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西郊有一脈青山,山上有八座始建于隋末唐初的寺廟,合稱“八大處”。山腳下綠樹掩映的院落是我少年生活的地方——八大處甲一號,原北京軍區大院。我在那里度過了小學、中學時代,直到參軍離開。大院西門正對的山峰因形似老虎頭而被稱為虎頭山。</p> <p class="ql-block">10年前,2014年8月30日,曾經在八大處甲一號生活成長的500多位發小,在分別多年之后迎來了一場規??涨暗拇缶蹠哪菚r起,大院發小兒們多了一個共同的節日——“830”。之后,我們又于2016年、2018年和2024年三次相聚。之所以選擇在8月聚會,是因為大家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八一情懷。</p> <p class="ql-block">10年間,多才多藝又情意滿滿的發小兒們創作了大院之歌《我們都是一家人》和數首詩詞歌賦、精彩文章,編輯了多部視頻作品,撰寫了三輯《再回首 八大處甲一號》回憶錄文集,其中,再回首之一重溫發小兒們童年的大院生活,之二記錄了我們步入社會后的成長經歷,而今年問世的再回首之三則是追思緬懷父輩的革命生涯和對我們成長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我們都是一家人》,閆建民作詞,王琳珊作曲</p> 我有幸參與了“再回首之三”的編審。靜坐在電腦前仔細閱讀發小兒們的文稿,腦袋里就像演電影,一幕幕場景,一幀幀畫面,令我心潮翻涌,感慨良多,不吐不快。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基因與傳承</b></h3> <p class="ql-block">打開文稿中的照片,仿佛打開一部歷史畫卷,那些曾經熟悉的伯伯、叔叔和阿姨們的形象一下子都重現眼前,變得鮮活起來,對比如今發小兒們的形象,不禁感嘆:真像!太像了!強大的遺傳基因真是令人膜拜!</p> 父輩參加革命以后,為了保密工作需要,也為了保護家人安全,不少人更名換姓。新中國成立后,有些子女改回了祖姓,其結果就是父親姓楊,孩子姓鄭。也有不少人則繼續沿用父親的“革命姓氏”。 羅國范伯伯抗日戰爭時期曾潛伏于山東濟南的日軍憲兵隊,那時他的名字由最初的郭善堂改成了林洪洲。抗戰勝利后他回到部隊,領導說不能再用大特務林洪洲的名字了,改叫羅國范吧,寓意是國家的模范。羅伯伯的子女們因此都姓羅。六十年代郭爺爺來北京時抱怨他說,你自己改姓也就罷了,怎么孩子們也都改姓羅呢?羅伯伯笑著說,名字就是個符號,改就改了吧,共產黨人革命需要,叫什么都可以。充分體現了一位徹底的革命者的坦蕩胸懷,無私磊落。 不管姓名改與不改,DNA的強大卻有充分顯現。整理文稿中的照片,父輩年輕時的模樣像雕塑大師手下的作品,絲毫不落地復制給了子女,大院里的男孩子們像爸爸一樣英武帥氣,女孩子們則更像媽媽那般俊秀端莊。 父輩不僅遺傳了長相,也用他們出生入死、拼搏奮斗、無私奉獻的戎馬一生為我們和我們的后代樹立了人生的榜樣、前行的目標和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 文集中的這些老照片大部分是黑白照,拍攝時間久遠,有的模糊,有不少噪點兒。我用修圖軟件一點點兒仔仔細細修飾著照片,仿佛為我敬重景仰的前輩們拂去戰爭年代遺存的征塵硝煙,揩掉歲月時光留下的斑駁痕跡,讓他們的形象盡可能清晰整潔,如他們當年那樣朝氣蓬勃,英姿煥發。<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父輩的愛與憎</b></h3> 大約在我10歲時,見到同學爸爸胳膊的內外兩側各有一塊傷疤。叔叔說,那一年日本鬼子掃蕩,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村子里的人被殺得差不多都死了。叔叔胳膊被鬼子子彈打穿,滿身是血,10歲的他從死人堆里爬出來,加入了抗日的隊伍。我從叔叔的講述中知道了那叫“貫通傷”,也記住了日寇的兇惡殘暴。 改革開放以后,小日子的冰箱、彩電等家用電器曾在國內市場上盛銷一時。叔叔對同學說:“你要是買,我就砸了!”同學打算赴日旅游,叔叔又說:“你敢去,我就打斷你的狗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p> <p class="ql-block">發小鄭實在回憶父親,原北京軍區《戰友報》社社長楊克伯伯的文章中寫到,1941年夏,日軍包圍豐潤縣一個村子,八路軍12團一個營與其激戰,大部壯烈犧牲。1943年,楊伯伯在晉察冀邊區的阜平縣山里養傷。日寇進山搜查,他把身上僅有的一顆手榴彈擰開蓋,準備與鬼子同歸于盡,是山里的老鄉冒死掩護了他。老人家對此念念不忘,后來為根據地興教育、辦學校盡心竭力。2023年,伯伯親手創辦的阜平第九完小建校80周年之際,他的子女們驅車來到這里,捐贈錢款和圖書,并把伯伯的骨灰撒在他曾經舍生忘死戰斗過的這片熱土,完成了老人家的夙愿。</p> 家仇國恨是上一輩人永遠抹不去的記憶,也是他們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投身革命,矢志不渝的初心。他們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愛憎分明,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工作中嚴于律已,廉潔奉公,自覺維護黨員領導干部的良好形象和在群眾中的聲譽,對同志對戰友情深意重。 閆建民大哥在《懷念為黨和軍隊奉獻一生的父親》中記述了他爸爸上世紀60年代在北京飯店任領導的經歷,那是當時中國內地屈指可數的五星級飯店,國家對外的重要窗口。閆伯伯嘔心瀝血,夜以繼日地工作,常常住在辦公室。飯店的職工食堂每天都有為夜班職工準備的夜宵,但伯伯總是在晚飯時留下一個饅頭,夜里工作時餓了,就啃干饅頭喝白開水。有一位老戰友從山西來北京時去看望他,他請戰友在飯店吃飯,所謂請吃飯就是戰友一個人吃,伯伯坐在旁邊看著,然后買單。他是不愿給職工們留下一個領導干部吃吃喝喝的印象。 我媽媽50年代初期是華北軍區軍政干部學校的學員。編輯文稿時,我把收集來的當年軍政干校學員的老照片拿給她看,92歲的媽媽對70多年前的老戰友們念念不忘,一個個說出他們的名字,如數家珍,“徐新華,新中國的新,中華的華。許淑珍,淑女的淑,珍貴的珍”,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父輩的生死觀</b></h3> <p class="ql-block">我們的父輩中有許多人是在炮火紛飛的戰爭年代投身革命,他們為建立、建設和保衛人民共和國而南征北戰,冒著槍林彈雨,無懼流血犧牲。嚴酷的戰爭環境讓他們對古人邊塞詩中“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名句有著切身體會,因此,他們從踏上征途的那一刻起,就已經置生死于度外,豪放曠達,視死如歸?!奥窆呛雾毶h鞯兀松鸁o處不青山”,正是他們的人生觀、生死觀。</p> 建民哥的爸爸閆伯伯16歲參軍,加入赫赫有名的由王震將軍領導的359旅。1945年的一次慘烈的戰斗中,全連打得只剩下兩個人,其中閆伯伯右腿被子彈鉆了一個洞,另一個人打瞎了眼睛。閆伯伯在教育子女們時說,他今天的生命不是他自己的,他的身上背負著許多已經犧牲了的戰友的使命,要珍惜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美好生活,繼承革命傳統。 <p class="ql-block">1948年5月,華北二兵團即楊羅耿兵團在黨中央的戰略決策指揮下,配合我東北部隊牽制華北傅作義主力,把關內外敵人分割開,以便首先解放東北,而后進關解放華北。我爸爸從晉察冀軍區所在地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出發,跟隨楊羅耿兵團在長達半年多的時間里在長城內外跋涉 9000多華里,緊接著又只身前往東北執行秘密任務。這期間有同鄉戰友因傷回老家休養,我奶奶就去打聽兒子的消息。那戰友說:“打了一場惡仗,犧牲了很多人,從此他就不見了?!蹦棠桃宦牼图绷?,天天坐在村口哭,眼睛幾乎失明。后來那戰友對父親說:“都以為你革命到底了”,父親則笑答自己“當了一年活烈士”。</p> 曾任戰友歌舞團歌隊教導員的陳悟阿姨當年是志愿軍文工團的團員,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立過軍功,她和戰友們像電影《英雄兒女》里的王芳那樣,去前線演英雄,學英雄,唱英雄,登上臺是演員,拿起槍是戰士。陳阿姨曾給我講過她們夜赴前線陣地的經歷,為避免美李軍襲擊,隊長在前面傳口令“不許打手電”,不知誰沒聽清,傳到后面就變成了“不許大小便”,說到這兒,阿姨哈哈大笑,幽默風趣很有感染力,大有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氣勢。 1979年2月,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發小景茹的哥哥要隨部隊開赴前線,他給家里寫了一封“紅色家書”。景茹爸爸看完信一句話不說,就在屋子里轉悠。景茹給媽媽讀信邊讀邊流淚,媽媽邊聽邊哭。爸爸火了:“你們這是干嘛呢?!當兵的,哪有不打仗的,不打仗要軍人干什么!” 同年,我所在的部隊醫院也要組建醫療隊。以前只是聽父母講過他們在戰爭年代的經歷,今天我們終于有機會照著前輩的樣子,承擔起捍衛國家尊嚴和領土完整的責任,身為革命軍人,這身軍裝終于真正派上了用場,一種神圣感、使命感油然而生。當晚,我給家里打電話,是爸爸接的,我說我報名啦!后來,根據上級指示,醫院派出一位骨科大咖和一位護士加入參戰部隊野戰醫院。 <p class="ql-block">我沒能親身參加那場戰爭。我爸爸卻在新中國的和平年代再上戰場。1986 年,根據中央書記處指示,在總后勤部科研單位任政治委員的父親親自帶領科研人員赴云南老山前線,研究解決作戰部隊防潮臥具。他們從昆明乘吉普車一路穿越崇山峻嶺,經開遠奔向駐扎在麻栗坡的67軍軍部。父親堅持要去環境最潮濕、最具代表性的199師了解情況,那里緊臨國境線。汽車剛進入炮擊區,不遠處就傳來炮聲,陪同前往的軍后勤部助理員非常緊張,不停地對我爸爸說:“不叫您來,您非來!您看多危險!”爸爸說:“你別緊張,如果炮彈有眼直接對我來,咱們一塊去見馬克思,誰也不用檢討?!闭陕愤^我軍一個炮陣地在打炮。爸爸說:“要區分哪個是我方打出去的炮聲,哪個是對方打過來的炮彈爆炸聲,并不難。”氣氛馬上緩和下來。助理員由衷感嘆:“還是老兵厲害!”</p> <p class="ql-block">后來爸爸講這段經歷時只是幾句帶過,反復說到的是他在麻栗坡看到的大片烈士陵園。</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父愛與大愛</b></h3> <p class="ql-block">發小劉思尚大哥的文章中講述了他名字的來歷。1943年底,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反“掃蕩”時,時任抗敵劇社演出隊長的趙尚武(東北抗日聯軍趙尚志將軍的胞弟)為救當時只有7個月大的他而犧牲。為了紀念趙尚武烈士,他的父親劉佳伯伯為他取名“思尚”,并教導他:你的生命是烈士的鮮血換來的,你必須繼承烈士的遺志,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p> 這讓我想起紅軍將領董振堂烈士。1935年,在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即將分娩,后面不遠就是敵人的追兵。董振堂命令部隊拼死頂住,硬是打出了生孩子的時間。<br>一些戰士鬧情緒,問那么多兄弟戰死值得嗎?董振堂說了一句足以載入史冊的話:“我們流血和犧牲不就是為了這些孩子嗎?” <p class="ql-block">是啊,為了我們的今天,先烈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流血犧牲。為了我們的今天,父母一輩人言傳身教,從嚴要求,傾注了大量心血和全部的愛。做好工作、完成任務始終是他們心中頭等重要的事,加班出差是常有的事。子女要么住校,要么脖子上掛鑰匙,聽著大院里的軍號聲起床、上學、作息,由此鍛煉了獨立生活能力。戰友文工團的叔叔阿姨們常因演出顧不上照顧子女。閨蜜曉彤說,她有時被幼兒園老師帶回家,而姐姐和小伙伴則常被“寄養”在著名藝術大師高元均伯伯家,高伯伯的夫人魏慶淑阿姨因為曾給許多孩子母親般的溫暖而被稱為“大家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東快書大師高元鈞 李巖速寫</p> 寫到這里,不禁想起高元均伯伯演出的情景,耳邊全都是山東快書的節奏,“當了個當”。 發小兒們的文稿中記錄了有趣的童年往事。建華姐與妹妹坐在爸爸的膝頭“騎大馬”,“縱橫馳騁”。包括我在內,許多人兒時都有過這種快樂的經歷。龔萱姐寫小時候住四合院,父親和她們姐妹在平房里捉耗子的情形,語言生動,妙語連珠,畫面感極強。我讀著忍不住啞然失笑,但是笑著笑著又眼睛發熱了。 我們很多人也都有在參軍、 上山下鄉、走向社會時“被”父母談話的深刻記憶,拳拳之心、殷殷囑托,刻骨銘心,終生難忘。當然,淘氣包們也不會忘記小時候挨板子、被吼罵的“陰影”。 歲月滄桑,斯人已去。如今,健在的叔叔阿姨已經為數不多,許多熟悉的長輩相繼離開了我們。重溫兒時的記憶,當年伯伯、叔叔和阿姨們風華正茂的樣子像高高的虎頭山峰蒼翠巍然,像奔流的永定河水浮光躍金。我特別同意一位發小的話——少年時,父輩是我們心中的偶像。隨著自己的成熟和父輩的老去,他們有點兒“跟不上趟”了。然而今天,當父輩漸行漸遠,他們的形象重新又高大起來,成為一座座豐碑,成為我們永遠的楷模,他們的優秀品質在我們身上得以傳承。 <p class="ql-block">6月16日是父親節,這一天我收到了排版好的樣書。與之前兩冊文集一樣,由發小李興洲大哥設計的封面以八大處二處的山門和佛牙舍利塔為背景,高洪地大哥題寫書名《再回首 八大處甲一號》。黃色封面,從之一到之三顏色逐漸加深,既富有年代感,又體現了遞進與傳承。這是父親節我們獻給身邊的父親們和天堂的父親們最好的節日禮物。</p> <p class="ql-block">2016年4月10日《再回首 八大處甲一號》之二簽發儀式</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1日《再回首 八大處甲一號》之三簽發儀式</p> <p class="ql-block">今天,由建民大哥總策劃,組委會兄弟姐妹們共同組織的十年四場大聚會已經完滿落幕。竹君姐精心設計的聚會餐券上引用了歐陽修《圣無憂·世路風波險》中的名句:人生聚散長如此,相見且歡娛。曉彤制作,竹君姐撰文,建民哥朗誦的記錄今年聚會的7集系列視頻得到大家一致贊譽。</p> 此刻,掩卷而坐,我問自己,是什么力量讓我們這數百名年近花甲,直至已逾古稀的發小,十年之間一而再,再而三、再而四地冒著高溫酷暑,在分別近半個世紀之后,從天涯海角、從四面八方,從不遠千里萬里之遙再次團聚?是起源于父輩革命生涯的那份緣分,是植根于心中的紅色基因傳承,是人民軍隊五湖四海的情義。聚會是尋親,認親,重溫少年情感,父輩養育教誨。我們這些現在50歲,60歲,70多歲的人一起回憶父輩20歲,30歲,40歲時艱苦卓絕、不同尋常的人生歷程,用他們當年那樣堅定頑強的精神意志激勵自己,保持我們的精神不老,意志不衰,初心不變,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偏航,不迷失,不糊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山經風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翠微見彩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同學少年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挎槍遍天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莫逆父子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兄弟姐妹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相逢仍笑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舉杯為中華</p> <p class="ql-block">由凌晨大哥創作,洪地大哥書法,建民大哥朗誦的這首五言律詩是華彩樂章,也是我們的情感凝練。</p> 中秋佳節將至,因有感而發,舉杯為中華,為父輩,為發小。祝國泰民安,合家團聚,快樂安康。 <p class="ql-block">文中照片、視頻、繪畫均由本人和發小提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门区|
莱西市|
宝丰县|
五河县|
博客|
普安县|
栾城县|
萨迦县|
乌审旗|
自贡市|
平塘县|
阿图什市|
百色市|
赤峰市|
临颍县|
七台河市|
霍邱县|
西安市|
江永县|
芒康县|
大港区|
桃园县|
珠海市|
文水县|
安吉县|
台北县|
凤庆县|
华亭县|
景宁|
霸州市|
德化县|
遵义县|
扎囊县|
义马市|
肥东县|
平定县|
内丘县|
屯门区|
衡山县|
平潭县|
龙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