖啡館、茶館及工藝品商店,招牌、廣告多用洋文書寫,吸著金發(fā)碧眼的老外,在這里流連躑躅尋找東方古韻,故名洋人街。已成為大理一道別致的風(fēng)景。牌坊的柱子上一副對聯(lián):大理好風(fēng)光,世界共分享。國際化意識挺超前的。 ▲<br>大理古城街景 ▲<br>五華樓,曾是古代南詔王歡宴賓客的國賓館,幾經(jīng)戰(zhàn)亂和歲月滄桑幾度焚毀幾度重建,現(xiàn)在的五華樓是1988年重修的。 ▲<br>五華樓位于貫穿古城南北的中軸線上,兩邊街道上商鋪林立,是古城最繁華的地方。重檐飛翹的城樓置身兩街民居中顯得格外高大,樓下的城門中車水馬龍游人川流不息,樓上朱欄玉砌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當(dāng)年南詔古國的余韻依舊。 ▲<br>過五華樓,街邊一個連接兩排民居的月亮門中一條溪水,順著小巷潺潺流出,溪水依巷子的地勢形成幾階跌水。從月亮門向里望去,庭院花木扶疏楊柳依依,小巷疊水層層流水淙淙,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br>總統(tǒng)大元帥兵馬府。這是清咸豐年間云南回民起義領(lǐng)袖杜文秀的官邸。 杜文秀,1856年在云南蒙化(今巍山)起兵,招募回彝民數(shù)千,9月16日攻克大理。10月17日被推舉為大元帥,建立平南國。杜文秀高舉起反清大旗后,勢如破竹,所向披靡,攻占了周圍53座城池,半個云南在他的控制之下。1872年,清軍進攻大理,杜文秀于12月26日服毒后自赴清營,要求保全大理軍民性命,被岑毓英所殺,起義失敗。 ▲<br>遠(yuǎn)遠(yuǎn)看見古城的南門。南門城樓又稱承恩樓,是古城四門之首。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為古城最古老雄偉的建筑,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標(biāo)志。 ▲<br>據(jù)專家論證,大理是8-12世紀(jì)東南亞經(jīng)濟、文化和宗教交流的中心。 ▲<br>大理古城南城門樓。最上面的飛檐下四個大字:文獻名邦。是清朝康熙四十年云南提督偏圖寫的。“文獻”二字出自《論語》“文獻不足征也”,“文獻”指典籍和精于并創(chuàng)造典籍的人才,是傳承文化的載體和精英,有了這兩方面的條件的地方才能稱得上是“文獻名邦”。是說大理是個有文化內(nèi)涵的地方。拱門上方的“大理”匾額為郭沫若先生題寫。 ▲<br>大理古城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biāo)志碑 ▲<br>古城中的古亭 ▲<br>古城老街,遠(yuǎn)方的蒼山還有皚皚白雪。 ▲<br>大理還是一個多元文化包容的地方,在城區(qū)一處道路交叉口有一座基督教堂非常獨特,高大的十字架矗立屋頂,教堂主體結(jié)構(gòu)為土木結(jié)構(gòu)、四撇水瓦屋頂,保持著西歐教堂的風(fēng)格,又具有濃郁的白族建筑特色,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br>古城的北城門門樓。北城門又稱“安遠(yuǎn)門”、“三塔門”,始建于1382年。城樓的屋頂采用了中國宮室建筑中較高等級的重檐歇山式,保留了明朝時的建筑風(fēng)格。 ▲<br>出北城門就看見著名的大理三塔,大理的標(biāo)志性景觀。 崇圣寺三塔背靠蒼山,東對洱海,是大理歷史上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古剎,南詔豐佑年間曾有殿宇千間,是大理國時期皇家的寺院。崇圣寺三塔背靠著雄偉的蒼山巍然聳立。三塔鼎峙撐天拄地,玉柱標(biāo)空雄渾壯麗,實乃蒼山洱海間的勝景也。三塔一大二小,大塔名千尋塔,當(dāng)?shù)厝罕姺Q它為“文筆塔”,高近70米,底方9.9米,凡16級,為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磚塔。南北小塔均為十級,高42米,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衛(wèi),雄偉壯觀,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千尋塔是中國現(xiàn)存座塔最高者之一,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與西安小雁塔相似,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 ▲<br>崇圣寺三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biāo)志碑 ▲<br>崇圣寺大門。我很早就知道大理三塔,卻不知道崇圣寺。真是喧賓奪主了,三塔再有名也是崇圣寺的一部分呀。 ▲<br>進景區(qū)大門,先見到“三塔”中的老大,大塔又名千尋塔,當(dāng)?shù)厝罕姺Q它為“文筆塔”,是大理地區(qū)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磚塔。 ▲<br>再往里走,就看見“三塔”的全家福了。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衛(wèi)。南北小塔均為十級,高42.17米,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詔王勸豐祐時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尋塔”,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揚的可以成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為“澤國多水患”,故以此鎮(zhèn)之。 ▲<br>三塔留影 ▲<br>抬頭仰望,雄偉的千尋塔像一把利劍直刺蒼天。千尋塔的外觀和西安小雁塔、登封永泰寺塔、洛陽白馬寺塔為同一類形。看像不像白馬寺的齊云塔? <div> 仰望摩天高塔,遙想當(dāng)年先人們在1000多年前生產(chǎn)力低下的條件下,該有多么高超的智慧,動用多么大的財力物力才能完成如此偉業(yè)。據(jù)史料記載,修建三塔是采用墊一層土修一層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將土逐層挖去,讓塔顯現(xiàn)出來,故有“堆土建塔”與“挖土現(xiàn)塔”之說。建塔時所搭的橋,高如山丘,長達10余里。修塔時運力不足,還用山羊來馱磚,如今大理的銀橋村,古時稱為“塔橋村”。古籍記載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萬,耗四萬余金,歷時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規(guī)模弘大的崇圣寺。</div><div> 三塔的建造動用財力之大與大理南詔國、大理國崇尚佛教的國策有關(guān)。大理的南詔國統(tǒng)一云南前,這地區(qū)的民族所信仰的是原始宗教。統(tǒng)一后南詔統(tǒng)治者開始推崇佛教,并立為國教。其后的大理國更將佛教提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崇圣寺建成之后便成為南詔、大理國的皇家寺院。歷史上曾有9位大理國王遜位后在此寺出家。國王都不當(dāng)了,要出家為僧,看見崇尚佛教風(fēng)氣之盛。</div> ▲<br>千尋塔坐落在三層高臺之上,塔正面前方有一石照壁,明代黔國公沐英后裔沐世階題的“永鎮(zhèn)山川”四個大字,莊重雄奇頗有氣魄。 ▲<br>兩座小塔均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高42.17米。兩塔相距90多米,與千尋塔呈三足鼎立之勢。 <div>▲<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南北二塔不但構(gòu)造、外形、大部相同,有趣的是二塔相對而傾,南塔傾斜18°,塔尖偏心93厘米,方向西北。北塔傾斜12°,塔尖偏心90厘米,方向西南。按史書“旁二塔如翼內(nèi)向”記載,400多年前已是傾斜之塔了。崇圣寺三塔經(jīng)歷了上千年的風(fēng)雨剝蝕和多次強烈大地震仍然巍然屹立,顯示了古代大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工藝水平。</div> 崇圣寺是南詔古國和大理古國時期的皇家寺院和政教中心,歷史上曾有九位大理國國王在此出家為僧,金庸的武俠名著《天龍八部》中段氏皇族出家的天龍寺,就是今天的崇圣寺。崇圣寺曾經(jīng)盛極一時,被當(dāng)時的東南亞、南亞崇尚為“佛都”。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聞名于世: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崇圣寺毀于清咸豐年間,五大重器僅剩下三塔。2005年當(dāng)?shù)卣畬Τ缡ニ逻M行了大規(guī)模重建,結(jié)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來“有塔無寺”的歷史,形成了塔寺輝映的美景。新修的崇圣寺重建了一批精美的歷史文化景觀——重鑄南詔建極大鐘和雨銅觀音。 ▲<br>南詔建極大鐘鐘樓 ▲<br>南詔建極大鐘。鐘體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飾六幅波羅密圖案,下層飾六幅天王像,鐘高3.86米,口徑2.138米,重16.295噸。大鐘鑄于公元871年,南詔建極十二年,故名南詔建極大鐘。據(jù)徐霞客《滇游日記》記載:“鐘極大,徑可丈余,而厚及尺,其聲聞可八十里……”,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與三塔同為鎮(zhèn)寺之寶,惜毀于清咸豐、同治年間的戰(zhàn)亂。重鑄的南詔建極大鐘為典型的佛鐘,由北京古鐘博物館據(jù)歷史資料設(shè)計,南京晨光機器廠鑄造。 ▲<br>從鐘樓眺望三塔 ▲<br>從鐘樓眺望雨銅觀音殿,背后是巍峨的蒼山,恢宏氣勢令人震撼。 ▲<br>雨銅觀音殿近影。據(jù)傳當(dāng)時大理崇圣寺高僧曾發(fā)誓終生募化鑄一銅觀音像以祈國泰民安,“鑄時分三節(jié)為范,肩以下先鑄就而銅已完,忽天雨銅如珠,眾共掬而熔之,恰成其首,故有此名”。 ▲<br>觀音殿中的觀音銅像。雨銅觀音及觀音殿建于南詔中興二年(公元899年),毀于“文革”時期,公元一九九九年得以重建。雨銅觀音像高8.6米,蓮花座高1.8米,須彌座高2.2米,觀音像和蓮花座為銅鑄貼金,重十一噸。其特點為男身女相,是南詔中晚期男性觀音向女身觀音過渡時期的一尊觀音造像。<br> 據(jù)說,崇圣寺所崇之“圣”為觀音菩薩。 ▲<br><div>崇圣寺山門。山門有崇圣寺的五大重器之一的“佛都”匾。<br></div> <div> 崇圣寺山門后面,還有很大的寺院。我們集合的時間快到了,就沒有進寺院,抓緊時間看看大理著名的“三塔倒影”景觀,就離開大理去騰沖了。</div><div> 崇圣寺寺院內(nèi)沿中軸線方向依次是:山門(左財神殿、右藥師殿→放生池→天王殿→彌勒殿(左轉(zhuǎn)經(jīng)筒,右金剛杵)→十一面觀音殿(羅漢堂)→大雄寶殿(左祖師殿,右高僧壂)→阿嵯耶觀音殿→山海大觀石牌坊→望海樓。<br></div> ▲<br>從雨銅觀音殿回望大理三塔,千尋塔、建極大鐘鐘樓和觀音殿在一條中軸線上,景象非常壯觀。 ▲<br>站在建極大鐘鐘樓前回望三塔,南北小塔相對而傾的現(xiàn)象,看的非常明顯。 ▲<br>三塔倒影。三塔東南角有一個三塔倒影公園,公園中有一10多畝的水潭,潭水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雄姿而得名。崇圣寺三塔和三塔倒影公園互為添輝,相與增色,成為最能代表大理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觀。 ▲<br>在三塔倒影的池邊歇息 ▲<br>告別崇圣寺三塔 <p class="ql-block">《云南游》詞十五首之七</p><h1> 水調(diào)歌頭 <b>游大理崇圣寺</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河洛翁</span></p><p class="ql-block"> 蒼山壁萬仞,三塔競比高。方塔擎天柱地,兩塔鼎足拱[1]。幾經(jīng)地崩山摧[2],兀自巋然不動,神州傳美名。三塔佑南陲,永鎮(zhèn)山川寧[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塔雄,鴻鐘鳴,觀音靈[4]。三圣金像,南亞佛都千年名 [5]。帝王遜位出家[6],黎民戶戶佛堂,佛家香火重。圣寺修葺新,民安國運盛。</p><p class="ql-block"><br></p><h5>自注:</h5><h5>[1] 崇圣寺三塔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衛(wèi),雄偉壯觀。</h5><h5>[2] 云南處于我國地震多發(fā)區(qū)域,三塔從修建至今,經(jīng)歷過30多次強烈地震的嚴(yán)峻考驗。如明朝正德年間的大地震和1925年的大理大地震。</h5><h5>[3] 千尋塔正面前方有一石照壁,明代黔國公沐英后裔沐世階題的“永鎮(zhèn)山川”四個大字,莊重雄奇頗有氣魄。</h5><h5>[4]。鴻鐘,南詔建極年間建造的大鐘;觀音,南詔中興年間建造的雨銅觀音銅像。</h5><h5>[5]。名,聞名。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是崇圣寺的五大重器聞名于世。</h5><h5>[6] 大理國二十二代國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當(dāng)和尚。</h5><h5><br></h5><h5><br></h5> 蒼山洱海是大理的標(biāo)志,就像龍門白馬寺在洛陽的地位。原本的旅行計劃中是有一個親近洱海的機會,就是游覽洱源縣的雙廊鎮(zhèn),那里的大理南詔風(fēng)情島是洱海中的三島之一,國家4A景區(qū)。洱海是一個長40多公里的狹長湖泊,雙廊在湖西岸,我們現(xiàn)在在東岸,要去雙廊還要北上繞到湖對岸走冤枉路,車上當(dāng)家的打算放棄這個景點,洱海近在咫尺卻不得親近太遺憾了,大家一致要求到洱海邊看一看。昨天我們在市里找住宿賓館時幾次看到靠近洱海的街區(qū),司機師傅找了一處有停車位的地段讓大家下去看看洱海照照相。 ▲<br>我們來到洱海邊的一個碼頭,視野非常開闊。緊貼湖岸是一艘巨大的游輪“洱海二號”,船有幾十米長,甲板上方就有5層,能跑這樣的大船湖該有多深呀。 ▲<br>洱海留影 ▲<br>站在洱海邊眺望蒼山和大理市區(qū) ▲<br>《洱海大觀》牌坊其合影 ▲<br>洱海留影 ▲<br>去騰沖的路上路過下關(guān),路邊見《下關(guān)聽風(fēng)》碑。大理有四絕"風(fēng)花雪月" :下關(guān)風(fēng),上關(guān)花,蒼山雪,洱海月。四絕之一的“下關(guān)風(fēng)”,是說這是蒼洱之間主要的風(fēng)源,風(fēng)期之長、風(fēng)力之強為世所罕見。一年之中大風(fēng)日數(shù)在35天以上。下關(guān)風(fēng)平均風(fēng)速為每秒4·2米,最大風(fēng)速達10級。我們來這兒卻沒有一絲風(fēng),樹葉紋絲不動。 ▲<br>花壇中五個金色大字“大理歡迎您”。我們卻要說,再見,大理。 <div> 中午12點離開大理。大理到騰沖360公里,預(yù)計要走6個小時,出大理趕上修路,改道下來走省道,路況很差,最初一個小時也就跑了20多公里,后來走了好一陣才上到高速路,下午5點鐘才趕到保山。過保山前公路路過瀾滄江,遠(yuǎn)不是印象中的奔騰不息桀驁不馴的樣子,過保山后的怒江也很溫順,平坦的河谷中居然還有一個寬闊的沙洲,沙洲上還長滿了莊稼。原來這里已經(jīng)到了橫斷山脈的末端,地勢相對平緩,河谷寬敞,狂野的江河也收斂起來了。過了怒江后天慢慢黑了,大巴又在山路上跑了2個鐘頭,晚上9點半才到騰沖。360公里用了九個半小時。</div><div> 當(dāng)晚住騰沖。</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义县|
喜德县|
南靖县|
昌吉市|
桐乡市|
成都市|
微山县|
灯塔市|
德兴市|
察哈|
乐业县|
玛曲县|
石柱|
灵武市|
洪泽县|
桂平市|
岢岚县|
从化市|
项城市|
通州市|
灯塔市|
乌兰县|
甘泉县|
泸水县|
浦北县|
华安县|
吉木萨尔县|
沈阳市|
平泉县|
美姑县|
荔浦县|
呼玛县|
大姚县|
西华县|
富源县|
安远县|
宿迁市|
方山县|
集安市|
宁化县|
江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