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回憶家璠表哥</p><p class="ql-block"> 初識家璠表哥,是在1979年,我不到20歲,當兵后到桂林陸軍學校通信大隊學習。周日,到母親的親姐姐姨媽家做客,姨媽做了很多好吃的東西,把她的三個兒子都叫來,一起吃飯。大表哥家璠,當年43歲,二表哥家琦,比大表哥小七歲,三表哥家璇,當時三十初頭。三個表哥,老大儒雅,說話斯里慢條,邏輯性強,老二豪爽,見多識廣,老三活潑,愛說笑話。</p><p class="ql-block"> 我在桂林陸軍學校畢業后留校任教,在桂林生活工作了七年,去姨媽家成為了常態,當然也去幾個表哥家。在他們那里,能找到親情的溫暖,一個孤獨生活在外地的年輕人,有這種感覺很溫心。如今通信發達了,工作在外地的人隨時能和親人聯系,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沒有這種感覺了。</p><p class="ql-block"> 姨媽燒的菜很好吃,芋頭扣肉,是桂林名吃,把肥瘦相間的新鮮豬肉大塊切片,厚度約一厘米,芋頭用廣西的荔浦芋頭,也切成同樣大小,先過油炸,一塊芋頭一塊豬肉并排,放入大碗中,加好調料在蒸鍋中蒸熟,豬肉的油脂沁入芋頭中,肉好吃芋頭更好吃。之后的幾十年,我又吃過無數次的芋頭扣肉,但都沒有姨媽做的好吃。豆皮釀肉、酸筍炒肉等,都讓我難忘。</p><p class="ql-block"> 家璠表哥那時是廣西師范學院的歷史系講師,四十多歲正當年,酒量很大,半斤起步,八兩沒事,酒多話多,聊天話題歷史典故家庭逸事說起來能半個小時不停歇。說起桂林山水的故事,更是他的專業所長,我甚至想他后來出版的一些書籍,也有和我們一起聊天時的靈感。家璠表哥1979年就出版了《桂林史話》,是改革開放以后最早介紹桂林歷史的讀物,八十年代外國人來桂林旅游增多,這本書成為了當時桂林導游人手一本的暢銷書。</p><p class="ql-block"> 大表哥和我說起他爺爺的故事,可我當時也沒對上號他說的是誰,因為對桂林話聽的似懂非懂。據說清代官員到北京當官兒,先到桂林學一兩年桂林話再去北京,否則廣東官員說的廣東話在北京沒有人聽得懂。大表哥說他爺爺家里很有錢,銀元用麻袋裝,我當時想,這是個什么官,這么有錢。很多年以后,我才搞清楚表哥的爺爺張德潤以府試第一考入縣庠,宣統二年入京考試取為優貢。優貢是地方上秀才(生員)直接考入國子監,清代每三年由各省學政從生員中考選一次,每省不過數名,同治年間規定,優貢經廷試后可按知縣任用。表哥爺爺在南寧做了政務廳長,后又去廣東厘金局任局長,時間是在民國初年,據說當時厘金局是實行承包制,每年給政府上交規定的銀錢后,剩下的就歸自己。他爺爺四十歲不到就去世了,家道敗落的也很快,據表哥說一是被騙,二是投資失敗,因為他奶奶是個不擅長理財的人。表哥爺爺張德潤,是我母親周作外公石成峰的學生,石成峰是同治十三年進士,出任過桂林宣城書院山長。表哥父親張國燮,1943年畢業于廣西大學。</p><p class="ql-block"> 記得有一次我向家璠表哥請教王維“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詩中“柴扉”二字何解,他說“你看農村房子的圍院,門與墻都用木柴砌成,”我頓時領悟。</p><p class="ql-block"> 家璠表哥1955年畢業于桂林師范學校,1957年又考入廣西師范學院歷史系,1961年畢業,擔任過歷史系副主任,出版作品有《桂林史話》1979年出版、《古代桂林山水文選》1982年出版、《中國歷史文獻學》1989年出版、《中國歷史文選》1992年、《中國古代文獻學家研究》1996年出版、《中國古代名臣賢相》1996年出版等。孔子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家璠表哥是踐行了這一理念的。</p><p class="ql-block"> 2000年前后,我作為中國旅游報記者去桂林采訪,順便采訪了家璠表哥,這時他已是著名教授,我離開桂林步校已經有十幾年,當時在報社擔任部門主任。采寫的文章發表在中國旅游報上,占據了四分之一以上的版面,介紹了他在歷史研究和教學中取得的成績。</p><p class="ql-block"> 家璠表哥長期致力于歷史文獻學及相關學科的 教學與研究,在中國歷史文獻學界享有極高威望,1979 年,他參與創辦了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并擔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后學會授予他“名譽會長”稱號,以彰顯他為推動中國歷史文獻學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p><p class="ql-block"> 家璠表哥長期從事高校中國歷史文獻學、中國 歷史文選、中國史學史、方志學、桂林地方史等課程 的教學與研究,并以中國歷史文獻學及桂林地方史作 為主要研究方向。多年來,圍繞歷史文獻學,他曾系統主講了中國歷史文選、中國歷史文獻學、中國史 學史、方志學、情報學、信息學、檔案學等20門課程,深受學生歡迎,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史學人才。結合教 學,他先后主編出版了5種高校教材,其中《中國歷 史文選》獲廣西首屆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及國家 教委第三屆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中國史 學史簡明教程》獲廣西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國 歷史文獻學》獲桂林市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社會 科學文獻檢索與利用》獲桂林市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任副主編)獲廣西師大 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教學研究成果《中國歷史文選 教學研究》獲廣西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國 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作為課題負責人之一,與有關 同志合作標點校勘的清代謝啟昆主修的《廣西通志》 一書,獲廣西高校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另外,還主 編、合著及合作譯注出版有《毛澤東思想研究論集》 《鄧小平理論研究論集》《中國古代文獻學家研究》 《桂林史話》《徐霞客桂林山水游記》《中國古代名 臣賢相》等論著十余部,發表論文近30篇。曾被評為桂林市優秀共產黨員、桂林市勞動模范、教育先進工作者、曾憲梓教育基金會獎金獲得者。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二級教授待遇。</p><p class="ql-block"> 家璠表哥八十多歲時,寫了一篇長篇論文,論述我父親楊子才在古典詩詞整理方面做的貢獻,文章有數萬字,發表在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會刊上。他作為歷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深知歷史文獻及古典詩詞的重要性,這方面前人已經做過大量的工作,但當代人有當代人的視角,依然是一個可以深度挖掘的題目。</p><p class="ql-block"> 2016年,家璠表哥過80歲生日,我在北京去不了桂林,從自己的收藏品中精心挑選了一對高一尺多的從國外購買的景德鎮瓷器、民國時期的粉彩帽筒,上面畫著老壽星,認真包裝后寄給他,并畫了一幅國畫仙鶴送給他,寓意延年益壽,家璠表哥收到后,非常高興。</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12日,是廣西師范大學成立90周年紀念日,在學校90周年校慶之際,于?桂學博物館舉辦了“楊?子?才?周?作?楊?小?漣?捐贈文物陳列館”開館儀式,家璠表哥出席了儀式并與校領導共同為桂學博物館捐贈文物陳列館揭牌。</p><p class="ql-block"> 我最后一次見到家璠表哥是在去年六月,我去桂林辦事,又去了他住在位于育才校區的宿舍,房間已經安裝了電梯,不用爬樓了,家璠表哥興致很高,身體很好,與我交談了一個多小時,當時我覺得表哥一定能夠活到百歲,但沒有想到,離別的一天來的這么快,甲辰中秋節前兩天9月15日,家璠表哥兒子俊杰給我打電話,說父親已經住進了ICU病房,可能過不了中秋節了,我聽后十分震驚難過,沒有想到家璠表哥病重的這么快,當天晚上,他兒子又給我發來信息,告知父親于晚上8:30去世,享年八十九歲。“世事無常人難料,親人離世心如刀”。</p><p class="ql-block"> 家璠表哥去世后,廣西師范大學的老師和學生紛紛表示悼念,校黨委書記賀祖斌和校長孫杰遠發來了唁電。浙江大學歷史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學研究所也發來了唁電。</p><p class="ql-block">一些人撰寫了挽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恩師張先生千古</p><p class="ql-block">精研文獻創會元老嘉惠學林人共仰 ,</p><p class="ql-block">深受師恩愧為弟子有負教誨倍傷神 。</p><p class="ql-block">學生黃升任泣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選冠中華,家學淵源尊桂海;</p><p class="ql-block">杏壇稱巨匠,門生涕淚緬恩師。 </p><p class="ql-block">歷史系1977級學子敬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研史著文留偉績,德范長昭,學界同悲失泰斗;</p><p class="ql-block">授業解惑育賢才,音容宛在,后昆永憶仰宗師。</p><p class="ql-block">84級學生李其華敬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2級學生張堅說:“張老師和龐祖喜兩位老師當年給我 們講授《歷史文獻學》課程,帶領 我們字斟句酌研讀經典文獻,讓我 們深刻領會了歷史人“板凳坐得十 年冷,文章不落半句空”的嚴謹和 敬畏。張老師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 學生唐凌說:“張老師是著名的中國歷史文獻專家, 曾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 歷史系副主任、校科研處處長、校社科聯常務副主席等職。主編過多部有影響的中國歷史文獻學和中國 史學史教材,是一位廣受敬重的教 授。張老師千古!”</p><p class="ql-block"> 我9月17日于中秋節當日從北京趕到桂林,參加18日舉行的告別儀式。17號晚上,我來到家璠表哥家,家中布置了靈堂,我向家璠表哥三鞠躬,之后再三鞠躬,表哥生前有交代,不收任何禮金,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 家璠表哥走了,走完了人生旅程。我失去了一位好表哥,也失去了一位人生知己,“平生湖海少知音,幾曲宮商大用心”(元·鐘嗣成“凌波仙”)。賦古風一首,難以表達我的心情,《懷念表哥張家璠》:</p><p class="ql-block">血脈相連共祖先,</p><p class="ql-block">關懷有如手足情。</p><p class="ql-block">東坡子由兄弟誼,</p><p class="ql-block">嬋娟一曲傳唱今。</p><p class="ql-block">學富五車才八斗,</p><p class="ql-block">儒雅細聲學子聽。</p><p class="ql-block">桂學研究后學眾,</p><p class="ql-block">象山作證安息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璠表哥兒子俊杰和詩一首《緬懷慈父》:</p><p class="ql-block">緬懷慈父淚沾衣,</p><p class="ql-block">血脈相承意未離。</p><p class="ql-block"> 教誨諄諄猶在耳,</p><p class="ql-block">音容笑貌永銘心。</p><p class="ql-block">學海無涯承父志,</p><p class="ql-block">儒雅風范勵兒行。</p><p class="ql-block"> 象山巍巍垂青史,</p><p class="ql-block">安息天國佑兒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楊小漣</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1日于北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82年4月8日,姨媽周芝荇七十歲生日合影,二排右二姨父張國燮、右三姨媽周芝荇、右一家璠表哥,后排右四為作者。</p> <p class="ql-block">與桂林親友聚會合影,拍攝于20年前</p> <p class="ql-block">家璠表哥和作者,攝于2023年6年月</p> <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12日,廣西師范大學成立90周年,校長賀祖斌、副校長黃文韜與作者、家璠表哥共同為桂學博物館捐贈文物陳列館揭牌</p> <p class="ql-block">9月18日,告別儀式在桂林堯山殯儀館舉行</p> <p class="ql-block">9月17日晚,作者到家璠表哥家祭拜</p> <p class="ql-block">學校黨委副書記曠永青在告別儀式上致悼詞</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楊小漣,1960出生于廣州,1981年畢業于桂林陸軍學院,中國旅游報社記者,北京雜文學會理事,廣西師范大學榮譽教授,研究生導師。1996年合作出版《清代民窯彩瓷500圖》,北京書畫收藏家協會聘請擔任瓷器鑒定委員會委員。2022年10月《喬梓詩文集》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
五家渠市|
叶城县|
红安县|
千阳县|
历史|
平果县|
逊克县|
莆田市|
玛纳斯县|
英山县|
钟祥市|
修武县|
固始县|
泾源县|
泰和县|
青海省|
南木林县|
鄂州市|
大丰市|
泰来县|
娄烦县|
广灵县|
大方县|
文山县|
马边|
桦川县|
五莲县|
黄山市|
繁峙县|
托克逊县|
双峰县|
芜湖市|
英超|
贵定县|
平阴县|
乌兰察布市|
工布江达县|
东平县|
永靖县|
登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