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紀滄桑,風雨如磐;回望征程,感慨萬端。位于長江西路安徽農學院西側,老合肥人熟悉的“和尚崗”,這個對于當代人而言或許頗顯陌生的地名,在我們的心中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跡。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正是在“和尚崗”這塊淳樸深厚的土地上,將當時的安徽省軍區倉庫改建成為南京軍區第一所老干部休養所,稱為:“安徽省軍區合肥第一干休所”,它和武漢軍區東湖干休所成為全軍首建的第一批干休所。</p><p class="ql-block"> 當年,先后有三十八位紅軍老戰士和他(她)們的家人入住,這些在革命戰爭年代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付出青春、流血流汗的老紅軍、老干部,在這里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歲月。</p><p class="ql-block">我們為“追尋父輩足跡”合肥紅軍 新四軍后代淮安鹽城行27人于2023年10月27日從“和尚崗”干休一所乘車出發。</p> <p class="ql-block"> 黃花塘簡介 </p><p class="ql-block"> 黃花塘原來名叫“黃昏塘”,位于淮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是一個既平常又不顯眼的小村莊,新四軍二師來到這里后,為解決軍民吃水的問題,擴大了水塘面積,增加了蓄水量,當時正好的春天,滿地油菜花開,張云逸和羅炳輝一商量,說黃昏塘不好聽,新四軍來了,革命前景一片光明,就改叫黃花塘吧,于是,黃花塘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p><p class="ql-block"> 軍部為何要選擇在黃花塘這個地方呢?</p><p class="ql-block"> 這是由黃花塘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決定的。首先,地理位置適中。黃花塘地處淮南盱眙,位于華中腹地,是聯系華中各抗日根據地的中樞</p><p class="ql-block">其次,自然條件有利。盱眙地屬丘陵,東有三河,西邊有淮河,北面有洪澤湖,另有大片樹林,可謂天然屏障。二師在這里筑有較為完善的工事。再次,根據地鞏固。淮南根據地經過長期斗爭,已發展為最為鞏固的根據地。最后,群眾基礎好。盱眙1929年就有黨組織活動,革命斗爭教育了人民,共產黨的影響深入城鎮鄉村。抗日戰爭爆發后,盱眙人民擁護共產黨,支援新四軍,積極參加抗日斗爭。 這些有利條件,使陳毅軍長決定軍部就選定在黃花塘。陳毅住在塘的東面塘埂上;張云逸和曾山住在附近的老百姓家里;軍部其它單位分散住在黃花塘周圍的村莊里。</p> <p class="ql-block">軍部轉移黃花塘</p><p class="ql-block"> 鹽阜地區地處平原,戰略回旋余地不大,根據潘漢年的情報,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抽調2萬余人,擬定了對蘇北鹽阜地區實施規模空前的第三次大“掃蕩”。為保證軍部機關的安全,陳毅于1942年12月23日致電中央,提出軍部轉移計劃。第二天,由于形勢突變,陳毅當機立斷,率軍部機關于1942年12月25日離開阜寧停翅港,分三個梯隊,對外代號“黃河大隊”,向淮南抗日根據地中心區轉移,1943年1月9日,收到毛澤東回電:同意你們的分散計劃。1943年1月10日到達盱眙黃花塘,從此,黃花塘成為華中抗戰的戰略指揮中心。</p> <p class="ql-block">“和尚崗”干休一所“發小”在《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前左起:盛承江、王鳳玉、肖屏、中左起:王嵐、何蘇、劉新建、江建華、后排:付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隨同車同緣共同心,相遇相伴齊相行。追尋父輩足跡走,砥礪傳承壯志酬。為有犧牲多壯志,硝煙血雨換后土??嚯y輝煌今勝昔,永葆初心貫蒼穹。</p><p class="ql-block"> 劉新建隨筆</p> <p class="ql-block">左起:周儀光、程憲軍、趙聯、程武軍</p> <p class="ql-block">前:盛承江</p><p class="ql-block">后左起:閆寧、張曙輝、程瑤、尹麗華、尹麗梅、馬偉民、王傳林、</p> <p class="ql-block">左起:謝利亞、夏抗美、張路英、張亞紅、</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27日中午在淮安市洪澤區蔣壩鎮美食街就餐。</p> <p class="ql-block">軟兠菜</p><p class="ql-block">坐地日行一車到,</p><p class="ql-block">佳肴名菜找地道</p><p class="ql-block">吃到看到猜不到</p><p class="ql-block">黃鱔是道軟兠菜。</p><p class="ql-block">慢品淮揚飯菜味,</p><p class="ql-block">細嘗洪澤螃蟹香。</p><p class="ql-block">撲鼻沁心齊聲贊,</p><p class="ql-block">灶下廚間飄遠香。</p><p class="ql-block">臺上菜美不忍嘗,</p><p class="ql-block">凝眸瞇睛陶醉享。</p><p class="ql-block">佳肴淡鮮潤爽口,</p><p class="ql-block">垂涎入喉余香留。</p><p class="ql-block">盤空碗凈腹翩翩,</p><p class="ql-block">秀色可餐意未盡。</p><p class="ql-block">流連忘返動心弦,</p><p class="ql-block">人間到處醉仙臺。</p><p class="ql-block"> 作者:劉新建</p> <p class="ql-block"> 石工連是新四軍彭雪峰四師的一個連隊,1943年在邳縣成立,番號是淮北軍區獨立團一營二連。</p><p class="ql-block"> 蔣壩戰斗發生時,他們的番號已是華中野戰軍淮北挺進支隊77團1營2連?;幢蓖M支隊是由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的77團、81團、騎兵團兩個大隊以及淮北部分地方武裝于1947年1月組建的,司令員是饒子建,他原是第9縱隊的副司令員。“打回淮北,以洪澤湖為依托,堅持敵后斗爭,重建淮北解放區”是淮北挺進支隊的任務;攻占蔣壩,則是支隊重返淮北、收復淮寶縣(今洪澤縣)的重要一步。</p><p class="ql-block"> 蔣壩鎮位于洪澤湖東岸,是建于漢代、興于明代的古鎮,它居水路之要津,陸路之卡口,單從康熙、乾隆南巡總要在此登陸看,便可知道它是淮寶縣的重鎮,洪澤湖區域的戰略要點。當時鎮里駐有國民黨軍一個美式裝備的交警大隊、一個保安中隊和一百多人的還鄉團武裝。</p><p class="ql-block"> 1947年5月5日晚,淮北挺進支隊的77團受命發起了對蔣壩鎮的進攻。一營二連為進攻南門的突擊連,帶領他們的是一營教導員郭一萍、副營長溫震己和連長陳繼忠,這時的二連已獲得過“鋼錐連”榮譽稱號。蔣壩南門,哪里吃得住鋼錐般二連的攻擊,五分鐘南門即被占領,敵交警大隊一個加強班被殲滅,俘虜敵排長一名和全部守敵,繳獲輕機槍一挺,沖鋒槍、卡賓槍等軍用物資一批,而我軍,無一傷亡! 戰斗似乎異常順利。經一夜戰斗,蔣壩的守敵被壓縮在</p> <p class="ql-block">一個炮樓里。這時,情況突變,國民黨軍大批增援部隊趕了過來,增援的人數之多,速度之快,出乎我軍之預判。而且,敵軍不但前來增援,還對我軍77團展開了包圍之勢。 </p><p class="ql-block"> 團部通信員向各進攻部隊送來撤出戰斗的命令。只是二連進攻太快,已與后續部隊失去聯系。在其他各部緊急撤退后,他們成了一支留在敵人心臟的孤軍。 </p><p class="ql-block"> 天亮了,二連發現周圍都是國民黨軍。試探性向東南方向沖擊,立即被敵人的火力給擋了回來。再清點一下人數,不錯,還是七十人,還是兩挺機槍。指揮員一合計,率二連果斷沖擊,占領了一棟三進小院。攻占這座小院,很顯出指揮員的戰術意識。小院有草房也有石砌的房,作為一個固守待援的據點十分理想。小院還有一條取水石階,伸向了大堤邊,撤退時從這里又可直接入湖,遁入茫茫的夜色之中。 </p><p class="ql-block"> 處在敵軍重重包圍中的二連一點沒有驚慌。衛生員設立了包扎所,為受傷的戰士處理傷口;干部們在察看地形,分派任務。戰士們則進入戰斗崗位,擦槍的擦槍,清點彈藥的清點彈藥,全連信心滿滿,迎接戰斗的到來。</p><p class="ql-block"> 上午9時,國民黨軍開始試探性進攻。六0炮發射了,手榴彈扔過來了,二連戰士都笑了,這算什么水平呀!戰士們隱蔽得好好的,無一傷亡。 </p><p class="ql-block"> 10點,國民黨軍正式進攻開始。東、東南和東北,國民黨軍分三路發起沖鋒。炮彈,經過試射后,彈著點也準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擊中了各房屋和陣地。我軍的傷亡在增大,至下午3時,國民黨軍的八次沖鋒已被打退,但不少戰士犧牲了,郭一萍教導員身上也負傷達45處。 </p><p class="ql-block"> 下午4時,副營長溫震己(注:有資料說他此時已從另一個方向突出包圍圈了)和連長陳繼忠來到郭教導員處,一同商量下一步行動。此時他們感覺到,其他部隊都已撤走了,他們不可能等到增援了,他們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設法突出重圍。 </p><p class="ql-block"> 二連,再次打了個戰術。天黑時,我軍兩挺機槍突然主動向敵人開火,給國民黨軍造成我軍趁夜要發起進攻的感覺。在敵軍一片慌亂中,我軍迅速背著郭教導員等傷員,沿小院的取水石階,撤入洪澤湖大堤下面蘆葦蕩中,再沿著大堤內的小路,強行軍十里路,擺脫了敵軍。天太黑,國民黨軍沒有敢來追擊,二連脫險了。 </p><p class="ql-block"> 他們在老鄉家稍事休整,制作了幾副擔架,抬起傷員又連夜上路了。幾天后,他們回到了淮泗縣唐莫圩子(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中揚鎮)挺進支隊駐地。他們清點了人員和裝備。這時他們的戰績顯現了出來:自己傷亡10人,斃傷敵軍達70人,且突出了十倍于己的敵軍的包圍。司令員饒子健無比興奮,緊緊握住郭一萍的手說:“我們都相信鋼錐二連一定會回來的。你們是我們七分區部隊的光榮和驕傲,是全分區學習的榜樣?!?1948年3月28日,淮北軍區司令部、政治部發布命令:授予77團1營“淮北支柱營”榮譽稱號,授予77團1營2連“石工連”榮譽稱號,全連指戰</p> <p class="ql-block">員人人記功。</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一個連級的戰斗。戰斗規格不大,但血雨腥風。一天打退了敵人八次進攻呵,紅色的江山就是由這樣的戰士,一個戰斗一個戰斗地打下來的! </p><p class="ql-block"> 現在的洪澤湖大堤畔,沒有他們的名字,只有他們的英勇形象。石工連的戰士們有的輪著大刀,有著端著步槍,有的拿著炸藥包,舉著手榴彈。有的已經中彈,快要倒下了,卻用槍支撐,用最后的一點力氣站起來投入戰斗。還有一面大旗,戰士舉著,吶喊著向前沖鋒……戰士們,最后都化作了洪澤湖邊的荷葉,化作了荷花,化作了松柏,融入大湖中的點點白帆。他們留給我們的不是自己的姓名,而是一桿鋼槍,一只軍用水壺和美好的生活。 </p><p class="ql-block"> 和平的天空,已沒有了翅膀的痕跡,沒有鳴叫,但雄鷹已在這里飛過。 </p><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對英烈們最好的回憶。開拓好未來,奮斗不息,則是對祖先最好的祭奠。</p><p class="ql-block"> 在蔣壩,在大堤,我以我的筆墨,向紅色致敬,向英魂致敬!</p><p class="ql-block"> (注:石工連現為第81集團軍某特戰旅二營四連)</p> <p class="ql-block">水光瀲滟晴方好,</p><p class="ql-block">洪澤湖畔秋色燃。</p><p class="ql-block">夕陽余下天圖畫,</p><p class="ql-block">石工堤連紅旗展,</p> <p class="ql-block">從下至上:肖屏、劉新建、江建華、何蘇、</p><p class="ql-block">“和尚崗”發小捎到一下。</p> <p class="ql-block">前左起:程瑤、尹麗梅、徐明靖、王嵐、王鳳玉、謝利亞、張路英、劉新建、江建華、肖屏、何蘇、夏抗美、張亞紅、館長、馬偉民、</p><p class="ql-block">后左起:趙平華、宋皖平、趙聯、楊小平、盛承江、尹麗華、程武軍、鄒淠淮、閆寧、王傳林、程憲軍、張曙輝、付強、周儀光、</p> <p class="ql-block">劉老莊連八十二烈士</p><p class="ql-block">著名抗日英雄群體</p><p class="ql-block">劉老莊連八十二烈士來自于新四軍第3師7旅19團2營4連。1943年春在侵華日軍對江蘇北部淮海抗日根據地的大規?!皰呤帯敝袪奚?。2009年,劉老莊連八十二烈士被列入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2]2014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劉老莊連八十二烈士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劉老莊連八十二烈士</p><p class="ql-block">主要事跡</p><p class="ql-block">1943年3月18日,新四軍第3師第7旅第19團第4連,在江蘇淮陰劉老莊與日軍展開了一場殊死搏斗,全連82名戰士全部壯烈犧牲。連長白思才,中共黨員,江西人,16歲參加紅軍,曾參加過平型關戰斗。指導員李云鵬,1920年出生,江蘇沛縣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副連長石學富、排長尉慶忠、劉登甫都有著豐富的斗爭經驗。連隊的戰士大都是1939年入伍的,黨員、團員占三</p><p class="ql-block">3月18日凌晨,日軍師團長川島糾集3個步兵大隊、一個騎兵大隊共3000余人,并配有平射炮、野炮,瘋狂向我淮海區黨委和軍分區機關進發,力圖圍殲。正好處在敵人進軍路線上的劉老莊的第4連,為了使得領導機關安全轉移,毅然決定就地阻擊敵人。很快敵人撲了過來,戰斗立即打響。第4連雖然被敵人“四壁合圍”在莊后的一條百米長的交通溝里,卻仍然頑強地阻擊著敵人一次次的進攻。敵指揮官山直惱羞成怒,命令集中火炮和機槍猛攻。第4連陣地上燒起大火,滾起濃煙,泥土、彈片、血肉橫飛。激戰持續到午后,敵人暫時停止了進攻。第4連黨支部抓住戰斗間隙召開支委會,決定繼續拖住敵人,堅持到天黑,再組織突圍。李云鵬指導員在炮火紛飛的戰壕里寫出戰斗報告,和白思才連長共同簽名,希望能送到營、團領導手中,為黨盡到最后一點職責。到黃昏時分,戰士一個個倒下,不成為連,就編成排;不成為排,就編成班。彈藥耗盡,而兄弟部隊又被敵人層層阻隔不能趕來增援,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白思才當即命令把輕重機槍、步槍全部拆毀,只留下步槍槍身,拿上刺刀和敵人最后決斗。李云鵬號召大家,絕不做俘虜,迎擊敵人最后一次沖鋒。當敵人借著夜幕掩護洶涌而來時,失去右手的白思才猛地躍出戰壕,大喊一聲:“同志們,殺!”多處負傷,已成“血人”的李云鵬邊沖邊喊:“和敵人拼啦!”在一片壯烈的喊殺聲中,戰士們與敵人展開白刃格斗,終因敵我力量懸殊太大,全部壯烈犧牲。蜂擁而來的敵人提心吊膽地走進第4連戰壕,不但沒有抓到一個俘虜,而且連一支完整的槍也找不到。川島這時發現,與他的3000精兵殊死搏斗了一天的僅是新四軍的一連隊。而就是這個連隊,打退了日軍5次沖鋒,頂住了6個小時的炮轟,死死拖住他們12個小時,打死打傷日軍近600人。敵人撤退后,淮陰縣(今淮陰區)張集區區長周文科和聯防大隊長周文忠,帶領地方武裝趕到劉老莊。他們發現一位戰士還有呼吸,便急忙用擔架送去搶救。當他蘇醒后,斷斷續續講述了戰斗經過,由于傷勢太重,搶救無效,這位年僅24歲的姓田的戰士于第三天早晨永遠地閉上了眼睛。</p><p class="ql-block">戰后3天內,淮陰人民收殮烈士忠骸,建起公墓,舉行公葬,安息英靈。后來在劉老莊田野上興建了宏偉莊嚴的“八十二烈士陵園”,當時的淮海區領導人李一氓作挽聯: “由陜西到蘇北敵后英名傳八路;從拂曉到黃昏全連苦戰殉劉莊。”并從地方武裝挑選82名優秀青年補入第4連,改名為“劉老莊連”。朱德同志在《八路軍新四軍的英雄主義》一文中稱: “全連八十二人全部殉國的淮北劉老莊戰斗……是我軍指戰員的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p> <p class="ql-block">向“劉老莊八十二烈士”敬獻花藍祭奠烈士!</p> <p class="ql-block">左起:趙平華、張路英、楊小平、盛承江、沈帥、夏抗美、謝利亞、</p> <p class="ql-block">左起:楊小平、盛承江、趙平華、</p><p class="ql-block">謝謝淮安的兄弟姐妹們熱情接待和安排!</p> <p class="ql-block">趙平華與父親;趙海風合影留念。趙海風是首任淮陰軍分區司令員。</p> <p class="ql-block">江建華與父親:江大愚照片合影留念。父親江大愚是當年淮陰縣總隊長,負責安葬82烈士。</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老人是李廣濤,我中學同班同學李軍林父親。當年李廣濤任淮陰縣委書記與江大愚是軍、政搭檔!</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紀念館,坐落在江蘇省鹽城市建軍東路159號,是全面地、系統地反映新四軍抗戰征程的綜合性紀念館。</p><p class="ql-block">新四軍紀念館全館由主館區、重建軍部紀念塔和重建軍部舊址(泰山廟)三個部分組成,占地120余畝,建筑面積13000多平方米,展覽面積9000多平方米。截至2020年,新四軍紀念館館藏新四軍抗戰文物、史料、藏品、書畫作品等10000余件(幅)。</p><p class="ql-block">新四軍紀念館是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五大重點紀念館之一。2014年8月24日,新四軍紀念館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p> <p class="ql-block">左起:閆寧、馬偉民、王傳林、</p> <p class="ql-block">兄弟姐妹們在“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鹽城泰山廟簡介</p><p class="ql-block">鹽城泰山廟位于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建軍西路118號,是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p><p class="ql-block">鹽城泰山廟始建于何時已無從查考,明萬歷十年(1582),鹽城知縣楊瑞云重修,為四進級院房。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毀去廟中供奉的東岳大帝像,改作學堂。民國初期,改設鹽城縣農業職業中學。1938年春,日軍入侵鹽城,職業中學停辦,泰山廟成了廢寺。1941年3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軍軍部遷入泰山廟。5月,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分會在此成立。劉少奇、陳毅等領導人在此領導了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各項建設,并以鹽城為整個華中地區抗戰指揮中心,直接指揮了蘇北和整個華中地區的抗日斗爭,威震江淮。</p>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在“鹽城泰山廟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鹽城泰山廟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與父親紅25軍軍老戰友常玉清將軍的二代三代四代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與常玉清將軍的第三代、第四代合影留念(我們這次鹽城行也住宿此酒店)</p> <p class="ql-block">兄弟姐妹們在“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內參觀學習。</p> <p class="ql-block">兄弟姐妹們在“鹽城新四軍紀念館”認真聆聽諒解員介紹!</p> <p class="ql-block">盛承江與周振華主任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周主任是鹽城新四軍紀念館的文史部主任,對新四軍歷史研究頗有成就,這次我們去鹽城的吃住及參觀學習都是周主任親自安排的。非常感謝!</p> <p class="ql-block">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創建于1986年,原為大豐林場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1986年8月13日上午,從英國倫敦以8箱分裝麋鹿42頭(雄性13頭,雌性29頭)空運廣州,換機飛上海,再用汽車轉運大豐保護區放養。[2]</p><p class="ql-block">1995年,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被列入“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保護網絡”。</p><p class="ql-block">1996年底,該自然保護區面積擴大到2666公頃,增加了第三核心區。</p><p class="ql-block">1997年,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p><p class="ql-block">2002年,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p><p class="ql-block">2003年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被濕地國際列入“東亞—澳大利亞鳥類保護網絡成員”。</p><p class="ql-block">2006年,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示范自然保護區”。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海岸淤積地帶,黃海海岸線不斷向大海延伸。</p> <p class="ql-block">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中華麋鹿園」大拱門,搜集每年脫落的麋鹿角組成,共有4000多只犄角。</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雅江县|
金堂县|
黔南|
崇义县|
冕宁县|
金山区|
乌鲁木齐县|
宿松县|
新龙县|
永济市|
河池市|
新河县|
五指山市|
方山县|
利辛县|
都匀市|
滦南县|
沭阳县|
新邵县|
营山县|
无极县|
金平|
磴口县|
尚志市|
寿宁县|
伊川县|
竹溪县|
怀集县|
平顺县|
鹤岗市|
连山|
景德镇市|
诸城市|
武城县|
象山县|
海门市|
沂南县|
长海县|
积石山|
南华县|
清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