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是一日品茶生活,晚歸。</p> <p class="ql-block"> 與友攜步于西湖的孤山,耳畔是輕柔的風聲,眼前是波光粼粼,遠處是層層疊疊的山巒,宛如一幅動人的水墨畫卷。而那山間的亭臺樓閣,更是為這孤山增添了幾分人文的氣息,讓人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我順著白堤踱步,走過博物館。映入眼簾的便是古色古香的建筑風格,青磚黛瓦,飛檐翹角的“樓外樓”。我不由得想起了杭幫名菜“西湖醋魚”,一股酸甜嫩滑的知味,泛在了心頭。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細細品味這份來自古老時光的韻味。</p> <p class="ql-block"> 我沿著孤山路走去,意欲探尋訪跡,走著尋著卻是傍著無欲的休閑風。我尋去了孤山,我卻探游了西湖。</p> <p class="ql-block"> 眼前 “孤山”兩個大字,幾乎有一個人那么高。孤山的“孤”字,少去了一點,瓜字上那一點沒有。就緣由那少去的那一點,這提刻卻流芳于百世了。現(xiàn)考證此字為宋人所題,據(jù)說,這便是“孤山不孤”的意思其真正的原因。這個解釋很妙,孤山之所以叫孤山,以明末史學家張岱的說法,是“山不連陵曰孤”哦。</p> <p class="ql-block"> “孤山”這個名字,給人孤單和遺世獨立的感覺。現(xiàn)在,孤山非但不孤單,反而游人如織,一派熱鬧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走近孤山,這是一個被歲月靜好包裹的地方。這里是一處充滿著古韻和新風的地方,每一個角落都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走進孤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歷經(jīng)滄海桑田卻依舊屹立不倒的百年老屋。斑駁的墻面、曲折蜿蜒的小徑、參天大樹下?lián)u曳生姿的花草,在這里感受到了歲月靜好中那份恬淡與寧靜。</p> <p class="ql-block"> 細心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在這個看似寧靜祥和之地隱藏著無數(shù)值得挖掘與品味之處。當你悄然走進西冷印社,或許你就會被主人用心布置過后別有洞天般驚喜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游人尤其多。西泠印社依山而建,印社的建筑依著山勢高低布局,有上中下三層,蓮池、柏堂、印廊在下,仰賢亭、山川雨露圖書室、寶印山房等在半山腰,其它建筑大部分在山頂部。印社內(nèi)的景致層次分明,是很立體的,建筑與山形融為一體,自然和諧。</p> <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的建筑,無論是亭、堂、樓、閣、館,還是廬、室、房、庵、塔,都隨山勢布置,與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渾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 沿著小徑前行,不久就是西泠印社的月門,月洞門狀如滿月,面朝湖面,與西湖只有一路之隔。穿過月門,便進入西泠印社,里面真是別有洞天,與墻外完全是判若兩個世界。</p> <p class="ql-block">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一個蓮池,這個蓮池不大,但是很自然,與周圍環(huán)境很協(xié)調(diào)。一般的池子與地面都有一個很明顯的邊界,人為建造的痕跡很重。但是這個蓮池不一樣,地面和池子有很自然的過渡,完全像是天然生成的一樣。池中種有睡蓮,養(yǎng)著錦鯉游魚,生趣盎然。蓮池北是柏堂,西邊是竹閣、印廊,東邊印人書廊。東西都有許多書法作品。可惜我不懂書法,只欣賞了啟功先生的題字。啟功的字很有特點,很好認,我一眼就認出來了。</p> <p class="ql-block"> 轉(zhuǎn)過柏堂,我便來到“前山石坊”前。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被它的美感震動了,世間居然有這樣好看的“門”。若不是身在鬧市西湖,我一定會以為誤入了哪位神仙的勝境府邸了。石坊兩豎一橫,通身石質(zhì),造型簡潔,氣度不凡。雖簡而不失雅致。兩柱上有篆書楹聯(lián),聯(lián)曰“石藏東漢名三老,社結(jié)西泠紀廿年”,坊額有“西泠印社”四個字,用隸書寫成。根據(jù)楹聯(lián)內(nèi)容推斷,這個石坊大概有百來年的歷史了。它的旁邊有一株高大挺拔的樹木,年齡似乎比石坊還要大些。石坊背后有一簇修篁,蒼翠欲滴,清風吹過,莎莎作響,姿態(tài)婆娑。</p> <p class="ql-block"> 一條階梯穿透石坊。階梯全由石頭鋪就,很干凈。石頭形狀不規(guī)整,大小也不一。有一種不整齊的美感。孤山上有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石頭。有的石頭是天然形成的,是原來就在此的土著,這些石頭比較完整,不規(guī)則,石頭上長滿青苔,青苔上躺著落葉,石縫中零星還探出些青青的小草。石頭上的青苔顯得不太干燥,像剛剛淋過雨一樣,濕漉漉的感覺;有的石頭一個面被削平,平整得像一面墻壁,被刻上書法作品。這些石刻的書法作品裸露在陽光下、空氣里,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有的石頭一部分浸在水中,一部分露出水面,露出水面的那部分被削平,刻上書法作品,水位升高的時候,水中游魚大概率會與石刻文字相遇。石刻書法倒映在水中,當紅魚、錦鯉怡然不動的時候,字跡便可清晰可見了。</p> <p class="ql-block"> 步入西泠印社,便如走進山水畫之中一般。西泠印社之園林,是想象中的山水畫在現(xiàn)實世界的實物,設(shè)計建造園林的人,把理想的世界變成了現(xiàn)實世界。在這樣的園林里,游人觀景如同賞畫。在西泠印社,隨便你從哪個角度觀賞,看到的都是一幅構(gòu)圖巧妙的畫。游人移動一步,轉(zhuǎn)動一度,看到景物就會發(fā)生變化,美景一步一變,變化無窮,而且每個角度都很美。隨手拍一張照片,都是一副絕美的畫,一處人間仙景。</p> <p class="ql-block"> 走過西冷印社,便是西泠橋畔,此橋位于白堤西側(cè)。據(jù)云,早先此處無橋,靠小船擺渡,山麓下住著八九戶漁民,是極其幽僻的地方。西泠橋何時建成,沒有確切的文獻記載,最遲至南宋時已建橋,宋周密《武林舊事·湖山勝概》中就有述:“西陵橋,又名西林橋,又名西泠。”</p> <p class="ql-block"> 在風景秀麗的西泠橋畔,矗立著一尊左手按腰,右手按劍的漢白玉雕像,她就是巾幗不讓須眉的“鑒湖女俠”— —秋瑾,這也是一位獲得周恩來總理高度評價的女子,為紹興三杰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一路走近秋瑾墓,看著墓表石刻“丹心已結(jié)平權(quán)果,碧血常開革命花”的字樣。百年歲月積淀著厚重,曾經(jīng)的人,曾經(jīng)的事,在渺渺的記憶中漸漸蒼老。千年過往,似乎只留下了聲聲的嘆息。當我從西冷橋頭走來,面對純潔無瑕、縞素如雪的漢白玉秋瑾塑像,才感受到冥冥中一直探尋的記憶,在這一刻漸漸蘇醒過來。百年滄桑,似乎只留下了心頭的這點記憶!</p> <p class="ql-block"> 七月流火已至,心頭秋涼如水。“秋風秋雨愁煞人”,蕭殺的風從古軒亭口吹來,分明帶著一股股冷澈人心的寒氣。鑒湖女俠懷著對理想未成、壯志未酬的遺恨,拋灑了一腔熱血。走完了她輝煌的三十二年人生。“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別,風潮取彼頭顱。”嘆豪氣云天,歲月蒼蒼,我佇立西冷橋畔,矚目秋瑾雕像,在晚霞云天中看西湖氤氳的景色,獨覽著西冷的曉風殘月。</p> <p class="ql-block"> 秋瑾墓是近代著名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墓地,墓前雕像立于西湖白堤盡頭西泠橋畔。墓正面有大理石墓碑,上刻孫中山親筆題詞“巾幗英雄”四字。背面立有吳芝瑛、徐白華所書的墓志銘原文。</p> <p class="ql-block"> 回眸歷史,那一絲絲含淚的心緒,也化為了西湖煙雨的縷縷淚滴,在我的心田緩緩潺動,永不止息。“湖云山樹總無語,后人憑吊立斜陽。” 憑吊女俠,孤山茫茫,面對秋瑾塑像,長裙曳地、持劍沉吟、卓然獨立、熱血忠勇。感時事之詭異,嘆蒼天之多變。身在西冷,心在天下,雨落眉間,年復一年,徒留誰的孤單,縱然記憶已成云煙,我洗滌曾經(jīng)的回憶,為你感慨。再次為你揮毫,將所有的祭奠化于這煙雨中的西子湖畔,猶如西子湖碧波蕩漾的綿綿情懷與崇敬。</p> <p class="ql-block"> 如今秋瑾女俠就站在西湖邊,一雙英氣的眉眼直直地望著西湖,向路過的游人展現(xiàn)鑒湖女俠的颯爽英姿,訴說著“巾幗不讓須眉”的傳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 繼續(xù)前行是蘇小小墓,歲月如歌,又有誰人能知,一代名妓竟也收獲了西湖邊墓葬中最多的楹聯(lián)。蘇小小是那煙雨朦朧的南北朝時期,南齊的錢塘江畔,流傳著的一段奇聞軼事。</p> <p class="ql-block"> 蘇小小,西湖畔的幽蘭。是一個名字便足以讓人遐想聯(lián)翩的奇女子,她不僅是南齊時期的一位歌妓,更是無數(shù)文人墨客心中的一抹溫柔。她的故事,雖在史書中留下寥寥幾筆,卻在詩詞歌賦中綻放異彩,成為后世傳頌的佳話。</p> <p class="ql-block"> 《油壁車與青璁馬》據(jù)傳,蘇小小為了遍覽西湖美景,特命人打造了一輛精致的油壁車。這輛車不僅裝飾華麗,更承載著蘇小小對自由與美好的向往。某日,當她乘坐油壁車緩緩行駛于西泠橋畔時,偶遇一位騎青璁馬的翩翩公子。兩人目光交匯,雖未言語,卻已心領(lǐng)神會,留下了一段未了情緣。</p> <p class="ql-block"> 那時的蘇小小不僅姿容出眾,更兼具才情與傲骨。她雖身為歌妓,卻從不輕賤自己,更不依附于權(quán)貴。她以詩詞為伴,以西湖為家,過著一種超脫世俗、自由自在的生活。她的詩詞清新脫俗,情感真摯,贏得了眾多文人雅士的贊賞與傾慕。然而,蘇小小始終保持著一份清醒與獨立,她不愿成為任何人的附屬品,只愿做那西湖畔的一株幽蘭,靜靜綻放,獨自芬芳。</p> <p class="ql-block"> 那就是蘇小小,之所以說蘇小小是古今第一名妓。是因為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為她傾注的文字是最多的。白居易、溫庭筠、李賀等等,就連近代的文學大家茅盾,都為她傾注了不少的文字。白居易,還把自己寫成是蘇小小的傾慕者,留下有:“若解多情尋小小,綠楊深處是蘇家”的浪漫詩句。</p> <p class="ql-block"> 歲月流轉(zhuǎn),風塵中蘇小小終已逝去,雖然她的故事與形象仍如同西湖的波光一般,留在了人們的心中。但歲月悠悠,蘇小小的墓塋終是一邱衣冢,有人在衣冢上蓋起了一個亭子,名曰:慕才亭。只是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景點,吸引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前來憑吊寄思。</p> <p class="ql-block"> 前路伸展,走過碧綠的大草坪,綠茵中一塊巨大的石頭橫亙山崗,被從中間鑿出一個曲折的通道,向山延伸。這石頭一部分露出地面,一部分深埋土里,露出地面的部分大概有幾間房屋那么大。隨機挑一個角度,都是一副絕美的畫。變化無窮,耐看如是。</p> <p class="ql-block"> 山頂,是一塊比較平坦,比較開闊的地方。由曲曲折折的石頭階梯拾級而上,到了山崗,眼前便豁然開朗,有別有洞天的感覺。山崗后是這孤山最讓我感到意外和驚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這里可以一覽,孤山北側(cè)的放鶴亭一帶和相隔北里湖對面的葛嶺、寶石山之間有一片空曠的水面與空地,在這里游人們可以驚奇地發(fā)現(xiàn),站在北里湖南側(cè)的“云亭”上,對著葛嶺大聲一叫:“你好…”。稍許,就會聽到對岸傳來一聲悠長的“你好…”。這就成了西湖風景中一大奇景叫“空谷傳聲”,這種看不到的特殊風景我把他稱之為“意景”。這意境在西湖也不多見,也是西湖一絕了。</p> <p class="ql-block"> 孤山北面“云亭”,面臨空曠的北里湖水面,空氣清新,吸聲物質(zhì)較少。與對面葛嶺山體大約相距有300米左右,加上葛嶺一寶石山由堅硬的火山巖組成,山勢具有一凹形弧度,形成具有良好的聲波反射條件。眾多游客和晨練的人們,每當走過這里若行樂地叫喊,即可“……聆聽湖上回聲,正可大享耳福,有如置身深山幽谷,平添許多游覽的詩情幻境”。</p> <p class="ql-block"> 孤山北麓最有名的便是《放鶴亭》。這是一座紀念宋代詩人林逋的古建筑。相傳,北宋時期的隱逸詩人林和靖,終身不娶不仕,在孤山隱居了二十年,他的生活就像詩中的“梅妻鶴子”一樣恬淡。</p> <p class="ql-block"> 放鶴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當時的杭州儒學提舉余謙在重修林逋墓后,為了紀念這位詩人,在墓旁建造了一個梅亭。之后,郡人陳子安又買了一只鶴養(yǎng)在林逋墓旁,并修建了一個鶴亭。</p> <p class="ql-block">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梅亭與鶴亭都逐漸破敗。到了明嘉靖年間,錢塘的王釴決定將兩個亭子合并,重修成了一個新的亭子,并命名為“放鶴亭”。如今的放鶴亭是在1915年重建的,亭上的對聯(lián)更是寄托了對林逋的深深懷念。“梅花已老亭空鶴,處士長留山不孤”,這些對聯(lián)不僅是對林逋的贊美,也是對放鶴亭歷史的傳承。而這里的景觀也被譽為“梅林歸鶴”,是著名西湖十八景中的一景。</p> <p class="ql-block"> 踏上《放鶴亭》,我腦海閃過的便是“梅莊”二字。想起來了金庸所著的《笑傲江湖》中有一個“梅莊”。梅莊在哪兒呢,第十九回《打賭》中有這樣的文字:“向問天一笑,縱馬來到一個所在,一邊倚著小山,和外邊湖水相隔著一條長堤,更是幽靜。兩人下了馬,將坐騎系在河邊的柳樹之上,向山邊的石級上行去……遍地都是梅樹,老干橫斜,枝葉茂密……見大門外寫著“梅莊”兩個大字,旁邊署著“虞允文題”四字。”</p> <p class="ql-block"> 梅莊具體位置在哪兒,書中是沒有明確地寫出來,我猜是在孤山。我根據(jù)“和外邊湖水相隔著一條長堤”這句話可以把區(qū)域縮小到白堤和蘇堤內(nèi)側(cè),“一邊倚著小山”可以排除沒有小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如此一來,剩下的符合條件的地方就不多了。孤山便是其中之一。還有西湖孤山的梅花描述,就不禁讓人聯(lián)想起“以梅為妻”的林逋故事。孤山就流傳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林逋曾經(jīng)植梅數(shù)百株于此。上面引用的這段文字中提到一個歷史人物——虞允文,虞允文生活的年代在林逋后約一百年。林逋逝世后一百多年,虞允文題寫了“梅莊”的莊名。兩相結(jié)合,就可以做一個大膽的推測,梅莊很有可能就是在林逋所植梅的基礎(chǔ)上營建的。“虞允文”這個人,確定了梅莊營建的大概時間,暗示了梅莊與林逋的淵源。小說突兀的提到“虞允文”這個與小說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的人物,大概用意在此了。當然,這么猜測對不對,只有金庸先生知道了。不過有一點一定是對的,那就是梅莊可能就在孤山。</p> <p class="ql-block"> 隨后,我發(fā)現(xiàn)我們走過的每一個地方都有遺跡,有的是一塊漢白玉的石墩,其實連路上鋪的石頭都是漢白玉的,我尋跡后才知道,雖然只找到了“行宮八景”中的三個,“貯月泉”、“鷲香亭”、“玉蘭館”遺址。我沿途發(fā)現(xiàn)游客并不是很多,想找個幫我們合影的人都沒有。</p> <p class="ql-block"> 走過放鶴亭我下到了湖邊,只見湖畔楊柳依依,隨風搖曳。湖面煙波浩渺,遠山連綿起伏,湖山低矮,湖水浩淼,似有萬頃湖光。浩淼的湖水將本來就不高的湖山襯得更加低矮,低矮的湖山又將西湖襯得更加浩淼。</p> <p class="ql-block"> 沿著湖邊的路走,不久便到了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看到一塊碑,上書“平湖秋月”四個字,為康熙的字體。平湖秋月,此情此景,想起以前看過的電影,記得里面有一首詩,詩曰“十里平湖霜滿天,寸寸青絲愁華年。對月形單望相護,只羨鴛鴦不羨仙”,詩中描繪的情景與這“平湖秋月”相似,不禁默念數(shù)遍。西湖的風不冷不涼,很舒適,只是這風吹得有些個寂寞。</p> <p class="ql-block"> 此刻,正是夕陽西下的光景,滿天的火燒云,鑲嵌于城市頭頂?shù)纳峡铡8糁骱铱吹竭h處依稀的城郭,湖中一葉葉晚歸的游船,三三兩兩游客泛舟湖上。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念無與為樂者美景,我不禁是感慨萬千。</p> <p class="ql-block"> 我臨湖而立,微風拂面,波光粼粼的湖面宛如一面明鏡,映照著紅天霞云,也映照著我內(nèi)心的平靜。此時西湖,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繁華的都市之中,散發(fā)著寧靜與祥和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 荷葉在湖面上輕輕搖曳,宛如一群翩翩起舞的仙子,它們的綠意盎然,為西湖凸顯了一抹生機。與那挺立在湖中的孤山,更是構(gòu)成了一幅絕美的風景。孤山不孤,它與西湖相依相偎,共同訴說著千年的滄桑與變遷。</p> <p class="ql-block"> 我心豁然,杭州最美西湖原來就在這孤山的轉(zhuǎn)角,當映日荷花與火燒云相遇,美便成了如詩如畫……</p> <p class="ql-block">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孤山不孤,斷橋不斷。孤山的荷花亦是初秋的最美秋色。黛色暮添,走西湖、賞荷花、看晚霞,當太陽緩緩落下天際線,火燒云上線,金色的霞光映紅天際,倒映在水中,水天一色。與映日荷花交相輝映,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 西湖的美,美在山水一園,也美在傍晚時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瓊 周末于西湖孤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宽甸|
沽源县|
昭通市|
麟游县|
三河市|
资阳市|
松滋市|
荥阳市|
南城县|
莒南县|
洪洞县|
凌云县|
承德市|
教育|
都昌县|
和林格尔县|
浦东新区|
蓬溪县|
丘北县|
和林格尔县|
巴楚县|
随州市|
曲松县|
莱芜市|
吉木萨尔县|
宿迁市|
阜城县|
慈溪市|
尤溪县|
衡东县|
紫阳县|
乡宁县|
同仁县|
永仁县|
白山市|
泽普县|
磐石市|
齐齐哈尔市|
宿迁市|
景宁|
蛟河市|