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雖是在江蘇,小時就很是想往,如今 專門過來一睹風采!歷史上傳說岳飛十二道金牌入京,路過金山寺,還拜會了寺內老僧有一番徹夜長談。老僧讓人下了一碗面,把醬埋在碗底,提醒岳飛。雖是傳說,也可見關于金山寺故事還有很多。 <div> 金山寺建寺的歷史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它不僅僅是一座廟宇,更是很多傳奇的見證者。說起《白蛇傳》,中國老百姓都是知道的,那金山寺一定不陌生。這個古老的寺廟因為與白蛇傳的故事有關,也成為了大眾熟知的地方。在這里,你仿佛能夠感受到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情景,歷史與傳說在這里交織成美麗的畫卷。</div><div> 真正的 金山寺的魅力遠不止于此。這座寺廟之所以獨具特色,部分原因在于它的建筑布局。寺廟依山而建,恰如其名,寺包山。這種獨特的布局使得金山寺成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景點。它不僅有寺廟的莊嚴與神圣,還有山巒的秀美與壯觀。踏入金山寺,你會感受到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奇妙感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div><div> 原來寺是建有長江邊上,盡管長江已經改道,金山寺不再緊鄰江邊,但周邊仍然保留著大片的湖水。這些湖水映襯著金山,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站在金山寺的高處,眺望四周,湖光山色盡收眼底,仿佛進入了一幅山水畫中。這也讓金山寺成為了攝影師和藝術家們的靈感源泉,每一幀都是一幅藝術品寺邊水面廣闊,不知道小青水漫金山時是不是在這些水面上。水中蓮花嬌艷朵朵,蓮篷支支迠綴其間,引的無數游人駐足。</div><div> 金山寺原名澤心寺,自唐朝起稱金山寺。宋天禧年間,因皇帝夢游金山寺,又賜名龍游寺。至清朝,康熙皇帝登臨金山時,見江天一色,故親筆賜名“江天禪寺”,江天寺名沿襲至今。雖然金山寺名稱多變,但自唐以來,人們都習慣統稱其為金山寺。</div><div> </div> 古法海洞又名法海洞、裴公洞,相傳是金山寺第二代開山祖師法海和尚來到金山時住的地方。那時的金山寺殿宇荒廢,荊棘叢生,還有蟒蛇為害。法海便住進洞中,參禪打坐,原棲息在這個巖洞的白蟒就此避走。現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橫額上則書寫有“古法海洞”四字。 金山寺始建于東晉時期,建造的具體年份已經無從查起,一說為晉明帝時,一說為晉元帝時。 該寺在長江孤島上依山而建,故名“澤心寺” 大雄寶殿是金山寺的主體建筑。金山寺幾經修葺,于明代所建的大雄寶殿毀于1948年春大火。現大雄寶殿為1985年重建,1990年落成。由于大殿在原址向后移八米,殿前更為開闊。大雄寶殿設計兼有北方宮廷雄渾富麗氣勢與南方園林精美雅致的風格,大殿為正方形,高25米,深24.6米,內36根子柱擎立。其歇山重檐,雕梁畫棟,黃墻紅柱,金色琉璃屋面,白石柱礎欄桿,高懸殿額的“大雄寶殿”四字為趙樸初題寫。殿內主尊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分立兩側,兩旁六十八羅漢,背面為海島觀音像,兩旁站立善財童子、龍女,中有金山寺德云比丘,金山寺海島圖也在其中。在大殿上方四周圈棚,共列有56尊羅漢。大殿外墻上書“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八字,并鑲六扇檀香木雕圓窗,每一扇畫面都是與佛教相關的歷史人物和故事,有三扇講的是與金山寺有關的故事。 江天一覽亭又名留云亭和吞海亭,為一石柱涼亭,立于金山最高處,位于慈壽塔旁,創建年代不詳,何時坍塌史書也未載。明景泰七年(1456年),寺主在原亭遺址上重建一亭。300多年前,清朝康熙皇帝陪同母親來到處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覽,留下手書“江天一覽”四個大字。后該亭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復建。清朝兩江總督曾國藩還將康熙帝所寫的“江天一覽”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于亭內。在這個高處我們逗留了很久,喝了點水休整 了下。四處看看風景,遠處北固山、焦山隱隱約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基隆市|
洪湖市|
察雅县|
自贡市|
日土县|
醴陵市|
德清县|
鹤壁市|
瓦房店市|
庆城县|
安达市|
赤水市|
昌吉市|
高邮市|
义马市|
恩平市|
措勤县|
独山县|
印江|
昌黎县|
铁岭市|
庆元县|
青州市|
弋阳县|
汤阴县|
呼伦贝尔市|
黑水县|
临江市|
平山县|
鄯善县|
凯里市|
清水县|
梅州市|
永年县|
兖州市|
通山县|
铜鼓县|
鞍山市|
金塔县|
苍山县|
洛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