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輪玉鏡耀荊江,游子清秋念故鄉(xiāng)。 試上南樓賒月色,思情萬縷又傾觴。 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中秋賞月的傳統(tǒng)習俗,源于遠古時期的月亮崇拜,自唐代明確為中秋節(jié)。其節(jié)慶活動,包括祭月、供月、賞月、團聚和慶豐年,酬農(nóng)神、謝地母等。 說到中秋,荊州人最耳熟能詳?shù)木褪翘拼娙藦埦琵g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1200多年前的一個中秋節(jié)夜晚,被貶荊州的唐代宰相張九齡登上江陵古城南樓向南遠眺,但見一輪皎月從天水一色的江面冉冉升起。明月之下,巍峨的古城,浩淼無垠的荊江,仿佛凝結(jié)成一幅格外動人的畫卷,一縷思鄉(xiāng)之情由然而生,寫下了千古流傳的詩句。雖然,目前沒有任何資料證明張九齡是在荊州古城樓上寫下這首《望月懷遠》,但他在貶為荊州長史時,經(jīng)常登“南樓”飲酒賦詩,留下了《登荊州城樓》《登荊州城望江》《登郡城南樓》等數(shù)十首詩作。其中,《登郡城南樓》就告訴我們,他經(jīng)常登上的城樓就是“南樓”。因此,南宋荊州守將張栻為緬懷張九齡將南門城樓更名為“曲江樓”,并寫信特邀朱熹作了《江陵府曲江樓記》。同時,史書記載古荊江河段主泓一再南移,直到唐代時江水都靠近古城墻。那時,東堤街、西堤街就是荊江大堤,護城河也一直連接著荊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張九齡正是在某年中秋夜晚登荊州城南樓,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詩篇。其實,荊州一直就有中秋夜登城樓賞月吟詩的習俗!!</p> <p class="ql-block">梁元帝定都荊州古城時,曾讓人在城墻東北角上修建了一座明月樓,常于中秋之夜與大臣們在樓上賞月吟詩。后來,明月樓雖然毀于戰(zhàn)火,但文人騷客仍然愛在中秋之夜將登上荊州城墻賞月吟詩。 俗話說:“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千百年來,《望月懷遠》引起了游子們中秋時節(jié)對團圓的期盼、對故鄉(xiāng)的思念的共鳴。 的確,中華文化是鄉(xiāng)愁的“根”,中秋節(jié)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承載著人倫孝悌的血脈親情和深沉厚重的家國情懷。 中秋節(jié)源于遠古月亮崇拜,在其形成過程中,與楚人重視仲秋之節(jié)有關,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代楚人迎四仲之節(jié)氣的盛大慶典。 戰(zhàn)國時期,楚人有在仲秋于水畔設帳和筑室水中,以便望月的習俗。比如,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與“與佳期兮夕張”中的“佳期”,就是中秋。那時,楚人于中秋時節(jié)在水中筑干欄式木房作為迎歆湘夫人之所。 《楚國風俗志》中說,“在仲秋之夕于水畔設帳和水中筑房歆享女性神衹,是構(gòu)成后世較原始型的中秋賞月、拜月習俗的幾個基本因子”。楚文化專家進一步指出:“上古的這些分散的習俗與觀念因子,首先是在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實現(xiàn)了部分的凝聚、補充和組織化,然后在荊楚故地上繼續(xù)吮吸楚文化的豐沛乳汁,到了南朝梁時便完成了它的中期的生成過程。” 戰(zhàn)國時期,楚王在荊州建都立國四百多年,中秋節(jié)后期的定型、成熟化,與“與荊楚故地文化、民俗的孕育,滋潤有關”。</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農(nóng)歷八月一直是望日的祈月節(jié)。在民間,歷來稱月亮為月神、月姑、月宮娘娘、太陰月光神。古詩詞中則常常稱之為嫦娥、嬋娟、玉盤、玄兔等等。因此,農(nóng)歷八月會有一系列的祭月、供月和活動。后人逐漸充實有關月亮的神話和傳說,增加中秋節(jié)從祭拜月亮祈禱農(nóng)業(yè)豐收,到求子嗣,吃月餅以慶賀家人圓聚等習俗。 </p><p class="ql-block"> 祭月,是舊時江漢平原中秋節(jié)的一個重要習俗,又稱為“拜月”。中秋之夜,人們在庭院里,擺上桌案,擺放月餅、蓮藕、板栗、水果等圓形食品。在明月升起之時,大家望月膜拜,祭祀月神,祀拜嫦娥。在大人們品茗賞月時,孩子們則邊吃月餅,邊在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奔跑舞蹈,玩舞流星香球。 流星香球,是在柚子上插滿點燃的神香,然后用一根短竹竿插入柚子中,握在手中舞動,如流星閃爍。相傳,中秋之夜小孩舞流星香球,可以求月神保佑平安成長。 荊楚還有中秋之夜“送子摸秋”的習俗。民間認為,送子娘娘于每年中秋下凡,一些已婚尚未生育的婦女便乘夜去偷摘瓜果,如果“偷”到瓜果未被發(fā)現(xiàn),便預示即將得子。 “陌上相逢盡楚腰,涼州一曲寫吳綃。弦撥盡南湖月,更與唱歌到板橋。” 明代“公安三袁”之一的袁宏道,曾在《沙市竹枝詞》中記述了沙市民眾中秋泛舟玩月、踏月、走月亮時的情景。 在江漢平原,歷來就有過中秋吃月餅、祭月、賞月、拜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p> <p class="ql-block">荊州傳統(tǒng)名特食品“三楚月餅”,源于五代十國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而在洪湖,舊時漁民過中秋節(jié),還有用“發(fā)餅”祭月、賞月的習俗。這種發(fā)餅,無餡,外形與月餅差不多!!史志記載,元朝末年洪湖黃蓬漁民領袖陳友諒為推翻元朝統(tǒng)治,暗中聯(lián)絡起義漁民,將八月十五的起義日期包在發(fā)餅內(nèi),巧妙地避開了統(tǒng)治者檢查!!后來,陳友諒在江州稱王后,命人做了很多發(fā)餅,贈給家鄉(xiāng)漁民于中秋節(jié)食用。由此,發(fā)餅也成為洪湖中秋節(jié)特有的應節(jié)糕點。 “聞赤松之清塵兮,愿承風乎遺則。”《楚辭·遠游》和《離騷》中的相關記載告訴我們,中秋節(jié)厭疾和采月露兩個習俗,最早也產(chǎn)生于楚地。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代詩人張九齡《望月懷遠》中的千古名句,印記著濃郁的荊州味道,是荊州人最熟悉、吟誦最多的詩句。中秋之夜,登上荊州古城城墻,在曲江樓遺址遙望荊江,品味《望月懷遠》的深邃意境,一時手癢,便呀呀學語般的也吟了首詩,也算為中秋節(jié)湊個熱鬧。 中秋之夜,讓我們登上荊州古城曲江樓上,與唐代詩人張九齡在相同的地方與意境之中,望月懷遠,一起沉醉于“海上生明月”壯美浩蕩的美景之中,感懷“天涯共此時”千古同斯的濃郁鄉(xiāng)愁!!</p> <p class="ql-block">明月,自古以來就是思鄉(xiāng)的象征。那千載照耀著荊江的明月,見證了多少歲月的變遷,又勾起了多少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愁。它靜靜地灑下銀輝,溫柔卻又堅定地穿透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p><p class="ql-block"> 游子,漂泊在萬里之外,心卻始終牽掛著故鄉(xiāng)。或許是故鄉(xiāng)的那座城,那條河,那片熟悉的田野;或許是故鄉(xiāng)的親人、朋友,還有那些溫暖的笑容!!無論距離有多遠,那份眷戀始終在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登上荊州古城南城墻上的曲江樓遺址,極目遠眺,荊江如此遼闊,可游子的目光,卻總是不由自主地朝著故鄉(xiāng)的方向。那種對遠方的思念,在這廣闊的天地間,愈發(fā)顯得深沉而濃烈。 而這悠悠的詩情,就像是一杯醇厚的美酒,讓人沉醉其中。當我們共同舉起酒杯,那酒中不僅有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更有對生活的感悟和對未來的期許。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常常為了夢想和生活奔波在異鄉(xiāng)!!但每當明月高懸,那份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總會涌上心頭。我們要記得,無論走得多遠,故鄉(xiāng)永遠是我們心靈的港灣!!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思鄉(xiāng)時刻?不妨在評論區(qū)分享出來,讓我們一起感受那份溫暖的牽掛!! 愿明月照亮每一個游子的歸鄉(xiāng)之路,愿我們的思鄉(xiāng)之情永遠如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结县|
孝昌县|
赤峰市|
电白县|
阳原县|
德江县|
甘谷县|
威信县|
伊春市|
基隆市|
阳泉市|
横峰县|
衡阳县|
石屏县|
柞水县|
博客|
鄂伦春自治旗|
浦县|
丹寨县|
汉阴县|
久治县|
奇台县|
威宁|
山丹县|
仙桃市|
宁海县|
嵊泗县|
成安县|
吉木萨尔县|
阿拉善左旗|
滦南县|
延川县|
武冈市|
内丘县|
南华县|
连云港市|
浑源县|
桂平市|
赣榆县|
桃园县|
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