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半個世紀緣 再見張家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65軍194師580團一連部分戰友聚會散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4年9月8日——13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郭永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今年9月,時常住在張家口的戰友和繼元,牽頭發起了戰友聚會的邀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五十年前,張家口所屬壩上壩下,長城內外,方圓幾百里的崇山峻嶺,都曾留下了我們施工、訓練、站崗的足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今天,我們終于回到了這個令無數戰友魂牽夢繞的地方。一路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整理一段,分享給盼望回到故地看看,而又沒有機會的戰友,以及我的好友或不認識的人感受一下,我們曾經的崢嶸歲月,離別愁緒。</span></p> <p class="ql-block"> 萬里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只有一個門,這就是張家口的大鏡門。</p><p class="ql-block"> 大境門始建于明永樂年間,最初是一個僅容一人彎腰出入的暗門,當地一直流傳著:出了大境門,只見牲畜不見人的俗語。清順治元年,開豁建門,始稱大境門。當年只有6歲的順治皇帝,臨摹漢字寫下了大境門三個字刻寫在城門上。1927年察哈爾都統高維岳,又寫下了大好河山四個字,如今字跡斑駁,仍保留在上面。關門可守,開門可做生意。</p><p class="ql-block"> 大境門的開通,不僅使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實現互通有無,也促使了地域經濟的發展。同時作為戰略要地,歷史上各個時期都駐有重兵把守。</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作為鎮守邊關無數將士中的一員,曾在這里駐守生活了5年,再次看到曾經熟悉的場景,感到十分欣慰。禁不住發自內心地喊一聲:張家口,我又回來了!</p> <p class="ql-block"> 此時,更為迫切的心情是想盡快見到我們曾經住過的營房。乘車來到萬全縣膳房堡鎮下車訪問。</p><p class="ql-block"> 我們一營一連的營房已片瓦不剩,平整的房基地已種上了莊稼,一片整齊綠油油的玉米。</p><p class="ql-block"> 當年的團部,改建成了鎮政府大樓。我從手機中翻出以前所留的團禮堂照片,看門房的老頭說還在,于是我們興致勃勃地前往大禮堂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走到鎮政府大樓后面的一個化工企業門口,一眼就看到了院內大禮堂門面,令人驚喜的是,墻壁上"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的標語依然在。</p> <p class="ql-block"> 緊接著,我們乘車趕往壩上張北縣溝門口住地。沿途的黑風口、狼窩溝,全都變了模樣,滿目青山,我們一連采石碎石時住過的車馬大店,變成了一幢幢樓房。唯一的供銷社被無數的商店小賣部取代,當年供銷社內一位女營業員,紅潤的臉龐,長得與我們一連來自武漢的戰友蔡華旗一模一樣,我們時常笑他們是兄妹倆,如今如還健在,也許成了老太婆了。</p><p class="ql-block"> 來到野狐嶺軍事要塞,終于看到曾經熟悉而又陌生的場景。</p><p class="ql-block"> 野狐嶺,不得不提到歷史上的經典戰役。公元1211年8月,成吉思汗率領10萬蒙古騎兵,在野狐嶺與金國展開了決定雙方命運的戰役,大敗金軍40萬,這場戰役不僅決定了蒙金雙方政權的命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此后中國歷史的走勢與格局。</p> <p class="ql-block"> 爬上野狐嶺要塞陣地,昔日光禿禿的亂石山坡,長滿了樹木披上綠色的青草。</p><p class="ql-block"> 走進我們親手<s>開鑿</s>修建的坑道里,只見廚房、水井、指揮中心、戰士宿舍一應俱全,修葺完好無損。走出坑道,我與副連長李樹金站在坑道口,遙望遠方,不禁使人思緒萬千:歷史的長河驚濤駭浪,國際形勢風云變幻,昔日戰爭一觸即發的戰場,如今卻變成了旅游景點,真讓人無限感慨!</p> <p class="ql-block"> 從山嶺上下來,在山邊竟然看到了當年580團三連戰士在修筑坑道時居住的營房,保存完好,現在也成了一處景點。我想,也許若干年后,這里又是一處受國家保護的文物古跡。</p><p class="ql-block"> 580團三連的戰友啊,假如你看到了這張圖片,是否會引起你的回憶:曾經熟悉的場景,艱苦奮斗的歲月?</p> <p class="ql-block"> 參觀完野狐嶺要塞,一路向北,去瞻仰蘇蒙烈士塔。</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一支日軍困守野狐嶺拒不投降,蘇蒙聯軍一舉攻克1469高地,打敗了日軍,而戰斗中蘇蒙聯軍也犧牲了60名官兵。中國政府和人民為了紀念在此次戰役犧牲的烈士,于是就在野狐嶺北坡修建了一座蘇蒙烈士紀念塔。</p><p class="ql-block"> 當年我曾到這里拜謁瞻仰過烈士墓烈士塔,而今政府出資正在加修圍墻、門牌,還未完工,只能透過車窗遠遠地看一眼露出蒼松翠柏頂端的塔尖。留下了遺憾。</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圖片來自網絡</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圖片來自網絡</span></p> <p class="ql-block"> 按照旅行社安排,下一站是張北草原天路,因大巴車禁止通行,于是我們分乘5輛小車。</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我們一直掂記著心心相念曾經的駐地溝門口,但導游與司機都不知道有這個地方。</p><p class="ql-block"> 到了草原天路門牌,跟一個賣水果的老鄉一打聽,他竟然是溝門口的人,現已改名為大宏溝村。</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們與司機協商,下一個景點不去了,拐道去往溝門口,驚喜的是,打開導航,居然搜索到了溝門口這個地名。</p> <p class="ql-block"> 千里來尋故地,舊貌換新顏。眼前景象讓我們驚呆了,這哪是記憶中的溝門口啊!</p><p class="ql-block"> 一路巡問到當年村東供千人飲用的水井,周邊新建了房子,水井已廢棄,用兩塊木板蓋著,同行的張建國、王玉慶等戰友還揭開木板往里看了看。</p><p class="ql-block"> 看到這水井,禁不住使人想起當年穿著大頭鞋,小心翼翼站在結冰的井口臺上,戴著皮手套膽戰心驚地搖著轆轤打水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圖片系曹志新戰友現場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 爬上東邊的山坡來到我們一連駐地,卻是另一番景象,有一句成語叫“物是人非”,如今物也不“是”了。原來的營房不見了蹤跡,戰友們打夜工平整出來的操場種上了莜麥,地窩子營房地種上了胡麻。</p><p class="ql-block"> 看著這景象,不禁使人想起當年戰友文工團歌唱家馬玉濤、張振富耿蓮鳳男女聲二重唱,在操場上慰問演出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成千上萬的戰士坐在操場上、山坡上,一片綠軍裝,裝點在黃土坡,十分耀眼。如今變成了漫山遍野郁郁蔥蔥莊稼樹木,我想,這就是軍魂,當年在這里戰斗的戰士雖然離開了,但是軍魂還在,轉化成了植物,在這里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種著胡麻地的地方,就是我們一連營房宿舍。當年鐵架子房半截埋在地底下,幾步臺階下去才能開門進去。若遇到下大雪,臺階上積滿了雪,只能靠外面的人幫助鏟除了雪,門才能打得開。</p><p class="ql-block"> 雖然是住在地底下,但仍然抗不住冬季零下3、40度的嚴寒,早上起來,腳頭被子與墻壁結冰凍在了一起。即使這樣的天氣,軍號一響,迎著呼嘯的風雪,仍然堅持出早操。講到這里,我想問:我親愛的戰友啊,你們都還記得嗎?</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不得不提到楊家剛戰友,當他走到我們一連崗哨位置時,他感概地說:我一走到這里,就聞到了當年咱們一連味道了。并執意讓我給他拍一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崗哨位置,向西南方向望去,溝門口村由過去的土坯泥巴房,變成了白墻紅瓦,掩隱在綠色叢中,遙望那遠處的磕頭腦包、1469高地,昔日的黃土坡變成了綠色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村口前的張(家口)張(北)公路還在使用,但上面有一座高速公路高架橋,時有汽車凌空而過。想當年我想照一張像,好不容易才等到一輛解放牌開過來。</p> <p class="ql-block"> 看到遠道而來的客人,溝門口村頭習慣性地蹲著十幾位老人,他們介紹說曾有1978年入伍的兵來訪過。我們想到1973年反坦克演習的磕頭腦包,看看我們曾親手挖的反坦克壕,反坦克三角錐。</p><p class="ql-block"> 然而司機走慣了高速路、柏油馬路,再也不愿走鄉間小路了。牽頭的和繼元提出加20元錢也不管用,說是他們公司規定了路線、時間。沒辦法,只能留下哀婉,幾聲嘆息!</p> <p class="ql-block"> 到張北縣城吃午飯,同行的李皖生、張建國、曹志新、郭連銀尋找當年在此留下照片的照像館,導游用手一指:“那”。那是什么?那是一排樓房,哪有照像館的蹤跡?</p><p class="ql-block"> 轉頭看,大街十字路口,矗立著雙排牌仿,十分氣派,這在內地城市里都少有,何況這是在千里草原的邊城,令人振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后排郭連銀、張建國、孟凡發,前排李皖生、王專才、曹志新</span></p> <p class="ql-block"> 更加使人振撼的是雪如意,這個冬奧會跳雪中心。在這崇山峻嶺中選擇的位置依山傍建,真是巧奪天工。站在頂上遠望,猶如一只展翅飛翔的鳳凰。</p><p class="ql-block"> 從下往上看雪如意的頂顯得較小,其實頂上的圓臺直徑有80米,猶如一座樓房,里面會議室、運動員休息室、裁判室一應俱全。</p><p class="ql-block"> 上到頂上,需坐三級電梯,而電梯是智能的,自動減速、停靠、開門。真是現代化的高科技在此應用。要問投資多少錢?導游說:不計其數,即為國家投資建設,要多少給多少。</p> <p class="ql-block"> 在這深山里到處是建筑物,但很好分辨,整齊劃一的是住宅樓,奇形怪狀的則是酒店。</p> <p class="ql-block"> 時值秋季,但滑雪場地已有無數游客坐覽車上山游玩。</p> <p class="ql-block"> 按照行程安排,利用這次機會游覽觀看了大同云崗石窟、懸空寺。值得一看的是建于遼代(公元1140年)的華嚴寺內的寶塔,塔下近500平方米地宮,用100噸純銅打造。</p> <p class="ql-block"> 游覽大同云崗石窟 。 </p> <p class="ql-block"> 游覽懸空寺排隊時間太長了,上寺廟只能一人通過,每天限額3200人,即使買了門票也要預約。</p> <p class="ql-block"> 4天的行程結束回到了張家口,和繼元買來葡萄,買來“盛世藏佳釀,奧運喝好酒”專用酒,招待遠道而來,而又即將分別的戰友,餐桌上,又增加了兩大盤羊排,說是“到了張家口,不吃羊排,等于沒來”。真是盛情難卻,這葡萄美酒,未飲已陶醉,這美味佳肴,不品已享受。</p> <p class="ql-block"> 曾經的艱難歲月,部隊生活,培養了我們堅忍不拔的毅力、艱苦樸素的精神作風,也教會了我們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地做人。</p><p class="ql-block"> 曾經的同甘共苦,生死與共,增進了戰友之間的感情、永恒的友誼。</p><p class="ql-block"> 再次相聚,心愿已了,一身輕松,互道珍重,回頭再次揮揮手:再見了,親愛的戰友!再見了,張家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王士如、郭金全、郭永德、趙新亮郭連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6日于枝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东新区|
武陟县|
伊春市|
天全县|
潢川县|
昆明市|
洪江市|
双桥区|
武鸣县|
综艺|
山阳县|
奉贤区|
霍山县|
海晏县|
景德镇市|
长宁县|
阿勒泰市|
克什克腾旗|
奎屯市|
鞍山市|
苍南县|
高密市|
华安县|
金溪县|
十堰市|
东莞市|
水城县|
永清县|
二连浩特市|
金溪县|
义乌市|
正定县|
景东|
莫力|
湟源县|
犍为县|
襄城县|
乌兰察布市|
沙湾县|
云阳县|
蓬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