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眾所周知,我國歷史上有多次"南渡",如晉人南渡、宋人南渡和明人南渡......近現(xiàn)代以來,一提起“南渡”,一般指抗戰(zhàn)時期知識分子的集體南渡西遷。</p><p class="ql-block">上世紀30年代,一群知識分子在國恥家難時以文教投身抗戰(zhàn)救國,他們離開都市,走向窮鄉(xiāng)僻壤,八年患難,弦歌不斷?!澳隙伞笨箲?zhàn)成為民族文化史上的壯舉,也催生出眾多美好的故事,影響深遠。就比如“同濟李莊”。在抗戰(zhàn)的炮火硝煙中,同濟大學被迫流亡遷徙,第六次遷徙,最終落地川南李莊。這個被稱為“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卻創(chuàng)造了抗戰(zhàn)教育史上的奇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化脊梁 中國李莊</span></p><p class="ql-block">“東有周莊,西有李莊”,李莊古鎮(zhèn)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古鎮(zhèn)”之稱,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建鎮(zhèn)史,是長江邊上少有的千年古鎮(zhèn),它也是一個訴說著抗戰(zhàn)風云和滄桑歲月的古老小鎮(zhèn),被稱為“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李莊的歷史悠久,文脈厚重。據(jù)史料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李莊為古僰人聚居地,其名所得,有一種說法是因長江中打魚為生的李姓弟兄聚居而得名,也曾用里樁、李家村、李家壩等名。一說因村子外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莊”而得名,一說為紀念一位受人敬重的李氏婆而得名。到南朝時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起,在李莊設置南廣縣和六同郡。隋代因避諱隋煬帝楊廣的名諱,改南廣縣為南溪縣。唐代,戎州(今宜賓市)府治曾兩次遷駐李莊。至北宋初年,南溪縣治才從李莊遷至今日南溪區(qū)所在地仙源壩。從明代開始,李莊設鎮(zhèn)并成為長江上游的重要碼頭和物資集散地。從清代道光年間起,李莊一直是南溪縣的第一大鎮(zhèn)。</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多年頻繁戰(zhàn)亂,導致四川人口減少,明清兩朝有意引導移民入川,李莊就迎來過各地移民,四方雜處,形成“九宮十八廟”的古鎮(zhèn)格局。</p><p class="ql-block">1940年,同濟大學因躲避抗戰(zhàn)烽火遷到李莊,在這個偏僻的川南小鎮(zhèn),度過了六年的時間。李莊在亂世烽火里接納了“文化脊梁”,存續(xù)了中國文脈,成為與重慶、成都、昆明齊名的中國大后方的“四大抗戰(zhàn)文化中心”,更成為當時中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重鎮(zhèn)。</p> <p class="ql-block">從前,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不知道李莊的名字,后來,從世界各地寄出的信件,只需寫上“中國李莊”四個字,就可以順利寄達。</p><p class="ql-block">抗日戰(zhàn)爭時期,李莊鎮(zhèn)以一紙電文“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這短短的16個字迎來顛沛流離中的十余家高等學府、科研機構的遷駐。從此,李莊大師云集,學子奔赴,使這個彈丸之地,幾個月間,人口就從三千六百人激增到一萬五千人,翻了兩番。</p><p class="ql-block">當時的李莊,人們不出小鎮(zhèn),便可以完成從幼兒園到研究生的教育,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古今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跡。</p><p class="ql-block">如今,李莊被視為中國文化折射點,民族精神涵養(yǎng)地;位于長江岸邊同濟廣場上的“文化脊梁”影壁、李莊同濟紀念碑、“中國李莊文化抗戰(zhàn)博物館”等正無聲地訴說著那段非凡的抗戰(zhàn)歲月,時刻警示著國人要不忘歷史、要居安思危。</p> <p class="ql-block">“同濟大學李莊徐祝羅匾”題刻于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記載了抗戰(zhàn)時期同濟大學及附設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校內(nèi)遷李莊的事宜。該匾系1945年12月抗戰(zhàn)勝利后、同濟返滬前贈予李莊鄉(xiāng)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莊同濟 同濟李莊</span></p><p class="ql-block">同濟大學歷史悠久、聲譽卓著,是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學校始于1907年德國醫(yī)生埃里希?寶隆在中德兩國政府和社會各界支持下創(chuàng)辦的同濟德文醫(yī)學堂。1912年與創(chuàng)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稱同濟德文醫(yī)工學堂。1917年由華人接辦,先后改稱為同濟醫(yī)工學校和私立同濟醫(yī)工專門學校。1923年定名為同濟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大學。</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13日,日軍以租界和停泊在黃浦江中的日艦為基地對上海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進攻,日軍飛機對上海市區(qū)及部分郊區(qū)進行了狂轟濫炸。在上海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淞滬會戰(zhàn)”。8月28日和29日,日本飛機對吳淞地區(qū)實施了連續(xù)轟炸,學校吳淞校園的大禮堂、辦公樓、工學院、實習工廠、圖書館、教授住宅及學生宿舍等主要建筑遭到嚴重破壞。同濟人苦心經(jīng)營二十載的吳淞校園毀于一旦。</p><p class="ql-block">為保存延續(xù)國家文脈,同濟人被迫踏上萬里流亡遷徙之路。他們告別了家園,從上海輾轉遷徙到浙江金華、江西贛州吉安、廣西賀縣八步、云南昆明、四川李莊,跨越滬、浙、贛、湘、粵、桂、滇、黔、川9省以及轉道越南,走過了兩萬兩千多里的教育長征路,是抗戰(zhàn)期間搬遷次數(shù)最多、行程最遠、過程最為曲折的大學之一,寫下了“八載同舟泣,永矢濟時歌”的戰(zhàn)時豐碑。</p> <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期間,同濟大學雖歷盡艱辛多次遷校,但堅持“醫(yī)工救國”的初衷不改,肩負“教育興邦”的重任不忘,充分發(fā)揮學校的學科特色,“工以強兵,醫(yī)以援戰(zhàn),發(fā)展教育,培育棟梁,服務社會,強健祖國”,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p><p class="ql-block">同濟大學在第五次遷校抵達昆明后,日軍對昆明的空襲愈加頻繁,造成了學生傷亡、校舍被毀,學校不得不考慮第六次遷校。但此時戰(zhàn)事已蔓延全國,能夠找到“一張平靜的書桌”已非易事。</p><p class="ql-block">在抗戰(zhàn)最艱難的時期,川南的李莊人以飽含民族大義之舉,發(fā)出了一封“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钡?6字電文。冒著硝煙炮火,同濟大學開始了第六次遷徙,最終落地四川李莊。</p><p class="ql-block">關于“同濟遷校李莊”也流傳著一段佳話。據(jù)史料顯示,當時成全“同大遷川”這一壯舉的關鍵人物是李莊的羅南陔先生。羅時任國民黨李莊區(qū)黨部書記,屬國民黨中的左派,也是李莊較早具有現(xiàn)代知識的開明紳士。羅家在李莊是個有威望的大族,羅的幾個子女還是中共地下黨員。</p><p class="ql-block">其實,最初同濟看中的是南溪縣,卻遭到婉拒??h城里的鄉(xiāng)紳們擔心,人口激增會導致物價上漲,甚至危及民風。于是學校就委托同濟校友、早期內(nèi)遷宜賓的上海中元紙廠廠長錢子寧尋找新的落腳之地。錢子寧曾就讀于同濟大學,在聽說母校的處境后,他義不容辭地為母校奔忙起來。這一消息正好被南溪縣李莊鎮(zhèn)頗具名望的鄉(xiāng)紳羅南陔得知。羅南陔隨即邀請鎮(zhèn)上的張官周、張訪琴、楊君惠、李清泉、江緒恢等鄉(xiāng)紳、袍哥的鄉(xiāng)紳名流共聚羊街8號自家府邸,共同商討接納同濟大學一事。李莊士紳向來崇文重教、開明包容,他們一致認為國家危難,學校等文教機構一定要保全。于是李莊的士紳們公推羅南陔草擬了一份電文并分別發(fā)給同濟大學與國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等機關。讓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鎮(zhèn)李莊有機會接納戰(zhàn)時的“文化脊梁”,用自己獨有的方式護衛(wèi)了民族文化的傳承,成為戰(zhàn)時中國的文化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那時的李莊有“九宮十八廟”之譽。同濟遷到李莊后,為了讓中國的“文化脊梁”有處安放,李莊鄉(xiāng)民“請神位,讓師位”,搬走神像,騰空廟宇、敞開祠堂,為他們提供一張可以潛心教學和研究的安靜書桌。戰(zhàn)火炸毀了同濟的校舍,卻沒有摧毀同濟人“醫(yī)工救國”“教育興邦”的堅定信念。在遷徙流亡中,同濟人更是知行合一,他們利用現(xiàn)代醫(yī)學知識服務當?shù)匕傩眨タ肆舜弦粠Я餍械谋圆?,挽救了成千上萬病人;同濟工學院架起電線,利用實驗設備發(fā)電,為當?shù)孛癖娡娬彰鳎钋f人用上電燈,比南溪縣城還要早十多年。組建“戰(zhàn)時服務團”,向百姓宣傳抗日救亡思想......</p><p class="ql-block">同濟師生密切關注時局,時刻準備為危難中的祖國效力,他們在抗戰(zhàn)的關鍵時刻,積極響應國民政府“一寸山河一滴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同濟師生個個勇躍投筆從戎,保家衛(wèi)國。</p><p class="ql-block">雖然當時與同濟大學一起來到李莊的,還有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社會科學研究所、中央博物院、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以及中國營造學社等。但在當時國人眼里或以當今的眼光來看,整個李莊都是同濟,而提起同濟便知道她在李莊,因此便有“李莊同濟”、“同濟李莊”之說。直到今天,李莊依然保留著明顯的同濟痕跡。</p><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歲月歷經(jīng)六次遷校,同濟匯集了童第周、貝時璋、王葆仁、葉雪安、夏堅白等學術精英,為新中國培養(yǎng)出了朱洪元、陶享咸、王守武、唐有祺、俞鴻儒、吳孟超等一大批骨干人才。遷校李莊時期,被譽為中國生物學界的“居里夫婦”——童第周夫婦,在艱苦的條件中開始了中國最早的克隆技術研究,取得了領先世界的生物胚胎研究成果。</p> <p class="ql-block">同時還有一批令人景仰的學術大師來到李莊,如歷史學家傅斯年、甲骨學家董作賓、“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奠基人”李濟、“中國建筑科學之父”梁思成、一代才女林徽因、“東巴文化之父”李霖燦......他們寄居李莊、為中國抗戰(zhàn)時期民族文化的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今,雖已物是人非,但關于李莊的故事還在流傳,關于那群大師的風骨從未消逝,“李莊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認真學習!并將這種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源县|
遂平县|
荣昌县|
白河县|
揭阳市|
大宁县|
齐河县|
嘉黎县|
珲春市|
久治县|
泸溪县|
英德市|
恩平市|
樟树市|
徐闻县|
龙门县|
盐边县|
梁河县|
贡觉县|
封开县|
晋江市|
上栗县|
杭州市|
睢宁县|
巴彦淖尔市|
辰溪县|
龙川县|
常州市|
尼勒克县|
岳普湖县|
八宿县|
忻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龙南县|
敦化市|
会宁县|
榕江县|
新乡市|
集贤县|
诏安县|
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