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人視它為圣山、神山,還被譽為中國的國山;它是世界地質(zhì)公園,更是全球首例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chǎn)雙名錄;它是萬物之始、陰陽交替之處,王者功成,必封禪于此;它是自然山、風(fēng)景山,更是文化山、政治山;杜甫為之感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孔子登它則小天下。它就是象征圣德、大智的五岳之首~泰山,又名岱岳、岱宗、岱山、東岳!</p><p class="ql-block">泰山由古老的片麻巖構(gòu)成的斷塊山地,主峰海拔1545米。以泰山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泰山山體高大,尤其是南坡,山勢陡峻,主峰突兀,蘊藏著奇、險、秀、幽、奧、曠等自然景觀特點。人文景觀布局重點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三重空間。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前連通天街,后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自秦皇、漢武,直至明清,歷代帝王在此封禪祭祀,文人墨客吟詠題刻,留下豐富的文物古跡,有岱廟、普照寺、碧霞祠、經(jīng)石峪刻石、靈巖寺等名勝古跡和玉皇頂、日觀峰、月觀峰、石塢松濤、鷹愁澗、龍?zhí)镀俨嫉染包c以及許多古樹名木。</p> <p class="ql-block">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自古以來就是歷代帝王封禪祭祀的重要場所。封禪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在泰山進行的大型祭祀天地典禮!</p><p class="ql-block">古人非常重視祭祀,“以祀禮教敬”。分大祀、中祀、小祀,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資格祭祀名山大川。岱廟是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的專用廟宇。古人將山視為天地交通、陰陽匯聚的橋梁,因此祭天、祭地密不可分,泰山崇拜與封禪由此形成。古代有“六宗”之說:“天宗三:日、月、星辰;地宗三:河、海、岱?!碧┥綖椤暗刈凇敝?。舜帝東巡時,祭祀的第一座大山就是泰山??梢?,在上古時期,泰山的信仰體系已經(jīng)建立,其圣山、神山的地位也已確立。</p><p class="ql-block">?史籍上確切記載的到泰山封禪祭祀的皇帝共有12位:??黃帝、?大舜、?周成王、?秦始皇、?西漢武帝、東漢光武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清乾隆?。?其中,秦始皇是首位完成泰山封禪的皇帝,他在始皇二十八年第一次登封泰山,并立石頌秦功德。此后,歷代帝王紛紛效仿,將泰山封禪視為彰顯皇權(quán)、祈求國泰民安的重要儀式,旨在銘功頌德、揚名顯號,展示其政治和軍事成就,同時也體現(xiàn)了對天地神靈的敬畏和感恩。?</p> <p class="ql-block">岱廟,位于泰山區(qū)東岳大街,是中國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靈、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并稱中國四大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岱廟始建于漢武帝時期,其建筑風(fēng)格采用帝王宮城的樣式,總面積達96000平方米,是泰山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岱廟的主要建筑包括天賜殿、遙參亭等,其中天賜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筑,采用中國古代建筑最高規(guī)格營造,為東岳大帝的神宮。岱廟內(nèi)還保存有豐富的碑石,包括秦朝李斯篆書的泰山刻石,是我國僅存的兩處刻石之一,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p> <p class="ql-block">天貺(kuang)殿屬于岱廟的主體建筑?!疤熨L”即天賜的意思。相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六月初六有“天書”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興建天貺殿,以謝上天。整座大殿雕梁彩棟,貼金繪垣,丹墻壁立,峻極雄偉,雖歷經(jīng)數(shù)朝,古貌猶存。殿主祀東岳大帝。天貺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并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亦稱“東方三大殿”。</p> <p class="ql-block">泰山,被譽為中國的“國山”,在上古時期還被視為“圣山”、“神山”。德國學(xué)者衛(wèi)禮賢稱其為“中國的奧林匹斯山”。它不僅是自然景觀的代表,還承載著極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是燦爛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泰山自古便被視為是社稷穩(wěn)定、政權(quán)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jié)的象征。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名人宗師,都對泰山仰慕備至??鬃印暗翘┥蕉√煜隆眰鳛榧言?,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千古絕唱。歷代贊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余首。?</p> <p class="ql-block">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出生和成長的地方背靠泰山。魯國和齊國分處泰山南北,共同鎮(zhèn)撫東方。歷代許多人以泰山喻孔子,如明代嚴云霄《詠孔子廟》:“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碧┥接锌鬃拥桥R處,有孔子廟,可以說孔子與泰山已融為一體??鬃右簧浴八刮脑谄潯弊匀?,臨終前七日,他背著手,拖著手杖,悠閑漫步,排遣而歌:“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他為了心中的政治理想奔走一生,奮斗不止,因此自比于泰山、梁木、哲人。</p><p class="ql-block">孟子稱孔子“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以“泰山之于丘垤”類比,認為孔子的境界之高、學(xué)問之大無人能及。又道:“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隱喻了孔子如泰山般穩(wěn)重與博厚,有泰山一樣的情懷,還有仁厚廣博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孔子登臨處</p> <p class="ql-block">紅門宮,始建年代無考,宮前建有“一天門”、“孔子登臨處”、“天階”三重石坊,為攀登泰山之起點,因西北懸崖上有兩塊紅門,形似門扉而得名。紅門宮是泰山中溪的門戶,呈半封閉凹形空間。再加宮前三重白色石坊及碑碣,構(gòu)成一組高低錯落、色彩鮮明、形若天梯的古建筑群。自飛云閣洞北望,林蔭夾道,石級綿延。自古有“紅門曉日”之景。清人趙國麟留詩:“凌晨登紅門,霽色明朝旭。俯視萬家煙,平疇盡新綠?!?lt;/p> <p class="ql-block">遠眺南天門</p> <p class="ql-block">蔚為壯觀的云海</p> <p class="ql-block">白云洞上方有個白云亭。相傳青云洞白云洞是泰山的云根雨脈。據(jù)說泰山云霧來自白云洞,青云洞常有青煙冒出,遇白云則成雨。(通往白云洞的路關(guān)閉了)</p> <p class="ql-block">南天門前一段又長又陡的階梯~十八盤。?“盤”指的是一段連續(xù)組成的石級。?古代9為陽數(shù)之最,雙九代表很多臺階。民間有個說法: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十八盤全長800多米,1600多級臺階,垂直高度400余米,勢如天梯,盤道兩側(cè),崖壁如削,題刻遍布,遠望如天梯高懸,明代人詠嘆:拔地五千丈,沖霄十八盤。</p><p class="ql-block">過了中天門,自然景觀就開始占據(jù)主導(dǎo)了。山路變得陡峭,但每一步都充滿了驚喜。斗母宮、萬仙樓這些地方,不僅建筑精美,還能俯瞰到周圍的山水美景!而在十八盤、升仙坊(為十八盤最后一盤),感覺自己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南天門在十八盤盡處,舊稱三天門、天門關(guān),海拔1460米,山于此為最危聳,上即絕頂。它建在飛龍巖與翔鳳嶺之間的低坳處,雙峰夾峙,仿佛天門自開。元中統(tǒng)五年(1264年)布山道士張志純創(chuàng)建。門為閣樓式建筑,石砌拱形門洞,額題“南天門”。紅墻點綴,黃色琉璃瓦蓋頂,氣勢雄偉。門側(cè)有楹聯(lián)曰“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p> <p class="ql-block">南天門上來就是天街,此處有各種美食、賓館及醫(yī)務(wù)室等</p> <p class="ql-block">這是天街旁邊的五岳真形圖碑,道教符箓,據(jù)稱為太上道君所傳,有免災(zāi)致福之效。</p><p class="ql-block">古代山是分等級的,最低層次叫峰巒丘陵,最高層次叫岳,岳是山之尊者。五岳真形圖告訴我們,乾坤之內(nèi),五岳謂之神,岱岳為其祖,莫不應(yīng)乎(意思泰山有求必應(yīng))?</p><p class="ql-block">五個圖案代表五座大山,各山神司掌內(nèi)容有別。北岳恒山管江河淮濟;西岳華山管金銀銅鐵;南岳衡山管水族魚龍,星象分野;中岳嵩山管土地山川,牛羊食道;唯有泰山管人,管世界人民官職及定生死之期,兼主貴賤之分、長短之事及萬物生發(fā)!</p><p class="ql-block">右上角那個大字像龍又像鳳,代表龍鳳呈祥;像風(fēng)又像雨,代表風(fēng)調(diào)雨順;還像一口鼎,代表鼎盛安康!</p> <p class="ql-block">從紅門游客中心出發(fā),3.5小時成功登頂??(單程約9.5公里,一般需要4-12小時登頂)</p> <p class="ql-block">玉皇頂,位于碧霞祠北,有“天下第一山峰”之美譽。供奉的是天地萬物的主宰,萬天帝主——玉皇上帝,乃掌管三界之主神。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是“東岳”——泰山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殿而得名。玉皇廟始建年代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古稱太清宮、玉皇宮。主要建筑還有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玉皇殿內(nèi)祀玉皇上帝神像,玉皇上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即民間信仰的“老天爺”,俗稱玉皇大帝。神殿上匾額題“柴望遺風(fēng)”、“威攝十方”、“名揚神州”,說明遠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殿前有“極頂石”,標志著泰山的最高點。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臺”碑刻,說明這里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shè)壇祭天之處。</p> <p class="ql-block">玉皇頂?shù)脑坪#驹谏巾敻╊闹埽路鹬蒙碛谠坪V希欠N感覺真是太美妙了!</p> <p class="ql-block">五岳獨尊景觀石群(位于泰山極頂,是人民幣5元背面的風(fēng)景所在地),五岳獨尊碑為清代宗室愛新覺羅.玉構(gòu)所書。</p> <p class="ql-block">泰山也是書法藝術(shù)的寶庫?,泰山上的歷代刻石遺存數(shù)量眾多,共有3000多處摩崖石刻,內(nèi)容豐富,展現(xiàn)了每個時代的鮮明烙印和崇高的中華民族精神。它是天然的石刻書法藝術(shù)寶庫。</p> <p class="ql-block">此處為泰山第二大摩崖石刻~大觀峰,這里歷代帝王和文人墨客如此多的書法匯聚,真是天下大觀,故名!</p><p class="ql-block">最右側(cè)金光閃閃的是唐磨崖,全文1008字,是公元726年唐玄宗李隆基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后所寫的一篇祭泰山銘,記載了唐玄宗封禪泰山的壯麗場景,他把唐朝最精銳的隊伍帶到泰山,一共5000匹戰(zhàn)馬,每種顏色各1000匹,組成五個不同顏色的方陣,從泰山頂往下望,蔚為壯觀!</p><p class="ql-block">最左側(cè)是清磨崖,也叫爺孫碑,“云峰”二字為康熙所寫,下面的全部是乾隆題刻!</p> <p class="ql-block">從玉皇頂下來,剛好起霧了,俯視碧霞祠,云霧縹緲,宮宇藏秀于崖峰之間,浮云灑落,一派仙山玉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千年碧霞祠,萬代祈福地,位于泰山之巔,極頂南側(cè),是華東地區(qū)海拔最高、建筑規(guī)格最高的道教宮觀。其選址精妙,為古人所稱道。其北有玉皇頂,東北有大觀峰,東南有日觀峰,南鄰斷崖,西通天街,在整個大環(huán)境中,以“藏”為特點。千年道觀的碧霞祠又稱碧霞元君祖庭、碧霞靈應(yīng)宮,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是泰山最大最靈的女神之一。碧霞祠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初名昭真祠,金代改稱昭真觀,明代稱碧霞靈佑宮,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后改為碧霞祠。碧霞祠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積3900多平方米。整組建筑巍峨嚴整,氣勢恢宏。遠處眺望,白云繚繞,金碧輝煌,宛若天上宮闕。主要有大殿、配殿、香亭、山門等十二座建筑,以山門為界分為內(nèi)外兩院。其建筑風(fēng)格具有代表性,采用準中軸對稱,順山勢依建,高低起伏,參差錯落。現(xiàn)存的建筑風(fēng)格多是清代中晚期重修的,但在規(guī)制、規(guī)模以及重要構(gòu)件如瓦等銅鐵鑄件上延續(xù)于明代遺存。由于泰山頂上狂風(fēng)暴雨較多,加上冬季特別寒冷,陶瓦很容易破裂。為了防止“在泰山奶奶頭上動瓦”,碧霞祠的五間正殿的蓋瓦與檐鈴在明代全部更換為銅質(zhì)的。殿前的香亭、亭內(nèi)的神像、擺設(shè)也都是銅質(zhì)的。</p> <p class="ql-block">泰山文化,豐富且厚重,特別是道教文化,影響深遠。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奶奶,民間自古有“北碧霞(元君),南媽祖”的說法,可見碧霞元君在北方地區(qū)的影響力,堪比南方的媽祖。碧霞元君寶殿內(nèi)供奉東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泰山眼光娘娘、泰山送子娘娘三尊鎏金銅坐像。鳳冠霞帔,慈顏端莊。殿內(nèi)正中懸掛清雍正皇帝御書“福綏海宇”匾,殿外為乾隆皇帝御書“贊化東皇”匾。</p> <p class="ql-block">如果上山時禮敬碧霞元君,一般不先走西神門,而是從掛有“萬代瞻仰”牌匾處的火池進,那里游客可以免費領(lǐng)香禮敬碧霞元君。萬代瞻仰,表達了對泰山奶奶的敬仰之情!然后上臺階,從東神門、西神門中間的院落進入碧霞祠。碧霞祠的銅碑被稱為黃金碑,是明萬歷年間鑄造的,而大殿則是明朝萬歷皇帝打造的金色殿堂。碧霞祠的建筑特點是看似不大實則能夠容納大量游客,被稱為百人同登不覺寬,千人同登不覺擠。(我是先登頂,下山時再來禮拜泰山奶奶)</p> <p class="ql-block">下山時南天門前留影(很遺憾沒拍好??)</p> <p class="ql-block">下山途中時陰時晴,此處烏云籠罩,景區(qū)廣播里滾動播報天要下雨的通知</p> <p class="ql-block">蓬元牌坊位于天街中段,歷史、文化和宗教在此交融,也是登泰山古盤道的最后一道石牌坊,標志著登山者即將到達山頂。它也被稱為“升中”坊,是泰山的一處著名景點。這個牌坊非常特別,它實際上是一坊兩用。牌坊的東面額題“蓬元”,背面額題“升中”。“蓬元”這個詞出自“泰山周回一千里,名蓬元之天”,道家把泰山說成是神仙所居的仙境,名蓬元之天,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因此,“蓬元”一詞在這里的含義是指蓬萊仙境?!吧小币辉~則有登泰山祭天的意思,人們在這里舉行各種祭祀活動,表達對天地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因此,“升中”意指上升到天地之間的中心點,也就是登上天堂的階梯。此處也可以觀日出!</p> <p class="ql-block">弘德樓(泰山祈福平安鐘所在地,路被攔住了,只能遠觀))</p> <p class="ql-block">龍門是泰山第二個“十八盤”的起點,因在泰山南天門下,左有飛龍巖,右有翔鳳嶺,兩山如龍,中開一竅若門,故曰龍門。此處有龍門坊,坊西側(cè)山崖上榜書“龍門”二字,為清道光年間魏祥摹刻,字高 110厘米,寬51厘米,雙字連為一體,為一筆寫成,形如花押,似雙龍飛舞,氣勢磅礴。坊東為大龍峪,雨季眾水歸峽,飛泉若瀉。</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看到女挑夫</p> <p class="ql-block">一下山的游客憐香惜玉,接過女挑夫的擔(dān)子逆行上山送女挑夫一段路</p> <p class="ql-block">萬丈碑(只能遠觀),泰山上著名景點,碑以崖名。萬丈碑生于懸崖峭壁之上,像一塊從天而降的畫布,又像泰山肚皮上的一枚印章。碑文是乾隆登泰山時所作《詠朝陽洞》,是泰山最大的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據(jù)《史記》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 誰知后世訛為五株。明代萬歷年間,古松被雷雨所毀。清雍正年間,欽差丁皂保奉敕重修泰山時,補植五株松樹,現(xiàn)存二株,虬枝拳曲,蒼勁古拙,自古被譽為“秦松挺秀”,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松亭旁有乾隆皇帝御制《詠五大夫松》摩刻。</p><p class="ql-block">觀五大夫松(郭沫若)</p><p class="ql-block">人來看萬松,霧至萬松蒙。</p><p class="ql-block">冠沐及時雨,襟披下嶺風(fēng)。</p><p class="ql-block">拿云伸臂手,飲瀣溢心胸。</p><p class="ql-block">磴道千尋盡,碧霞鐵瓦紅。</p> <p class="ql-block"> 何以名“云步橋”,因此地常年水汽彌漫,云霧升騰,煙水繚繞,游人過河,遠望猶如穿行云中,云中漫步,故名云步橋,名稱極富詩意。同時,因該橋位于瀑布下面,在氣候變暖之前,泰山上的水四季常流,云橋飛瀑常年不斷,鋪花瀉玉,瀑布的霧氣、水汽在陽光的衍射下,往往出現(xiàn)色彩斑斕的彩虹,從下游遙望,此橋籠罩在一派紅色霧靄之中,故又名“紅橋”。</p> <p class="ql-block">游人攀登至此,還未過橋,便先駐足,無不為此地的夢境動情、流連。儒家在此看到了“泉清自潔”、“霖雨蒼生”,甚至念起了紅塵奔波,到此“思跪乳”的孝道;道家看到了“太古清音”、“月色泉聲”的清靜世界;佛教看到了“登歡喜地、見歡喜佛、生歡喜心”的境界,連連合掌“妙極”!宋真宗趙佶登山至此,見山水相依,云入松端,斷崖上面,河床平坦,水流脈脈,想融入山川的真宗便命人在河道上建一帳篷,宿此一夜,故稱“御帳坪”,至今16個柱窩仍在,1695年,康熙在此駐蹕,接見過普照寺僧元玉禪師。</p> <p class="ql-block">云步橋瀑布</p> <p class="ql-block">中天門(登頂半程,登山東、西兩路交匯點),建于?清朝,是一座兩柱單門式石坊,海拔847米,位于?黃峴嶺脊背之上。此處不僅是登頂半程的休息站,也是上下山的必經(jīng)之地。中天門區(qū)域自然風(fēng)光秀美,四季景色各異,春天桃花盛開,夏天綠意盎然,秋天紅葉滿山,冬天白雪皚皚。站在中天門,可以遠眺群山連綿,俯瞰城市新貌,感受大自然的雄渾與秀美。</p><p class="ql-block">除了自然景觀,中天門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古時泰山多虎,因此在中天門坊北建廟祀?黑虎神,現(xiàn)廟內(nèi)塑有財神趙公元帥執(zhí)鞭跨虎的雕像。</p><p class="ql-block">中天門到?南天門的一段路程被視為泰山景區(qū)的精華所在,氣勢磅礴,景色雄奇美麗,遺跡歷史久遠,帶給人們難以形容的心靈震撼。</p> <p class="ql-block">回馬嶺位于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壺天閣之上,中天門之下,海拔800米,古名石關(guān)、瑞仙巖。這里山重水復(fù),峰回路轉(zhuǎn),景色十分優(yōu)美?,F(xiàn)有石坊一座,額刻“回馬嶺”三字,東西崖勒刻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回馬嶺》詩三首,是泰山風(fēng)景區(qū)著名景點。</p> <p class="ql-block">壺天閣位于泰山中路回馬嶺下,明嘉靖年間稱升仙閣,乾隆十二年拓建改名壺天閣,取自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1979年重建閣樓。壺天閣跨盤道而建,為城門樓式。門洞上鑲石匾額“壺天閣”,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時所題。</p> <p class="ql-block">經(jīng)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宮東北,有岔路盤道相通,過漱玉橋、高山流水亭、神聆橋即至。峪中有緩坡石坪,上刻隸書《金剛經(jīng)》,俗稱曬經(jīng)石,明隆慶年間萬恭書刻“曝經(jīng)石”。經(jīng)石峪金剛經(jīng)刻位于斗母宮東北經(jīng)石峪,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佛經(jīng)摩崖刻石。</p> <p class="ql-block">壺天閣附近的“四槐樹”之一,橫臥登山盤道的,相傳為唐代魯國公程咬金率眾來泰山,中途休息所植。</p> <p class="ql-block">泰山臥龍槐是一棵位于泰山?斗母宮門口的古槐樹,因其獨特的生長形態(tài)和悠久的歷史背景而聞名。??其樹干平臥山坡,側(cè)枝平臥生根,根際盤曲,樹冠仰起,婉如臥龍翹首,古拙離奇,形體若飛,所以俗稱“臥龍槐”。據(jù)考察,這棵槐樹系明代嘉靖年間所植,約400余年,被雷擊傾倒后干端著地生根,至今生長良好,展現(xiàn)了極強的適應(yīng)能力。</p> <p class="ql-block">后記</p><p class="ql-block">泰山,它究竟被賦予了怎樣特定的意義?!它不光是一座自然山,風(fēng)景山,還是一座政治山,文化山。</p><p class="ql-block">首先,泰山是齊魯文化的中心,這里有至圣孔子,亞圣孟子。孔子與泰山,儒家文化與泰山文化,如血脈相連。在齊魯文化這塊高地上,象征著圣德、大智的泰山,具有了特殊的意義,因此也成就了它五岳之首的領(lǐng)導(dǎo)地位!</p><p class="ql-block">其次,泰山是一個圣地,帝王封禪的圣地。作為“政治山”的重要彰顯就是封禪。封禪是融政治與信仰為一體,用以溝通天人的國家祭祀大典,封是祭天,禪是祭地。泰山封禪不僅是政治上的炫耀,也是文化上的重要事件。</p><p class="ql-block">泰山崇拜和封禪大典,奠定了其在中國古代政治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泰山與孔子和道教之間的深厚聯(lián)系,使得泰山以其卓越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鑄就了中國文化的不朽!?</p><p class="ql-block"> 當然,爬泰山不僅僅是為了看風(fēng)景和人文古跡。更重要的是那種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體驗。當你站在玉皇頂上,回望來時路,那種成就感和自豪感真無法用言語來形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紅門登山路線:</p><p class="ql-block">紅門宮~萬仙樓~斗母宮~經(jīng)石峪~壺天閣~回馬嶺~中天門~快活三里~云步橋~五大夫松~十八盤~南天門~天街~碧霞祠~大觀峰(唐磨崖)~五岳獨尊~玉皇頂</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远县|
融水|
南澳县|
九龙城区|
广西|
湖北省|
松潘县|
布尔津县|
张家川|
宝清县|
安龙县|
尼勒克县|
班戈县|
德格县|
西盟|
珲春市|
娄底市|
绍兴市|
宁津县|
揭西县|
清苑县|
名山县|
灵寿县|
东乡族自治县|
同江市|
襄城县|
武城县|
永丰县|
怀安县|
云龙县|
古田县|
延长县|
炉霍县|
达拉特旗|
连南|
定陶县|
呼和浩特市|
任丘市|
云梦县|
龙陵县|
鄂托克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