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天5月20日,我們開始了此行的重頭戲—福建龍巖市的第一站瞻仰朝圣古田會議舊址。從住宿旅店經50分鐘左右的車程,到達了景區的外延接待廣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古田會議景區的接待廣場上,我們拍下了此行的第一張集體合影照。</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接待廣場到真正的舊址,還要步行很長的一段路程。一路上山青水秀,風景如畫。</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步行去舊址的路上,見到了一隊隊打著紅旗,身穿紅軍軍服前來朝圣的隊伍,感同身受更增加了此行的神圣感、莊嚴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經過大約15~20分鐘的步行,終于見到了魂牽夢繞,念茲在茲的古田會議舊址。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1年3月,國務院將古田會議舊址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12月,入選《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名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澤東同志、江澤民同志、習近平同志的題詞。</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田會議舊址,原為“廖氏宗祠” ,又名“萬源祠”。位于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采眉嶺筆架山下的溪背村,會址坐東朝西,背靠參天古樹,在茂密樹林掩映下的“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八個紅色大字熠熠生輝,數里之外便赫然躍入眼簾,樹林背后不遠處是高聳而立的筆架山,當地百姓稱之為“毛公山”(因酷似毛澤東臥睡睡姿而得名)。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廖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 為單層歇山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宗祠建筑。祠堂由前后廳和左右廂房組成,建筑面積826平方米。1917年重修,后在此設和聲小學。1929年5月,紅四軍進駐古田后,將其改名為曙光小學。同年12月28日,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此召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古田會議舊址,懷著崇敬、激動的心情,我們再次拍攝了集體照。</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田會議舊址大門,門楣上題額“北郭風清”,兩旁有內外兩幅楹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外聯:“學術仿西歐開弟子新知識,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顯系開設和聲小學時所題,當時的先生還頗為自得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圖是古田會議會址,6根圓柱上張貼著當時貼的標語:“反對非組織觀點”, “反對絕對平均主義”,“反對極端民主化”,“反對主觀主義”, “反對個人主義”,“反對單純軍事觀點”。左邊主席臺上擺著兩張四方桌和一排長凳,墻上架著一塊黑板,黑板上方掛著石印的馬克思、列寧像,再上方掛著紅色會標“中國共產黨第四軍第九次代表會”,會場下面三合板地上有幾處斑斑黑跡,是當年開會時,因天氣寒冷紅軍代表衣服單薄烤火取暖留下的痕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圖是古田會議當時的三位主要領導人:毛澤東、朱德、陳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圖是古田會議完成的主要議程:一、毛澤東作政治報告,朱德作軍事報告,陳毅傳達中央《九月來信》,并作廢止肉刑和反對槍斃逃兵的報告。二、通過《古田會議決議》。三、選舉產生新的前委,選舉毛澤東、朱德、陳毅等11人為前委委員,楊岳彬等3人為候補委員,毛澤東重新當選為書記。</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田會議總結了中國工農紅軍建立以來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部隊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從而奠定了我軍政治工作的基礎,使我軍與一切舊式軍隊劃清界線而開始成為一支新型的真正的人民軍隊。它是我建黨建軍的一個重要里程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田會議精神體現了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它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樣,是留給后人的珍貴的精神財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瞻仰、游覽古田會議舊址這一革命圣地,對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增強愛黨愛國情懷具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圖為一隊前來朝圣的隊伍,面對古田會議舊址莊嚴宣誓。</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田會議舊址的左側是當年紅軍的閱兵場,場上正前方右側三開間古色古香的房屋,是當時設立的檢閱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元旦,曾在此召開了別開生面的軍民聯歡會,演出結束后,朱德軍長還給每位演員兩個銅板的壓歲錢。</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田會議會址后山的右側,是毛澤東園,園中矗立著一尊巨型毛澤東漢白玉雕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專程前來,出席在這里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午9時許,習近平來到古田會議會址前,親切接見來自全軍和武警部隊的420多名代表并合影留念,還專門同軍委委員一起以會址為背景集體合影,表達繼承和弘揚我軍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堅定決心。在毛主席紀念園,習近平沿著151級臺階緩步拾級而上,在毛主席雕像前肅立致敬。</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雕像威武雄壯,高大挺拔。據介紹整座雕像的設計匠心獨具,相關尺寸寓意毛主席重要生平和中國革命的重要歷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像高7.1米,寓意7月1日黨的生日;第一平臺寬1.949米、雕像總高10.1米,寓意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基座為正八角形,寓意紅軍八角帽;基座共5層,寓意五角星、五星紅旗;自下而上的第1—2層分別為18厘米、93厘米,寓意毛主席1893年誕生;第三層 1.929米,第4—5層合二為一的斜面1.228米,寓意1929年12月28日古田會議召開;基座八角形邊長4.1米,寓意從1935年遵義會議至1976年,毛主席執政41年;基座面距9.9米、第三平臺19.76米,寓意毛主席1976年9月9日逝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天,我們此行有許多同志自買鮮花敬獻毛主席,緬懷他老人家對中國革命、建設事業的巨大貢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景區接待、服務游客的附屬設施紅旗招展,大紅燈籠高高掛,歡迎四面八方前來瞻仰、朝圣古田會議舊址與毛主席的市民和游客。</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此行龍巖市的第二站是,長汀市。第一個景點是,瞻仰中央蘇區松毛嶺戰役遺址并游覽中復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松毛嶺位于龍巖長汀縣東南,是與連城縣交界的高山,因此地生長了很多松樹,故名“松毛嶺”。1934年9月,在朱德、林彪、聶榮臻、羅炳輝、蔡樹蕃、楊成武、耿飚等將領的指揮下,中央紅軍總兵力2.7萬余人與國民黨主力7萬余人,進行了為時1個月左右的殊死決戰。戰役分三個階段,紅軍多次粉碎敵人的瘋狂進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松毛嶺戰役是長征前第五次反圍剿紅軍在閩的最后一戰,也是異常慘烈的一戰。這一戰,萬余名紅軍戰士身死松毛嶺,為中央紅軍戰略大轉移贏得了寶貴時間。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6年2月,松毛嶺戰役紀念碑、紀念廣場建成竣工。紀念碑碑體高19.34米,寓意松毛嶺戰役發生的時間。與之相配套的5000平方米的紀念廣場和埋葬3000余具遺骸的紅軍無名烈士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紅軍紀念廣場。</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由連城當地群眾自發修建的中央蘇區松毛嶺戰役紅軍英烈公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4年9月,中央紅軍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進入到最后階段,松毛嶺戰役敵我雙方都付出了慘重代價。事后,國民黨軍以一個加強營清理其斃命者。紅軍則因形勢危急被迫進行戰略轉移,無法及時掩埋烈士遺體。緣此,當地群眾自發組成“無祀會”,上山收拾忠骨,掩埋紅軍烈士遺骸。</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1年7月1日,因贛龍鐵路復線建設需要,連城縣保衛中央蘇區戰地遺址保護協會,將原葬于甲里垅的一百多甕(約有3000具)紅軍烈士遺骸移葬入松毛嶺新紅軍英烈公墓。</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復村,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汀的南大門,中復村古名鐘屋村,自唐代開基以來,已有一千余年的歷史,現有鐘、鄭兩姓,900多戶,3400多人口,面積約12平方公里,90%的人口為鐘姓,開基祖為觀壽公,其子盛生公曾任長汀(古汀州)府巡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復村有“紅軍長征第一村”之稱,1934年9月,在這里打響了著名的紅軍長征前的最后一戰“松毛嶺保衛戰”。中央紅九軍團和紅二十四師,在此與國民黨軍6 個師在松毛嶺展開了7天7夜的惡戰,紅軍戰士血灑松毛嶺,書寫了極其悲壯的歷史。9月30日,紅軍撤出戰斗,在觀壽公祠前萬人誓師后,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復村有豐厚的紅色文化,有諸多革命遺址。同時這里12座客家人圍龍屋與紅色資源交織在一起,距今300多年,保存較為完好。附近官坊石峰寨自然景觀、野生桂花群落、龍象山自然景點引人注目。</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觀壽公祠,是位于龍巖市長汀縣與連城縣交界的松毛嶺腳下南山鎮的一處祠堂,始建于明代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占地面積550平方米,由門坪、大門、天井、上廳、下廳、左廂橫屋、后花臺等組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觀壽公祠雖然是個宗祠,但它的巨大知名度確是源于紅色屬性。1934年9月30日,從松毛嶺保衛戰撤下來的中央紅軍第九軍團在觀壽公祠舉行誓師大會,奉命從此起步實施戰略轉移,邁出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步,因此觀壽公祠是中央紅軍第九軍團長征真正意義上的零公里處,觀壽公祠所在的鐘屋村(中復村)也因此被稱為“紅軍長征第一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觀壽公祠,還是朱德、聶榮臻、林彪的舊居。朱德總司令就在這里,親自指揮了溫坊戰斗。</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長汀市(縣級市),別稱“汀州”,簡稱“汀”,地處閩贛邊陲要沖的福建西部山區,武夷山南麓。南與廣東緊鄰,西與江西接壤。它是福建新石器文化發祥地之一,全市有200多處新石器遺址。漢代置縣,唐代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建汀州,成為福建的五大州之一。自盛唐到清末,長汀均為州、郡、路、府的治所;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世界客家首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長汀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于一體,與湖南省鳳凰古城一起,被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山城之一”。2012年獲“中國十大最具人文底蘊古城古鎮”稱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里千山競秀,群巒疊嶂,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保存有諸多文物古跡和體現客家文化的中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歷史紀念地,海峽西岸經濟區西部名城。圖為我們下榻的長汀賓館,背倚臥龍山脈,依山傍水,空氣清新,交通便利,是此地休閑、商務、會議和度假的首選之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天晚上用餐后,我們三三兩兩,自發組織離開長汀賓館,前往中國十大名街之一的“店頭街”閑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店頭,在客家語中是最好的集市商鋪的意思。店頭街位于長汀人口最稠密的市區,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如今的店頭街保留著明清建筑特色,沿街大部分為青瓦蓋頂的木質兩層樓,街中心還設有四角風雨亭,供奉著真武大帝。店頭街還是一條傳統的手工百業街,上世紀80年代前,這條古街上遍布油鹽鋪、豆腐店、打鐵鋪、剃頭店、裁縫店等。時至今日各行各業依然生意紅火,有些行業甚至超過歷史上的鼎盛時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街還保存了張宅、王家祠、林氏家廟等一大批明清時期的府邸式古建筑。這些古建筑有的規模較大,有的小巧別致,但都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精美之至。店頭街南北走向全長466米,東西走向的五通街全長352米。街道兩旁掛滿了紅燈籠,漫步其中,宛如行走在古韻悠長的史詩中。</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店頭街上,隨處可見勞作中的手工藝人和殷勤招呼客人的店家,以及玩耍中的店家小孩。</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店頭街建有美國飛虎隊紀念館,長汀與美國飛虎隊結緣于1945年。1945年2月2日,美國陸軍十四航空隊在長汀設立辦事處,飛虎隊一個支隊的地勤、航空人員100多人移駐長汀縣城和機場。飛虎隊駐汀的任務是轟炸打擊日寇統治下的臺灣等地的軍事要地,迫使日寇投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5年11月28日,長汀曾舉行中國長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日暨美國飛虎隊在長汀紀念活動。</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長汀賓館左側,是臥龍山段汀州古城墻。汀州古城墻,全長4119米,建自唐代宗大歷四年(公元769年),前后經過7次修繕,至明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筑寶珠月城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城墻像一串璀璨的寶珠,從臥龍山頂分東西蜿蜒而下,合抱于汀江之濱,素有“觀音掛珠”之稱,把汀州城裝綴得獨具一格,分外美麗,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汀的標志性建筑。然而,隨著歲月的變遷及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汀州古城墻遭到嚴重的破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2002年8月下旬,老紅軍、老干部提出民辦公助修復汀州古城墻的報告始,在省、市等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汀州古城墻文物修復協會,社會各界踴躍參與修復古城墻 。2013年汀州古城墻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早晨,趁游覽活動未開始前,我與夫人攀登了修復后的臥龍山段古城墻,并登上“西倚聽松”古礁樓。</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五天5月21日,我們在長汀瞻仰、游覽的第二個景點是,瞿秋白烈士紀念碑和紀念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本名雙,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于江蘇省常州府青果巷。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是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大革命失敗的歷史關頭,瞿秋白主持召開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在會上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后來當他遭受王明“左”傾錯誤路線迫害,他并沒有因困難而退縮,而是很快在文化戰線上打開了新的局面,為中國革命文化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長汀轉移途中被捕,敵人采取各種手段對他利誘勸降,但都被他嚴詞拒絕。6月18日臨刑前,他神色不變,高唱《國際歌》、《紅軍歌》,高呼革命口號,坦然走向刑場,從容就義,時年36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瞿秋白烈士紀念碑:位于長汀縣城羅漢嶺。1951年在瞿秋白烈士就義所在地建 “瞿秋白烈士紀念碑”,1965年、1983年、1985年有過三次修繕。2009年,2010年為隆重紀念瞿秋白烈士誕生110周年,長汀又先后投入300余萬元 按“整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原則,對瞿秋白烈士紀念園進行一期、二期修繕。將紀念園建成集教育、休閑、旅游于一體的主題公園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紀念碑總高30.59米,碑名為老一輩革命家陸定一所題,碑文由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撰寫敬立。碑座下分四個層次設平臺,坪地上建有方形、六角形幾處花池。六角形花池中央,為瞿秋白就義處,旁邊有瞿秋白烈士紀念館。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5年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01年列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6年12月,入選《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名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瞻仰瞿秋白烈士紀念碑后,參觀游覽瞿秋白烈士紀念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瞿秋白烈士紀念館,于2005年在原瞿秋白烈士事跡陳列室的基礎上擴建。現館占地580平方米,建筑面積990平方米,分凄涼家世、傳播真理、力挽狂瀾、一代文豪、奔赴蘇區、傲霜雄魂、諸夏懷霜等八個部分,展出瞿秋白烈士一生的光輝事跡,展線全長120米,展出圖片200張,書籍50本,實物(復制品)30件,半身雕塑一座及創作畫(國畫、圖畫)4幅,并配備放映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成后的瞿秋白烈士紀念館,與瞿秋白烈士紀念碑、瞿秋白烈士就義地聯成一體,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示范點</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此行在長汀瞻仰游覽的第三個景點是楊成武將軍廣場和紀念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楊成武將軍(1914年10月27日—2004年2月14日)福建省長汀客家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1929年參加革命,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中屢立戰功。長征中,他率領的紅四團是先鋒團,參與指揮強渡烏江、攻打婁山關、飛奪瀘定橋、攻打臘子口等著名戰斗,立下赫赫功勛。抗日戰爭時期,在黃土嶺戰斗中率部擊斃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解放戰爭中,參與指揮和率部參加了石家莊、平津、太原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西藏平叛作戰、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和60年代中期開始的抗美援越戰爭等。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楊將軍的一生,為保衛我國領土、領空、領海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為緬懷楊將軍,長汀人民在羅漢嶺建造了將軍廣場,并在廣場上塑了楊將軍的半身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楊成武將軍紀念館,位于羅漢嶺楊成武將軍廣場東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該館于2005年10月11日正式展出,全館分為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和建國以后四個部分。該館與楊成武將軍銅像、楊成武將軍廣場聯成一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該館,于2007年9月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4年10月12日,楊成武將軍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在長汀隆重舉行。</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此行在長汀游覽的第四個景點,是長汀縣博物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走進博物館,面對的是“汀州試院舊址”。它位于汀州古城歷史建筑的中軸線上,汀州古城建設向兩邊展開。“汀州試院”占地1萬余平方米,由門樓、空坪、大堂、后廳、廂房和平房組成,建筑古樸,環境清雅,規模宏大,氣勢恢宏。始建于宋代,是汀州禁軍署址,元代為汀州衛署舊址,明清兩代辟為汀州試院,是汀州所轄八縣科舉應試考秀才的場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試院兩側分別是“汀州客家博物館”和“長汀革命歷史陳列”。試院的前面有兩顆生機勃勃,種植于唐代大歷初年的古柏樹。在最盡頭有一間狹小黑暗的木屋,是“瞿秋白烈士被囚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長汀縣博物館,1995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長汀客家博物館占地700平方米。分 “享譽中華的客家首府”、“燦爛繽紛的人文景觀”、“源遠流長的客家文化”、 “世界客屬一家親”、“崛起奮進的長汀”五個部分展覽。</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享譽中華的客家首府”展室掛著一首反映這傳統的民謠:“要問客家哪里來?客家來自黃河邊。要問哪里住?逢山有客客住山。男子出門闖天下,女子持家又耕田。山里山外一條心,共建美好新家園”。</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室里掛著中原漢人五次南遷的示意圖,清楚地標出了長汀客家人的來龍去脈,引得我們佇立圖前追根溯源。</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長汀革命歷史陳列展覽”,整個展覽占地750多平方米,分“長汀縣紅色區域的創建”、“中央蘇區的中心城市”、“堅持斗爭,紅旗不倒”三個部分展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長汀作為福建蘇區首府和中央蘇區經濟中心被譽為“紅色小上海”、“紅軍故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葉劍英等中共領袖、開國元勛都曾在這片青山綠水間進行過偉大的革命實踐,而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和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則在這塊紅色土地上灑下了最后一滴鮮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長汀博物館返回途中,路過城關兆征路的汀州城隍廟,被其精美的石牌坊所吸引,遂快步入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城隍文化歷史悠久,它起源于人們對城墻和城壕的自然崇拜。古人認為,城墻和護城河保護了城內官民的生命財產,是城市的保護神 ,故虔誠祭拜。后來,對自然神的崇拜逐漸演變為對人鬼的崇拜,城隍被賦予了人格。一些生前對國家和人民有顯著功德,受世人景仰的英烈遂被奉為城隍神。因此,各地奉祀的城隍神大多不相同,汀州祀的一說是閩王王審知,另說是與文天祥共同抗元的陳文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汀州城隍廟始建于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767—779年),占地面積5800平方米,歷代均有修葺;由石牌坊、前殿、正殿、后殿、東岳宮及兩廂等建筑組成。它是汀州最古老的寺廟之一,也是福建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城隍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汀州城隍廟遇到了素昧平生,古道熱腸的老胡,即圖片中右側的那位, 他熱情地引導我到“汀州府城隍廟碑記”前,幫我了解城隍廟的前身后世。由于我當時是脫離大伙單獨行動,時間緊迫,來不及細看,匆匆為熱心的老胡和他的同伴拍了張紀念照,就忙不及地趕路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長汀,象老胡這樣的熱心人,我還碰到了多位,他們對外地游客的問道求景均熱情指點,耐心講解。長汀人至今保存的文明好客,熱心助人的古風,令人印象深刻,無形中使人增添了對這座古城的好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此行在上杭縣瞻仰游覽古田會議舊址后的第二個景點是,《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該館位于上杭縣北部,距205國道200米 ,是以舊址陳列宣傳毛澤東同志在才溪鄉重要革命實踐活動的專題紀念館。全館占地面積1875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7300平方米。有毛澤東才溪鄉調查會址、光榮亭、列寧臺等史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6年12月,入選《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名錄》。2018年9月,經中國博物館協會決定同意,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進紀念館大門,正中是毛澤東漢白玉坐像,兩旁是毛澤東題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周是“經濟建設的模范”、“擴紅支前模范”、“干部優良作風的模范”、民主建設的模范”、“文化教育的模范”、“婦女工作的模范”等雕塑壁畫。</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館內共分四個展廳:一樓是序廳及毛澤東才溪鄉調查展廳,二樓是才溪“九軍十八”展廳和才溪英烈展廳、今日才溪展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6月到1933年11月,毛澤東三赴才溪,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寫下了彪炳史冊的《才溪鄉調查》。介紹了才溪鄉蘇維埃代表會議的結構、代表的政治表現等基本情況,提出只有政治動員和經濟動員相配合,才能造成擴大紅軍的熱潮。報告總結了蘇區革命斗爭和政權建設的經驗,揭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樸素真理。為即將召開的中華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作了準備。</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澤東三次到才溪鄉調查,開調查會,作討論式的調查;深入訪貧問苦,促膝談心;在幫助群眾劈柴中了解情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澤東的才溪鄉調查,以才溪鄉的模范事跡,為全蘇區樹立了具體的榜樣,用充分的證據,回答了在國內革命戰爭的環境下,根據地的建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這一重要問題,有力地鞭撻了機會主義者對根據地建設的詆毀和攻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的革命實踐和深入實際,密切聯系群眾 ,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作風,為我們樹立了典范,是永遠值得我們后人學習的。他所倡導的調查研究工作方法,對于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恩來總理生前多次提到:今后外國兄弟黨代表團和個人來華參觀時,請他們多到上杭古田、才溪去看看……。</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習近平同志深情地說: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才溪鄉,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福建省第一模范區,中央蘇區模范區、模范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當時僅有1.6萬人的小山鄉有3762人參加紅軍,占當時全鄉總人口的20%和青壯年男子的80%,其中1192人犧牲在疆場,才溪也因此被譽為“烈士之鄉”。在1955年授銜時,由于才溪鄉有9個軍級干部,18個師級干部,于是又有了以“九軍十八師”為主的“將軍之鄉”的美譽。</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光榮亭:是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在1933年春,為表彰才溪鄉人民的光榮業績撥專款建造的。紅軍長征后,國民黨反動派勾結地方惡霸進行反攻倒算,瘋狂復辟,蘇區人民慘遭迫害與摧殘,才溪光榮亭也被敵人毀壞了,但當地群眾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下來了省蘇維埃獎給他們的那塊光榮的石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以后,才溪鄉人民在原地按原貌重建了光榮亭。中共才溪鄉區委還發信北京,請毛主席為“光榮亭”題字。1955年毛主席親筆題寫了“光榮亭”三個大字,并委托才溪鄉人當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機要局局長的李質忠,帶回給才溪老區人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為一座亭子題字的,全國唯有兩處,一處是才溪“光榮亭”,另一處是湖南長沙“愛晚亭”。</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6天5月22日,我們此行在龍巖市游覽的第三站是,永定土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來到的是福建土樓客家民俗文化村,位于閩西龍巖市永定縣湖坑鎮,是福建省八大旅游品牌之一,是國家5A級旅游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村內洪坑土樓群中有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奎聚樓、福裕樓、振成樓,還有“袖珍圓樓”如升樓、香火旺盛的天后宮、內容豐富的土樓博物館及其他各有特色的土樓40多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整個村落分布在金豐溪兩岸,氣勢恢宏,錯落有致。</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福建土樓客家民俗文化村的長廊,雄渾壯觀,美麗大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福建土樓客家民俗文化村風景優美,遠近高低、大小不一的土樓與青山、綠水、翠竹、拱橋、水車、農田和諧相處,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 絢麗畫卷。</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趕到正逢下雨,當地群眾就地取材,拿碩大的芭蕉葉作雨具,遮風避雨,別有一番情趣。</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福建土樓,世人稱之為開放的中國客家土樓博物館,產生于公元8世紀(唐朝)以前,公元13世紀(元代)以后已相當普遍,公元14世紀(明代)以后進入成熟期。它不僅是客家人將古代生土建筑藝術發揚光大并推向極致的杰作,更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結晶;它既是客家文化的象征,也是全球客家人共同的精神家園。</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福建現存數萬座用生土夯筑的客家土樓,是人與自然完美結合、和諧相處的典范,是一幅神奇、古樸、壯觀、詩意的美麗畫卷,被國內外專家譽為“一部永遠讀不完的百科全書”,“東方文明的一顆璀璨明珠”,“世界獨一無二神話般的山區民居建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中永定縣的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振福樓等“三群兩樓”,南靖縣的田螺坑、河坑土樓群及懷遠樓等“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2008年7月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6處、福建省第二處世界文化遺產。</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振成樓:位于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口,它在永定縣現存2.3萬多座土樓,被譽為“土樓王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該樓由洪坑林氏21世林鴻超兄弟等人費時5年,耗資8萬銀元,于民國元年(1912年)建造 。振成樓坐北朝南,占地約5000平方米,按八卦圖結構建造,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墻,分內外兩圈,形成樓中有樓,樓外有樓的格局。樓的外墻均以生土夯筑,厚達1.3米。在使用上第一層設廚房,第二層設糧倉,第三、四層設臥室。樓內設有客房、餐館、浴室及衛生設備,并有二層環形樓臺,還有引人注目的石雕木刻,琉璃瓦與鐵質花格欄桿。內環2層,用磚木仿西洋式裝修,形成“外土內洋,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振成樓樓內功能設施齊全,具有防火、防盜、防震、防敵等功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6年4月,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世界建筑模型展覽會”上,振成樓模型與北京天壇、雍和宮、長城模型代表中國并列展出時,引起世人矚目,轟動一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永定土樓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經燒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用夾墻板夯筑而成的兩層及以上的建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0年2月13日(大年三十),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志,視察永定客家土樓,稱贊說:“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范,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守護好、傳承好、運用好”。</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永定土樓千姿百態,種類繁多,分方樓和圓樓兩大體系,其中有殿堂式樓、五鳳樓、長方形樓、正方形樓、三合式樓、五角樓、六角樓、八角樓、紗帽樓、走馬樓、日字形樓、曲尺形樓、吊腳樓、半月形樓、圓形樓、前圓后方樓、前方后圓樓、橢圓形樓等20多種建筑形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眾多的土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圓樓、五鳳樓和大的方樓。圓樓最令世界各地游客驚嘆。圓樓外高內低,環環相套,最具特色,其通風采光、抗臺風地震、防衛功能比方樓好,贏得了許多中外專家學者、文人墨客精彩紛呈的贊頌和比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座土樓就是一個小社會,客居異地的客家人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最大限度的自給自足,而土樓的結構及功能,充分滿足了這種小農經濟的特色需要。樓內水井、廚房、倉儲、臥室、糧食加工房、柴火間、豬牛舍、廁所等設施一應俱全。全家族人在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時,又可盡享幾代同堂,闔家團圓的天倫之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福裕樓:位于湖坑鎮洪坑村,富麗堂皇,占地7000余平方米,是永定縣五鳳樓府第式土樓的杰出代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末,洪坑村林在亭的三子(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跟隨父親經營條絲煙和煙刀生意,產品銷往日本、東南亞各國發了大財,富甲永定。他們捐巨資興辦“日升學堂”等,并由三兄弟的朋友汀州知府張星炳設計,于1880年開始興建,耗資10多萬光洋,經歷三年時間才建成福裕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結構特點是在主樓的中軸線上前低后高,兩座橫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樓前有三個大門,在主樓和橫屋之間有小門相隔,外觀連成一體、內則分為三大單元。樓門坪和圍墻用當地河卵石鋪砌,做工十分精細,與大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十分和諧。外形像三座山,隱含樓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樓名,也是張星炳所題寫。</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升樓:位于洪坑村北部,與福裕樓隔溪相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升樓是永定眾多土樓中最小的圓土樓,因樓小,像客家人昔時用竹筒做成用來量米的“米升”,故名“如升樓”。取名“如升樓”,還有更深一層意思,寄托主人的祈愿,希望家庭能如日東升,越來越興旺。許多游客則稱它為“袖珍圓土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該樓建于公元1901年,相傳樓主林高林自己出工挑土,用了三年時間,才建成這座小圓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該樓坐東朝西,單圈結構,樓周長56.6米,直徑18.2米,屋內天井圓形,屋頂瓦面內側連緣為八卦形,外側邊緣為圓形。全樓只設一門,正對大門是中廳,樓門、門廳與后廳(祖堂)同在中軸線上。樓內天井中有一口水井,左右兩部樓梯,樓梯間一側為土墻隔斷,起到隔火作用。圓樓住6戶人家,雖樓內空間極小,但整座土樓家居聚湊,井然有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此行一共有多個導游,他們年齡、個性、經歷各異,各具特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圖中上面的是全程導游余女士,是位沉著穩重,辦事牢靠,有著20多年從業經驗的資深導游。圖中下面這位是廈門市的地接導游黃小姐,是位熱情活潑,講話率直的姑娘。第三位是龍巖的地接導游,是位非常敬業,講解認真,一絲不茍的云南小伙子,可惜我因忙著觀景拍照,一時疏忽沒有留下他的影像。</span></h1> <h1 ><span style="font-size:22px;"> 5月23日第7天,早餐后整理行裝,準備適時趕往機場,再見了龍巖。</span></h1><h1 ><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午12時,我們登上廈門航空MF8049航班,開始返杭。經空中1個多小時的航行,從舷窗下望,錢塘江與錢江大橋已清晰可見。這次福建廈門與龍巖紅色之旅的時間雖短,但大家普遍感到收獲滿滿,深刻感受到新中國來之不易,我們要牢記革命先輩、無數烈士和老區人民的貢獻,更加堅定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感謝杭州泰禾旅行社組織的這次令人難忘的紅色之旅;感謝全程和地接導游及大巴司機的熱情服務;感謝一路相伴,同歡樂共辛苦的老領導和團友們 。</span></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沭阳县|
清河县|
南城县|
剑川县|
太和县|
望谟县|
和顺县|
涿鹿县|
渝北区|
苏尼特右旗|
盱眙县|
织金县|
抚州市|
翁源县|
温宿县|
柘城县|
衢州市|
塘沽区|
英德市|
太和县|
祁阳县|
镇平县|
西宁市|
南陵县|
广安市|
长海县|
福州市|
吕梁市|
禹州市|
木兰县|
中西区|
治多县|
瑞丽市|
大埔县|
岳阳县|
息烽县|
泗洪县|
黄大仙区|
临朐县|
辽宁省|
南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