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探幽一張明信片</p><p class="ql-block"> 和資丘上橋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最近一段時間,到朋友家做客,偶然看到了《三峽集郵》雜志的封面,封面上的這張圖片,是溪上的石拱橋,年代很久了,看似很熟悉,朋友問我:長陽的太史橋你知道嗎?我說:很熟悉!這張圖片是很早以前一張明信片上的風景圖片,拍的是長陽的石拱橋,持明信片人認為是長陽的太史橋,并寫了一篇有特色的文章。對此,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到太史橋去看一看,回味一下。</p><p class="ql-block"> 因為今年長陽公路建養中心正在搜集最美318國道長陽段的資源,太史橋正處于318國道高家堰鎮,這是一個很好的素材,我馬上給負責這個活動的周志剛主任通報了這個信息,他非常感興趣。</p><p class="ql-block"> 看著這張圖片,很有年代感,我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圖片上反映出來的信息,它的右下角有手寫7/11/04日期,說明發件人是1904年11月7日這天手寫的,距今已經有120年歷史了,中間的印刷文是“Chang yang”,是拼音長陽,后面“Briicke der zehntausend Jahre”是德文,翻譯過來是“萬年橋”,連起來就是“長陽萬年橋”,所謂萬年橋,就是古橋,年代久遠的意思,這是制作人所想。至于其他手書的外文是什么意思,因為是人為手書草寫體,問了幾個人,也沒搞清楚意思。然而,這個橋究竟是長陽那個橋?心存疑問?拱橋橫跨溪上,橋上還有土地廟的屋檐,地勢險峻高聳,好像不是太史橋,難道是龍潭溝的那座橋?不是,龍潭溝的建橋史沒有這么長,而且橋下沒有溪流。就此疑問,一天在思索著,總想把它搞清楚,我曾想找當地的夏開學求證一下,只想了想,沒問。</p><p class="ql-block"> 晚上,到韜哥那閑座,拿出了那張圖片給他看,他一下認出,這是資丘的上橋!他迅速把這張照片發給曾經居住在這個橋頭曾任副縣長的張裕國同志,向他求證!他發來的信息指定,這就是資丘的上橋。我又在眾多的老資丘照片中尋找,找到了上橋20世紀50年代的照片,其環境和外貌和它相對應, 因此,得出結論,此橋是資丘的上橋無疑!而不是太史橋。</p><p class="ql-block"> 圖一 明信片圖片</p> <p class="ql-block"> 張縣長知道我還在韜哥家逗留,很快來到一起,就這張圖片,一邊細看照片的畫面,一邊興奮談起資丘上橋的許多往事……</p><p class="ql-block"> 資丘上橋位于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資丘古鎮的泡麻溪上,1992年由于隔河巖電站的興建,古鎮連同上橋沉沒江底,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然而,古鎮1400多年的變遷歷史,人文地理的文化底蘊,獨特的自然風光,人們在此生活的記憶始終存留在心間,流連往返,當人們失去他以后,更加懷念,珍惜他的過往,多少年過去了,不知有多少人談論它的舊事,寫過無數回憶它的文章。熟悉資丘古鎮的人都知道,資丘古鎮,不僅有上橋,還有一座下橋,資丘上、下橋是資丘古鎮地標性建筑物的標志,它把東西街兩片連成一個整體,在歷史長河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至于是什么時候建的?怎么建起來的?誰建的?各種傳說很多,據張縣長聽老人說,僅下橋就有360年歷史了,那么上橋年代更久遠,按此推算,建橋就在明朝時期,因賦閑在家,動了查查縣志,探探究竟的念頭。</p><p class="ql-block"> 圖二,上世紀50年代的圖片</p> <p class="ql-block"> 來到縣檔案館,查長陽縣志,清朝前無志可考,我縣保存下來最早的縣志是康熙年間的《長陽縣志》,還是陳金祥老師費盡周折,從北京博物館復印過來,由劉春陽同學校譯而存。隨后有乾隆年間編的《長阻縣志》《道光縣志》《同治縣志》民國《長陽縣志》、解放后《長陽縣治》92年版、2000年版。也就是說清朝以前長陽沒有編縣志或者說沒流傳下來。縣志可考證的年代從1673年到2000年,有327年。</p><p class="ql-block"> 在查縣志時,我注意到《康熙縣志》沒有說到橋的事情,在《乾隆縣志》上列有我縣各處橋名幾十座,沒有說到資丘上、下橋,只列出了距縣西120里的向王橋、資丘廟;在《道光縣志》里也列出我縣各處橋名,就是沒有資丘上、下橋,也列出了資丘向王橋,對向王橋的描述是“高數十余丈地勢危聳”,在《同治縣志》里,沒有列出各處橋梁名目,但我看到了“水自南流注之又五公里至資丘向王溪”,知道現在說的泡麻溪,原來名為向王溪。民國《長陽縣志》沒列出相關信息,92年《長陽縣志》對資丘上、下橋有了交待,它是這樣說的:</p><p class="ql-block"> 上橋系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由田、文二姓紳商捐資修建,長19米,高33米,下橋于嘉慶初年由劉姓捐資修建,長19米,高29米。按此推論,上橋到現在有231年歷史,下橋嘉慶初年是1796年,到現在是228年。</p><p class="ql-block"> 查了縣志,雖然有了結論,但我還是存疑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資丘上、下橋規模也不算小了,為什么在早期縣志中比它小的橋如馬連橋、鴨子口橋就列入了縣志,而它沒有列入縣志?是什么原因?</p><p class="ql-block"> 二、從結論來看,乾隆58年建的上橋,《乾隆縣志》是乾隆19年編的,沒有上縣志很正常,然而乾隆之后是嘉慶,嘉慶25年之后才是道光,《道光縣志》橋名目中也沒有列入,而且上橋建成后在我縣的影響力也是很不小的,為什么沒列入,這就很不正常。</p><p class="ql-block"> 三、資丘上、下橋是近代人之稱,原來是怎么稱呼的?因建了兩座橋才有上、下橋之稱,未建下橋之前,上橋叫什么橋?是不是就是向王橋?這個問題會影響人們的三觀,我問了熟悉資丘的人們,他們說泡麻溪源頭之上有一座向王橋,但那座橋和這一座橋是不是同一座橋?泡麻溪原來叫向王溪,溪口清江有向王灘,資丘有向王廟,上橋建成之初叫向王橋也有可能。歷史的變遷,山川的更名,是很正常的事。如果這樣說,上橋建橋就在乾隆19年以前了。</p><p class="ql-block"> 四、如果對資丘上、下橋就是道光年之前所說的向王橋,那建橋人就另有說法,來自寫《西陽坡村志》的李滔林先生信息,西陽坡村李家灣一帶有一墓地,主人是關士綱,碑上有這樣一段文字:“吾父乃祖關應祥五子,生平為善,領修玆丘向王□橋,多費余金,募化十方,受盡千般萬苦,硚功告竣,善心未足而西歸矣。系乾隆十四年己巳歲八月初二日亥時生于宜昌長陽德鄉玆丘清石溪土地祠下,享年七十春,亡加慶廿三年戊寅歲二月廿五日寅時壽終”。碑文中還涉及到一人聞庭芳,由此可證,資丘向王橋是他們兩人募化集資領修建的,乾隆58年,關士綱44歲,正當年,確實有可能是他建的。但《乾隆縣志》是乾隆19年編的,上面也列了向王橋,這又是個矛盾。</p><p class="ql-block"> 據說,資丘上橋立了碑,但人們對碑文沒有經意,碑文能說明建橋的來歷,沒有記錄下來,究竟情況是怎樣的?一時也沒看到更多的資料,也許有,只是我沒看到罷了,而我也不能僅憑幾天的查找,了解它的全部,讓知情人去解惑吧!</p><p class="ql-block"> 圖三康熙年間編的《長陽縣志》圖片</p> <p class="ql-block"> 熟悉資丘古鎮的人們,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資丘的上下兩橋。</p><p class="ql-block"> 我父親曾針對資丘上、下橋寫過一首詩:兩道飛虹掛碧霄,八八九九仰瞻高。泡麻溪水潺湲夜,玉魄銀光弄二橋。是資丘上、下橋風光的真實寫照。所謂八八九九是應民謠上橋九丈九,下橋八丈八(高)的說法。</p><p class="ql-block"> 實際上我的上輩對資丘上橋是很熟悉的,我的姑媽楊發秀就住在橋東頭街頭,父親很小時跟姑媽生活了一段時間,我父親說,橋東頭之上(北)有一條小路下去就是洋面廠,洋面廠前泡麻溪中有個深潭,他們經常在潭中嘻戲、玩耍。 我的叔叔張家墅就曾住在橋西頭半邊街。我打電話問過叔叔,還記不記得資丘上橋的碑文寫了什么,他說:別的都不記得了,只記得碑上有幾個大字“宜都郡”幾個字,因他那時還在上小學,“郡”字不認識,問了幾個人才知道,所以印象特別深。查縣志,長陽歷史沿革,長陽屬宜都郡時還在三國、晉朝時期,其歷史更久遠了,按此推算就有1600多年歷史了。對資丘上橋究竟于那年建造,越探幽越不得所以,找不到直接證據,到此為止。</p><p class="ql-block"> 圖四 資丘上、下橋!</p> <p class="ql-block"> 話說到這里,再回到明信片正面。</p><p class="ql-block"> 首先談談右上角的那兩枚2分錢的郵票,郵票中文寫著“大清國郵政”,4角寫著2分字樣,在圓形布局中,有一條騰龍,并有英文字樣,這是大龍郵票嗎?我查了相關信息,不是,我嘗試翻譯中間英文的含義,通過查找明白:這是一枚清朝郵政最早的郵票,為蟠龍郵票,蟠龍象征著權威和尊貴。這枚郵票最具特色的是中間的英文“CHINESEIMPERIALPOST”,意思是大清帝國郵政。它有3個版本:第一個是日本版,發行日期是1897年10月1日;第二個是英國版,發行日期是1898年1月28日,有雕刻版太極圖水印;第三個是英國版,發行日期是1901年,是雕刻版無水印。日本版和英國版的最大區別就是日本版把郵票中的英文排版成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IMPERIAL CHINESE POST”,意思是“帝國大清郵政”,前后英語單詞顛倒了,日本版印刷的是中華第一套錯版郵票,只用了三個月就停用了,</span>蟠龍郵票是大清郵局脫離境外,光緒皇帝御準開辦"大清郵政"以后第一次正式發行的郵票,它整體布局采用了滿滿堂堂、中心取圓、局部透白、四角襯花的傳統技法。明信片上所用郵票就是英國版印制的無水印郵票,紅色,1901年發行。有水印2分的為黃色。(由此說明,此明信片是1904年寄發的),全套20枚中的其中一枚,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價格不菲。</p><p class="ql-block"> 再說明信片上的5個郵戳,反映了它的行經路線,從郵票上蓋的郵戳可以看出,此明信片始發于萬(萬)縣,右下角郵戳是1904年11月13日經宜昌留下的,正中和左下是1904年11月21日在上海郵政中轉留下的,上方中間的郵戳是此名信片的落戳地,英國利物浦,到達時間是1904年12月31日上午10:45分。</p><p class="ql-block"> 左上印刷文為“Postcard一WeltPostkarte一Carte postale”,分別是英文、德文、法文明信片單詞,法文單詞隱藏在利物浦郵戳之下。由此可知道,此明信片制作印刷于歐洲這三個國家之一,多種語言,全世界通用,至于明信片上的手寫體,通過多種嘗試,還沒翻譯出來。</p><p class="ql-block"> 明信片起源于19世紀中期的歐洲,至今有150多年歷史了。由于明信片可以直接投遞、圖像和文字結合、傳達信息、抒發情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等多種用途,很快在全球盛行起來,20世紀初在歐美發展到鼎盛時期。這張明信就是在那個時期產生的。</p><p class="ql-block"> 這張明信片落地英國之地,我很驚嘆!歲月悠悠,它歷盡滄桑,經過了一個多世紀,又在一、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不知經過了多少次毀滅性的硝煙炮火,它卻完好幸運地保存下來了,它的存在過程本身就是個謎?它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又是怎樣回到中國?回到方先生之手的?值得回味……</p><p class="ql-block"> 那么制作這張明信片的時間更久,而照這張上橋圖片的人又是誰?什么時間照的?又是個謎,因為那時的照相行業在我國還沒有像現在這么普遍,我認為,那時國門剛開放口岸,國外的洋人開始穿行在我國的各個角落,某位來到了資丘古鎮,為上橋的風光所吸引,拍下了這張非常珍貴的歷史照片,并感到很精美,回國后就制成了明信片。</p><p class="ql-block"> 石拱橋,是我國古代工匠們智慧的結晶,它取用于天然材料,結構合理,建橋工藝簡潔,適用方便,耐久性強,在我國大地山川河谷中廣泛使用,與山水相融,形成獨特的風景線。通過這張明信片,才知長陽資丘的上橋,在100多年前,就走向了世界各個地方,以它為代表,展示中國的傳統工藝石拱橋,他們號稱為萬年橋,確實值得欣慰。</p><p class="ql-block"> 這張明信片,由于年代久遠,設計精巧,多國文字印刷,古樸、滄桑、厚重的風光照片,加上清朝時期的兩枚蟠龍郵票,其本身價值就是一件非常稀少罕見的歷史文物,十分珍貴,而它反映的又是長陽的建筑橋梁,橋上的土地廟,牌坊,代表了土家建筑文化特色,作為長陽人更感到特別的珍貴。在這張明信片上,雖然有很多未知,但正是由于它的未知,才使得耐人尋味,魅力無窮,值得人們去追尋。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延伸味道會更濃更值得品味……</p><p class="ql-block"> 圖五 明信片正面</p> <p class="ql-block"> 文章初步完成后,為了多方面了解資丘上橋的前世信息和佐證我的一些想法,2024年10月27日,在我的邀約下,我的父親、周碧麟老師、李滔林老師,覃世清會長、王雙鍵同學、李茂清主任、我弟楊繼紅等一行齊聚嘆氣溝田園農家,分享這張明信片的相關信息。通過交流,為我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幫助:</p><p class="ql-block"> 一、這張明信片,是一張非常珍貴的歷史幸存物,值得進一步研究,發掘它的潛質價值;</p><p class="ql-block"> 二、集大家的人脈資源,提供相關資料,譯出明信片上手寫體的真實含義,進一步探尋未知的謎底。</p><p class="ql-block"> 三、資丘上橋建成時間是個謎,難于定論。</p><p class="ql-block"> 四、同治年前所稱的向王橋就是后來所稱得上橋,有一定的依據。</p><p class="ql-block"> 五、李滔林先生介紹,泡麻溪源頭的向王橋100多年前已沖毀,是木橋,從遺址規模來看,遠遠達不到《縣志》對資丘向王橋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圖六 小聚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一天后,志趣相投的朋友李茂清先生根據他的人脈,把這張明信片發給了中國科學院印教授,請他翻譯一下手寫體的內容,他看后答復,字跡潦草,內容看不清楚,但很像威爾遜手跡。</p><p class="ql-block"> 威爾遜,全名,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英國人,世界著名植物學家,1929年美國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出版的《中國:世界園林之母》的作者,100多年前,從1889年開始,他曾4次到中國進行植物考察,我縣位于宜昌西南方向,步行五天路程樂園大灣的珙桐,就是他1900年5月19日第一次來華考察發現的。1903至1905年,是他在華第二次考察,主要活動在四川一帶,從收錄他的行程中,沒有記載到萬縣的記錄,但從李茂清先生從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威爾遜著作《中國世界園林之母》附錄三《威爾遜歷次來華采集的時間、行程和地點》提供的情況來看,他的來華行程,也沒有明確記載到過樂園大灣的記錄,說明他的部分行程并沒有全部錄入。又從他到四川的行程來說,都是從長江水路進出川的,完全有可能在萬縣落腳,從他的國籍,他的行程,他的手跡,該明信片出自他手,有很多吻合之處,如果這張明信片真是威爾遜所發,這就是威爾遜到萬縣最直接的佐證,為研究收集威爾遜在華行程的人彌補了重要的物證。</p><p class="ql-block"> 很想說明信片上的風景照片是威爾遜第一次來華到了樂園(當時名為落山或洛山),又到資丘拍的,回國后印成明信片,第二次來華使用在萬縣郵寄回英國家里,但肯定不是威爾遜拍攝的,有資料顯示,威爾遜第一次,第二次從英國來華沒有配備照相機,第三次從美國出發來華才帶了德國產的桑德森牌照相機,他的拍照是從1907年開始留下來的。</p><p class="ql-block"> 至于拍明信片風景照的人是誰,另有其人,只能從李茂清先生推薦的《洋人舊事》去查了,這是后話,不見得有結果。</p><p class="ql-block"> 一張很普通的明信片涵蓋了這么豐富的內容,從我看到它的畫面到現在,前后一個多月,搞得我牽腸掛肚,不斷追索,先后有張本立、周志剛、覃世韜、張裕國、李滔林、覃守憲、王雙鍵、楊繼紅、縣檔案館、楊詩語、張家墅、周碧麟、覃世清、李茂清、李華等為我所想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信息,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謝!這張明信片引來了這么多的話題,很難一竿子插到底,現分享出來,讓讀者來參與評說,進一步挖掘它的內涵。</p><p class="ql-block"> 圖七 歐內斯特.享利.威爾遜</p> <p class="ql-block">下面查縣志時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康熙縣志校譯后封面</p> <p class="ql-block">乾隆縣志查閱</p><p class="ql-block">沿清江灘名</p> <p class="ql-block">清江灘名</p> <p class="ql-block">橋名欄目</p> <p class="ql-block">祠、廟記載</p> <p class="ql-block">道光縣志封面</p> <p class="ql-block">橋名記載</p> <p class="ql-block">沿革列表</p> <p class="ql-block">溪名記載</p> <p class="ql-block">同治、民國縣志封面</p> <p class="ql-block">《同治縣治》記載:水自南流注之又五里至資丘向王溪</p> <p class="ql-block">蟠龍郵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彦淖尔市|
宝山区|
贵阳市|
额尔古纳市|
久治县|
安福县|
沁源县|
英山县|
桃园县|
丰台区|
武穴市|
新宁县|
郯城县|
饶阳县|
嘉禾县|
张家川|
五家渠市|
六枝特区|
湟中县|
泽库县|
雅江县|
新乡县|
东乌珠穆沁旗|
铁岭市|
蕲春县|
同江市|
武宁县|
杨浦区|
伊宁县|
黔西县|
揭西县|
会理县|
峨眉山市|
江川县|
湘乡市|
浏阳市|
罗定市|
固始县|
纳雍县|
筠连县|
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