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謝青海 謝巴特爾 敖特更呼</p> <p class="ql-block"> 四子王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古是多個民族,多種文化交流交往,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共同發展,最終形成統一的中華文化的前沿地區;也是中國北方農耕文明與游牧文化兩大文化沖突、攻閥、交融,最后成為完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見證帶。</p><p class="ql-block"> 四子王旗境內有兩條古代長城遺跡帶,除了這兩條不同時代的古代長城遺跡外,還有多條尚未成型或者未完工的古代邊墻段落,和多處古代戍邊城池和邊貿城鎮遺址組成豐富多彩的歷史遺存,也見證了多種文化相互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也是形成中國現代北方多民族團結進步文明的搖籃之地。</p><p class="ql-block"> 四子王旗境內除上述長城遺跡外,還有多條不同歷史年代的古代商旅驛路和軍臺驛站,以及很多故城遺址,有部分遺址還屬歷史文化考察的處女地帶,有待后續考古考察和深入研究。</p><p class="ql-block"> 現已考證確定的故城遺址主要有:元代凈州路故城遺址、撫冥鎮故城遺址、沙井瓷器總管府故城遺址,其它故城遺址大多尚未考證斷代,因此四子王旗仍需大批歷史文化研究人員投入大量精力和人力物力來研究開發這片熱土上的歷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b>一、北魏時期的長城遺跡</b></p><p class="ql-block"> 在四子王旗境內的北魏長城遺跡主要有兩條,南線和北線。但在南北兩條線之間還有多條分線遺跡,這些分線遺跡可能為不同時期邊界,也有可能是當時的邊界并未穩定,時有變更的緣故。</p><p class="ql-block"> 北魏長城南線經察右中旗克里孟進入我旗境,經供濟堂鎮柯梅村附近一路向西,至蘇計營盤村后進入可清晰分辨段(牧區),繼續向西延伸進入查干補力格蘇木山灘嘎查境、格日勒圖雅嘎查境內恩格爾哈布其勒、巴音陶勒蓋、到達哈日敖包山北麓的公呼都格一帶后一度消失。</p><p class="ql-block"> 北魏長城北線東段從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境進入我旗白音朝克圖鎮烏蘭哈達嘎查境,在白音朝克圖鎮閃丹嘎查境內的金長城塔格拉斯太東南2.3千米處交叉,一路向西經哈布其勒廟正北1.5千米處跨越供濟堂至白乃廟公路到達百興圖故城址、白音敖包嘎查境內的嘎少邊堡、巴音忽少、梧桐高勒河阿莫烏蘇邊堡、伊克烏素嘎查阿德格高勒河邊堡、布隆邊堡、敖來烏素、庫倫圖故城址、哈日淖爾、查干敖包、呼吉爾圖后,進入查干補力格蘇木境內,經滿提南、烏蘭淖爾邊堡、達爾布蓋邊堡、巴音嘎查敖包圖、格日勒圖雅嘎查海日汗朝魯后,在什卜太敖包東北的前點力素村,進入吉生太鎮境,在什卜太村西南950米處分為丁字形,一條向西南從南號村南側經過,延伸至糧營灘遇塔布河消失,另一條直接向西進入中號村,后跨過塔布河繼續向西延伸進入紅格爾蘇木瀚烏拉嘎查境,經汗烏拉敖包山北側至下達爾布蓋后轉向西南方向,經土敖包村、老圈灘村東、東卜子村、忽雞圖南、西老龍忽洞村進入達茂旗境。另有希拉哈達故城遺址、爾地(額爾登)敖包北側、龍頭山敖包北側,也發現有斷斷續續的邊墻遺跡。</p><p class="ql-block"> 在北魏長城白音朝克圖鎮白音敖包嘎查梧桐高勒河阿莫烏蘇段至伊克烏素嘎查布隆段的近20千米距離內,發現有一段石頭壘砌的長城遺跡和石筑邊堡三座。但車輛能夠到達地段的古代石頭壘砌的長城,均被認為拆毀。現在僅存車輛無法到達地段的部分石頭長城遺跡,仍清晰可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被拆毀的石頭長城殘留遺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阿德格高勒河石砌邊堡遺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魏長城阿莫烏素段石頭長城遺跡(這一段為內側夯土外側壘石的長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魏長城北線阿莫吾素段石頭長城遺跡剖面示意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魏長城布隆邊堡遺址航拍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編者實地考察北魏長城北線阿莫烏素段當可邊堡遺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魏長城阿莫烏素段當可邊堡燃放狼煙的煙臺遺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魏長城阿莫吾素段當可邊堡航拍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魏長城北線布隆至庫倫圖段消失帶應是利用這道天然石墻作為防衛屏障</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北魏長城通過四子王旗全境途中,有多個古代屯墾戍邊的城池遺址分布于南北兩條古長城遺跡之間。還有多條斷斷續續的未知的古代邊墻痕跡有待后續進一步考證斷代。</p><p class="ql-block"> 北魏長城大多地段仍可以清晰辨別,為一面壕溝,一面夯土的簡易邊境防護長墻,進入山區或溝壑段大多遺跡均已消失難以辨別。根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在溝壑或河道內因經常受到洪水沖擊,無法修筑墻體壕溝,因此,古人創造了修建木柵欄防御的辦法,每日日落時分,由值守邊境的官兵用掃帚將柵欄內側的痕跡消除,次日一大早過來查看夜里有沒有人翻越柵欄的印跡。北魏長城的最大特點就是在長城上沒有找到烽火臺遺跡,經沿長城一線實地考察走訪發現,北魏長城的防御工事自有特點,不同于其他朝代修建的長城。沿長城每遇河流地段墻體斷帶附近均修建有小型守邊城堡,有駐軍守衛,間距數十公里修有較大戍邊軍隊駐防城堡,在這些較大戍邊城堡旁發現有開墾耕作痕跡,這說明當時為解決戍邊軍隊糧食問題,均有就地種植糧食的行為。北線長城上的較大戍堡有,位于白音朝克圖鎮烏蘭哈達嘎查巴音陶勒蓋耕種遺跡、山丹嘎查境內的百興圖故城遺址(這個遺址在金代成為金長城軍鎮城池,延續至元代仍在使用)、白音敖包嘎查戈壁高勒河古城遺址、戈壁額河古城遺址、白音敖包嘎查東南段與察右中旗界附近的古爾班烏蘇故城遺址、巴音朱日和嘎查察干滿提古城遺址、巴音朱日和嘎查滿提古城遺址、伊克烏素嘎查境內的庫倫圖故城遺址(這個遺址在金代成為金長城軍鎮城池)、扎那呼哨古城遺址、達爾布蓋古城遺址、查干補力格蘇木巴音嘎查境內的烏蘭淖兒故城遺址、巴音嘎查杜日布勒吉古城遺址、巴音嘎查貢呼都格古城遺址、山灘嘎查山灘古城遺址、紅格爾蘇木瀚烏拉嘎查境內的蘇勒圖廟故城遺址、吉生太鎮席邊河故城遺址、烏蘭牧場古城遺址、庫倫圖鎮大井古城遺址、吉生太鎮什卜太故城遺址、查干補力格蘇木格日勒圖雅嘎查西端的呼哨烏蘇古城遺址和東端的恩格爾哈布其勒墾種遺跡、查干補力格蘇木王府故城遺址、山灘嘎查烏蘭吾素墾種遺跡等,這幾處城址附近均發現有較大面積的墾種痕跡。</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單獨對百興圖故城遺址做一說明:經多次實地考證認為,該古城遺址系早期北魏邊墻的一個邊堡,后在金代利用該地充沛水源,將原有邊堡擴建為守衛金長城的一座大型軍鎮,因此這座古城遺址的年代跨度較大,有跡象表明該城一直沿用至明代后期。</p><p class="ql-block"> 北魏長城有一套完整的防御系統,大多軍事瞭望預警烽火臺均選擇沿長城一線內側的高地或山頂,將原有薩滿祭壇敖包改建成烽火臺。這些多用途軍事觀察烽火臺敖包均為與祭祀合二為一的特殊敖包,均為外有圍墻內有敖包,獨具特色的敖包。在丘陵地段選擇較高的凸出山梁修建有小型邊堡,在邊堡圍墻四角修建有燃放狼煙的煙臺,邊堡中心建有木架式瞭望預警臺,作為長城瞭望預警烽火臺使用。大多邊堡外面有壕溝。</p><p class="ql-block"> 北魏長城四子王旗段防御體系指揮中心是北魏撫冥重鎮,防御重點位于塔布河中號段20公里范圍。北線長城軍事瞭望預警烽火臺敖包從東往西分別有:北敖包圖敖包、百興圖邊堡、嘎少邊堡、阿莫烏素當可邊堡、阿德格邊堡、布隆邊堡、敖來烏素敖包、烏蘭淖兒邊堡、達爾布蓋邊堡、巴音嘎查敖包圖敖包、勞森哈布其勒西南邊堡、朝倫翁格其邊堡、大清河邊堡、什卜臺敖包、汗烏拉敖包、土腦包、席片敖包、爾地(額爾登)敖包、龍頭山敖包。南線長城軍事瞭望預警烽火臺敖包從東往西分別有:鄂爾多斯敖包、吉慶敖包、巴音朱日和敖包、大敖包、哈日敖包等,在其間還有多個邊堡。</p><p class="ql-block"> 中號村塔布河段重點防御布局范圍內的烽火臺瞭望敖包有長城外圍河口守衛重點軍鎮位于牛房灘村北的故城,城池北側的品字形布防的阿爾嘎林圖烽火臺敖包、獨牛山烽火臺敖包、崩布井烽火臺敖包。在這品字形三座敖包的西方一線還有朝浩白音敖包和席片敖包也是同一時期的烽火臺敖包,東側有敖包圖烽火臺敖包。長城內側的軍事瞭望烽火臺敖包有:塔布河西側的汗烏拉敖包,河東有什卜臺敖包。從汗烏拉敖包往南至撫冥鎮一線有廠漢營烽火臺敖包、烏蘭花上腦包烽火臺敖包、烏蘭花枳笈灘烽火臺敖包和陶思號瞭望臺。枳笈灘敖包和陶思號瞭望臺為撫冥鎮外圍預警烽火臺敖包,距撫冥鎮故城遺址約有1.5—2千米的距離,在撫冥鎮故城遺址西南角城墻外也發現一座預警烽火臺,形成一套完整的邊境防御體系,在這些烽火臺敖包旁邊均發現燃放狼煙的煙臺遺址。在塔布河中號黑蘭以力更河段修建有商貿通道,留出一個關口作為邊貿生意進出口。沿塔布河流域為古代鏈接南北兩大文明的重要驛路,史稱木憐道。</p><p class="ql-block"> “陶思號”村名源于修建北魏撫冥鎮的磚瓦窯遺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魏時期的商旅道預警烽火臺錫拉木倫河口東岸的獨牛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于錫拉木倫河東岸的獨牛山烽火臺敖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于錫拉木倫河東岸的北魏長城瞭望預警烽火臺崩布井敖包廢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撫冥鎮西北側的枳笈灘烽火臺預警敖包現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魏長城烽火臺汗烏拉敖包俯瞰圖(廖曉愚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巨大的什卜太烽火臺敖包廢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航拍的爾地(額爾登)腦包烽火臺敖包俯瞰圖(巴雅拉夫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航拍的龍頭山烽火臺敖包現狀(娜荷芽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魏長城北線查干補力格蘇木巴音嘎查境內的達爾布蓋邊堡遺址與長城航拍圖(敖特更呼攝)</span></p> <p class="ql-block"><b>二、金代長城</b></p><p class="ql-block"> 金代長城,又稱金界壕或成吉思汗邊墻,東西貫穿四子王旗全境。西界從紅格爾蘇木白音花嘎查與包頭市達茂旗界進入四子王旗境,經錫拉木倫廟北側一路向東進入查干補力格蘇木白音補力格嘎查補力太境,再向東延伸,在白音朝克圖鎮與查干補力格蘇木交界處的諾其根補力格分為南北兩條,南線長城經白音錫勒水庫南側跨過查干庫特勒梁,經新尼淖兒嘎查全境,進入閃丹嘎查境內,再經達布蘇淖兒繼續向東南進入白音朝克圖鎮烏蘭哈達嘎查境,經塔布呼都格廟遺址北側后,進入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境。金長城北線從諾其根補力格向東北延伸,經白音朝克圖鎮白音朝克圖嘎查境進入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境。</p><p class="ql-block"> 金長城是由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女真族執政之時,修筑的除秦、漢、北魏以外的又一道“萬里長城”。金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由女真部族完顏部阿骨打于1115年建立。1189年完顏(原名麻大葛·世宗孫)繼世宗為帝,稱金章宗,章宗在位期間,為了防御北方草原另一興起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南進,修筑了一條東起今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西至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大青山北麓的金長城,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因長城內側有墻,外側有壕,故習慣上稱“金界壕”。</p><p class="ql-block"> 金長城全長(含副線)5000余千米,四子王旗境內有兩條遺跡長度總和330千米,兩條長城在白音朝克圖鎮白音錫勒嘎查西段的諾其根補力格合并。這一巨大的軍事防御工程,其特點是由外壕、內墻構筑而成。又在城墻上附筑了烽燧、馬面(突出墻面的墻體),靠墻的內側修建了邊堡,布局嚴密,利于防守。墻、壕的構筑方式多為就地取材,外側挖壕取土,內側夯土筑墻,個別位于山地丘陵地段則用石塊壘砌,也有內側夯土外側壘石的。此外還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山脈、河流作為防御設施。每隔5—10千米有一座值守邊堡,邊堡面積約有7000平方米左右,邊堡建有夯土圍墻,墻外有防護壕溝,每個邊堡內靠城墻一側均修建有烽燧,從堡內有臺級可登上烽燧,而后沿著城墻頭步行可到達下一個烽燧。兩個邊堡之間修建有7—16個烽燧不等,烽燧間距約400米左右。 每座邊堡前方約300—350米處另有一個小型土圍子。長城延伸40—50千米建有大型守邊軍鎮城池一座,軍鎮距離長城約10—20千米之間。</p><p class="ql-block"> 在四子王旗境內保存較好的金長城段位于四子王旗鏡南線至達茂旗段。從理論上講,這一帶屬于純牧區,除自然損壞外很少人為破壞。據史料記載,這一段要比東北段(北線)修筑時間要晚一些,在南宋《蒙韃備錄箋證》一書中記載:“章宗又以為患,乃筑新長城,在凈州之北”。這告訴我們,這段長城的修筑時間為明昌年間(即1190—1196年)。因較其北線的長城修筑時間晚一些,故稱之為“新長城”。因此,這一段長城較完整地保存著當時的邊防公事、烽火臺等的原貌。北線長城可以稱作“界壕”,在邊墻上沒有發現烽燧。南北兩條長城在諾其根補力格合并后,時而重疊,時而分離,因此從合并處往西,就會看到兩道墻或個別地方出現三道墻的現象。</p><p class="ql-block"> 四子王旗境內的金長城南線邊堡從東往西分別為:依克額布勒吉邊堡、塔布呼都格邊堡、賽音呼都格邊堡、公哈布其勒邊堡、錫騰海邊堡、呼和察布邊堡、塔格拉斯太邊堡、達布蘇淖爾(東)邊堡、達布蘇淖爾(西)邊堡、阿莫吾素邊堡、新尼淖爾邊堡、何日莫邊堡、忽少邊堡、查干庫特勒邊堡、烏尼格圖邊堡、都興邊堡、南營子邊堡、甘其花邊堡、諾其根高勒邊堡(南北線合并)、尚德音希勒邊堡、達爾布蓋邊堡、和日門呼都格邊堡、白音補力格邊堡、浩堯爾包爾察布邊堡、瑪尼圖邊堡、補力太邊堡、烏蘭陶勒蓋邊堡、阿門吾素邊堡、和布邊堡、呼布邊堡、敖侖淖爾邊堡、烏蘭花邊堡、夏日察布邊堡、烏布利吾素邊堡(東側有其格補力格遺址)、賀日門吾素(東)邊堡、賀日門吾素(西)邊堡、呼和額日格邊堡、嘎順邊堡、額爾登呼舒邊堡、哈達和日木(北)邊堡、哈達和日木(南)邊堡、浩堯爾井邊堡、古爾板賽汗邊堡、東溝邊堡、邊墻壕邊堡、塔日彥烏蘇邊堡、特斯格邊堡、巴仁少邊堡、和日木邊堡(南側有大面積古建筑遺跡)等49座邊堡。</p><p class="ql-block"> 金長城在我國長城發展史上,介于秦漢長城、明長城、北魏長城之間的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也是我國悠久歷史和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同時還是世界上體量最大的世界文化遺產,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長城南北線在諾其根補力格的結合點(正面是南線新長城,沿路的是北線漠南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長城南北線合并點的烽火臺遺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長城南線諾其根補力格河斷層剖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長城達布蘇淖兒段現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從白音朝克圖鎮烏蘭哈達嘎查五井廟遺址北面穿越的金長城遺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長城白音錫勒段遺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長城紅格爾蘇木境內古爾板賽汗段斷層剖面清晰可辨夯筑層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長城紅格爾蘇木境內古爾板賽汗段另一殘留斷層剖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長城烽燧遺跡(高度約有4—5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龍頭山西側的額爾登忽少戍邊軍鎮故城遺址航拍圖(巴雅拉夫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長城邊堡主烽燧形狀示意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浩堯爾井邊堡衛星截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哈達和日木邊堡衛星截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長城呼和額日格邊堡衛星截圖</span></p> <p class="ql-block"><b>參考的資料目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5年10月版《四子王旗志》 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1年版《四子王旗老區革命史》張改娥主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榮祥等主編的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再版的《綏遠通志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6年3月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綏遠抗戰》曹志高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7年12月由遠方出版社出版的《草原生態文明——烏蘭察布敖包文化》滿都麥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3年10月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敖包:草原生態文明的守護神》滿都麥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4年10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武東風云》孫建文等編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5年7月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綏遠1936:失蹤戰地攝影師方大曾的抗戰記錄》楊紅林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9年2月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留在大地上的足跡:蒙古族國際交通員楊寶山的革命一生》阿云嘎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6年7月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發行《方大曾綏遠之行——1936年烏蘭察布掠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7年6月遼寧民族出版社出版內蒙古新華書店發行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騎兵史》烏嫩齊主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2年版烏蘭察布文史資料第十三輯《鐵騎春秋》——憶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騎兵第四師 韓鳳山、鮑黎明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5年7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憶范子俠將軍》韓寅等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2年2月內蒙古新華印刷廠印刷內蒙古新華書店發行的《大青山抗日斗爭史話》王曉華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6年10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綏遠“九一九”和平起義檔案史料選編》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8年3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無聲的戰斗》張少庭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7年6月未來出版社出版陜西省新華書店發行的《青山伏魔記》李本森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0年12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雷震將軍文稿》王石安、王石丞、王石平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2年2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陰山古道》劉俊、石良先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0年10月版《四子王旗文史資料(第一輯)》四子王旗政協文史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3年12月內蒙古師大印刷廠印刷的《中國共產黨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組織史資料》1945——1987 中共四子王旗組織部、黨史辦、檔案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卷四百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2年版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民族通史》烏云畢力格、成崇德主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內蒙古通史》郝維民、其木德道爾吉主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4年版《漢族移民與內蒙古社會變遷》民族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0年11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內蒙古墾務研究》李克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4年11月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烏蘭察布大事記》</span></p><p class="ql-block">2015年5月出版的《四子王旗大事記》四子王旗檔案館</p><p class="ql-block">2013年10月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四子王旗不可移動文物概覽》謝寒光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9年7月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內蒙古墾務檔案匯編》內蒙古檔案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出版發行的《國防前線的綏遠》著者葉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金志節原本黃可潤增修 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察哈爾省口北三廳志》成文出書社印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1年5月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蓋山林編著的《陰山汪古》</span></p> <p class="ql-block"><b>作者簡介</b></p><p class="ql-block"> 1、謝青海,蒙古名呼和淖爾,蒙古族退休教師,高級職稱,內蒙古師范大學蒙文系雙語專業畢業,愛好歷史文化研究、攝影、寫作、戶外等,現為四子王旗作家協會會員、四子王旗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革命史”編委會成員、四子王旗攝影家協會會員、政協四子王旗智庫專家、四子王旗檔案史志館特聘顧問、內蒙古民間藝術家會員、烏蘭察布民協會員、烏蘭察布市察哈爾文化研究會會員、內蒙古美術協會新文藝群體聯盟成員、內蒙古凈州路文化研究會籌委會成員。</p><p class="ql-block"> 2、謝巴特爾,內蒙古四子王旗人,2011年起在蒙古國大學帶研究生,現兼任“四子王旗文化研究會”研究員,“內蒙古凈洲路文化研究會”籌委之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文化研究會”會員,“四子王旗作家協會”會員,“半朵文學”簽約作家,主要著有<長生天的孩子·蒙古人與漢族孤兒的故事>、<中國文化在蒙古的傳播史>、<短歌行>(遼寧教育出版社1981)、<校氏,被遺忘的術赤后裔>、<四子王旗古代長城與敖包>(合著)、<中國巖畫·四子王旗>(合著)、〈走遍四子王旗〉(合著),其中〈海日罕〉一書獲蒙古國2022年度<金星獎>,并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等近六十部作品。</p><p class="ql-block"> 3、敖特更呼,四子王旗人,大學本科學歷,愛好歷史文化研究,攝影、戶外,現在察右中旗工作,兼任四子王旗文化研究會會員,烏蘭察布市察哈爾文化研究會會員,參與編寫了《四子王旗古代長城與敖包》、《中國巖畫·四子王旗》等多篇文考類著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謝青海、謝巴特爾、敖特更呼</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闸北区|
巴楚县|
蓬安县|
临泉县|
桓台县|
龙游县|
辉南县|
施甸县|
鄂伦春自治旗|
张家界市|
丹巴县|
体育|
鄯善县|
华池县|
孙吴县|
精河县|
福州市|
泽州县|
佳木斯市|
胶南市|
永康市|
苍梧县|
张掖市|
大同市|
崇明县|
镇原县|
正安县|
连平县|
浑源县|
阿克苏市|
留坝县|
永胜县|
济源市|
南丰县|
古浪县|
修文县|
普兰县|
永川市|
慈利县|
禹州市|
永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